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AR設備應用場景,探索如何將AR設備作為新質生產力工具

0 評論 1 瀏覽 0 收藏 21 分鐘

一直以來,頭顯設備對我們來說都是玩具和游戲用途的存在;實際上,在某些領域,頭顯已經成為了生產力工具,而且還有單獨的設計。這篇文章,作者就分享了將AR設備作為生產力工具的案例,供大家參考。

其實無論從網上搜索【AR應用場景】也好,還是問ChatGPT也好,回復的內容都非常的宏觀,什么教育,醫療,培訓,制造等等,沒有任何一種回復能達到案例級別的。

所謂案例級別就是,沒有任何一個明確且合理的案例闡述了,在某種場景下,存在某些限制條件,在這些條件下,傳統的作業方式有哪些不方便,而用了眼鏡之后,完全解決了之前的問題,提高了作業準確度和效率,提高了安全性等等。大多數的所謂案例,都是由果導因,逆向創造出來的場景。

什么叫創造出來的場景呢?就是把可以用與適合用搞混了,可以用≠合適用,可以吃≠想要吃。

錯誤邏輯就是:由于我們先有了這樣的功能,所以在這種場景下可以套用這些功能。

分享兩個最有共鳴的例子: (來自真實客戶現場反饋)

1??【由于我們產品具有通過AR眼鏡內顯示的SOP步驟的能力,所以此功能可以用來賦能一線裝配工人快速掌握工藝流程】

先不說傳統裝配線ESOP看板的成本比AR解決方案便宜近十倍的問題,通過AR眼鏡查閱裝配產線的SOP內容這個模式,完全顛覆了裝配工人的傳統使用習慣,不但會導致裝配速度降低,反而還會提高廢品率。

2??【由于我們有遠程專家通過AR的動態\3D標注的功能,所以當現場需要遠程專家介入維修的時候可以快速發現異常點位,提高維修效率】

首先微信,騰訊會議,釘釘,飛書,QQ數之不盡的即時通訊工具都可以做到讓遠程的專家看到現場的畫面,為什么必須用AR眼鏡?況且這些所謂的標注工具目的就是讓專家最方便最快速的告知現場人員問題點在哪個位置而已,動態標注和3D標注這種,往AR能力上硬靠的解決方案,真的有必要么?直接打點和凍屏畫圈也能滿足需求,為什么需要與現實場景疊加一個虛擬箭頭提示?為了攻克ORB-SLAM2的單攝像頭漂移問題的研發ROI完全算不出來啊,并且標注的真正意義就是抓拍那一瞬間的異?,F象并且指示給現場人員,動態標注和3D標注只是把一個圖形疊加在現實場景中,而現實場景中的異?,F象往往是周期性變化的,你現在標注了告警燈,過一會兒告警燈滅了,但是你還是標注在上面不是很奇怪么?

這些場景的 “通病” 就是,不上AR一點不影響,上了AR也沒有多高的效率提升,甚至反而會增加一線人員的工作量,增加抵觸感。

1?? 找到真正適合AR解決方案的場景,做到能落地、可應用、成為顛覆傳統的新質生產力重要工具

2?? 通過完美適配AR解決方案的場景需求,逆推技術創新,拿出適合此場景的殺手級功能,進一步做到AR解決方案與場景的完美適配

要找到真正合適AR解決方案落地的場景,首先就要對AR硬件設備進行選型。

目前雙目的眼鏡做的最好的無疑就是蘋果的Vision Pro,他有哪些黑科技呢?搭載了 12個攝像頭5個傳感器 (1個 Lidar、2個結構光深度傳感、2個IR傳感)和6個麥克風,為了保證單眼4K的分辨率硬解碼速度,同時搭載了一塊M2和R1芯片。

  • 可以做到畫面延時低無眩暈感。
  • 光學模組支持眼球跟蹤,模組可以自動判定注視焦點來調整畫面清晰范圍
  • Pancake 光學方案、虹膜識別、IPD 調節、空間音頻等等

而這上面一系列的高成本黑科技只有一個目的,騙過你的視覺和聽覺感官,讓你覺得你看到的內容就是通過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而不是通過攝像頭拍攝后再通過光學模組成像出來的畫面。

那對標國產雙目眼鏡,目前還遠遠達不到蘋果的性能,光學模組成像畫面延時高,有畸變等問題導致頭昏,攝像頭清晰度不夠,所以遮擋視線的時候完全無法進行作業,需要把成像模組翻上去,但是這樣又看不到畫面了,就很雞肋,并且雙目的頭環再配上頭盔重量接近兩斤用戶體驗確實不太友好。

所以經過反復的測試和眾多客戶的需求反饋,決定采用輔助增強的單目眼鏡,與其為了騙過眼睛投入的高成本,不如就用你自己的眼睛去看,既不遮擋視線也能在你需要的時候很方便的看到AR眼鏡內的作業畫面,并且重量也沒有雙目的這么重。

1. 有紙化辦公時代

在工業2.0時代,一切還比較原始,日常巡檢工作能否有效的執行下去,預防性維護是否達標,多數時候還得依靠老技術專家經驗沉淀與自身責任感支撐,所以存在以下問題:

?? 如何管理現場巡檢,如何評估巡檢績效;

?? 如何有效地反饋現場情況等問題是, 難以監督和跟蹤工作的執行情況 (巡檢工作是否真正完成?)

?? 報告及計量數據缺乏準確性(通常是基于紙面的手寫報告)

?? 巡檢結果和現場數據無法用于分析(紙面內容需要二次手動錄入系統或整理成 Excel 表格)

2. 移動互聯網時代

2009年以后,隨著android進入中國市場,移動互聯網時代正式到來,基于Android的手持終端PDA等設備成為傳統巡檢模式,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生產力工具。

到目前為止,手持PDA巡檢方案經歷了十幾年的投產應用,也暴露出來了相關問題與隱患~

1?? 巡檢數字化轉型?與傳統紙質工單打鉤相比,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改變,只不過以前在紙上用筆打鉤,現在用手持設備在屏幕上打鉤而已。當巡檢人員的責任感與專業能力無法達標的時候,預防性巡檢與維護的效果無法保證,也無法有效避免作業人員漏巡漏檢,誤操作或不操作等行為(無法保證巡檢質量按照標準推進)

2?? 可以上傳現場照片和錄像?一線的使用方式是只要去一次拍攝了大量的現場照片以后,后面直接可以從相冊選擇內容上傳,完全不需要真去現場。(無法保證巡檢上報結果真實有效)

3?? 可以定位?由于所有的定位都是基于LBS的,所以一線人員早就下載了大量的偽裝定位軟件,再哪里都可以上傳真實現場的巡檢位置,如果遇到室內巡檢場景比較多的情況,那就無法定位了。(無法通過巡檢行為路線驗證巡檢過程的飽和度)

4?? 數據安全?被競爭對手探廠?雖然目前對廠外人員私自入內管理的越來越嚴格,在產線上也嚴格禁止拍攝生產工藝與柔性產線的部署情況,但是通過巡檢設備內采集的日常巡檢照片即可詳細的知道所有信息。目前一些廠商允許工人用個人手機安裝巡檢程序,工藝流程泄密情況更為嚴重。

AR+AI大模型,是新質生產力工具的必經之路,也必將替代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數字化轉型的產物!

【困難與挑戰】:分享我的一個親身經歷~

我比較幸運,算是中國第一批做移動設備開發的一群人,2009年的年底在廈門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崗位是移動端研發工程師,主要做基于Android系統和IOS系統的開發,記得當時IOS開發比較奇葩,還得用黑蘋果電腦(雪豹系統)+ipod touch進行開發。Android系統的業務我們主要是研發了一套基于移動端的OA系統,硬件設備是谷歌的手機和三星的平板,當時還沒有三防PDA的概念。

設備一開始在B端場景中應用,下發到一線作業人員手里之后,也沒辦法快速使用起來,因為當時一線作業人員跟本沒有用移動設備進行作業巡檢的概念,還是紙質巡檢,而且也根本不會使用安卓系統,培訓與溝通成本非常高。

但是大概僅僅過了一年多時間,android手機開始火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教育成本不斷降低,這才有了大規模應用的機會。

??所以AR目前存在的挑戰和我們之前剛跨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推廣數字化轉型的產品時候的痛苦非常相似,這東西太新了,用戶使用習慣沒有培養起來,并且也不愿意放棄老的作業習慣。但是隨著AR的市場的普及,用戶教育的越來越成熟,在某些特定場景下,穿戴設備一定有機會大范圍替代手持設備。

??那么AR是否可以給傳統用戶提升放棄舊作業標準的信心,是否可以真正意義上賦能一線作業過程,是否真正意義上成為生產力工具,AR解決方案本身的產品力,至關重要????

為了更好的論證這個結果,我們先來看看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人民對食物需求標準經歷的三次變化:【有即可】→【吃得好】→【吃的健康】

承載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是制造業,同樣在它的巡檢作業場景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需求遞進變化:【有人巡檢即可】→【巡檢業務可統一線上規范管理】→【進一步提升預防性維護質量與數據資產沉淀】

下面介紹兩個非常優質的案例,在下面兩個案例中,AR真正意義上成為了新質生產力工具

案例1:日本福島核電站實驗室

【案例背景】:福島核電站泄露以后,東電公司在核電站附近為了對核泄漏點進行持續降溫,需要把海水不斷地灌入核電站,再將核廢水導入多核素處理系統(ALPS)進行核污水凈化,在這期間設施內的實驗室中需要有人不斷地對廢水進行測量化驗,跟蹤校準,最后通過測量核廢水中飼養的魚身體中的氚含量,來判定排海的安全性。

【方案供應商】:日本科學研究補助金數據庫(KAKEN),隸屬于日本學術振興會

【眼鏡品牌】:愛普生分體式AR眼鏡

【剛需場景】:

①實驗室內部可能存在危害物質暴露的風險,所以嚴格限制限制個人物品入內無法使用手機

②作業場景需要持續佩戴手套,無法方便的使用傳統觸屏設備

③由于涉及核廢料,化驗過程必須非常小心,精密儀器必須人來操作,雙手必須釋放出來

④實驗室化驗結果會實時同步給異地的事務所,化驗結果異常的時候遠程的專家需要隨時介入

案例2:美國VTDS,一家主要做林業解決方案的公司

【案例背景】:此公司位于美國金斯頓,當地林業非常發達,砍伐下來的樹木先堆放在戶外場地經過人工測量和記錄以后,再加工成板材銷售,出貨前還需要對板材的質量進行二次人工審核,在這期間他們發現傳統模式下工人需要拿著紙質的表格邊測量邊填寫,效率非常低并且容易出錯,所以在13年前,他們研發出來了一套基于語音識別記錄木材參數的設備,工人只需要佩戴話筒和耳麥,即可通過語音對木材的參數進行錄入,提升工作效率,13年后的今天,他們更新了原有的硬件設備,采用了Realwear的眼鏡。

13年前的語音錄入解決方案

13年后采用Realwear的解決方案:

【方案供應商】:Voice Directed Tally Systems,Inc.(美國金斯頓)

【眼鏡品牌】:Realwear

【剛需場景】:

①伐木季節氣溫寒冷,且原木材比較鋒利,室外作業需要佩戴手套,無法使用傳統PDA設備 ②紙質記錄效率低,出錯幾率高,最后統一錄入成本高,管理不便

③作業過程中雙手需要進行測量工作,必須釋放出來

④沒有采用流程化產線替代人工,還是最傳統的人工測量模式,采用眼鏡是為了減輕工人的工 作壓力,提高效率和準確率

優質場景中業務特點:

  • 無法通過機器替代人工,或者替代成本非常高客觀因素不允許,總之就是必須依靠人工作業。
  • 作業過程中需要相對專業的操作流程,依賴經驗沉淀去判斷正常與否,并不能直觀的一眼看出來結果。例如實驗儀器的導管氣密性監測,需要先配置檢測液,然后調整實驗儀器上氣,最后將檢測液刷在接縫處查看。
  • 作業過程中需要頻繁用到雙手,額外攜帶巡檢作業裝備多有不便,容易造成錯檢漏檢或故意不撿。
  • 傳統作業場景中存在大量的舞弊行為無法監測,作業過程無法跟蹤,企業成本居高不下。 5.作業人員整體年齡相對年輕,一線作業人員體量龐大,統一監管和任務派發多有不便。
  • 作業人員整體專業水平不高,經常無法及時解決現場出現的問題,專家團隊人手不足,異常處置周期過長。
  • 企業有意愿進一步提升預防性維護的標準,確保維護手段保質保量的落地的同時,可以將維護作業歷史變為企業的數據資產沉淀下來,并通過大模型的方式對其他業務線進行賦能。
  • 作業場景中的設備過于精密,且無法通過第三方設備進行數據采集,所有維護作業必須依托人工完成,并且維修保養成本非常高。例如生物醫藥、大氣成分監測等進口實驗儀器,進口醫療器械、高端裝備制造設備等等。
  • 作業場景中有非常高標準的精益化生產的落地應用,除了個人物品與工作場景嚴格分離之外,客戶也非常希望通過專業場景用專業設備的方式,進一步提升精益生產的標準。

本文由 @沈傲然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