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啤酒和尿布
“先生,我注意到你買了啤酒,請問要不要再來一些尿布?”如果超市收銀員這樣問你,你會不會想K人?即使,你知道那個關于啤酒和尿布的故事。
其實原故事是說,發現很多男人周五買尿布,所以超市就把啤酒也擺在尿布旁邊。所以剛剛我故意混淆了兩個細節:尿布和啤酒的相關性是“單向”的;推薦方式是“隱式”的(擺在一起)而不是“顯式”的(口頭推薦)。更重要的是,它是針對一個特定目標用戶群(已婚有小孩的妻管嚴男人)的行為。
令人吃驚的是,我看到大多在講“啤酒和尿布的故事”的地方,都故意忽視了這些細節,轉而大談諸如協同過濾或數據挖掘什么的??峙逻@就是為什么現在很多網站的推薦系統都做得相當糟糕的緣故吧。推薦系統,本質上一種產品,而不是什么技術架構,回歸到產品設計的根本原則,才有可能把它做得“有用”,進而“好用”。
我其實也對推薦系統的技術一知半解,不妨拋開那些技術算法,談幾點我認為很重要的設計原則:
一,著眼于“后續期望”。舉個例子,假設我在瀏覽ipad的產品介紹,旁邊的相關推薦應該是什么?設想幾種答案:A:iphone,ipod;B:ipad皮套等配件;C:不同渠道商的ipad報價;D:仿ipad的其他山寨產品。如果甲同學想買一個時尚電子產品送給女友,乙同學是ipad的狂熱粉絲,丙同學還在為ipad的價格猶豫,丁同學只是想要一個電子閱讀器,那上面這四個答案都恰好能讓他們可以繼續多看一些產品。所以,推薦系統是否成功的最關鍵因素,并非算法實現等技術問題,而是如何洞悉用戶的當前行為以及后續期望。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揣測用戶本身已有的期望外,為用戶創造出一個新的期望也是推薦系統常常做的。比如賣書的網站就經常告訴我,這兩本書可以配套買。但這種為用戶推薦他原本并不期待的東西,成功率就會低很多,相反可能會打亂用戶原本的行為路徑。所以要慎重,不能自作聰明弄巧成拙。
二,牢記80-20法則。想用一套算法解決千萬用戶不同的需求是不可能的,這就要求我們作一些取舍。我有一個繞口的原則是:用最簡單的辦法顧好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情況下的最常見需求。我的這個原則的靈感來自于一個叫everything的桌面搜索軟件。不管是微軟還是google的桌面搜索軟件,一開始總是要花很長時間(幾個小時)來建索引。但這個everything只用1分鐘就能建好整個硬盤的文件索引,很神奇!后來才發現,它只能搜文件名,而不能搜文件內容,而后者正是其他桌面搜索長時間建索引的原因。問題就在于,其實我們絕大多數時候找文件都是在找文件名而非內容,everything正是抓住了這個問題的核心,用20%的精力解決了80%的問題,然后,將剩下20%的問題直接拋棄!
將這個80-20法則用到推薦系統里,是再合適不過的了。你只需要集中精力在最常發生的情況下,用合適的算法找出合適的推薦結果,剩下的結果只要保證“相對過得去”就好。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你對用戶的后續期望很有把握。
三,解決信息焦慮。假設“釜山料理”餐廳介紹頁上,相關餐廳列出“港麗茶餐廳”,你會覺得他們相關么?那,“韓膳宮燒烤”呢?會不會覺得后一個明顯靠譜很多?其原因是后一個你可以看得出它與“釜山料理”都是韓式燒烤店。但如果你是一個要在人民廣場約朋友吃飯的人,“釜山”和“港麗”都恰好在人民廣場,而“韓膳宮”其實是在離人民廣場很遠的徐家匯,那不用說自然“港麗”應該作為你下一個要瀏覽的餐廳。
這里很重要的,其實是要告訴用戶“為什么相關”。否則用戶就會困惑,從而忽略掉你精心為他推薦的內容。一個很好的例子是網易新聞,在它的相關新聞列表上,都會將它匹配的標簽顯示出來。比如“與 富士康 相關的新聞”。
四,始終記得商業目標。做推薦系統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商業目標:增加后續轉化率?增加總用戶數?還是增加成交量?其他產品設計,或許有時候需要犧牲一下眼前的商業利益,來滿足用戶目標。但推薦系統的商業目標與用戶目標的分歧并不大,相反往往更加統一,所以這時候就要特別提醒自己注意商業目標,所有的功夫都要朝那個方向努力。當然一些很基本的用戶體驗還是要保證的,像在推薦系統里塞廣告這種殺雞取卵的事情還是做不得,呵呵。
源地址:http://www.mikkolee.com/291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