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商品管理,看這一篇文章就夠了。

6 評論 675 瀏覽 4 收藏 79 分鐘

在這個數字化飛速發展的時代,商品的概念和展示方式在線上交易中經歷了巨大的變革。從實體到虛擬,從簡單到復雜,再回歸本質,商品的管理和營銷策略也在不斷進化。本文將深入探討商品在互聯網行業中的不同定義、分類以及品牌如何適應電商系統的變化,帶你一探究竟。

今天這一篇我們來聊點工作上的事情,最近在做商品相關的內容,剛好可以借著這個由頭梳理一下商品有關的東西。

第一章:重識商品

1.1 商品不是商品

開始之前先講一個小故事,你知道嗎,我進入互聯網行業以后第一個看不懂的詞就是商品,因為互聯網行業的商品跟我們現實生活中所說的商品并不是完全對等的概念。所以當我以一個完全陌生的身份進入到這個領域的時候,我最先面臨的就是這個問題,我得把現實世界的商品跟線上交易中所說的商品呼應起來。

首先我們就來明確一下,現實世界中的商品大概是什么意思??梢栽诮灰谆顒又型ㄟ^貨幣購買的實體或者非實體的交易物就是商品。這個概念在現實生活中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所有可以交易的對象,都可以籠統地看做是商品。

但是當場景變更到線上交易的時候,這個概念就不是那么好用了,或者說在線上交易中,我們的軟件系統需要有更為精細的劃分,才能更好地更快地更便捷地去執行交易。于是我聽到了那句開始打破我認知的話,一句前輩幫我糾正問題的話——這里賣的不是商品,而是產品。

1.2 最小交易單元

如果你是一個沒接觸過線上交易軟件后臺的人,那聽到這里肯定也會跟我當年一樣,一頭霧水。什么?產品和商品難道不是一回事嗎?在這里的確不是,在線上交易軟件中,商品往往指的是大眾認知中的一款商品,比如小米14這款手機,就是一個商品。而產品指的則是這一款商品中的單獨可購買單元,比如你想買小米14 12G 512G 商務黑,這就是一個產品。

進一步細化一下,商品,就是你說了以后,對方就知道你要什么了,但是還不知道你具體要哪一個。而產品,就是你說了以后,對方就能直接給你拿出來讓你付錢的那一個。

放在我們常用的線上購物軟件上,商品就是你在瀏覽網頁列表時出現的一個個圖片加標題,你看了這一組信息,就知道這個是不是你想要的東西了。而產品就是你點擊這個商品圖片進入到商品詳情頁以后,通過選擇不同的屬性鎖定到的那個你最終要購買的具體物件。商品是不可交易單位,而產品是可交易單位。

1.3 為什么要對齊顆粒度

回到我們剛開始的那個問題,按照現實生活中對商品的定義,其實更加適配的是線上交易場景中所說的產品。你有沒有發現,本來一個很簡單的東西,在換了一個場景以后,就開始變得復雜起來。而基于它的使用場景,這種復雜還無法省略,任何一個新人進入到這個領域都必須要把這些內容重新認識一遍。

而且光認識還不夠,我們自己理解了是一回事,能不能清晰快速地把這個概念傳遞給別人又是另一回事。如果我們在跟別人溝通的時候還是使用商品和產品這兩個詞的話,很多時候都免不了要再把前面講的這些翻出來確認一次,看對方是不是跟你認知一致,這就是現在網上常常用來開互聯網公司玩笑的——對齊顆粒度。

其實這是一件很無奈的事情,因為如果你沒有專門對齊,很有可能雙方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對應的內容,最后到執行層面的時候發現根本不是一回事。但是也不能每次都要說這么一堆才能達成一致吧,那后面需要對齊的名詞多了,每天啥事也不用干了,光對齊就夠你把工作時長撐滿了。

1.4 專有名詞的重要性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的前輩們給出了一個絕佳的解決方案。既然現有的名詞確定會有歧義,那為什么不能再創造兩個新的名詞,來專門說明這兩種情況呢。只要大家都記住新的名詞分別代表什么具體的含義,那以后就可以直接用這兩個新名詞來做溝通了。

于是SPU(Standard Product Unit——對應商品)、SKU(Stock Keeping Unit——對應產品)這兩個外來詞匯就被大家逐漸熟悉了。

SPU,中文直譯為,標準化產品單元,是商品信息聚合的最小單位,是一組可復用、易檢索的標準化信息的集合,該集合描述了一個產品的特性。具有相同屬性,特征商品可以成為一個SPU。

SKU,標準的中文名稱是,庫存量單位,即庫存進出計量的單位。能夠識別唯一單品的最小單元,SKU是物理上不可分割的最小存貨單元。

現在相關的從業人員只要說SPU或者SKU就能知道具體要表達的意思是什么,再也不用反復確認到底是商品還是產品了。

第二章:商品類目

2.1 類目的引入

你如果要聊商品,那就一定不能只聊商品。

你得聊這商品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你得聊這商品如何陳列,如何入消費者法眼;你得聊這商品怎么歸集,怎么快速找到相似內容。而這些,都跟一個東西有關聯,那就是商品類目。

類目這個詞也不是線上交易軟件原創的,在電商普及之前,用到類目更多的場景其實是在大賣場中。大賣場有別于我們常見的社區超市,這種業態的特征是大而全,我們幾乎可以在大賣場中找到所有我們需要的東西。而涵蓋范圍如此之廣,就必須要有對應的商品管理策略,來做好商品的分類,于是就引入了類目的概念。

所以其實大賣場的類目也不是原創的,最早使用類目來做管理的其實是圖書界,人們為不同的圖書劃分不同的歸屬關系,然后再規劃不同的陳列區域,這樣找書的時候就能快很多。

現在圖書館的類目管理也依然是各行各業中做得最好的,這一點逛過圖書館的應該都深有體會。尤其是你見過圖書管理員找書或者整理書的話,就更是會感慨,類目這東西真的太好用了。

2.2 大賣場中的類目

賣場根據所售賣產品的特征,為產品劃分不同的銷售區域,然后在大的區域下再細分更加細致的領域,形成更細粒度的類目。傳統的賣場中往往用大類小類來表示,一般兩個層級的類目就能幫助消費者快速鎖定自己要找的產品在哪個區域,在小類之下其實還有更細粒度的劃分,但是一般都不再以類目來稱呼,而是直接用貨架來區別。

而在大類之上其實也有一些隱形的分類策略,這就是樓層。在大賣場中,所有的商品擺放都可以用這四個維度的概念快速鎖定,比如你跟任意樓層的導購員說你要買一個電熱水壺,他就可以很快告訴你去二樓、家電區,到家電區再問這個區域的導購他就可以立馬把你引導到小家電所在的位置,在這里你就可以快速找到電熱水壺所在的貨架。

類目概念在賣場中的應用,極大程度地提高了賣場的銷售效率。設想一個沒有類目概念的賣場,所有的商品都根據店長或營業員的喜好隨意擺放,那將會是什么樣的場景,你要買電熱水壺可能需要跟著熟悉擺放的營業員跑好幾個樓層,而賣場中那么多顧客,難道要為每個顧客都配一個營業員。如果要再考慮營業員離職和新員工入職培訓的話,那這個店的經營成本必然直線上升。

2.3 類目在電商系統中的應用

有了賣場的經驗,線上交易軟件的開發商們從很早的時候就引入了類目的概念。如果你接觸電商比較早的話,就一定會記得,最早期的淘寶網在連搜索功能都沒有的時候,就已經有類目的概念了,進入網站以后需要從一個個大類中找到自己想要內容,然后再一層一層地往下找。

所以那個時候購物用的最多的其實就是類目篩選,我記得08年夏天的時候我要買一臺相機,就是跟同學一起去網吧,在淘寶網跟著類目一層一層往下找,然后再結合品牌和價格區間這兩個維度,最后鎖定了一臺佳能的卡片機?,F在相機早就不知道去哪里了,但是當時那個購物頁面的樣子卻還歷歷在目。

十幾年后,我自己從一名消費者成了一名從業者,類目也不再像以前一樣能發揮那么大作用。購物網站大概從16年前后就開始把類目的概念隱藏或者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更精準的搜索以及基于大數據能力推出的千人千面的推送。從此類目就變成了一個更加偏向于后臺管理的概念。無論客戶端怎么展示,商家端和平臺端對商品的管理還是離不開類目的幫助。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現在做新的線上交易類的軟件項目時,還是會把商品類目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無論在消費者測最終呈現的是多么靈活的內容,對于商家來說,還是得有一個合理的分類,這些分類有的還承載著貨物倉儲區域劃分的重要職責,所以越是大型的商家,就越是不能沒有類目的概念。

2.4 后臺類目與前端類目

而且有的商家為了能夠把內部管理和對客銷售做更加精細的區分,還會專門做后臺類目和前端類目。后臺類目往往會做得更細,商家就可以通過類目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我見過最厲害的商家,是可以直接記住類目編碼,通過類目編碼去找對應的商品的。

而前端類目則更適合消費者查看,一方面要注意不能用太過專業的詞語來做類目名稱,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類目的數量不能太多,太多了消費者就很容易弄混。你想象一下,消費者本來是想通過類目來縮小范圍的,結果發現縮小范圍的工具本身就極其復雜,那不就南轅北轍了嘛。

而商品的類目配置只需要配置在后臺類目這個更精細的類目上就可以了,前端類目只要再通過映射配置的方式與后臺類目產生聯結,就可以把對應的商品關聯到了。這種類目的聯結方式不僅可以用在前后端的聯動上,也可以用在子母網站或者友商聯結等場景中,可以大大減少商品類目設定的工作量。

其實關于商品類目還有一個比較巧合的事情,傳統賣場中,加樓層和貨架剛好構成四個層級的區域類目展示,而在線上交易網站的類目管理中四級類目的設定往往也是最常見的。

我沒有專門研究過這其中的聯系,簡單推測一下應該是四級類目剛好能覆蓋大多數的商品管理場景,既不會層級太少而導致最末級類目下關聯的商品太多,又不會因為類目太多而使得類目本身也成了一個需要花時間去記憶的東西。

第三章:商品標簽

3.1 用標簽作為補充機制

其實除了商品類目以外,我們在線上交易的場景中還會經常用到另一個概念,來輔助鎖定商品范圍,那就是商品標簽。相較于類目來說,標簽的使用往往會更加靈活,能夠支持的場景也更多,在做商品管理時,基本用類目和標簽這兩種工具就能覆蓋到98%以上的場景。

常規的標簽就是直接作為一個附加字段依附在商品上的,比如我最早接觸的標簽是B2C商城系統中的促銷標簽,就是會根據系統中可配置的促銷類型生成固定的標簽,在商品列表中選擇對應標簽就可以直接把該商品劃入對應的促銷范圍內。同時這個標簽還可以作為前端展示商品時的一個分類依據。

古早的商品頁面展示會給商品增加一個角標,在這個角標中展示的就是該商品所參加的促銷類型,角標上展示的內容就可以用促銷標簽的值。此時的促銷展示就像是在超市中會用不同顏色的價簽來區分該商品是否正在參與活動。目的就是能讓消費者第一時間注意到這些促銷商品。

3.2 標簽使用方法的演變

這里補充一點信息,有的朋友可能沒有觀察過超市的價簽,或者認為價簽的作用就只是為了把價格展示出來。其實不是的,在大型連鎖超市中有個標準的管理手段,就是會用不同顏色的價簽來突出促銷商品,比如在蘇果、歐尚、大潤發,他們的常規價簽顏色都是藍色的,但是促銷商品的價簽卻是紅色的。對于一些超市的熟客來說,價簽的顏色可以幫助他們快速鎖定優惠,對于超市來說,可以用很小的成本把促銷的效果放大。

而我們前面提到的線上商城中的促銷標簽其實也是一樣的效果。但是這種做法在這幾年已經逐漸淡出了歷史的舞臺,原因有幾個,首先是促銷的活動種類越來越多,而且商家在做促銷活動時恨不得能把所有商品都添加進去,這樣在消費者端展示的時候就無法形成突出的效果。

試想,本來十個商品中有三個有促銷標簽,你肯定會注意到這三個商品。但是如果十個里面有九個都有促銷標簽,你只會覺得這些標簽吵到了你的眼睛。而且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促銷類型增加時,角標到底該展示哪個標簽也成了問題,產品層面如果順著這個思路去解決這個問題的話,只會把這個工具越做越復雜,那就又脫離方便管理的訴求了。

所以后來大家漸漸地就不再執著于把標簽跟商品直接綁定到一起了,而是開始逐漸開發出了商品專區的使用方法,就是在首頁只展示一個標簽專區的圖像與名稱,點擊以后進入到對應的標簽專區內,所有標有該標簽的內容就都會在這里展示。這個展示策略在美團的頁面上就應用的特別明顯,當然,我沒看過美團的管理后臺,不知道他們是不是以標簽的方式實現的。但是至少從前端頁面來看,標簽是可以實現那種效果的。

3.3 標簽的交叉使用

除了前端頁面的展示,標簽還是很好的后臺配置輔助工具。因為在大多數的后臺管理中標簽都是可以隨意配置的,所以大家如果在原來的軟件設計中如果發現有什么缺漏的字段的話,就可以先配置一個標簽來補齊,然后再在實際的使用場景當中去驗證這個字段是否真的必要,必要的話再去代碼層面把這個字段添加進去。

另外,標簽還經常會和類目組合使用,比如你希望給兩個末級類目的東西放在一起展示,而這個時候它們的上級類目下還包含其他更多的末級類目,無法直接使用;又或者是,這兩個末級類目根本就不屬于相同上級類目。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用到標簽了,你只需要創建一個標簽,然后把這個標簽綁定到這兩個類目上就可以了。如果有做運營的同學,應該會比較熟悉這種操作。

還有相對比較復雜的情況,就是標簽樹。我們前面提到的標簽指的都是單獨的標簽,創建和使用場景都是獨立的,你可以創建兩個完全不相關的標簽,用在完全不同的場景中。但是如果涉及到標簽樹的話,就沒辦法這樣使用了,標簽樹的玩法更像是一套輔助類目,就是在這些標簽之間也是存在級聯關系的,他們的結構其實跟類目是完全一樣的。

3.4 復雜的標簽樹

引入標簽樹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在本來就包含級聯關系的類目中重構另一套級聯的規則,比如將原來的四級類目打散后重新組成新的類目群,而這個類目群又向上匯集成其他的集群,最后在使用時直接使用新組成的這一組關系,這組新的關系就是我們在這個場景中創建的類目樹。

我們曾經在一個項目中用過類目樹,很麻煩,配置要配半天,用的時候又要整理好久邏輯,還很可能出錯。關鍵是這種樹狀結構的標簽功能還得專門單獨開發,從產品到研發再到最后使用的運營人員,都對這個東西感到頭疼。那這個東西到底在解決什么問題呢,為什么一定要用呢。

其實是在補管理混亂的洞,如果一個公司類目管理本來就做的很好,從上到下統一使用一套標準的規則,那是肯定不會用到類目樹的。但是如果平時經營過程中總是想一出是一出,給標準類目之外又衍生出很多新的集群規則,最后在上線系統的時候又希望能把這些非標準規則都覆蓋掉,那就只能用標簽樹來處理了。屬于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先有個大概了解吧,標簽樹的內容其實還有很多可以講的,而且在設計上也有很多注意點,用好了能讓一個老系統煥發新生,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們后面再單開一篇來講。

第四章:商品品牌

4.1 品牌在電商系統中的演變

你上一次在線上購物網站中用到品牌這個概念是什么時候?可能對大多數人來說品牌這個概念已經很久遠的,現在我們能想到的品牌應用場景大概就是旗艦店了。

但是在十幾年前,品牌這個概念還是會經常出現在線上購物網站的首頁的。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我在買手機的時候,會出現好多手機品牌讓我去選擇,后來也有網站會把品牌直接整合到類目中,作為類目中的一個層級出現。

但是到最近幾年這個概念也開始逐漸被淡化了,寫到這里我突然意識到,這好像是切中了某些時代發展的規律,我們這幾天聊到的這些內容似乎都有這樣的一個共同點,剛開始出現的時候都是在前端頁面展示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但是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這些概念都開始逐步退到了幕后。

這些概念都不是直接消失了,而是從一個偏前端的角色變成了一個個偏后端的管理工具。品牌這個東西也是這樣,經歷過十幾年的變革與創新,它在線上交易系統中的作用仿佛又回到了它本來的樣子。

4.2 品牌是一個營銷概念

本來的樣子是什么,在我的理解中品牌這個詞應該算是一個營銷概念,廠商為了能讓消費者更好地區分自家產品與別家產品的不同而創造出的一個概念,大家都是賣鞋的,那我們在傳播的時候如何能讓消費者知道買你家的鞋而不是另外一家呢。于是就有了阿迪達斯、鬼?;?、耐克這些用來做宣傳的品牌名詞。

當品牌通過各種營銷手段傳播到大眾腦海中時,大眾就可以通過區分品牌找到對應的商品了。所以我說品牌是一個營銷概念,這是它的起點,不論它最終的落腳點在哪里,又或者會衍生出哪些不一樣的用法,它存在的根本意義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讓消費者買你家的產品,而不是別人家的。

線上交易發展初期很明顯也是直接套用了這種模式,既然人們可以通過不同的類目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那自然也可以通過這些早就通過多年傳播深深植入大眾腦海中的品牌來篩選商品。

其實把視野放寬到整個商業世界中,品牌的概念在營銷的領域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這從各個廠商每年幾個億的廣告投入就能看得出來,品牌依然需要占領用戶心智,這樣才能在終端銷售的市場中產生更多的交易。

越是大的廠商就越是知道這種花錢砸出來的品牌效應到底有多好用。尤其是在推出一些新品的時候,如果營銷層不花大價錢去推廣的話,最下層的銷售市場根本沒有一點水花。由此可知,品牌這個概念本身還是十分重要的,也不可能隨著線上交易模式的發展而消失。

4.3 為什么線上的品牌被弱化了

那為什么在線上交易平臺中,品牌的概念卻變得越來越少了?因為價錢談不攏,因為展示的性價比太低了,因為有了更好的替代方案。

這里我們就要說到另一個新的知識點,如今的線上交易網站幾乎你能看到的所有被優先展示的內容,都是有人在付費的。我們在前兩個章節就已經提到過,現在最新的展示策略是千人千面,是結合了大數據采集的信息以后對每個人進行的定向推送。

時代變了,平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直接幫你把品牌放到篩選區域讓消費者選擇了,品牌要想在平臺露出,那是要付費的。在首頁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這個錢一定不可能少。

但是對于商家來說這個事情也不合理啊,我本來每年就花好幾個億去打造我的品牌,能在用戶心中占有一席之地那都是真金白銀堆出來,現在你一個篩選字段展示就又要收我一次錢,況且這個字段放在這里又無法確保它一定會帶來收益。

再到另一個層面,假設平臺與廠商的這筆生意能談攏,那消費者的死活就沒人管了嗎。讓消費者去一堆品牌中找自己買的東西,里面還可能混雜著很多知名度比較低的品牌,消費者會被勸退的?,F在人們哪有那么大的耐心5秒鐘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可能就換到別的平臺去找了。

所以說到最后,是因為品牌的展示和篩選對三方都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沒了錢的支撐,這種篩選方式自然也就不可能持久了。所以品牌的使用也就回歸了它本來的樣子,在營銷市場上占領用戶心智,然后用戶帶著品牌的關鍵詞來平臺搜索,直接找到商品,或者找到旗艦店,發生交易。

這也是為什么品牌這個概念可以從前端退役卻無法從后端退役。線上交易系統中最終還是免不了要維護品牌信息。

4.4 品牌還能用在哪里

其實還有一種情況品牌也還是會被大量使用的,那就是一些大型的綜合廠商自建線上交易平臺。這樣的話,品牌就可以再次回到前端展示了。這個時候平臺方和甲方成了同一個主體,自家的地盤想怎么放就怎么放。

在這種情況下,品牌的展示就不僅僅是篩選作用了。也可以把這里當成是一個曝光區。在別人家平臺露出還得花錢,自家的平臺那就只剩收益了。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很多大廠商會喜歡自己做平臺的一個重要原因。

還有一個點,我覺得很有必要在這個章節聊一下。你覺得現在的品牌多還是十年前的品牌多。一定是現在,因為最近這些年好多大廠都在做一個事情,就是品牌切分,這一點在快消品領域最為明顯。

就是明明是同一個廠商生產的東西,但是它就是要給它冠不同的名字。比如,水溶C100、茶π、尖叫、東方樹葉、NFC果汁,這些在大眾認知中可能都是不同的飲料品牌,但實際上他們都是農夫山泉這個廠商生產的。

品牌拆分當然首要原因是因為這些產品在公司里的確是由不同的產品部門負責的,他們從出生開始就是不同的。但是回到這種整體的對外策略上,這其實也是一種對品牌的保護。其中一個品牌出問題的時候,其他品牌不會受到影響。

就像是投資領域經常被提到的一句話,不要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多品牌就是就是這些廠商的籃子,他們是不會真的把自己的籃子丟掉的。而且還會不停地造新的籃子。

其實品牌在有些系統中是不會被單獨摘出來做的。而是作為屬性的一種出現,在配置的時候也是按照屬性的標準去配置的。下一個章節我們就來聊聊商品的屬性。

第五章:商品屬性

5.1 怎么定義屬性

屬性這個詞這樣很突兀地拿出來講,你可能一下子有點反應不過來,尤其是對于沒有做線上交易相關內容的朋友來說,會覺得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信息都可以被歸類到屬性上,所以一時就拿不準屬性的范圍到底應該怎么界定。

其實這本身也是屬性的一個特點,就是范圍廣?;\統一點來講的話,就是所有你能想到的跟這個商品有關聯的關鍵信息,都可能是它的屬性。

而且屬性是一個非標準的定義,不同類目的商品可能就會有不同的屬性。比如我們前面經常拿出來舉例的電子產品和洗護用品,他們的屬性信息基本就是完全不相同的。

而在這些繁雜的屬性當中有一些是被用來描述這個商品的外觀的,這些類型的屬性在各種類型的商品中可能都會出現,所以我們就習慣把這些共性比較強的信息歸類為基本屬性。

基本屬性一般會包括:外形、體積、重量、包裝、顏色等等。即便是電子產品和洗護用品這種跨度特別大的兩種類型的商品,也是會用到這些共同屬性的。

5.2 屬性在電商系統中的應用

而拋開這些基本屬性之外的其他特征,就要根據各種產品的不同來分別定義了。比如電子產品可能會涉及到存儲空間的大小、涉及到芯片的信息、涉及到處理器信息;

而洗護產品則會涉及到功效的信息、涉及到適用人群的信息、涉及到適用膚質的信息、甚至會提到是否容易引起過敏之類的信息。

而這些更加貼合商品本身特征的信息,最終匯總到一起,就能為消費者勾勒出關于這個商品的一個完整印象。很多人購買商品其實就是為了這些商品的特性,大家會從這些特性當中提取出自己關注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往往會影響到最后是否會為這個東西買單。

那從反面來講,對于商家來說,把這些特性描述好,描述到消費者關注的地方上就成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商品的差異化往往就是從這些特性上體現出來的,這就是體現商家運營能力的地方。

同樣賣面膜,如果你能在屬性中多設置兩個用戶在意的點,就有機會獲得更多用戶的青睞,最終反應到結果上,就是收獲更多的成交。也就是說商家在屬性設置的時候是必須要有足夠的自主權的,這對商家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情。

5.3 屬性可配置的重要性

所以我們在軟件后臺設計的時候,往往就會把屬性的功能做成可以配置的,也就是商家可以隨時去添加自己對銷售有利的新內容。這種情況在廠商自建的系統上更是突出。

一些綜合性的交易平臺可能還會考慮到平臺整體對外呈現的一致性,像淘寶、京東、拼多多這些,他們可能并不會把屬性字段的配置權限下放到商家手上,他們需要自己去管控屬性的可填范圍,以此來確保消費者在平臺上獲得的一致性體驗。

這其實也就對他們自己運營人員的能力要求比較高了,在平臺的管理后臺這些內容肯定是可以配置添加的。那針對同樣一個商品,哪個平臺的運營人員能率先發現一些吸引用戶的商品屬性,并快速增加到配置項中,就可能會讓這個平臺在對應品類中率先迎來一波銷售高潮。

而對于商家來說,這種時候能發揮的作用就比較小了,有時候就算商家自己看到了消費者關注的內容,也沒辦法直接呈現給消費者,或者是只能在商品詳情信息里自己填一下。

所以一些有實力的廠商就會選擇自建系統,當然了,做自己的私域流量和私域用戶這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就是,這些廠商想要更多的自主權。想要更快把握一些關鍵機會,商場如戰場,誰能先走一步這是很重要的。

這里能插個廣告,做交易系統定制找我們公司啊,從C2C到B2C到B2B到M2B到M2C還有SRM、CRM、ERP這些我們都能做。當然了,跟我關系不大,我只是練習一下如何在文章中插廣告。

5.4 固定屬性的場景

當然了,除了上面提到這種把屬性做成配置項的情況,也有一些廠商是會特意要求把屬性做成固定的。因為在某些特定的行業中屬性值的變化是很小的,而且對最后的成交影響也不大。

甚至有些特殊場景中,是要嚴格控制屬性值的擴展的,比如一些涉軍的企業,在一些軍工相關的領域,所涉及到的屬性內容往往都是極其標準的,需要用標準化的管理來確保最終結果的規范。

另外一些嚴格按照國標來執行的項目,他們是非常害怕屬性隨意拓展的。在這些領域內,生產規范往往都是需要嚴格按照國家標準來統一執行的,如果擅自創新的話反而可能會造成很不好的影響。

其實對于廠商來說,屬性做成固定不可配的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省錢,軟件開發的過程中,寫固定字段和做配置功能的區別還是挺大的,前者的開發成本可能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不到,大環境不好,商家也是希望能省一點是一點。

第六章:商品規格

6.1我們常見的規格

商品規格可以說是在消費者側最常被用到的一個內容。我們作為一個消費者來說一個商品的規格也是我們在交易過程中必須要選的東西。跟前面提到的內容都不一樣,別的可能是幫助我們去做決策的,而規格則是在做完決策以后要選的。

那為什么說規格跟昨天聊的屬性關聯比較大呢,是因為,我們日常所選擇的規格其實就是一些關鍵屬性的值。屬性負責定義這個地方描述的是什么信息。規格則負責明確這些信息具體的內容是什么。

而我們消費者能選擇的規格往往不會是所有屬性下的所有選項,有些屬性的內容是唯一的,這些就不需要選擇。而且還有一些情況,商家會把不同關鍵屬性的商品直接做成兩個商品,那這個關鍵屬性所對應的規格內容就不需要再選擇了。

或者你也可以把規格理解成一組特殊的屬性,在這一組屬性信息中的內容會直接影響到消費者最終買到的東西具體是哪一個。當一個商品被鎖定了具體的規格,他就從一個SPU變成了SKU。

6.2 為什么規格要單獨講

那既然規格跟屬性的關系這么密切,為什么不直接合并到屬性那里去講,為什么還要單獨再開一個話題來說呢。這是因為規格這個東西是會跟消費者發生互動,別看只是這一個簡單的區別,它背后的意義是非常大的。

首先,在我們的交易過程中,一定會記錄到每一個商品的交易數據,這個數據中就包含了成交商品的規格值,通過對成交數據規格值的匯總,我們就可以去分析判斷,具有哪些特性的商品是更受消費者喜愛的,結合這些信息,商家就可以針對性地去調整商品采購的數量。

這就會跟我們后面可能會講到的商品采購以及商品銷售的信息關聯起來。規格的信息就會從一個后臺管理的數據變成連接交易與生產的數據。

而且規格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用法,就是在一些買家話語權比較大的交易場景中,規格可能還會是一個由買家來確定的信息。我們平時能見到的就是商品定制,比如一些手工產品,它是支持消費者自己去自己去定義規格的,然后商家再根據這些消費者提供的規格信息去做定制化的生產。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大宗交易中,比如鋼材市場中。甲方是一個用量極大的企業,他需要一批新規格的特型鋼,就可以向鋼廠提出自己的規格需求,然后鋼廠去滿足。

到這里你大概就能知道為什么要把規格這個內容單獨拿出來說了吧。

6.3 規格必須可配

同樣也是因為規格涉及的內容跟消費者關聯比較大,所以在系統設計的時候基本確定是要把規格涉及成可配置的形式的。

前面我們聊到屬性的時候提到過,屬性會有根據不同廠商要求去做成可配或者不可配的。規格不是這樣,就算你的甲方要求你做成不可配,你也一定要再三提醒他做成可配的。不然后面大概率會返工。

當然了,作為乙方,我們也不需要跟甲方硬來,我們只能從經驗或者專業的角度給出我們意見,我們盡可能把這里可能會涉及到風險給用戶講清楚就可以了,最終的決策權還是在甲方爸爸自己手里。

就算最后真的不能滿足真實的使用場景了,他又回來找你改了,那也是好事啊,畢竟做新功能就要重新算錢了嘛,所以可能不是他不懂,只是他想換種方式愛你而已。

第七章:商品庫存

7.1 關于庫存的分歧

商品庫存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它是一個很容易在廠商和軟件開發商中間產生分歧的點,這個點并不是對功能的分歧,而是重視程度的分歧。

對于商家來說,商品庫存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他希望軟件開發商也能像他自己一樣去重視這個東西,但是對于軟件開發商來說,這很可能就是一個很簡單的設置字段,功能小到可以白送的地步。

要想搞清楚這種分歧的產生原因,還得從他們各自的視角來切入。

首先是廠商,或者更具體的是線上交易軟件中的賣家。對于他們這些人來說,商品的庫存就是他們整個生意的根本,庫存的問題直接決定了他們在一筆生意中現金流的充足程度,甚至會影響后面的生意能不能做得更好。

在商家的視角中,庫存代表著兩個重要的事情,一個是,他這次的貨物采購會占用到多少資金,這是直接關系到成本的。另一個是,需要存多少貨才能滿足銷售的需求,銷售的過程中突然斷貨是非常影響整體收益的。

看到了吧,庫存在他們眼里從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往前看往后看,這都是跟錢直接掛鉤的重要指標,所以他們才會如此看重庫存。

但是對線上交易軟件的開發商來說呢,大家當然也知道庫存是一個必須要有的重要字段,但是也就僅限于此了,他們只要把這個字段做了就可以了,讓商家能配置對應的數值,交易發生的時候能做出對應的扣減,就結束了。

的確也是這樣的,從系統的角度來說,能真實的反映商品的當前庫存就完全可以了,唯一需要花心思的地方可能就是在交易的哪個狀態下去扣減庫存,這個可能需要根據不同商家的需求來針對性定義。

7.2 庫存可不僅僅是一個數字

這種分歧如果去忽略掉也是沒有問題的,因為的確對真實的交易流轉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但從我們之前文章中聊過的需求滿意度模型來看,這里個信息如果被捕捉到就完全可以去拓展做成一個興奮型需求。

商家之所以如此關注庫存的問題,是因為庫存跟他們的交易關聯性很強。但是他們又說不出更多的訴求,在傳統銷售場景中庫存管理可能更多地依賴交易記錄或者庫存盤點,轉到線上交易以后庫存變成了一個可以直接看到數據,其實已經比以前便捷了很多。

那就需要探討一下,他們更深層次的訴求到底是什么。表面看他們就是需要知道現在的庫存還有多少,但實際上他們知道庫存以后還做了很多事情,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去判斷當前的庫存還夠賣多久,大概什么時候需要去補貨,最近這個產品是不是賣得少了,下次是不是就可以少補一點了,等等。

這就是他們更深層的需求,他們想要知道庫存的數值并不是簡單的看看現在還有沒有貨,他們還會有很多更深層更復雜的計算,這一點,經驗越豐富的商家,就越是能從一個簡單的庫存中得到更多的信息。商家想要的其實就是庫存背后的這些潛在信息。

7.3 在系統中庫存還有哪些機會

這個問題的難點就在于,商家通過庫存就能得到那么多信息,是因為他們有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是通過無數事件打磨內化到他們腦海中的,里面可能還會關聯到氣候變化,政策調整,促銷策略等等一系列的東西,他們自己會綜合所有信息得出一個比較偏向直覺的判斷,這種判斷標準很難準確地表述出來,進而也就無法直接反映到系統中。

而對于軟件開發商來說,這就是商機,不能完整表述,那是不是可以選擇一部分來梳理呢,商家要的也不是一個像他們自己腦海中給出的那個結果一樣的內容,相比于只給一個庫存數字而言,如果能多給一些參考數據,其實就已經是很大進步了。

比如說,我們可以去把商品一周的庫存減少量作為一個參考值,來跟剩余庫存做一個比較,如果剩余庫存小于最近三周平均每周的庫存減少量,那是不是就可以簡單地判斷為,下一周商品不夠賣了,這個時候給商家一個補貨提示,是不是就能大大提高商家的使用體驗。

可能這個提示并不準確,但是有了這個提示信息,商家自然就可以根據這個信息去做進一步的判斷了,他可以再把自己掌握的其他信息加入進來綜合考慮最終得出是否補貨的結論。

7.4 讓難點成為賣點

其實在系統的商品管理知識體系中,我剛提到這個內容有個專業的名詞,叫“動銷率”,標準化管理的廠商就會把動銷率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數據,來指導商品下一個階段的生產與銷售,但是對于規模比較小的商家來說,這種概念就比較模糊了。

對于規模相對比較小的商家來說,他們自己不是生產商,不用考慮商品的生產周期,他們只要考慮到補貨的到貨速度就可以了,所以他們只要能確保自己在下一次補貨之前還是有東西可賣就可以了。

再復雜一點的話,就是把時間周期的影響也考慮到里面,比如對于服裝領域來說,完全可以把每一年各個季節服裝的銷售周期記錄下來,以此來幫助商家決策下一年從什么時候開始籌備對應季節的商品,以及在各個階段需要進貨的量是多少。

如果是做平臺的話,可以把這些數據沉淀下來形成一個運營指導功能,直接在適當的時間去提醒商家應該做哪些準備了,這對一些新手商家來說是非常友好的,而且對于平臺來講他本身能獲取到的數據就是更全面的,所以由他來做這個事情明顯是更加合理的。

類似的可以拓展的點可能還有很多,如果不做這些拓展,那庫存永遠就只是那個簡單的數字,但是如果愿意拓展這方面的功能,就可能會變成商家的銷售輔助利器,也可能會變成軟件銷售一側成交的關鍵因素。

有了庫存以后商品基本需要的的信息就差不多都具備了,再來一個信息就可以進行對外銷售了,這就是商品的價格。

第八章:商品價格

8.1 要聊價格就得先聊貨幣

商品價格有多重要,在整個商品的信息體系中,價格的重要性就像是在數字“100000”中“1”的作用。前面我們講到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個個“0”,當然也很重要,但是如果沒有這個“1”,那么一切就都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我們要把價格放在最后來講。

價格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在交易過程中起著一個衡量價值的作用。在最原始的交易中,人們采用以物換物的形式進行交易,但是交易的雙方不一定剛好擁有對方所需要的東西,那這個交易可能就無法達成。

如果一直堅持用以物換物的形式進行交易的話,那就必須找齊所有人需要的東西,并且協調各方對交易數量達成一致,最后統一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完成各自物品的交易流轉。很明顯,這種交易方式實在是太過苛刻了。

如果堅持用這種方式去做交易,恐怕我們的老祖先們早就餓死凍死了。所以為了解決大家各自交易訴求不相同的問題,先人們就發明了貨幣,用貨幣來作為各個商品中間轉換的媒介,大家就再不需要直接去換自己需要的東西了。

可以說貨幣是盤活了整個人類社會商業文明的最偉大發明。而我們今天之所以無法感受到它的重要,其實只是因為它早就在千百年的文明進程中逐漸融入了社會的血脈之中,就像血液之于人體,平時你根本無法感受到它的重要,但是一旦將其抽離,那就只有死路一條。

8.2 商業活動不能沒有價格

而價格恰恰就是貨幣使用的重要支點,有了貨幣以后,大家就都需要用自己手上的東西來換取貨幣,然后再用得到的貨幣去找別人換取自己想要的商品。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的東西能換多少貨幣,而對方的東西又需要多少貨幣才能換取,這就是價格。

如果說貨幣的存在保障了交易行為能以一種最簡單的形式進行,那價格的存在則確保了交易的公平性。大家為各自產品估價,買方也去評估賣方公示的價格是否在自己接受范圍,進而明確是否進行交易。

而今天在我們做線上交易的時候,價格的重要性依然是排在第一位,所以很多系統都會圍繞價格做很多文章,價格管理甚至會在一些系統中單獨開辟一個板塊來做,足見大家對價格的重視程度。

8.3 被玩壞的劃線價

現在系統中比較常規的價格設置,基本要滿足能設置一個劃線價,一個正式售價。劃線價就是我們日常在交易頁面中看到的被劃掉的原價,而然正式售價則是最終展示出來的標價。

當然,正常情況下,劃線價所展示的就是商品的標準售價,只不過大家早就習慣了商品有優惠的情況,那自然也就會出現一個優惠后的價格。也就是說這兩個價格實際是因為給商品配置的促銷才會產生的。但有些系統為了簡單實現劃線的效果,就在后臺直接偷懶做了一個劃線價的設置區域,只要在對應位置設置對應價格就可以直接展現出劃線的形式。

大家之所以對劃線價趨之若鶩,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它其實利用了心理學上的“錨定效應”,初始的劃線價就是被作為一個錨出現的,消費者先看到這個價格,在心里形成一個錨定的標準,然后當一個比錨定價格更低的價格出現時,就會讓消費者產生一種降價了的心理體驗。

早期人們并不能清楚地意識到這種策略實際上是一種誘導手段,所以就會下意識地產生一些沖動消費,但是隨著線上交易的逐步普及這種套路已經早已被大眾熟知,自然能發揮的作用也就漸漸減小了。很多平臺和商家已經取消了單純粗暴的劃線價操作,進而推出更多具有誘惑性的價格策略。

8.4 批量調價

而軟件服務商為了滿足商家對于價格的訴求,也在不斷更新關于價格設置的功能,比較基礎的有批量調價,就是針對所有選中的商品進行價格的普調,可以選擇統一增加/減少具體的金額,也可以選擇按比例統一漲價/降價。

這種功能在遇到有比較大型的活動時是十分好用的,比如每年雙十一之前的一段時間,商家就可以通過統一調價的方式先給商品加價,然后在雙十一活動期間再降價,形成落差吸引消費者購買。

除了在大促前后會用到批量調價的功能,有些廠商也會隨著原材料價格的變更,生產成本的變更去調整價格。所以批量調價倒也不算是一個雞肋的功能,是的確有人會在日常經營中使用的。

8.5 單一維度的會員價

拋開這些圍繞商品本身的價格開發的功能,線上交易系統中還有很多衍生的價格功能,我們今天也一起在這里聊一聊。跟商品價格相關性最強的一個內容就是,會員價。

會員價的設置其實本質并沒有脫離價格設置,實現策略往往是在原有價格體系的基礎上引入會員以及會員等級的參考系數,商家可以為不同等級的會員設定不同的會員折扣比例,或者統一的會員折扣比例,最終計算出一個專屬于會員的成交價格。

單一維度的會員價我們可以理解為商家為所有會員統一提供一張固定折扣的會員卡,好處是方便管理,也不用考慮不同會員之間的差異,可以用在用戶付費購買會員身份的場景中,買的是一個門檻,而且就只有這一個門檻,別的都不用考慮,也沒有花里胡哨的升級體系。

近些年比較火的倉儲式會員超市就是采用的這種策略,只要每年交一次會員費,就可以享受這些超市全年的會員折扣福利,與此同時經營方再努力做好商品質量管理,打造出良好的口碑,以此來換取用戶第二年的續費。

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對商家對于供應渠道把控,運營成本控制,服務標準化等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扯遠了,對于消費者來說,至少有一點是確認的,就是只要加入了會員行列,就能確保得到跟其他所有會員一樣的價格優惠,減少了比較和計算,更加專注于購物本身,也許就能刺激購買更多的商品。

8.6 復雜場景的會員價

另外一種階梯式的會員計價策略其實走的是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路子,會員等級和高等級所對應的高折扣,其實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而存在的,那就是刺激消費。

階梯式的會員策略一般采用累計積分的形式進行會員升級,比如初級會員升到中級會員需要滿足購物滿1萬元,享受全場9折優惠;中級升到高級需要滿足購物滿5萬元,享受全場8折優惠;高級再升到特技需要滿足購物滿15萬元,享受全場7折優惠。

看似每次升級都伴隨著折扣力度的提升,但其實對于商家來說這個打折的成本早就從消費者的前序消費中賺出來了。不過這里并不存在誰坑誰的情況,商業行為本就是各取所需的,從他們雙方各自視角來看,他們其實都是賺的,不然這個策略根本就執行不下去。

8.7 ??蛯r

在會員價的基礎上還會衍生出一種特殊的定價方式,就是所謂的??蛯r。他的本質思路是跟會員價一樣的,無非就是給特殊身份的人制定特殊的價格策略。這種在C端的交易中比較少見,更多的情況是發生在一些B端交易的場景中。

比如某個深度合作的經銷商向廠家采購的時候,就可能會申請??蛯r,對廠商來說,用一個特殊的價格維系一個穩定的老客戶,值。對經銷商來說,長期合作關系換來的是在價格上的特殊優待,劃算。

系統功能設計層面,其實就是把價格與具體的消費者綁定,可以按照該消費者在全場都享受特殊折扣的方式設定,也可以按照該消費者針對某些商品享受特殊折扣的方式進行,后面一種的控制會更精細,但做起來也更復雜,成本更高。各有優劣,主要還是看使用者的訴求。

8.8 分區定價

除了上面這些,還有一種比較小眾的情況,叫分區定價。就是在不同地區銷售的價格是不同的,這種在C端交易的場景中也比較少見。我們之前做過的一個是在建材行業,他們會在各個地區有自己的廠房,然后原材料也是在當地采購。整個生產鏈條組成不同,生產的成本就不同,也就可以針對不同地區給出不同定價。

再加上建材產品運輸成本的問題,可以大大減少不同地區串貨的問題,分區定價的可執行性也就提高了不少。換到醫藥行業就不一樣了,醫藥行業也有分區定價的策略,但是因為藥品利潤高,單位體積的價值更高,運輸成本在這里幾乎可以不計,而一旦串貨成功卻能帶來豐厚的回報。所以藥企就要花很多人力成本去防止不同區域之間串貨的問題。

系統在實現分區定價的時候需要首先明確分區的顆粒度,一定要以最小顆粒度的區域劃分來作為價格區分的標準,比如你如果存在一個省有兩個不同的地級市有不同的價格,那在設定時就需要以地級市為最小劃分單元來做。如果同一個地級市下還有不同的價格,那就只能繼續往下分了。

第九章:商品的其他關聯內容

前面一個章節我們聊了商品價格相關的內容,其實在還有另外一個價格的內容我們把它劃分出來放在這個章節中,此外在這個章節中會把其他跟商品有關聯的內容都一起聊一下,這些內容大多數屬于別的大板塊,所以在這篇內容中都不會聊的太深。

9.1 運費到底算不算商品問題

其實講到商品價格的時候很容易就可以聯想到運費的問題,但是運費在大多數系統中都會有一個單獨的模塊去做設置,不會跟商品的價格管理混在一起。所以我們也就沒有在商品價格的部分提到這個內容。

前一個章節的內容寫完以后,我又仔細想了一下這個問題。雖然從功能模塊上我們習慣于把商品的價格和運費的設定分開,但是從業務上來想的話,其實這兩個價格還是可以放在一起說的,因為運費最終的金額是要跟商品一起打包出現在訂單中的。

消費者雖然買的是商品,但是郵寄服務本身也已經成為了商品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在購物的時候都很在意這個商品有沒有包郵,因為在用戶感知里,我要買的本來就是一個能送到我家的東西。如果你告訴我,買了以后還要自己出錢把這個東西運到家,那就會立刻感覺這筆交易虧了。

而且還有一個點,是從系統邏輯維度來說的。運費的配置最終也還是要跟商品掛鉤的,沒有哪家的運費是全局配置的,肯定是會給不同的商品配置不同的運費,所以說到底運費也還是商品價格的一個分支。

只不過這個分支又根據自己的定價特點有了自己的專屬頁面而已,常見的運費定價標準會有兩個維度的考慮,一個是要考慮到不同地區的距離賣家發貨地的遠近不同,要支持根據地域設定運費價格。另一個是要考慮到商品體積和重量的不同,要支持為不同商品設定不同的價格。

9.2 商品的銷售區域設置

考慮到這兩個維度的內容去做產品設計,基本就能覆蓋到大多數的用戶使用場景了。剛才提到了運費設置時需要考慮距離遠近問題,剛好又可以關聯到另外一個關于距離的設定——設置銷售區域。

這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早年快遞行業沒有現在這么發達,好多商家都是不支持商品在新疆、西藏這些交通不發達的地區售賣的。此外還有一些生鮮水果類的商品也是不適合遠距離運輸的,像這些情況就都需要系統支持對商品設定銷售區域的。

給商品劃定銷售區域其實不止是保護商家,更是保護消費者,試想你在上海買了一家沒做限售的新疆店鋪的葡萄,商家還是統一用普通快遞發貨,等你收到貨的時候葡萄都快成葡萄干了,你是不是還得費盡心思去維護自己的權益,而如果一開始就在系統層面提醒賣家做好銷售范圍,這樣的問題就能大大減少了。

9.3 商品的上下架機制

延續前面的劇情,如果你是一個新疆的葡萄賣家,真就不小心賣出了一單發往上海的葡萄,然后被這個上海的朋友追責了,賠了一筆錢。而你的系統中又剛好沒有設置銷售區域的功能,那你該怎么樣及時止損。

答案就是下架商品,先不買了,至少能讓損失得到控制。也就是我們下面要講到的另一個功能點,商品的上下架,上架這個自然是不用說了,把商品編輯好發布出去自然就到了一個上架的狀態了,這就是一個常規的銷售狀態。

但是下架這個點就可能會被忽略了,東西賣著賣著突然發現某些問題,得有一個機制能及時叫停才行。刪除當然也可以,但是刪除以后商品信息都沒了,想要再次上架銷售還得從頭開始再編輯,但是有了下架功能就不一樣了,我只是暫時中止了商品的銷售,等調整完以后立馬就可以再恢復上架了,效率立刻就提升了。

9.4 商品詳情設置有沒有捷徑

在上面這段描述中還提到了兩個關于商品的操作,一個是商品的新增發布,另一個是商品信息的編輯。新增發布的時候需要商家維護商品的主圖信息、維護主要的屬性描述,以及售賣規格、價格等等,這些我們前面都講過。

這里我們再多說幾句關于商品詳情頁的內容,商品詳情頁在功能設定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富文本編輯區域,包含了圖片文字視頻等等都可以在詳情頁這里添加。如果是標準化運營的電商公司這個自然不是什么難事,但是如果對于一些剛接觸電商的朋友,可能就需要在這個環節多花點精力來學習一下了。

早年我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專門做過一個全品類的商品庫,里面涵蓋了市面上常見的幾十萬種商品,用戶可以通過關鍵詞搜索在商品庫中找到與自己售賣商品接近的標準商品,直接引用已經做好的商品信息。

新手可以先通過這種方式去學習和使用電商平臺,等自己熟練了以后再去做自己的商品詳情頁設計。有個問題是,這種操作雖然方便了用戶的使用,但可能會涉及到合規性問題,或者知識產權的問題,如果在法律層面沒有搞定這些問題的話,建議技術上還是不要輕易嘗試得比較好。

商品發布好了,還要考慮到特殊情況下需要進行修改的問題,像我們前面提到的除了銷售上的問題,或者因為盜用別人圖片被投訴了,就都需要下架后做一些針對性的修改和編輯。

9.5 商品搜索與營銷推薦

商品發布好了以后,怎么才能讓它呈現到消費者的眼前呢。兩種主要的方式,一種是根據關鍵信息去在對應的區域展示,像我們前面聊過的通過類目屬性這些內容都屬于這一類。這種展示的底層邏輯其實是搜索,比如那個葡萄,之所以會出現在水果的類目下,是因為水果類目頁集中搜索了所有包含這個類目信息的商品。

你可以理解成,商品發布成功的時候身上就密密麻麻布滿了各種關鍵信息,這些信息有的是被歸類到頁面具體某個模塊的,那打開這些模塊的時候就會搜到這個商品,這是被動搜索。還有就是有人要買什么具體東西的時候點開搜索框自己去輸入關鍵詞找這個東西,這是主動搜索。本質都是一樣的,就是在做關鍵信息的匹配。

另外一種方式就是營銷推薦,這種是更粗暴的方式,是把商品和某些營銷板塊直接綁定的,綁定完成以后消費者只要點到這些營銷事件中就能跟你的產品產生連接,是不是很簡單粗暴,不過也正是因為這種呈現方式這么不講道理,所以很多平臺才有機會把這種商品的露出方式轉化成一種向商家收費的手段。

而且在商品數量爆發的情況下營銷位的商品展示已經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主流,像我們在這篇文章開頭幾章提到的千人千面大數據分析推薦、營銷主題模塊展示等等,都屬于這種營銷推薦展示的變種,每一條推送到我們面前的商品信息,都可能是商家付了錢才有的結果。

9.6 老板要看的商品數據

最后一個內容,我們來聊聊商品銷售完成后的一個問題。商品銷售數據的監控,前面我們在聊到庫存的時候其實有提到過類似的概念。這里單獨說商品銷售數據是因為它所能涵蓋的范圍要遠遠大于簡單的庫存數據。

商品數據可以從曝光次數開始算起,一直到點擊數據、加購物車數據、用戶平均查看時長、下單數據、支付數據、流失數據、日成交數據、月成交數據、退貨退款數據、僅退款數據等等,每一個小的細節都可以針對性地監控和分析。

當你的數據量足夠大的時候,這些信息就可以匯總成各種可以影響最終經營結果的東西。而從更大維度去看的時候,每個商品的數據匯聚起來又可以看到行業變化,甚至是整體經濟情況的變化。

回到我們最開始聊的內容,商品是組成這個經濟社會的最小交易單元,而商品數據的匯總,正是把這種關系具象化的過程。

一個商品的生產交易流轉看不出來任何信息,但是億萬商品匯聚以后,所組成的畫面不就是我們時代發展的全貌嗎,我們的民生百態、我們的時代變革、我們的科技進步、我們的經濟脈搏都凝聚在這些或大或小的商品中。

我們每一個個體,用心做好我們手中的“商品”,把它們經營好,最終反映到更大的宏觀維度上,就是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進步。

哈哈強行升華一波,這篇文章寫了十天,現在終于要結束了,實在不知道該怎么收這個尾了。這九個章節是安排在每天晚上下班以后寫的,時間比較緊每天寫的都很急,根本沒時間打磨。這次重新梳理的時候其實又改了很多東西。

第十章:后記

10.1 一些技術變形導致的結果差異

最開始的時候,我的想法是,利用周末兩天的時間把商品相關的內容做一個梳理和總結。一方面是因為我近期的工作內容剛好跟商品有關系。另外一方面是想對自己做過的一些內容做一些系統的輸出,方便自己后面再遇到類似的項目的時候,能更快抓住重點。

但是我沒想到的是,這個事情最后居然整整做了十天。而且說實話,最后呈現的效果其實跟我最初預想的樣子并不太一樣。在我想象中,這應該是一個比較偏技術性的文章,但最后大家看到的樣子明顯不是這樣的,反而更多的內容是從業務場景角度展開的。

我覺得這可能跟我寫文章時腦海中所設想的讀者有關系。最初開始構思的時候,這篇文章的目標讀者其實是未來的我自己,所以我就覺得,我應該寫一個類似指導手冊一樣的東西,方便未來的自己翻閱。

但是最后實際落筆寫在公眾號里寫的時候,心里設想的讀者就下意識地變成了每一個可能會讀到這些文章的人,我會下意識地覺得,這些人可能會有各自不同的知識背景,很多東西必須要講的更細一點,大家才能看懂,所以寫出來的內容就很自然地不一樣了。

這是我的問題,前段時間看的一本關于表達能力的書里提到過一個觀點,說的是,不論你在什么場合下做表達,你都要先明確你這次表達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再結合你的目的去發散你的內容。很明顯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并沒有做到這一點,文章寫起來的時候我已經把最初的寫作目的拋諸腦后了。

10.2 至少我得愛它

不過也沒關系,這并不妨礙我依然很喜歡自己寫的這些內容。對于我自己來說,我做到了把自己知道的東西用盡可能簡單易懂的語言描述出來,這個表達輸出的過程本身就像是在對原本就存在于我腦海中的東西做一個對外展示,你得考慮怎么排列,考慮用它的哪一面面向大家,最后再一點一點把這些東西擺放出來。

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有很多取舍,有些內容雖然也在你的腦海里,但是經過判斷以后覺得不適合展示在這里,就只好暫時將它們塞回腦子里了。有些東西原本是另外一個樣子,但是可能覺得直接那樣說,大家會看不懂,所以就會再重新加工一下,而在這個重新加工的過程中,可能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這些都是我喜歡這篇內容的理由。而且我還會想到,這些內容未來還有可能會幫助到一些需要系統獲取這些知識的朋友們。哪怕只有一個,那也算是實現它的價值了。

10.3 學無止境在此刻具象化了

最開始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取的標題是《一篇文章講清楚商品的所有事》。我想的是,我要用一篇文章把商品所涉及的東西都講清楚,后來寫到第四章、第五章的時候我覺得這個事情不可能實現了,因為根本寫不完,越寫越覺得這個事情可拓展的邊界實在是太大了。

尤其是在寫屬性的那個部分的時候,我就覺得這里面能寫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而且還有很多東西是我不知道的,我在寫完屬性那篇的時候甚至專門上網買了一本四川大學專門講商品管理的教材。后來的幾天也在一邊寫一邊看,就會很清楚地感覺到,商品這個事情,還是有非常多我不了解的東西,還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探索。

這個事情就讓我想到,越是對這個世界有了解的人,就越是會顯得很謙卑。因為他在不斷拓展自己跟世界的接觸面,而每一個接觸面又會增加他看到未知的可能性。所以他也就會越發深刻地認識到,我們個體的渺小。

可能這種表述有些悲觀,但是至少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只有先打開自己的認知窗口,才能有機會接觸到更大的世界。

這篇文章雖然告一段落了,但是我看世界的腳步不會停歇。

你們還有什么想了解的內容,可以給我留言,我們有時間可以一起探討。

作者:幾聿,公眾號:互聯網從業筆記。7年產品經驗,C端、B端產品均有涉獵,目前主要從事大數據領域產品工作。

本文由 @多云轉晴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寫的好詳細,把我之前有些模糊的地方很條理的分析了一遍,值得多讀。

    來自山西 回復
    1. 哈哈查了好多資料,就是希望能盡可能把相關的東西都覆蓋到。

      來自江蘇 回復
  2. 希望作者能夠繼續分享更多關于商品管理或其他相關領域的知識和經驗,讓我們能夠從中受益。

    來自中國 回復
    1. 好的,計劃后面會每周分享一些內容,喜歡的可以關注一下,我們一起成長。

      來自江蘇 回復
  3. 我覺得這篇文章深入淺出,把商品的方方面面講得很透徹,實用性強,值得一讀。

    來自廣東 回復
    1. 哈哈謝謝,能幫到你,我很開心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