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型產品的設計之道

0 評論 3156 瀏覽 29 收藏 31 分鐘

對普通人來講,誰都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家喻戶曉的產品。但多數人還是做的工具型產品——畢竟這類產品更多,而且要求更嚴。這篇文章,作者分享了他對工具型產品類的思考和看法,以及它的產品特征和設計原則,供大家參考。

互聯網發展至今,各類應用場景的產品層出不窮,消費類、工具類、游戲類、金融類等,每類產品都有各自的產品特征和設計原則,今天我們來聊聊工具型產品,看看它有什么特點。

一、工具型產品的定義

廣義上講,工具是用于解決人們生活、工作中的某類問題的“器具”,基于這個定義,那所有的互聯網產品都可以看作是“工具”,如推特是社交工具、亞馬遜是購物工具、Google是搜索工具。

不過從討論互聯網某類產品的特性來看,這么區分過于籠統,因此這里對工具型產品有更聚焦和細分的定義。

工具型產品是指主要用于幫助用戶解決特定問題的互聯網產品,通常具有非常明確的功能和用途,用戶使用它們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效率、產出某些內容等解決非常具體問題。

那可能有人會問“推特、亞馬遜這些不是解決特定問題的嗎?沒有明確的功能和用途嗎?”

與日常生活娛樂需求不一樣,從產品目標來講,工具型產品側重于幫助用戶“Save time”,而消費娛樂型產品傾向于占用時間,即“Kill time”。

從用戶使用產品的目標而言,工具型產品是解決問題導向,強目的性、用于解決特定的問題,強功能驅動,所以工具型產品另一個特點就是目的性非常強,有明確的里程碑。

用戶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有明確的里程碑

我們日常不舒服才會去醫院,車子沒油才會去加油站,去了以后希望解決對應的問題,完成目標的里程碑十分明確。

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事沒事可能都會去逛商場和跟人聊天,不是強目的性的驅使的行動,也沒有明確的里程碑,比如有沒有買東西不影響逛商場。

而工具型產品如同醫院、加油站一樣,就是為了解決特定的問題場景,具備強目的性的,有明確的里程碑。寫論文用Word、修圖片用PS、完成演示文檔用PPT…都具有明確的目的和里程碑。

產品的目標是幫助用戶提升效率、解決具體的問題

工具型產品存在的意義一般是幫助用戶提升效率,解決明確具體的問題,用戶一般用完即走。

這也存在一個工具型產品在商業閉環中的痛點,正因為“用完即走”的特點,導致市場上對這類產品商業價值存疑,比如留存低、粘性低的問題,但也不全是這樣,取決于兩個因素:

  • 產品的解決的問題,是否是持續性、周期性的問題,即問題本身是否高頻;
  • 產品解決的問題,是點狀還是線狀甚至是影響生態的問題。

以上兩點本質是產品提升效率、解決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這決定了工具產品的商業價值。

二、我們常見的工具型產品有哪些?

從學生到各行各業的從業者,我們已經離不開各類工具產品,從常用場景來分:

  • 生產力工具:如Microsoft Office、Adobe Photoshop、Sketch、Figma、Visual Studio Code;
  • 辦公協同:Zoom、Microsoft Teams、Trello、teambition
  • 安全管理:Norton Antivirus、LastPass、Duo Security等
  • 系統優化工具:CCleaner、Glary Utilities等
  • 文件管理工具:如Dropbox、Google Drive、OneDrive等,用于文件存儲、共享和管理

不同工具型產品形態截然不同,本文將重點聊聊“生產力工具”產品的特點以及設計原則,后續再展開其他類型的討論。

Microsoft Office、Adobe Photoshop等作為生產力工具的代表,通過工具改變了工作和社會協同的形態,歷經幾十年,這類生產力工具有什么特點?

三、生產力工具的特點

從產品目標上看,生產力工具是幫助用戶提升生產力的,讓用戶更高效、簡單地完成內容生產。

從交互形態上看,用戶通過各種操作,在畫布中構建內容,比如一篇文章、一個3D模型、一張海報、一份PPT。如同一個雕塑師,不斷圍繞著一個對象進行雕琢、打磨,最終產出一個完整的對象,在《界面設計模式》一書中將這種交互形態稱之為“遞增構建(Incremental Instruction)”。

當工具可以很好地支持創造性的活動時,可能會引發用戶的“心流”(flow)狀態,這是一種全心投入的狀態,過程中人們會忽視時間的流逝,忽略其他的干擾,從而讓人持續工作好幾個小時。

反之,不好的工具會讓人分神,比如用戶需要等待半分鐘才能看到她修改后的增量結果時,她的注意力就被分散了,心流的狀態被打斷了,持續不好的互動體驗會極大挑戰用戶的耐心。

因此,對于工具類軟件來講,如何讓用戶專注于創造性活動,達到“心流”的狀態,讓用戶沉浸在其中,是軟件設計的重要目標。

遞增構建的交互,即用戶操作路徑是圍繞著一個畫布中的對象,調用周圍一系列操作來做用于這個對象,與瀏覽型、管控型產品比,交互具有非常高頻的特點。

正是由于這種交互形態,生產力工具的交互通常有著非常高的要求,為了讓用戶操作順暢、高效產出、更簡單的生產出好效果,生產力工具產品的設計往往更具有挑戰性。

四、生產力工具的設計特點

軟件好用與否,通常需要從功能、性能、界面交互幾個層面來一起評估,本文重點從交互的角度來聊聊好用的生產力工具他們有哪些交互特點。

提到“圖層”你可能立刻想到Photoshop、說起“Ribbon”你可以想到Office辦公軟件,這些交互形態為解決特定問題而生,已經被沉淀為解決此類問題的經典解決方案。

生產力工具為內容生產而生,從時間上看,經典的生產力工具在框架上是穩定的。從交互體驗看,為內容生產者提供高效、易用上的操作體驗。

所以下面圍繞著產品框架、操作效率、上手體驗三個維度來聊聊好的生產力工具,在設計上有什么特點。

1. 穩定的框架

縱觀30多年Photoshop和Office辦公套件,操作的基礎框架沒有因為時間、技術設備發展變得面目全非。

所以,好的生產力工具是時間的掌控者而不是追隨者,對產品的定位想得足夠清晰和長遠,并且有機制堅持和完善。當然穩定的框架不是上線后就不允許動了,需要開始想明白,之后不輕易做顛覆性框架變更。

在任何軟件中,框架決定了產品的用戶心智和核心交互邏輯,而工具型產品的框架定義尤為重要,穩定的框架有助于用戶漸進深入的了解甚至習慣,此類產品也不需要給用戶持續的“新鮮感”,另一方面框架也決定了廠商內部的協同模式和增量拓展。

好的框架能將產品的特性一直延續下去,每次的發版迭代在不顛覆原用戶習慣的基礎上,讓用戶持續更多的受益,不會因為時間、外力的作用顛覆原來的基礎,軟件是時間的掌控者。

比如角色化的頁面,讓軟件面向不同市場的時候,可以在原框架基礎上繼續拓展,一套規則適用于多場景,讓加法更簡單從容。

2. 追求極致效率

生產力工具的軟件的目標是讓用戶高效的產出好內容,在軟件使用過程中,前文有提到它高頻交互特征,所以用戶會追求極致的操作效率,如同流水線的每一道工序設置,如何讓工人能最順手、最高效的完成各類操作,是非常影響工作效率的一環。

提升效率最根本的手段當屬技術的進步帶來的改變,畢竟“再合理的流水線工序管理,永遠也比不過生產自動化”,但技術的顛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本文暫不從技術的手段來討論如何提升生產力工具的提效,而是從產品設計角度聊聊市面上生產力軟件如何提升界面操作效率。

那工具提升效率的主要手段是哪些?

將用戶與產品交互過程的階段來分,可以分為輸入類、調整類、查看類以及輸出類操作,不同工具型產品在這三個階段的側重點不一樣:

  • 比如Word,輸入類操作體驗是核心;
  • 比如思維導圖Miro以輸入和查看為主;
  • 而3D模型操作軟件,則是以調整類為主。

結合產品特性將核心階段交互操作效率做到極致,才能打動用戶。

下面將圍繞著輸入類、調整類、查看類這幾階段來展開如何設計高效率的交互。

輸入類的效率

往畫布中置入點、線、面、體、模板,甚至導入,都是輸入的過程,如何讓輸入的過程更高效。

為了讓輸入更高效,有以下幾種做法可以從對象本身、空間、時間上著手來提升效率:

  • 輸入對象顆粒度
  • 觸發路徑
  • 觸發時機

從輸入對象的顆粒度上看,當輸入對象顆粒度越大時,效率越高,比如基于一個模板和組件,預制內容和模板。

從觸發路徑上看,提供暫態交互形態,讓用戶更高效的即時取用。

比如某辦公家具設計軟件,在素材面板中,提供按子類目提供能力,讓用戶可以近期快速觸達。

從觸發輸入的時機上,預判用戶當前階段想要的內容,讓用戶能更快地獲取和輸入。

比如在酷家樂里,當用戶放置一個桌子后,主動彈出搭配一些風格相符合的椅子選項,用戶就能更快地置入合適模型到場景中。

調整類的效率

在輸入之后可能會調整一些屬性,如顏色、位置、大小、角度,以及鼠標點、選、拖、拉、拽等交互都是屬于調整類操作,這也是復雜編輯器軟件最高頻的操作類型。

同上文輸入類操作分析思路一樣,通??梢詮挠|發到作用對象來提升效率,這里總結兩點,即:觸發足夠近、調整足夠快捷。

觸發足夠近:

在高頻操作的界面里,物理距離的足夠近是百試不爽的方式,如以下幾個案例:

基于選擇對象選擇的情境式菜單,是解決復雜菜單調用不變的好解法,比如在Adobe illustrator 和Photoshop在近幾個版本里也增加了顯性的情境式菜單,目的就是讓鼠標選擇對象后立刻能就近操作。

比菜單距離對象的更近的是,基于對象的直接操作,如Sharp3d,基于對象的控制器“Gizmo”直接操作尺寸、形態。

調整足夠快捷:

除了讓控制器與控制對象物理距離足夠近,還可以通過提供多種快捷的調整能力,讓對象調整更快,常見有以下幾個:

快捷鍵調用,比如在酷家樂設計工具中,涉及到大量的材質互刷,如果每次去調用菜單里的操作,效率非常低,所以用戶非常依賴此快捷鍵來提升效率,當然此類快捷操作很多,如下圖Sketch快捷鍵。

重復上一步甚至好幾步:在一些存在重復操作操作中,軟件通常會提供快速重復上一步,甚至重復好幾步的快捷操作。如犀牛、CAD等軟件通過空格重復執行上次命令,PS可以通過錄制命令進行一系列操作的合集重復執行。

提供批處理的能力,當需要針對不同對象的同種屬性進行調整時,工具型產品通常會提供批量處理的能力,比如Figma可以批量選擇相同屬性值對象進行統一操作。

當然批量處理場景遠不止選擇,基于某類屬性選對象,基于某些對象調整某類屬性等等,組合的可能性很多也很常見,這里不再贅述。

查看類操作的效率

查看主要指構建出來的內容對象查看,在編輯過程中一般伴隨著輸入和調整發生的,為了讓用戶在內容編輯時高效查看,各類軟件主要的表現就是“更多、更有效的獲取有用的信息”,在“空間”和“時間”上有這么幾類處理方式:

空間上:畫布內容區足夠“大”

因生產力工具的目標是內容的生產,因此內容的查看效率很重要一條就是內容展示以主體內容優先,對象所在的畫布足夠大,以此保證基礎的查看效率。

內容區域以外的內容,因為空間有限,加之為了保證操作觸達效率,操作命令會出現非常緊湊的狀態,如PS、AI、CAD、Word等軟件都是如此,本質是因為畫布空間需讓位給畫布展示區。

時間上:多線并行,多種任務視圖,來提升軟件的查看效率

如剪映為了讓素材查看和編輯都能夠足夠寬敞的界面,提供了分屏模式,將素材查看的效率大大提升。

比如建模類軟件通常會通過多種視圖來確認位置,實現邊看邊準確編輯的效果。

除上面所說的空間和時間上,也有為查看提供專屬的便捷的功能,比如隱藏、基于圖層或基于對象屬性的方式管理和查看對象。

3. 系統化的上手體驗

軟件的功能越多,就越復雜,越復雜就會影響用戶上手速度,看上去是一個難解的死循環。但市面上有些做法值得借鑒,看看如何減少產品的上手阻力。

系統化的一致性體驗

Adobe Creative Cloud 和 Document Cloud 高級設計總監 Eric Snowden 。

“我們產品中一致的用戶體驗的主要好處之一是技能轉移。我們希望您在學習我們的其中一種工具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在您轉向第二個或第三個 Adobe 工具時能夠得到回報?!?/p>

一致性有助于技能轉移,你學會了A在新功能B出現時,你可能很快就上手了,這是一致性最大的好處。

從外觀、行為、再到認知上的一致,需要強大的協同體系和組織共識,比如蘋果自帶的Page、Numbers、Keynote,我相信肯定不是同一批人同一時間做出來的,以工具欄、操作屬性為例,一致性非常高,從結果上看用戶覺得理應不就是這樣嗎?

經歷過工具設計的人就應該深有感觸,系統化的一致性是基礎且非常系統的工作,需要高度抽象的能力來定義不同模塊、不同產品的一致性和落地機制,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一致性。

教程場景化

隨著時間的累積,產品功能和幫助文檔往往越來越多,用戶往往不會去挨個找,某些功能由于業務屬性,短期難以將產品的易用性做可自然上手,就需要考慮如何將當前功能的使用方式傳遞給用戶,將其教程場景化。

如Sharp3D在觸發拉伸時,會在頂部提示拉伸的教學,教學可以放大為視頻教程,系統化場景化地幫助用戶理解功能使用方式。

操作可視化

工具產品由于操作多,甚至有很多行業化的表達,那如何將一些概念表達清晰,比如某個參數、某個標注通過文本無法直觀表達,那通過圖形或動畫就可以快速的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比如之前在表達標注出圖紙時,文案難以表達清晰,但通過動畫就可以讓用戶理解功能的意思了。

以上就是針對產品產品框架、效率體驗和上手體驗提出的一些觀點和示例,每個點單獨拆開都可以是專項課題,本文篇幅有限不再展開贅述。

五、未來,生產力工具的趨勢

輔助用戶高效產出高質量內容是生產力工具的目標,在未來我相信這個目標不會變,如何輔助用戶更快、更簡單、更高質量產出,讓產出內容發揮更大價值,是未來工具發展的趨勢。

通過哪些手段這是一個開放性且值得每位從業者持續探索和思考的問題,本文就以下三點進行展開,拋磚引玉。

1. +AI 與 AI+

+AI是著眼于當前

這兩年爆火的生成式AI給軟件行業帶來了機遇,生產力工具本質就是內容生產工具,原本通過人來生成的內容,AI將可以直接產出內容,減少用戶交互。

原來的軟件結合AI,那輸入與輸出的形態會發生改變,當前仍以副駕駛的形態存在,以AI輔助原產品場景來輔助主場景的任務流。在部分領域AI確實可以取代原來的工具來產出內容,比如要求不高的非專業領域,但在精準產出、涉及上下游數據的業務鏈路里,生成式AI目前還有些吃力。

因此筆者認為,AI作為“副駕駛”的形態可能是讓當前工具發揮進一步價值,讓局部操作更高效、友好。

AI+是著眼于未來

還有有一種聲音是,AI生成將替代傳統的生產力工具,如AI可以生成一些商品宣傳圖,那還需要Photoshop嗎?

所有的生產力軟件本質都是生產內容,在2022年至今生成式席卷和恐慌之后,傳統生產力工具軟件好像“很慶幸沒有被AI取代”,“客戶沒有跑”。長遠來看,也許是當前AI能力還不足,但從AI生成內容的進步速度和原理來看,各廠商如何在AI+上把自己的市場打開,能在AI Native上加速質量和效率的提升,是需要長期布局的課題。

2. PLG驅動

PLG(Product-led growth)通過產品驅動增長,讓用戶自助的就可以完成產品價值的感知和商業轉化,這對產品的易用性有極高的要求。

低門檻是增長的杠桿,從經營成本、商業效率、用戶體驗多個角度看,讓工具型軟件實現PLG是企業經營的必經之路,隨著產品市場規?;疨LG將會帶來指數級的收益。

傳統工具產品可能通過大量的人工和教程來教育用戶,但隨著國際化出海、以及市場激烈的競爭,成本和效率是市場競爭中非常影響商業成功的要素,因此PLG是生產力工具產品非常重要的方向,你的產品通過自傳播就可以完成獲客、留存、轉化。

低門檻的幾條路徑:

前面提到AI的結合能解決部分操作門檻的問題,比如:

  • 用戶能用最自然的語言與界面交互,就能得到“差不多”的結果,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張圖、一個模型…,在非精準產出或靈感階段比較受用
  • 利用AI多模態能力,比如輸入一張圖+提示詞拿到結果,比原來自己去利用界面能力還原門檻低很多

以上場景可以解決一部分操作門檻的問題,除此之外降低操作門檻還有圖形交互的門檻降低、軟件行業化。

低門檻的圖形交互

關于解決某類交互問題的最優解,一直是界面設計者持續思考的話題,比如命令的調取與設置,如何更合理的出現在用戶的面前?

軟件垂直化

在互聯網時代,大平臺因“全而不精細”的問題,往往面臨被垂直化廠商蠶食市場,在工具型產品中同樣也適用,尤其是專業軟件無法拓展至非專業用戶群體時,軟件的垂直場景化往往能提供更精準、更好的能力和服務體驗。

非專業設計師無法上手Photoshop時,Canvas這類軟件提供海報、物料的模板的設計工具讓有設計需求,但沒專業設計能力的人可以完成設計輸出,基于行業的需求做成小白就能上手的工具。

3. 云端協同,數據鏈生

傳統軟件上云,已是行業的共識,好處在于數據可有效存儲,跨端體驗一致,還可以協同起來。協同不僅僅是多人之間同時完成一件事,甚至可以鏈接到下游:

如Figma:基于設計文件,產品、設計、開發都可以進行協同和下游的開發,所有項目成員都可以即時獲取文件數據信息。

如酷家樂:通過酷家樂設計出來的柜子,可以直接打通生產軟件,數據是機器可以識別和加工的,大大省去了中間文件傳輸的成本,在安裝場景中,工人也可以通過手機看到這份設計數據,安裝結構和位置,讓數據充分發揮它的生命周期價值。

除此之外,軟件云端化也天然防盜版,也符合企業開發、成本、商業等多方面考慮的發展訴求。

以上是本文圍繞著生產力工具型產品的探討,拋磚引玉,歡迎大家一起來聊聊工具軟件的設計。

作者:看看,公眾號:群核科技用戶體驗設計

本文由 @群核科技用戶體驗設計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由作者提供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