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很明顯了,為啥用戶還說“沒看到”

2 評論 3633 瀏覽 27 收藏 7 分鐘

在用戶體驗設計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盡管某個功能已經存在,但用戶卻表示他們沒有注意到。這種現象在設計師和產品經理中并不罕見。本文將探討為什么用戶會忽視產品中的功能,以及這種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

Story|你可能也有這樣的經歷  

作為設計師或者產品經理,如果你曾經做過一點用戶調研,或者聽過其他人反饋給你他們調研用戶的結果,那么肯定會聽到過類似這樣的反饋:

“哦是嗎?你們有這個功能嗎?我經常使用你們的產品,但我并沒有注意到。”

“哦?這個是可以點擊的嗎?這看上去不像是能點的?!?/p>

“XX 功能在哪里?我沒找到啊?!?/p>

接到這樣的反饋,我們可能本能地會去根據用戶的聲音繼續強化入口的設計,用更大更明顯,或者再加個新手引導、提示氣泡。

但,這樣對嗎?

Issue|我們的本能反應以及對應問題  

如果我們本能地認為這是一個視覺樣式問題,認為缺少顏色、大小、動靜等方面的對比,缺乏足夠的視覺區分度,從而導致了用戶忽視這個功能入口。

所以應該加小紅點,字體更粗大、用更搶眼的顏色,甚至在那里加一個忽閃忽閃的動效,讓用戶無法不注意到。

對應問題:

  • 好亂:如果把這個入口強化后,會影響頁面的整體效果。如果一直用這樣的方式工作,頁面就會越來越亂。因為不同時期我們總有不同的(或新的)想要強化的功能。
  • 講不通:如果只有強視覺樣式才能讓用戶注意并使用,那么為什么有些功能入口樣式很普通,但依然有很多用戶經常使用?

Reflection|進一步思考  

1.注意力盲區

用戶沒有看到這個功能入口,也許不是因為他的視覺樣式不夠強,而是因為它所在的位置剛好是用戶的注意力盲區。

這是一個信息架構問題。如果我們把這個功能的入口做的比較明顯了,但用戶說他沒有注意到有這個功能,這有可能是因為這個入口的位置放的不對。

用戶在使用產品時,往往會有固定的使用路徑和習慣,對于界面上不在他們關注范圍內的部分容易忽視。這種現象被稱為“注意力盲區”或“注意力缺失”。

用戶使用產品會有自己習慣的使用路徑。

用戶對產品結構的理解會逐漸形成一種認知心智,就好比我們會認為電視機遙控器應該放在客廳或臥室,如果你放在洗手間里,無論在多么顯眼的位置,他還是很難發現。

2.信息過載

你在管理用戶的注意力嗎?如果這個界面中我們已經給用戶太多的信息、太多的選擇了,那么就會帶來一種信息過載。這種情況下,用戶丟失信息或忽略某個功能入口是很自然的事情,即使他們經常訪問這個頁面。

這是一種認知負擔。無論 C 端還是 B 端,用戶的時間和精力每天被各種信息吸引注意力,本來就有限的認知資源將會變得更加匱乏。這時,我們更應該給用戶簡單、直接的東西。

3.用戶在以哪個心智模型理解你的產品

用戶首先通過自己的心智模型的形態理解你的產品,而非文本。

心智模型是用戶對如何完成任務或如何使用產品的內在理解。這些模型源自用戶以往的經驗、直覺和對系統運行方式的預期。理解用戶的心智模型對于設計用戶友好的產品至關重要。

用戶對產品的預期基于過去使用過的類似系統,他們期望一致性、可預測性和及時的反饋來幫助理解和操作。當產品的設計符合這些預期時,用戶的學習和適應過程會更加順暢。

4.用戶在以什么樣的心態使用你的產品

認清現實:無論活躍程度如何,你的用戶也許并不喜歡你的產品。他們還在使用你的產品,也許只是因為他不得不用、沒有其他合適的選擇、便宜甚至免費,或是因為某種習慣,懶得去找其他更喜歡的產品。

那么假如用戶并不喜歡我們的產品,那他使用產品的心態就會非常消極。

用戶可以嘗鮮新功能、在我們設計好的信息架構中進行探索,這樣的期待在用戶的消極心態下變得難以實現。

所以用戶看上去會可能非常懶,非常瞎,非常難以進行行為引導。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柴林】,微信公眾號:【柴林的設計筆記】,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這篇文章探討為什么用戶會忽視產品中的功能,以及這種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寫得非常詳細,對我很有幫助。

    來自中國 回復
    1. 忍不住問一下,你是人機嗎

      來自中國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