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瀾壯闊,廣告投放系統的演化過程
廣告系統是一個產品的核心變現功能。上一篇文章,我們通過案例分享了廣告投放系統的全貌,那你知道這個系統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嗎?知道歷史,對于我們在設計和構建功能上,能提供很多幫助。
在上一篇文章《在你打開手機App的那一秒鐘,發生了什么?》中,風叔通過一個日常案例,帶大家初步了解了廣告投放系統的全貌。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廣告系統的發展也經歷了多個階段,熟悉歷史,將更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展望未來。
在本篇文章中,風叔將帶大家回顧整個廣告投放系統的發展歷程。
1994年,美國電視電話公司AT&T,在當時知名的www.hotwired.com上投放了一條Banner廣告。就是這么一條在如今看來簡陋無比的廣告,開啟了互聯網廣告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
從互聯網廣告的投放模式來看,互聯網廣告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階段一:合約廣告階段,廣告主和流量主直接簽訂合同,約定在某個時間段以包段的形式進行廣告展現。
階段二:定向廣告階段,廣告主和流量主約定,只針對特定人群展示廣告。
階段三:競價廣告階段,流量主引入多家廣告主對廣告展示進行競價。相當于廣告領域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搜索廣告是這一階段的成果。
階段四:實時競價階段,通過大數據計算能力,將廣告投放效率提升至新的高度。相當于廣告領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社交媒體廣告和信息流廣告都是這一階段的產物。
一、合約廣告的曙光初現
在互聯網廣告誕生以前,傳統的線下廣告已經非常成熟了,例如報刊雜志的印刷廣告、電視廣告、玻璃幕墻廣告、以及各種街頭廣告等等。例如,在1984年美國超級碗,經典的蘋果公司Macintosh廣告。
上世紀90年代,隨著門戶網站,如AOL和Yahoo的發展,很多網站創始人開始思考網站流量如何變現,而最簡單的變現方式就是將網站當做報紙,在網站上刊登廣告。
最初的互聯網廣告交易,沿用了線下廣告的交易方式,即通過合同約定,將某個廣告位以獨占的方式賣給某個廣告主,并按獨占的時間段進行收費。
1994年10月27日,美國通信巨頭AT&T首次以CPD (Cost Per Day) 的方式,購買了開篇所述的Banner廣告三個月的展示,并為此花費了30,000美元。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互聯網合約廣告,作為一個全新的廣告物種,點擊率高達44%,從此掀起了互聯網廣告革命的浪潮。
合約廣告的技術并不復雜,只需要簡單的廣告排期系統即可。廣告售賣方式采用CPT計費模式,即Cost Per Time,按展示時長計費。
在這種計費模式下,廣告銷售顧問會提前與客戶確定廣告的位置、內容和展示時間,媒體在相應的時間展示廣告。例如全天包段,或者早上展示廣告A,下午展示廣告B,晚上展示廣告C。
雖然交易方式簡單,但合約廣告對于流量主來說,廣告商業化效率太低,流量主希望能擴大廣告收入。同時,廣告主也在想,通過包段展示廣告,有很多網站的訪問者并不是我的目標用戶,那我的廣告就是無效曝光。
因此,更符合廣告主和流量主雙方訴求的定向廣告應運而生。
二、定向廣告的日出東山
合約廣告模式誕生不久后,在流量主希望擴大廣告收入,以及廣告主希望提升廣告效果的共同推動下,出現了具備目標用戶定向能力的定向廣告模式。
那到底什么是定向廣告呢?我們來看一個簡單的例子。
某服飾品牌,既賣男裝也賣女裝,分別針對男性用戶和女性用戶。該品牌和某門戶網站簽了一份合約廣告,在網站首頁包段展示一個月,每個用戶在網站看到的廣告都是一樣的。有一天,品牌方的營銷負責人就想,我們有沒有辦法向男性用戶展示廣告A,向女性用戶展示廣告B呢?
門戶網站查詢了自己的數據庫之后,發現可以通過標簽來區分用戶性別,但如果要實現品牌方的想法,需要每次展示廣告前,查詢一下用戶的性別,再決定具體展示哪條廣告。技術成本比之前更高,廣告費用需要增加20%。
品牌方心想,此前對所有用戶展示同一條廣告,相當于浪費了一半的廣告費。現在通過定向展示廣告的方式,雖然費用增加了20%,但是預期廣告收益翻倍了,非常劃算!于是品牌方和門戶網站重新簽了一份定向廣告合同,雙方皆大歡喜。
相比合約廣告,定向廣告在技術上增加了兩個要求。首先,是通過技術手段,標記目標用戶的性別、年齡或其他標簽。其次,是將廣告展示由直接嵌入靜態頁面,變為實時響應前端請求,并動態決策和返回合適的廣告創意內容。
定向廣告仍然以合約的方式進行投放,售賣對象為“廣告位+定向人群”,采用CPM廣告計費模式(Cost per Mile,即千次展示結算)。同時,合約主要采用擔保式投送GD(Guaranteed Delivery),即向廣告主約定好廣告位、時間段和定向用戶的投放量,如果達不到投放量要求,流量主還會向廣告主進行賠償。
在門戶網站時代,對用戶數據的收集,還遠遠不如后來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所以,初期的定向廣告只具備少數幾種定向條件,例如根據瀏覽內容預估用戶性別、根據IP地址確定用戶城市等等,像騰訊還能依靠QQ號信息預估用戶年齡。
后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用戶數據的采集也越來越簡單和豐富,廣告定向的維度也越來越多樣,比如用戶的基礎人口學屬性、行業興趣、內容興趣、地理位置、用戶行為、明星偏好等成千上萬種維度。
對于廣告主和流量主來說,定向廣告是一種雙贏的策略,廣告主可以收獲更低的目標用戶曝光成本和更精準的廣告投放人群,而流量主的總收入也變多了。
定向廣告雖然增加了用戶定向環節,但本質上還是較為簡單和傳統的廣告投放方式。接下來,一個概念的引入,對廣告投放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那就是【競價】。
三、競價廣告的朝陽醒目
定向廣告雖然看起來很美好,但也存在明顯的不足。
第一,廣告主希望有非常精細的用戶定向,但如果流量主完全滿足廣告主的需求,反而會造成廣告售賣率的下降,也很難預估符合更細粒度的標簽組合的流量規模。
第二,當一次展示同時滿足多個定向合約時,有可能浪費原本可以賣得更貴的流量。
第三,定向廣告本質還是合約,中小廣告主很難爭取到與大型網站的合作,在線廣告市場仍有大量可以挖掘的空間。
在這樣的背景下,競價廣告應運而生。到底什么是【競價廣告】呢?我們再來看一下簡單的例子。
除了前文提到的某服飾品牌,某汽車品牌也想在門戶網站上投廣告,該品牌的目標用戶是“30~35歲,男性,深圳”,并且愿意為每一次廣告展示付更多的錢。
門戶網站心想,這是好事啊,廣告收入又可以增長了。于是門戶網站開發了一個競價系統,允許廣告主對不同的目標用戶設置不同的廣告展示價格。
例如,某服飾品牌的定向標簽是“20~25歲,男性”,愿意出10元的CPM;某汽車品牌的定向標簽是“30~35歲,男性,深圳”,愿意出50元的CPM。其他中小型廣告主也紛紛入駐該門戶網站,為各自的標簽組合設置出價
當某用戶訪問該網站時,展示給該用戶的廣告,就是符合該用戶標簽,且出價最高的廣告。這就是競價廣告,對于每一次廣告展示,根據廣告主設置的標簽和報價,流量主按收益最高的簡單原則進行處理。
隨著廣告技術的發展,也出現了更多樣的廣告收費方式,比如CPC(cost per click)、CPA(cost per action)、CPS(cost per sales)。例如在CPC的收費模式下,廣告主按用戶點擊收費,因此流量主除了考慮廣告主的報價之外,還需要預估用戶的點擊率。
舉個例子,廣告主A對本次廣告點擊出價1元,廣告主B對本次廣告點擊出價2元,廣告系統計算出該用戶對廣告A的預估點擊率是50%,對廣告B的預估點擊率是20%,用出價*預估點擊率,得出不同廣告的期望曝光收益eCPM,最后勝出的反而是出價更低的廣告主A。
競價廣告的出現,是廣告領域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了原本的合約模式。
首先,流量主不再和廣告主簽訂合約,競價廣告不保證展示量,廣告主需要自行調整效果與流量的平衡;
其次,使大量中小廣告主具備互聯網廣告投放的可能性,積極性大幅提升;
最后,對于廣告投放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數據依賴越來越大,以保障廣告主的投放效果。
搜索引擎的出現,更是將競價廣告推向了新的高度。
谷歌在2000 年的金融危機之后,正式上線搜索引擎。同年 10 月份即上線了 ADwords廣告競價系統,廣告形式就是把一個文字鏈作為搜索的關鍵詞。ADWords允許廣告主對關鍵詞進行競價,當用戶搜索的內容符合關鍵詞時,則優先展示出價最高的廣告。
Adwords一經推出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到2000年年底,谷歌廣告已經獲得了超過 7000 萬美元的回報。而在2020年,谷歌的廣告收入達到了驚人的1480億美元。
競價廣告的出現,讓廣告行業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不管是廣告主的數量還是廣告技術,都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變化。但很快,廣告主又出現了新的需求。
四、實時競價的光芒萬丈
在競價廣告中,廣告主設置好標簽組合和報價,然后等待廣告平臺的反饋。如果反饋效果不理想,廣告主再調整報價,繼續等待新的反饋。廣告平臺對廣告主來說,就像一個看不見內部的黑盒子,廣告主只能被動地進行階段性調整。
此外,競價廣告雖然實現了精準性的效果,但難以和廣告主的自身數據相結合。例如,某廣告主想對已經流失的高價值會員做召回,但流量主并不具備這些數據。
在這樣的背景下,實時競價廣告又應運而生。
那到底什么是實時競價廣告呢?風叔在上一篇文章《在你打開手機App的那一秒鐘,發生了什么?》中講到的例子,就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實時競價廣告的案例。
簡而言之,實時競價廣告將競價過程由廣告主預先出價,變成每次廣告展示前實時報價。每次廣告展示機會,都會同時發送給所有的廣告主,廣告主再選擇是否需要展示廣告,以及愿意為這次廣告展示付多少錢。
實時競價模式下,廣告主能夠更靈活地選擇目標受眾和動態出價,就像互聯網廣告行業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了廣告領域生產力的飛速進步。
實時競價廣告,也催生了更豐富的廣告展示形式,例如信息流廣告。
什么是信息流廣告?大家在微信刷朋友圈和刷抖音的時候,時不時蹦出來的廣告就是信息流廣告。和搜索廣告相比,信息流廣告最大的區別是【用戶無意識】。在搜索的時候,用戶輸入的關鍵詞表達了自己的意圖,搜索引擎就能結合用戶的意圖展示相關性最高的廣告。而在刷信息的時候,用戶處于無意圖狀態,因此信息流廣告更多會采用用戶標簽進行實時競價。
信息流廣告最早起源于Facebook,其在2006年便推出了第一個信息流廣告系統 News Feed。News feed展現的廣告外觀形式,和好友發布的信息形式非常相似,用戶體驗非常友好,接受度很高。因此,News Feed一經推出便獲得了廣告主的青睞。
國內最早的信息流廣告,由微博在2012年發布。隨后,今日頭條、微信朋友圈、百度也陸續上線了各自的信息流廣告系統。目前,國內的信息流廣告市場規模已經超過4000億元。
實時競價廣告開啟了廣告領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各種新技術新理念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風叔在上一篇文章《在你打開手機App的那一秒鐘,發生了什么?》中講述的ADX、DSP、SSP、DMP等等廣告系統模塊,也極大地促進了互聯網廣告行業的發展。
五、總結
1998年,我國的互聯網廣告市場只有4800萬元規模。而在2022年,整個互聯網廣告的市場空間已經增長至超過8000億元。在短短的24年間,增長了超過1萬倍。
從合約廣告、定向廣告、競價廣告,再到實時競價廣告,每到一個階段,并不是說上一階段的模式就完全消失了,而是繼續流傳下來,在部分場景下發揮著價值。即使在今天,最久遠的合約廣告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而從實時競價廣告模式誕生至今,也已經十多年了,互聯網廣告領域尚未出現讓人耳目一新的新范式。但隨著AI和大數據的發展,實時競價廣告也衍生出了更多的技術和理念,例如oCPX、RTA等等,更進一步促進了互聯網廣告的展現形式和轉化效果。
這些結合更多AI和大數據的玩法,風叔會在后續的文章中繼續為大家介紹。
作者:風叔,微信公眾號:風叔云
本文由@風叔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