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SS原則:SaaS產品設計最重要的原則(下)

0 評論 0 瀏覽 0 收藏 27 分鐘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分享了結構層的二化、控制層的三化,這篇文章,我們分享下最后一層——表現層的三化,這樣Saas產品中最重要的這個原則就分享結束了。

上篇 KISS原則:SaaS產品設計最重要的原則(上),分享的是結構層“二化”(菜單路徑場景化與實體關系解耦化);

中篇KISS原則:SaaS產品設計最重要的原則(中)分享了控制層的“三化”(功能要素抽象化、產品規則透明化、產品能力配置化)。

今天分享最后一層:表現層。它也是“三化”(交互設計一體化、頁面結構模塊化、設計表達對象化)。

一、表現層:交互設計一體化

一個系統會有多個子系統/模塊以及N個頁面組合而成,它就像一棟幾十層的辦公樓一樣,如果每層的電梯、樓梯、廁所、窗戶、走廊等朝向與布局一致,則你習慣任意一層樓之后,無論是偶爾溜達或上廁所至其他樓層,你都不會迷路。

甚至有時會讓你產生一種錯覺,我到底是在13樓,還是12樓?這何嘗不是優秀的設計理念,它保證你的建設成本更低,兼顧了用戶對路徑依賴的天性與消極因未知而帶來的恐懼感。

一款產品或一個系統也如此,保證每個子系統/模塊的交互一致性,每個列表頁、詳情頁、菜單設計等一致,研發效率高的同時,用戶學習成本也低,何樂而不為?

題外話:不知你是否發現?我對這個系列的三篇文章的結構、布局、案例等設計,也是遵循類似的一種設計理念。

1.1 案例

方案1

1)菜單結構:

  • 子系統間菜單:采取頂部一級橫向菜單(解決子系統之間的切換問題);
  • 子系統內菜單:采用一級+二級菜單的方式(解決頁面導航問題)。

2)列表頁面:

  • 第一類:以考勤子系統為主,不可定制字段列。頂部左邊是按鈕區,右邊是篩選區;
  • 第二類:以員工子系統為主,采取可定制字段列。頂部左邊是篩選區,右邊是按鈕區。

3)詳情頁:以右邊抽屜式頁面為主(無論是詳情編輯、顯示,或是新建頁面)。

方案2

1)菜單結構:與案例1基本一致。

2)列表頁面:與案例1基本一致。

3)詳情頁:

  • 第一類:以新增(或編輯與查看)考勤組頁面為例。采取的是二級詳情頁面+左側步驟型設計;
  • 第二類:以新增(或編輯與查看)班次或員工為例。采取的是居中彈窗頁面的方式;
  • 第三類:以自定義員工花名冊列表的字段列為例。采取的是右側抽屜式頁面的方式。

方案3

1)菜單結構

  • 子系統間菜單:隱藏式側邊抽屜欄的模式(解決子系統的切換問題)
  • 子系統內菜單:與案例1、2基本類同(即依然是采取一級+二級菜單的模式),區別是二級菜單與頁簽模式混用(以考勤/員工的設置相關頁面為例)。

2)列表頁面:不同子系統之間不是特別統一,有的可自定義列,有的采取頁簽+列表;有的采取左邊列表式篩選,有的采取左邊標簽式篩選等;

3)詳情頁:不是非常統一,但主要是三類:

  • 第一類:以新增(或編輯與查看)考勤方案為例。采取的是二級詳情頁(內容居中);
  • 第二類:以新建(或編輯與查看)入職方案為例。 采取的是二級詳情頁+頂部步驟型設計;
  • 第三類:以編輯(或查看)入職信息字段配置為例。采取的也是二級詳情頁+左側頁簽切換式設計。

如果你是用戶,你覺得哪個方案更佳?

我猜是:方案1 > 方案2 > 方案3。

1.2 解析

首先是一致性。

方案1的詳情頁,基本都采取的是抽屜式頁面,比較一致。反觀方案2(抽屜式、彈窗式、二級詳情頁)跟方案3(二級詳情頁+無步驟、頂部步驟、左側頁簽切換等)都有3種以上不同樣式

第二是頁面空間利用率。 方案1的頂部一級橫向菜單導航+左側一級和二級菜單+中間內容區,結合右側抽屜式詳情頁的方式,把一整個屏幕有效進行塊狀切分與分層,結構清晰,層級明確,利用率高。

反觀,方案2跟3的方案(尤其是詳情類頁面),總會出現大片空白的無效區域,不美觀的同時,也浪費了對應頁面空間。

1.3 經驗分享

1)交互設計規范與原則是基礎,更重要的是頂層抽象設計。

之前看過一些WorkDay(它是一家國外的老牌知名上市SaaS企業,市值570億美元左右)的產品設計介紹,印象最深的就是其“面向流程”和“面向對象”的抽象設計。

它的頂層抽象是:流程 + 業務對象=系統。所有線下的操作都統一抽象為流程(約幾百個之多),基于流程可進行節點的個性化配置,以及所有流程做作用的對象就是業務對象,所有數據也圍繞對象進行查看、編輯、刪除、流轉、處理以及存儲。

  • 比如入職操作,對象是員工,流程就是用戶對員工相關屬性數據的系統流程,是否需要審批,是否可撤銷等,都是流程上的節點,自行配置,流程結束的所有操作數據等,均最終落到員工這個業務對象之上;
  • 比如排班操作,主業務對象是員工,其次業務對象是日期、班次、排班規則等,是否許審批,是否鎖定等均是排班流程上的自定義環節。

同時,他們把頁面設計也抽象為三類:業務對象的查看頁面、業務對象的操作流程頁面、流程的歷史查看頁面。

它不同于一般系統產品設計是抽象為組件,而是對頁面類型的抽象與歸納。

2)交互設計的核心是一體化與場景化。

比如菜單設計。

頂部一級導航,適用于平行子系統/模塊的切換場景。如果有二級菜單,則區分場景應用。

  • 如果是偏宣傳類產品設計,則可用二級浮窗的設計(利于展示內容);
  • 如果是偏操作類產品設計,則建議使用左邊菜單欄導航(利于內部導航)。

左邊菜單欄導航(適用于系統/模塊內的操作導航),建議不要超過二級菜單。如超過,則考慮用頁簽式切換代替。

二級菜單跟頁簽式切換的應用區別是:前者偏向場景變換(比如假期規則、假期余額或加班規則、加班記錄、加班余額等),后者偏向狀態流轉(比如在職、離職、待入職或周期未開始、進行中、已結束等)

比如列表頁。如果是核心列表,一定要考慮自定義列、排序以及篩選;

核心列表頁面一般字段多,但對每個用戶來說,只有需要的字段才是核心內容。這方面吃虧數次,總覺得沒必要在此過多投入資源,卻也因此被吐槽不少。

比如詳情頁。

新建、編輯、查看建議一體化設計,而不是用兩個頁面分別實現新建和編輯,單獨再設計一個查看頁面,好處是用戶在列表頁面,就無需過多關注是要查看或編輯,隨意點擊整條均可進入后,再決策查看或編輯等操作。

同時,嚴格區分二級詳情頁、抽屜式詳情頁、彈窗式詳情頁的適用場景,建議全系統采取一種設計最佳,最多使用(前)兩種,一定避免三種混合使用。

二、表現層:頁面結構模塊化

頁面結構模塊化與功能要素抽象化、產品規則透明化(控制層),三者目的一致(即讓用戶高效完成任務),相輔相成。

簡單可理解為:功能要素抽象化是基礎、是內在結構,產品規則透明化是規則、是外化信息,而頁面結構模塊化是呈現、是外在皮膚。

2.1 案例

作為一名考勤HR,你期望可根據企業的加班規則,快速完成對應員工的加班方案的設置。

可供參考的方案,依然是3個,即:

方案1:核心分三大模塊:基礎設置、核心加班規則、更多規則設置。采取直鋪核心模塊+隱藏輔助模塊的方式,直接幫用戶決策模塊的優先級;

  • 基礎設置:名稱、適用范圍、負責人
  • 核心加班規則:區分三種加班類型的同時,又拆分成若6個子模塊:允許加位置、計算方式、允許加班時間、最小加班時長、休息時間、補償方式;
  • 更多規則設置:加班時長單位、加班時長取整、加班步長、日時長折算、加班預警;

方案2:核心分三大塊:基礎信息、加班類型、更多設置。模塊拆分與方案一幾乎一致,但采取的方式,卻選擇的是按模塊分步驟的方式。

方案3:核心分四大塊:基礎設置、計算規則、核心加班規則以及高級設置。同樣是采取直鋪核心模塊+隱藏輔助功能的方式。

哪個方案更佳呢?

相信答案可能沒那么明顯,畢竟三者之間的模塊化設計,大差不差,如果一定要選擇,可能略傾向于方案2。

2.2 解析

從兩個層面看方案2的設計,它有兩個細節相對更佳。

首先,用戶視角。采取步驟式的模塊化設計方式,初始就提供了用戶進度條,讓用戶有一種掌控感。同時,每個步驟只專注于當前模塊的任務,相對而言,效率更高;

其次,產品視角。每個核心模塊都有自己的【全頁面】,充分利用PC端頁面空間的同時,便于后續不同模塊的擴展。比如在模塊3新增加班預警、步長限制等。

2.3 經驗分享

頁面結構模塊化的基礎是功能要素抽象化。如果后者抽象的足夠清晰,窮盡,獨立,那前者就是基于它之上,做頁面層面的平鋪/切分、分類/聚合、收起/展開、隱藏/顯示而已。

原則1:一定要做頁面模塊的用戶優先級。比如基礎設置、加班規則、更多規則/高級設置,從模塊的命名上已經明確了優先級(即模塊1少不了,模塊2是核心,模塊三是增強或輔助)。

原則2:一定保證頁面模塊之間的獨立性,避免同一個要素可屬于多個模塊的情況。同一個要素,一定不能模棱兩可,好像屬于哪個模塊都行,否則就要考慮模塊分布的合理性。比如方案3的【基礎信息】中的【加班時長單位】和【取整方式】,可能就有點疑問,把它們放入到【更多設置】里,好像也成立。

原則3:每個頁面模塊下的要素數量,一般不超過7個。否則要么需進一步細分子模塊,要么思考再新獨立一個模塊。

因同一等級或同一模塊下的要素太多,容易讓用戶產生認知疲憊感。就像在高速公路上開車,一直保持差不多的速度,容易產生懶惰性思維匹配。

換個視角看,童話故事里的七個小矮人、葫蘆娃七兄弟等,為何是七個?再多就容易產生認知疲憊。

三、頁面層:頁面設計對象化

中國語言博大精深,有官話,有方言;有黑話,有白話。不同圈子、不同圈層,不同職業、不同工種等,還有自己的專業名詞,不足為外人道。

同理,產品經理的話語體系,與你所服務的用戶的話語體系,也會有較大差異,且你所服務用戶的職業、崗位不同,也會有差異。

所以在做產品設計時,你是否在使用你的用戶的話語體系,也在一定程度影響著產品的用戶體驗,而對象化、對話感的話語體系可能更勝一籌。

什么是對象化?

就像你現在在看的文章,我在寫的時候,腦海里是有一個你的畫像,仿佛你就在我旁邊,認真聽我“分享”經驗的同時,你還會給我“及時反饋”(假設你有困惑、疑問之處,針對性給出我的解決方案)。

題外話:是的,我知道你閱讀起來并沒那么舒適,文字多,內容長,案例不是你所熟悉的產品等,水平有限,你就“弱水三千”,只取自己的“一瓢”吧。

產品設計理想的狀態也如此(尤其是頁面語言、要素命名以及布局等細微之處)。

你腦海里必須有一個清晰的用戶畫像,好似通過頁面來跟TA“聊天”一樣,并猜測TA可能得疑問之處,用TA能聽懂的語言體系,能看懂的命名,給出你的解決方案,最終讓TA高效完成既定任務。

3.1 案例

作為一名考勤HR,你期望根據企業考勤規則,快速設置好上下班時間與打卡范圍等,以便員工可正常進行考勤。

方案1(如下圖所示):不區分固定時間與彈性時間上班,默認只需設置上下班時間,給你選擇是否自定義打卡時間范圍。最后再問你是否需要彈性上班。

方案2:區分固定與彈性上班,明確標識字段名稱,并想象你對考勤時間是明確的,給出一種“偷懶式”的打卡規則設置。

方案3:區分固定時間與彈性時間上班,需手動輸入上下班卡的時間范圍。

假如你是考勤HR,你覺得哪個更高效,讓你感覺體驗更好?

我猜你可能會優選方案1或2(即方案1≈2>3)。

3.2 解析

首先,方案2比1好的地方在于,提前讓你做關鍵決策,避免認知負擔。

比如方案2初始讓你選擇班次類型(即固定時間班次,還是彈性時間班次),既可以隱藏不相關信息,同時,提前決策,避免設置規則時,一直心存疑慮(我在哪里設置彈性時間呢?),反而需要付出更多的認知精力。

這就好比領導找你談話,直接進入主題,不鋪墊背景(如談話目的等),你對這次談話的主題和目的,心里會一直有疑惑(我是哪里做的不好?還是發生了什么大事?),反而影響你們談話的質量。

第二,方案1跟2都是站在你的角度,多為你計算和思考了一層,減輕你的決策負擔。

比如打卡時間的設置,方案1是“上班前/后x小時打卡”,方案2是“最早可提前X分鐘打卡”,“晚于Y分鐘打卡記為遲到”,你無需基于上班時間計算從幾點到幾點,你也非常清晰知道設置的是允許打卡的范圍;

對比方案3采取是絕對時間(即上班卡HH:mm-HH:mm),你需要自行基于上班時間,計算幾點允許打卡,時間區間長短是否合適等。

第三,方案1跟2的語言體系更清晰,更有說話的對象感。

比如最早可提前X分鐘進行打卡、晚于X分鐘打卡計為遲到,相比方案3的上班打卡絕對時間以及豁免X分鐘來說,更具有對話感,更清晰表達意思,減少不必要的歧義。

再比如“上班最多可晚到X小時Y分鐘”,且加上說明“上班晚到幾分鐘,下班就晚走幾分鐘”,相比方案3的“晚來晚走,最多允許晚來X分鐘”,顯然就更清晰精準,也更像一個人在跟你對話的感覺。

3.3 經驗分享

頁面層級的設計,一定要有對象感、對話感,就像有人在給你“無聲”的說話。

原則1:提前明確設計對象,且一定要真實、具象。

產品設計時,腦海里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用戶(真實用戶最佳),可以從你調研的用戶中選擇(一位即可)。想象TA在(利用你的產品)完成任務時,會怎么思考,怎么決策,哪里有疑惑,有疑惑時怎么辦等。

它有點像你設計的求婚儀式,你所有的設計、細節、語言表達都是為了那個唯一的TA,最終設計出來的東西,雖一定有缺憾的部分,卻一定瑕不掩瑜,細節滿滿。

原則2:不要一味追求設計的簡潔,更重要的是表達的清晰與完整。千萬別因為追求簡潔而放棄文字描述的方式(簡潔有效的文字也是簡潔設計)。

你設計的產品是協助用戶達成目的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通過產品設計一步一步引導TA完成自身任務,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你跟TA“對話”、“交流”、“協同”的過程,只不過不是由你親自完成,而是“委托”了你的產品。

對話的重點不在于你說了什么,說了多少,而在于對方聽懂了什么。所以一定避免是“我的思維”,使用“我的語言”。

比如加班時間、需要打卡、限制出勤地點、晚走晚來,好像也能表達你的意思,但對方卻不一定能”聽懂“。

那就可以:

  • 加班時間–> 最早允許上班前X分鐘開始加班,最晚可加班至下班后Y分鐘
  • 需要打卡–> 外出時,是否需要打卡
  • 限制出勤地點 –> 外出時,是否只能在指定地點打卡
  • 晚走晚來–> 當天晚走X分鐘,次日可晚來Y分鐘不計為遲到

總結一下

今天主要分享了KISS原則的第三層:表現層,它主要是“三化”:交互設計一體化、頁面結構模塊化、設計表達對象化。

1、交互設計一體化:解決復雜系統的子系統或子模塊之間的設計一體化,保證全系統體驗對用戶的一致性,減少使用摩擦力。

以HR SaaS的三個案例,分別從頂級一級菜單、左側一二級菜單、列表頁、詳情頁的設計進行了拆解,并分享了三個經驗:

第一,交互設計規范與原則是基礎,更重要的是頂層抽象設計。 以WorkDay為引子,把HR SaaS系統抽象為最頂層:流程+對象=系統,以及圍繞“流程”、“對象”又抽象為對應的三類核心頁面:對象的查看頁面、業務流程的操作對象頁面以及流程的歷史查看頁面。

第二,交互設計的核心是一體化與場景化。

  • 比如菜單設計。頂部一級導航適用于平行子系統/模塊的切換;左邊菜單欄導航適用于子系統內且偏操作類產品。建議不要超過二級菜單,否則考慮用頁簽式切換代替
  • 比如列表頁。如果是核心列表,一定要考慮自定義列、排序以及篩選;
  • 比如詳情頁。建議新建、編輯、查看一體化設計,并考慮優先考慮用抽屜式詳情頁,其次是二級詳情頁。最不建議是彈窗式詳情頁(甚至三者混合使用)

2、頁面結構模塊化:與功能要素抽象化、產品規則透明化(控制層),三位一體,幫助用戶高效完成任務。

以HR SaaS的三個案例(加班規則)為例,拆解了它們的優劣,并分享三個經驗。

第一,一定要做頁面模塊的用戶優先級。

第二,一定保證頁面模塊之間的獨立性,避免同一個要素可屬于多個模塊的情況。

第三,每個模塊下的要素數量,一般不超過7個。否則要么需進一步細分子模塊,要么思考再新獨立一個模塊。

3、設計表達對象化:解決系統的細節體驗問題。即站在用戶視角,用其語言體系,采用對話的形式,讓系統設計“說人話”,避免信息模糊、不清晰而導致的“不好用”類用戶心聲。

以HR SaaS的三個案例(新建班次)為例,拆解了它們的優劣,并分享三個經驗。

第一,提前明確設計對象,且一定要真實、具象。

第二,不要一味追求設計的簡潔,更重要的是表達的清晰與完整。千萬別因追求簡潔而放棄文字式描述的方式(簡潔有效的文字也是簡潔設計)。

《KISS原則:SaaS產品設計最重要的原則》這個小專題就告一段落了,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KISS原則:SaaS產品設計最重要的原則(上)

KISS原則:SaaS產品設計最重要的原則(中)

專欄作家

邢小作,微信公眾號:邢小作之家,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枚在線教育的產品,關注互聯網教育,喜歡研究用戶心理。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