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一搖”沒那么神奇,喬布斯也離不開數據

0 評論 4552 瀏覽 0 收藏 6 分鐘

微信的成功,讓人們將“產品經理”張小龍捧上了神壇,而“搖一搖”功能作為微信用戶數的爆發點(搖一搖上線后很快就達到每天一億次以上的使用次數),也成了不少產品設計者研究的對象,張小龍的“口述”、“內部演講”是人人必讀的產品圣經,以至于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談到“搖一搖”時,你總會聽到有人提起幾個關鍵字——人性、本能和性暗示……

當然,更少不了一些“追隨者”。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們見到過很多開始為自己的產品添加“動作識別”功能的產品,并以此作為賣點,例如我曾經看過一款社交產品,將“把照片扔出去”作為賣點。而在剛剛結束的vivo Xplay3S發布會上,“空中軌跡識別”功能Air Wake成了這款新手機用來吸引眼球的法寶:只要把睡眠狀態的手機在空中劃出字母,便能將其喚醒,并實現相應的功能——劃出V就能撥打電話,劃出M就可以播放音樂,劃出S便能打開自定義應用……

可實際上,除了“搖一搖”之外,我們幾乎找不到其他依靠“動作識別”成功的產品,原因很簡單——動作識別從來就并非“搖一搖”成功的主要因素。

首先,“搖一搖”功能的本質并非動作識別,而是陌生人的隨機交友。這是它真正的魅力所在,因為微信即使在早期也有著相對龐大的用戶基數,所以“陌生人社交”也便更容易成功。

其次,“搖一搖”雖然是是促發微信在短時間內快速傳播的一個重要功能,但你會發現,微信中最終沉淀下來的還是熟人或是關系鏈社交。換句話說,“搖一搖”對于微信而言,并沒有那么重要。

最后,請不要誤讀了張小龍對于這一動作設計的解讀:“微信的搖一搖是個以‘自然’為目標的設計?!白ノ铡?、“搖晃”都是人在遠古時代沒有工具時必須具備的本能?!?/strong>實際上,這段話的意思說白了就是——搖一搖是一個無需學習和記憶的易用性操作,僅此而已。

所以,隨機圖片社交不會因為“甩出去”而成功,智能手機用戶也不會直愣愣把“隔空畫物”放到實際的使用場景中來。

另一個在產品設計中經常被誤讀的例子是Steve Jobs的那句:“一般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除非你把它擺在他們面前。因此我從不依靠市場調研?!?/strong>這已經不少創業者或產品設計者的座右銘,憑借著這句話,他們開始理直氣壯的拋開數據和用戶反饋,將創業變為一個閉門造車的生意。

但實際上,你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無論是在蘋果還是在NeXT,Steve Jobs和他的團隊都進行了大量了用戶調研和市場數據分析工作。而那句著名的“不依靠市場調研”所存在的語境只適用于產品誕生初期,而且特指你在“創造”一個全新的產品和功能時。而當產品或某項功能進入正軌之后,根據用戶的反饋(并不一定是直接反饋)或是數據來迭代產品,是任何一家科技公司都無法拉下的課題。

當然,這并非說在產品與用戶對接后,就必須由各類的測試和數據來主導產品方向,但在很多狀況下,設計者的在產品上的“主觀表達”在最終的體現上會出現偏差,這時往往最需要數據來作為判斷依據。例如,當你拿Mac做出了一個看起來不錯的Web頁面配色方案,可不同的屏幕、瀏覽器會使得它在不同用戶那里所顯示的并非如你所愿,如果是移動設備,往往還要考慮光線明暗等場景。

所以,張小龍的“搖一搖”沒那么神奇,Steve Jobs也離不開數據,產品設計者們在捧著各自的“語錄”和“圣經”時,不妨多看看它們背后有怎樣的故事。

FROM PingWest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