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字:“清算、結算、清結算”的區別

1 評論 6983 瀏覽 39 收藏 38 分鐘

在支付領域中,“清算、結算、清結算”的概念和定義常常讓人捉摸不透——不光是不同公司的理解和認識不一樣,在不同視角、不同場景下的含義也會有所不同。這篇文章,作者帶領我們詳細梳理了這幾個詞匯的含義和表達,希望能幫到大家。

做支付最頭疼的三個詞莫過于“清算、結算、清結算”, 傻傻分不清,偶爾清晰偶爾混沌,有時候吧覺得自己很清晰了,突然跟別人聊天或者看書、看文章時又覺得糊涂起來了,在一些場景里好像很清晰,但是到了另一些場景中發現又交織到了一起。

為什么呢?

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是整個國內支付環境就是如此。特別是清算和結算,在我國的支付環境中二者本身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偶爾等同又偶爾獨立,還偶爾交叉,從而造成了開頭的大家的理解困局。

本文將從多個視角、多個維度、多個場景和語境下去分析這幾個詞,并且也站在標準定義和實際使用習慣情形下這幾個詞的區別和聯系,從而給大家掰扯清楚,建立一個更加完整的認識,從而擺脫“清算、結算、清結算”的理解迷宮。

先看國際上對清算和結算的定義:

  • 清算(clearing)是指結算前對支付工具清分、撮合,對待結算的債券債務進行計算、軋差的過程。
  • 結算(settlement)是指各個對象間資金的最終轉移的過程。

從上述定義中不難看出,清算是結算的前置過程,而結算是基于清算結果進行最后資金轉移的過程,即將結算資金從一個賬戶轉移到另一個賬戶中的過程。

國際上對清算和結算的定義是非常明確和邊界清晰的,那么只需要獨立把握清楚清算過程和結算過程即可。

一、經典的支付三段論對清算和結算的描述

國際清算銀行支付結算委員會將支付過程劃分成三個階段:交易過程、清算過程、結算過程,其中:

  • 交易過程是指支付的產生、確認和發生,特別是對交易有關各方的身份的確認、對支付工具的確認以及對支付能力的確認。
  • 清算過程是指在收付款人金融機構之間交換支付工具以及計算金融機構之間待結算的債權,支付工具的交換包括交易撮合、交易清分、數據收集等。
  • 結算過程是指完成債權最終轉移的過程,包括收集待結算的債權并進行完整性校驗、保證結算資金具有可用性、結清各金融機構之間的債權債務以及記錄和通知各方。

從上述過程看清算和結算之間的邊界也是非常清晰的,清算是結算的前置,結算是轉移最終資金。

實際情況,清算和結算的概念經?;煜?/strong>

大家從理論層面上普遍的共識是金融機構之間是清算,金融機構與個人與企業之間是結算,個人/企業相互之間為結算。

按照國際定義,實際上上述認識中機構之間的清算是包含結算過程的,如果只是從理論層面這么理解清算和結算也還算是清晰。

只不過在實際過程中清算和結算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例如經常有人這么認為:

清算=清分+結算,在這個認識里,結算屬于清算中的一個環節,二者出現了交叉。

還有一種認識是:清結算=清算+結算,在這里又發現清算和結算又分屬于清結算的兩個過程,很明顯二者又是獨立的,在這里又出現了清結算的概念,概念從2個變成了3個。

在某三方支付機構內部有這樣一種認識是:清算=清分+記賬,而結算是個獨立的過程,那這里清算和結算是相互獨立的,如果基于這樣的劃分,那么清結算就變成了“清結算=清算+結算=清分+記賬+結算”這樣的關系。

從上述的一些認識中大家不難發現,清算和結算在實際使用中經常出現交叉和邊界模糊。

不止是民間如此,官方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混用,如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的網站名字是“中國結算”,但是網站域名卻是“chinaclear.com”,中國人民銀行的支付系統的清算賬戶譯為“settlement account”,很明顯clear是清算,settle是結算,這里中英文在翻譯時就錯配了。

從其公司業務介紹中,也可以發現同時存在大量的“清算”和“結算”字樣,這就容易讓大家迷惑,中國結算究竟是一家結算公司還是清算公司呢?

另外在其登記結算系統提供的結算服務中出現了“雙邊全額、雙邊凈額、實時逐筆”的字樣。

我們在很多書籍中其實這幾個詞后面往往有一個后綴“清算模式”,比如雙邊凈額清算模式,而在闡述結算模式時會使用實時結算和延遲結算或者用“往來賬戶結算模式”“DVD結算”“PVP結算”。

到這里大家是不是發現,清算和結算又開始混淆了呢!還有一些詞匯例如:支付清算,支付清算體系,結算銀行,清算行,清算賬戶,結算賬戶,其實這些詞匯往往并不是獨立的“清算”和“結算”概念,而是交叉模糊的,可能清算也包含了結算,或者結算中同時有清算。

例如《銀行結算通論》中針對結算的定義是:結算是指銀行對因商品交易、勞務供應等所發生的債權債務進行了解和清算。這里的結算定義中又包含了清算。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對這幾個概念,總是時而混沌時而清晰的原因,因為其本身的語義在不同的情形下發生了變化,如果我們沒有提前約定語義情景,那么就很難明確當前所述的清算和結算究竟是如何定義的。

因此明確概念語境,提前做好約定是搞清楚他們的前提,比如你們公司內部關于清算、結算、清結算有內部的約定,那么在你們公司內部就可以按照這個約定而清晰的交流和使用,但是當你將這個約定拿出來在另一個語境環境下與其他人進行溝通時,就可能發生沖突,因為他的語境變了。

因此,接下來將從多個視角分析在不同范疇、不同類型企業、和交流習慣下的不同語境中這幾個詞的含義和區別,另外也從企業的名稱、賬戶的名稱、所從事的業務特征里分析這幾個詞的區別,最后再從我國支付業務歷史發展的視角理解這幾個詞的發展。

二、宏觀理論派語境下非常清晰的“清算/結算”二元論

拋開具體的情形和企業或者個人理解,放到一個非常宏大的中國支付背景下,我們來看清算、結算、清結算這三個詞。

清算是不同金融機構或者非金融支付機構之間的資金清算行為,通過清算賬戶實現;而結算是商業銀行或者非金融支付機構對其客戶執行的資金結算行為,通過結算賬戶實現。

從上圖可以明顯看出他們之間的關系和區別,客戶之間的支付結算買賣行為,推動了銀行間的跨行“清算”,并最終產生了銀行的“清結算”業務。

我們從一些法規中也可以看出這樣的二元結構關系。

例如《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規定:中國人民銀行應當組織或者協助組織銀行業金融機構相互之間的清算系統,協調銀行金融機構相互之間的清算事項,提供清算服務。在《商業銀行法》中規定:商業銀行可以經營辦理國內外結算

從上述規定中大家可以清晰的發現,清算和結算非常清晰的二元論結構,上層是清算,下層是結算,機構間的清算在央行完成,客戶的結算在銀行內完成

我們再看一個規定,央行的規章中規定:支付結算是指單位、個人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使用票據、銀行卡和匯兌、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等結算方式進行貨幣給付及其資金清算的行為,銀行是支付結算和資金清算的中介機構

從這個規定中也可以看出,我們日常的支付其實是支付結算,用的支付工具實際上是結算工具或者支付方式是結算方式;而資金清算實際上就是指的用戶跨行支付結算時,需要金融機構進行跨行資金清算,這里的清算就是跨行之間形成的業務

跨機構清算就需要另外一個機構參與,即清算機構,在《支付清算組織管理辦法》中規定:支付清算是指支付指令的交換和計算;其中:

  • 支付指令是指參與者以紙質、磁介質、或者電子形式發出的辦理確定金額的資金轉賬的命令;
  • 支付指令的交換是指提供專用的支付指令傳輸路徑,用于支付指令的接受、清分和發送;
  • 支付指令的計算是指對支付指令進行匯總和軋差

從上述規定中可以看出,清算機構的支付清算業務是對支付指令的“接受、清分、發送、匯總、軋差”的處理。

那么銀行或者非金融支付機構完成了跨機構清算以后,還需要對客戶進行結算,因此就產生了“清結算”業務,其實就是“清算+結算”的雙重業務,這里的清算指的是跨行清算,而結算指的是基于央行的跨行的清算結果對客戶的最終結算。

又因為個人或者企業相互之間的收付行為也屬于“結算”即“支付結算”,那么就形成了這樣上述的結構圖,闡明了“清算-清結算-結算”關系。

那么在這個框架下清結算=清算+結算。

下面,我們來挑戰一下將不同語境下的這些概念揉合到一起,大家能不能保持清醒:

其實上層的清算概念中也包含了“結算”的含義,即在清算層實現的資金劃付業務,假如我們把這層結算定義為“結算1”,而銀行向個人和企業的結算定義為結算2,并套用“清算=清分+結算”這樣的認知,這層關系就成了:

清結算=清算+結算=清分+結算1+結算2

如果再套用上面提到的某支付機構的認知:清算=清分+記賬,這個關系就變成了:

清結算=清算+結算=清分+記賬+結算1+結算2

那么這個關系就是“清算結算二元論”,“清算=清分+結算的共識”,“某支付機構的清算=清分+記賬”三種語境下的概念認知的融合,如果某同學同時具備三種語境下的“清算、結算、清結算”的認知,那么他就可能會形成這樣的底層認知,這種認知當碰到其他新的語境時,就可能面臨崩盤,重新陷入混沌狀態。

當然,大家大可不必這么去難為自己,這里這么搞就是讓大家看清楚,當不同語境內的清算和結算定義柔和到一起以后,會形成非常復雜的概念融合和混淆,只有把這些語境提前約定好,才可以進行正常的交流。

1. 從機構和所管理的賬戶名稱看清算和結算

從機構的視角也可以發現清算和結算的概念區別,例如常見的支付服務組織的名稱。

  • 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從事銀行卡跨行清算業務和收單清算業務,維護跨行清算系統和收款清算系統,很明顯,這里的業務都是“清算”業務,沒有維護參與者賬戶的業務屬于純清算業務,而如果維護了商戶的賬戶的業務其實還包含了結算業務。因此,是否管理和處理客戶賬戶,是區分是否存在結算業務的重要標志。
  • 網聯清算有限公司,是服務于商業銀行、非銀行支付機構支付業務的特許清算組織,主要做網絡支付清算服務,服務與實施跨機構信息轉接、資金清算與增值服務。
  • 城市商業銀行資金清算中心,農信銀資金清算中心類似,都屬于清算組織,只不過與網聯和銀聯服務的主要對象和清算業務不同,所以,很明顯,我們不會說他們是結算機構。
  • 中央債券登記結算公司,為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提供國債、金融債券、企業債券和其他固定收益證券的登記、托管、交易結算服務,例如DVP結算服務,這里是“結算”的概念,但是大家發現了么,這里的債權交易是跨機構的,而用了“結算”而不是清算
  • 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提供證券登記結算服務,包括證券賬戶管理、證券存管和登記、交易的清算和結算等服務,即,既有清算又有結算服務,大家覺得這里的清算是指跨機構呢還是國際上對清算的定義。

同樣從這些支付組織所管理的,或者相應業務所依托的賬戶名稱,也可以發現清算和結算的區別。例如央行的清算賬戶、商業銀行為個人或者企業開通的結算賬戶。

2. 從不同法規、書籍等命名上看清算和結算的概念

1953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出《關于1953年3月10日起試行八種結算方式的通知》其中約定了最早期的8種支付結算方式:①支票結算方式、②保付結算方式、③托收無承付結算方式、④計劃結算方式、①托收承付結算方式、②電信劃撥結算方式、③特種賬戶結算方式、④信用證結算方式。

1989年4月1日起制定了新結算方式,主要有銀行匯票、商業匯票、銀行本票、支票、匯兌、委托收款六種結算方式。1990年4月1日又恢復了異地托收承付結算方式?,F行結算方式共有以上七種。

所以,從上述描述可以看出,國家針對個人/企業之間的支付行為用的“結算”字眼,這也比較符合“上層清算下層結算的二元論定義”。

為了規范支付清算行為,提高清算效率,防范清算風險,維護金融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等,制定了《支付清算組織管理辦法》,這里用的“清算”字眼,當然這個非常明確,因為是針對清算組織的法規。

如下列幾個法規是結算賬戶相關,其中單位和個人結算賬戶容易理解,因為銀行為個人和企業提供結算服務;而同業銀行結算賬戶是銀行業金融機構為其他銀行開了的人民幣銀行存款賬戶,所以銀行給銀行開的存款賬戶也是成為結算賬戶,而不是清算賬戶,因為該賬戶是存款性質,屬于自己的錢,主要用于支付結算業務的資金劃轉。

另外像下面的幾本書,書名中分別使用了“支付清算”“支付結算”“結算系統”字樣,這些書籍中的清算和結算明顯不是按照國際定義,也不是按照我們的上清算下結算的定義,而是混用的清算,清算中包含結算,結算中蘊含著清算的環節。

3. 從機構所從事的業務視角看這幾個詞

我們常聽說過這樣的說法“代理清算”“代理結算” ,那么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視角來看清算和結算的含義。

只要是幫機構做清算業務,那就是代理清算;只要幫機構做涉及到個人和企業的支付結算業務,那就是代理結算。

代理清算業務一般是作為第三方幫別人做清算的事,比如清算行就是幫沒有資格在央行開清算賬戶進行清算的銀行進行清算業務,而代理結算業務一般幫別人做結算的事。

這里也可以根據操作的賬戶來看,如果操作的賬戶是清算賬戶,那么就是代理清算;如果操作的是個人和企業的結算賬戶,那就是代理結算。

4. 從處理資金看這幾個詞

清算業務一般是處理的是幫別人收付的錢的劃轉,如跨行轉賬銀行之間,A銀行給B銀行的錢并不是B銀行的,而是B銀行幫助客戶c收的錢。

那么誰能幫別人代收代付,就是持牌機構;誰可以幫主跨機構清算處理處理,清算機構;

而結算處理的一般是把屬于別人的錢給別人,例如銀行把資金給客戶,這個錢本身就是客戶的。

上面更多的是基于上層清算下層結算的二元論結構分析兩個概念,而當站在一個單獨組織內部或者個別環節來看清算、結算、清結算概念時,又會發生一些變化,產生了更多的語境。

5. 從網聯的文檔中看清算和結算的概念和過程

網聯的清算業務特點描述中說“實時清算、定時結算”,從中可以看出,網聯的清算業務包括兩個過程,清算過程和結算過程,清算過程是實時軋差交易信息變更機構虛擬賬戶的可用余額,而結算過程是提交央行完成最終的資金劃撥。

同樣在其業務介紹文件中在不同處,有兩個字樣“結算指令”和“提交清算”,可以看出結算指令是信息,而提交清算是動作;這么看我們可以認為“提交清算”的動作就是提交結算指令信息。

從“實時清算、定時結算”的說法中,也可以看出來這里的清算和結算是獨立的,清算是結算的前置,更符合國際定義。

這個業務發生在機構之間,屬于上層清算層,按理應該統一用清算的概念,但是,網聯文檔中同時出現了清算和結算字樣。

無論什么樣的語境,其實結算的含義更穩固,就是最終劃撥資金,實現資金的最終轉移,而清算的概念有些語境指的是清算的前置清分環節,而有的時候指的是“清分+資金劃撥”全流程,包含了結算過程。

從對賬單上也可以看出來,直聯的時候和斷直連以后,給支付機構的文件有“清算文件”“結算文件”,前者是信息流代表應收應付,后者是資金流,賬戶的實際資金變動,代表實收實付,這里的清算和結算概念也是國際上的定義范疇。

6. 從銀聯視角來看這幾個詞

從銀聯的內部培訓文檔中可以發現,銀聯的清算包含了清分和資金劃撥兩個環節。

清分是指對交易日志中記錄的成功交易,逐筆計算本金及交易費用(手續費、分潤等),然后按照清算對象匯總軋差形成應收或者應付金額。

而資金劃撥是指通過特定的渠道和方式,完成應收應付資金的轉移,所以這個過程可以認為就是“結算”。

那么從銀聯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來,其實銀聯的清算業務僅涉及到了清分,而結算業務在特定渠道完成,也就是央行。

7. 站在普通企業的背景下看這幾個詞

我們在企業內部也會說清算、結算、清結算,但是當你說出來這幾個詞時,一定會有人反問你“企業可以做清結算么?不是需要牌照才能做么?”。

這么交流就產生了不同的語境了,很明顯后者說不能做,就是把清結算放在了最開始“宏觀理論框架下的清結算業務”,這里的清算就變成了機構之間的清算,而結算就是結構給客戶的結算,那么清結算就是幫商戶收款并將資金最終結算給商戶的全過程。

這就是不同語境下的兩個人之間,關于概念定義產生了糾紛,那么解決的辦法就是要先約定好“語境范圍”。

可以這么看,企業和個人的支付行為會帶來全金融體系的活動,眾多過程同時啟動,支付機構、清算機構、銀行、央行參與其中,互為因果。

那么從圖中可以看出,每一層的參與者其實都可能存在清算、結算進而清結算的概念,只不過大家所表達的語境存在差別。

在企業范疇結算的概念,就是將屬于商家款項打給商家,或者將應收用戶的款收進來。

而容易混淆的是清算和清結算這兩個概念。

因為個人和企業的買賣行為要支付結算,就像我們在京東買東西,去支付時按鈕提示“去結算”,要是叫“去清算”,是不是特別奇怪?

如果企業做撮合就要做清結算,那么這里的清結算其實就是“清結算=清算+結算=算賬+記賬+結算”,那么其中的結算,委托外部機構進行,比如委托三方進行代付,或者通過公戶打款。

但是因為企業場景下,人員復雜,不是每個人都會精通清算、結算理論,更多是方便交流,把事做了,那么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種共識的習慣叫法“清算、結算、清結算”。

而本質其中的清算時就是算賬,主要是計費+清分+記賬處理;而結算就是給錢,結算到卡或者結算到余額。

那清結算呢,如果企業做的是撮合型交易平臺,那么勢必要幫助商家賣貨,就需要幫助商家收款,并給商家結算;只不過企業沒有代收代付資質,那么就必須委托第三方機構執行。

雖然企業沒有清結算資質,但是委托第三方也需要企業自己完成“信息層的清結算”處理,這樣的話企業的清結算說法實際上就是對信息的清結算,并不涉及實際資金的清結算。

那么企業的清結算過程可以認為也是“清算+結算”的統稱,拆開看就是“計費+清分+記賬+結算”四個過程的統稱。

那么,在企業里做清算,你可以認為清算就是“算賬、記賬”,依然作為結算的前置;而清結算實際上是委托三方進行清結算,企業自己完成信息層的清結算,這里的清結算依然是“清算+結算”的統稱,只不過僅限于信息的處理。

或者換個說法,企業的清結算就是委托機構代收代付商家經營款,并通過清結算算清楚應該給商家結算多少錢,并通過外部代付渠道完成最終的結算。

這是我們站在企業語境下嘮的“清算、結算、清結算”的概念。

再看一個小故事:

小宇宙吃完飯以后對老板說“老板結賬”,老板說,“好的我先給你算算啊”,算完以后就形成了一個應收用戶的賬,即多少錢,從這里看“結賬=算賬+結算+銷賬”,這里的賬就是商家應收用戶的賬,用戶給錢完成支付結算以后,商家用這個錢去銷這個賬,因此這里很明顯我們不會直接用“清算”這個詞,老板清算一下,是不是感覺很怪。

因此在不同的企業里,就會形成不同的語境,而在不同的語境中就會產生“習慣性的清算、結算、清結算”概念,以方便企業內部共識和交流。

三、為什么這些詞會混淆呢?

任何關于清算、結算、清結算的溝通,都應該先明確語境,提前對三個概念做好共時性的定義約定。

我們做相關系統也是如此,那么在超越原來語境環境進行交流時,要重新約定語境,不然就會雞同鴨講掰扯不清。

例如快手的同學、微信支付的同學、招行的同學,他們三人做到一起聊他們公司的清結算業務和做的清結算系統,就可能出現概念混淆邊界含義不清的情況,就是因為語境不同。

因為雞同鴨講,脫離了語境和范疇,企業語境的認知碰上了學術派的知識普及;企業派的人、機構派的人、清算機構派的人坐到一塊,各自站在自己的語境下交流,就會出現同詞不同頻的概念錯配情況。

大家站在自己語境下說“清算、清結算、結算”,容易越聊越糊涂。

怎么樣不讓自己混淆呢,就是我們可以建立不同的語境框架來理解這些詞

當我們交流這些概念時,要先明確語境,提前約定定義范疇,再進行交流,會更容易,例如:

宏觀理論派宏觀語境下:大家認知水平一致,統一認為“上層機構之間屬于清算,下層機構與客戶,客戶與客戶之間屬于結算”,如下圖所描述,也就是機構之間是清算,機構和個人和企業之間是清結算或者結算,個人和企業相互之間是支付結算,這里的清算=清分+資金劃撥(結算)。

國際定義語境下:清算是結算的前置,結算是實際資金的劃轉,就是開通的定義,這里面沒有清結算什么事,可以按照國際定義認知清算和結算,即:清算(clearing)是指結算前對支付工具清分、撮合,對待結算的債券債務進行計算、軋差的過程;結算(settlement)是指各個對象間資金的最終轉移的過程。

支付三段論語境下:支付過程劃分成三個階段交易過程、清算過程、結算過程,其中,交易過程是指支付的產生、確認和發生,特別是對交易有關各方的身份的確認、對支付工具的確認以及對支付能力的確認;清算過程是指在收付款人金融機構之間交換支付工具以及計算金融機構之間待結算的債權,支付工具的交換包括交易撮合、交易清分、數據收集等;結算過程是指完成債權最終轉移的過程,包括收集待結算的債權并進行完整性校驗、保證結算資金具有可用性、結清各金融機構之間的債權債務以及記錄和通知各方。

在銀行和支付機構語境下:清結算=清算+結算,其中清算指跨機構的清算,或者計算客戶應收應付總額的過程,結算指的是基于機構間清算結果或者自身的應收應付計算結果為客戶做的資金結算,將資金劃撥至客戶在本機構開設的結算賬戶或者支付賬戶中。

企業語境下:清結算是“清結算=清算+結算=算賬+記賬+結算=計費+清分+記+結算”四個過程,其中“清算=算賬+記賬”,算賬=計費+清分,結算就是給錢,那么其中的結算,委托外部機構進行,比如委托三方進行代付,或者通過公戶打款;而企業做的清結算整體業務可以理解成“為委托外部機構執行交易款項清結算的信息清結算處理前置”,例如企業招聘的清結算產品經理就是做這方面的工作,你能告他說“你們家沒有牌照,做不了清結算”,大可不必,這是企業內部形成的共識概念,從而形成了本企業的內部語境。

那么為了避免概念混淆,大家在交流清結算概念時,可以先約定“語境”,再聊認知,避免雞同鴨講,同詞不同意。

同樣是叫清算、結算、清結算,但是每個企業因為語境差異,大家做的事情會不一樣,甚至可能有明顯的差別。

那么在面試時,美團的面試官面試一個支付寶出來的同學,問他什么是清結算呢 ?那么,二者心目中的清結算就可能存在差異。

這種情況下要不用宏觀清算結算二元結構回答,要不就從多個語境下給出多樣化的解釋,比如持牌機構的清結算是什么,普通企業所說的清結算又是怎么回事,二者之間的設計方法的共同點和差異地方 ,這樣的話,內容更加細膩和準確,也迎合了國內概念不統一,語境復雜的情況。

但是整體來說共識度比較高的是,機構之間屬于清算,由清算機構發起,在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完成,其中清算包含了清分和資金劃撥兩個過程,而資金劃撥可以理解為機構之間的結算,由央行通過清算賬戶完成;而結算是金融機構將客戶的待結算資金劃入客戶在該機構開立的結算賬戶中的過程。

清結算=清算+結算

另外國際定義和支付三段論中的清算和結算定義共識度也很高,清算是結算的前置環節,算清是算清楚應收應付債務債權,結算是最終結算資產的轉移。

清的是賬,結的是錢,清結算是賬錢兩清。

專欄作家

陳天宇宙,微信公眾號:陳天宇宙,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多平臺支付領域專欄作者,十年資深產品;專注為10萬支付產品經理和支付機構以及企業提供深度支付內容和服務!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q5l操控性相比glc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