To G產品新解,從使用層面的三個維度劃分
每個產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需要做不同的事。對ToG的產品而言,這個生命周期如何劃分?今天,我想換個角度,從用戶的使用層面(感知)來說說產品的階段劃分。
什么是產品經驗?說白了就是你對產品的了解程度。
這就像是你對自己的孩子一樣,得知道他現在處于什么階段,有哪些小毛病,將來可能朝哪個方向發展。有了這些了解,你才能做出明智的決策,用最少的時間和資源,打造出最讓客戶滿意的產品。
所謂的“心中有圖,腳下才有路”。
很多時候,正是因為你不能夠給自己的產品一個清晰的準確的定位,所以,才沒有辦法意識到產品下一步該如何去進行升級。
從營銷的角度來看,產品的生命周期就像是我們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成長,再到成熟,最后衰老。每個階段都有它獨特的價值和挑戰。我之前也寫過一篇關于G端產品在不同生命周期的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但今天,我想換個角度,從用戶的使用層面(感知)來說說產品的階段劃分。
簡單來說,就是“能用”、“有用”和“好用”。
第一階段:初步可用——“能用”的起步
在ToG行業里,有個挺有意思的現象:有些產品,你說它能用吧,它確實能“用”,但你要說它好用,那可真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了??删褪沁@樣的產品,客戶們卻像拿著個寶貝似的,大張旗鼓地宣傳它有多么神奇、多么高效。領導來參觀時,更是得把它粉飾得跟朵花兒似的。
有時候,你甚至會發現,那些被吹得天花亂墜的成果,其實根本就不是通過系統辦理出來的,而是線下操作后,再手動錄入到系統里的。
哪怕系統半年都沒有使用,也會在領導要來參觀的前一天手動錄入一大堆的數據把成果展示的漂漂亮亮。
這就帶來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明明產品做出來是一個殘次品,但客戶就是不說,發出來的宣傳介紹內容都是夸產品的好。
產品經理完全處于一種虛假的“贊譽”中做產品,大家都覺得產品做的不錯。
但當有一天客戶預算緊張,想要買些真正實用的產品時,這些被過度包裝的產品就會被選中。
迫于績效考核的要求和領導對成果的重視,基層干部不得不把產品用起來的時候,才發現,產品居然有各種問題,用起來根本不順手,完全不敢相信這是廠家銷售宣傳的那樣已經有幾百家客戶在使用的產品,甚至感覺自己就是在配合做實驗。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產品認知上的偏差?
原因就在于:產品的好用都是被包裝出來的,產品的不好用都沒有被暴露出來,沒有傳遞到產品經理耳朵里,所以,產品一直就是有大量瑕疵的殘次品。只是遇到了一個認真用產品的客戶,才揭開了它的真實面目。
也就是說,我們的很多產品,客戶買過去,這個產品真正的目標“用戶”其實并沒有在用。一線的業務人員可能知道有這么個產品,需要的時候臨時抱佛腳地用一用。
如果能有談判的余地,他們甚至會盡力說服領導不要使用這個產品。只有在萬般無奈之下,他們才會找個人來勉強使用。
作為產品經理,你可不能被客戶的宣傳吹噓和光鮮的銷售業績給蒙蔽,心里應該清楚,你做出來的產品沒有得到足夠多次的打磨,沒有被大家廣泛持續的使用,還會存在大量的問題。
這也是一種事實,我們得學會遵循產品的生長規律。如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初期肯定是沒有什么抵抗力的,必須要經過多次的病毒入侵,在持續的與病毒、細菌斗爭中,變得越來越健康。
比如,我之前做的一個產品,雖然已經推出了3年的時間之久,也迭代了有十幾個版本。但其實一直都沒有得到大量客戶的使用,所以大家默認為產品沒有問題??僧敭a品突然間在某省份被強制要求用起來,一下子各種產品問題就集中爆發出來,客戶“氣不打一處來”質問銷售,“你們這個不是成熟的產品嗎?怎么還會有這么多問題?”
這就是前期產品根本沒有收集到多少有效客戶使用反饋,產品還沒有真正意義上度過打磨鍛造的生長期,怎么可能因為推出的時間久,買單的客戶多,就自動進入到成熟期呢?
第二階段:實際應用——“有用”的邁進
一個產品只要被大量的銷售出去,不能說所有的客戶都不去用,總會有些客戶真的在用。但真的在用,并不代表產品就真的有用。
對于很多客戶來講,用信息化、數字化去改變他們的工作方式,前期都是痛苦的,產品總是難用的,問題肯定是不斷的。
特別是很多產品設計出來,對實際業務場景,工作流程難以做到全面的覆蓋,絕對的準確。所以,只要有客戶在使用你的產品,你就會收到一堆客戶的使用需求 ,這些需求除了“bug”,更多的是業務流程與線下實際不符的問題。
比如,我們的系統要求必須填寫xxx信息,但在實際工作中這些信息并不存在,或者格式與系統要求不符。這就需要系統做出相應的調整。
總結一下我做過的十幾個被大家陸續使用起來的產品經驗:一個G端產品要達到客戶愿意推薦的有用狀態,至少需要經過五到十個客戶的持續使用反饋,以及連續五到十個版本的迭代。
產品的迭代周期至少半年起步。如果收集到的反饋有限,產品可能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迭代,始終處于“能用”但不夠好的狀態。
只有產品可以持續收集到客戶反饋,這個產品才有可能從“能用”逐漸邁向“真有用”。
第三階段:智能便捷——“好用”的追求
說實話,G端產品要達到好用很難:
- 一方面難在產品使用的用戶數量有限,能夠收集到的產品反饋就有限,產品的更新迭代頻次會受限;
- 另一方面客戶的預期是對標我們手機中常用的一些應用,這完全是兩個世界的產品,這種預期幾乎不可能達到。
因此,對于G端產品來說,“好用”只能是相對的。相對客戶采購的其他應用,相對線下的業務流程,相對產品過去的版本來說,能夠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當客戶使用之后愿意向其他人推薦,甚至主動發文宣傳時,我們就可以認為產品達到了“好用”的預期效果。
產品要達到好用,絕不僅僅是有限的部分客戶反饋各種客戶需求,然后不斷迭代可以達到的。這就相當于,你設計了一件衣服,斷斷續續的收集到一些客戶反饋的需求,然后今天打一個布丁,明天打一個布丁,最后,這件衣服能好看嗎?
好用的產品,得從開始的設計階段,就找到一個行業內的專家客戶,從0~1一起去打磨。這樣產品的框架是符合實際需求的,后面再去做修補看起來也就不會有違和感。
這也是為什么我認為做G端必須從項目中孵化產品、尋找有戰略眼光的合作客戶,并在前期不計成本地提供免費使用機會,共同進行打磨的原因。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產品的基石是穩固的。
此外,融入新技術也是提升產品好用度的關鍵。技術等同于效率,誰都不喜歡去在使用產品的時候多點一下,多一步操作都感覺產品沒那么好用。最好是,系統可以自動運行,不需要客戶做任何操作,這就是最好用的產品。當然,這是理想狀態。
簡單來說,好用=智能化。
最后的話
總結一下,從ToG產品用戶使用層面來劃分三個階段:
- 能用階段:在產品沒有收到用戶的有效反饋之前,其狀態只能被描述為“能用”。這一階段與產品推出的時間長短或銷售業績的多少無關。即使產品已經推出很久或銷售業績很好,但如果沒有真實用戶的持續反饋,產品仍然處于這一階段。
- 有用階段:當產品開始收到五到十個客戶的使用反饋,或者與一個客戶進行了持續半年的深入合作和打磨,并且產品已經迭代了三到五個版本之后,才可以認為產品對客戶來說是“有用”的。這一階段標志著產品已經從初步的可用性轉向了實際的應用價值,開始滿足客戶的真實需求。
- 好用階段:產品通過運用AI技術實現了高度的智能化,用技術替代了人工操作,提升了使用效率和便捷性,這時產品才達到了“好用”的階段。在這一階段,產品不僅滿足了客戶的基本需求,還通過技術創新提供了超越預期的使用體驗。
本文由@武林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ixabay,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aigc是個好東西,看看還得卷多長時間,才能進入應用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