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設置的積分體系,可能只是捆綁用戶的一廂情愿
從用戶的層面來說,想來總會來,想走留不住,積分只是在此基礎上增強了活躍、延長了流失周期,運營的本質終究要回歸到產品自身。
首先思考一個問題,積分是什么?
積分是為滿足不同產品在不同的運營需求下,用于刺激、獎勵,抑或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慣用手段。先看看積分有哪些用途?
- 產品內部交易流通的虛擬貨幣,比如你在論壇上面找到了某個期許已久的資源,但必須通過消耗一定數量的積分才可以查看或下載。通常情況下,你可以選擇做任務來獲取積分,或者直接充值轉化為積分。
- 在積分商城中,用戶可以用積分兌換抵金券/優惠券或者抽獎的機會,或是用積分加現金的形式購買商品,比如掌上銀行、電商、社交app中都有積分商城的身影。
- 積分作為會員等級制度的核心指標,為用戶層級的劃分與特權等增值服務提供清晰可見的秩序,比如早期的QQ等級(2017版本已將活躍天數抹去,憶往昔逐日的青春年華)。
在不同的產品邏輯下,積分的作用也不一而足,產品和運營都需要從業務模式本身作為立足點,去探究以何種形式的積分去挖掘用戶價值,很多時候用到不止一種積分形態。
比如支付寶既有芝麻信用分,又有螞蟻會員積分,它通過對一個ID盡可能多的用戶行為記錄,去構建一個無限接近真實用戶的征信體系,并以此為依據提供差異化的服務,比如不同的花唄額度和會員特權。
區別在于芝麻信用分的增長標準是不透明的,而一般情況下,積分體系的標準都是透明公開的,因為用戶需要在清晰可執行的引導下規范活躍行為。
積分獲取途徑
從本質上來看,我們建立積分體系并不是功能結構上的考量,而是用戶行為與產品本身在接觸交互中的打磨,它是手段而非目的。以海盜法則(AARRR)作為目標基礎,精簡出獎賞積分的四個維度:進入-活躍-消費-傳播。
1.進入
且不論產品自身功能是否完善,能否解決用戶的所有痛點,若是用戶不進門,多精美的內飾都無濟于事。所以簽到是最常見的獲取積分方式,連續簽到還能獲得遞增的積分獎勵,很多游戲就采用每日簽到領獎品的方式保持用戶的打開習慣。
比簽到門檻更低的是每日登錄,只要打開app,無需點擊任何按鈕就能獲得積分,還是以游戲為例,在某些特殊日子打怪可以獲取雙倍經驗值/積分等,都是服務于“進入”。
2.活躍
僅僅進門還不夠,為了讓用戶能夠從新手期快速進入到成熟期,活躍層面的積分獎勵通常都大于進入。
在每個操作節點上都布設積分,并且根據不同操作對于產品價值的貢獻權重,來分配相應的積分數值。用戶在產品內的停留時間、互動頻次、交流深度、信息完善度、頁面訪問數等等,都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激勵,例如網易云音樂中上傳或翻譯歌詞即可拿到僅次于邀請的積分獎勵。
以簡書為例,不難發現對于發布文章、閱讀“關注”的文章、打賞、第一個評論/喜歡,以及發布高質量文章的獎勵比重很大,其中評論/喜歡又強調“第一個”的特殊性,旨在刺激用戶的主觀能動性,包括在Push中的積極響應,依次又能反向推出簡書在用戶和內容運營上的側重點。
簡書的積分機制
3.消費
超市或是便利店也有消費獲取積分的機制,這些積分累計到一定數量后通??捎糜趦稉Q禮品,餐廳也一樣,本次消費獲得的積分可轉變為下次消費時的折扣。
積分的存在恰好切入到人對厭惡損失的共性,相比得到100元的喜悅,人們對于損失100元的厭惡程度更甚,所以即便積分無法兌換到自己真實喜歡的商品,用戶還是會選擇某個商品或是參與活動抽獎等,在積分過期失效之前將其消耗。
在淘寶購物時能獲得淘金幣,京東有京豆,餓了么、滴滴等都是通過消費來獲取積分,以及在積分作為虛擬貨幣的平臺,現金充值通常能獲得額外的積分補貼。
4.傳播
在CAC(獲客成本)水漲船高之后,各大平臺都愿意在用戶推薦的環節上提供足夠的誘惑,一方面能獲取到質量較高的用戶,另一方面降低推廣成本,獎勵的形式一般是作用于產品內部,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前提下反復刺激用戶的活躍度。
如果平臺有意將體系的維度做到更細化、精準,則會根據用戶的推薦行為、傳播效度以及新用戶被激活后的行為甚至是二度傳播等方面,用更集約的評估體系替代粗放式的推薦獎勵,使得積分體系邁向人性化的轉變上能夠更公平。
積分的消耗
有進有出才有動態平衡,若是只進不出,只能說明產品處于絕對的早期或是晚期。積分消耗無非考慮兩個點:期望配比和價值產出。
1.期望配比
積分的效用與用戶期望的比值,即可理解為用戶對積分的滿意度,也就是說,如果你每天完成任務,持續一個月后獲得了1000積分,而兌換門檻為1500分,你不僅不會繼續做任務,還會喪失對產品本身的興趣。
比如最高價值的商品的兌換條件是什么?是否是一個可達到的值,預計在用戶群中能夠占比多少?積分可被消耗的最低門檻在哪個位置?兌換的期望能否滿足80%的用戶?
很多產品由于體量小,積分版塊通常都是引入第三方平臺,如此一來積分商城的期望配比就會是一個通用化的設置,可能會導致與產品屬性不搭調的情況,那么用戶為此買單(賺取積分)的欲望就會降低。
2.價值產出
比如以積分為指標的會員制度,在不同等級擁有不同的特權,滿足了用戶對于有身份、被尊重的社會需求,這是一種價值產出。
活躍用戶與積分數值必然存在關聯性,所以體系中擁有大額積分的用戶是極少數,其余根據產品的用戶規模、生命周期等分布在中低層,低門檻的積分消耗頻次高,因此在控制好頭部誘惑可靠性的同時,需要增強底部資源的效度。
滴滴的滴幣可以換取快車券、酒店代金券,網易云音樂的積分可以兌換音樂節入場券的抽取機會、明星的簽名海報等,都是將產品與用戶價值最大化。換言之,雖然少量積分能獲得的回報價值不高,但必須滿足可用性,且在調性上契合用戶屬性。
關鍵節點
1.積分體系
首先確定積分的目的,是輔助產品自身業務運作的流通貨幣,還是與產品相對獨立的激勵體系,是強調積分本身的兌換價值,還是強調其映射到用戶等級上的差異化權益,是偏向刺激用戶活躍、提升留存等短時效的運營,還是融入到產品中建立忠誠度更高的用戶關系。
又或是兼容多種目標的混合型積分體系,多見于平臺級別的商業結構。
有了明確的目標后,再搭建與之相匹配的積分框架,包括不同階段的權益列表、積分的使用規則、與人民幣的匯率、價值的衡量標準、積分清零規則、防刷機制等等。
2.積分商城
包含商品兌換、活動參與、抽獎資格等,要注意的是其中的資源屬于外部供應商提供,還是屬于內部自營,或是兩者皆有,與外部對接的商品交易需提供服務于供應商的操作后臺,并保障售后服務,搭建好C端與B端的連接橋梁。
又比如活動、抽獎等形式既可提供產品內部的優惠禮包,又能引導用戶去第三方激活/消費等,所以這又是一個增收點,根據不同目的設置不同的合作方式,比如CPA/CPS等。
寫在最后
所有人都知道積分的作用,所以許多產品在迭代幾個版本后都會想當然地引入積分這個概念,雖然在上文中提到用戶不愿意浪費積分,但并不代表用戶樂忠于獲取積分。
如果相關負責人認為積分體系可以讓產品快速崛起,未免有些一廂情愿,肯德基的10w積分可以兌換小食拼盤,不見得用戶就愿意每次出示會員碼。
從用戶的層面來說,想來總會來,想走留不住,積分只是在此基礎上增強了活躍、延長了流失周期,運營的本質終究要回歸到產品自身。
END.
本文由 @一井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大實話。沒有吸引力的產品,積分制度再好、禮品再吸引也不會刺激使用
比如信用卡的積分換購產品就是我一直消費習慣用信用卡的重要原因
專注產品本身。
很有道理,老東家的產品就執著于積分系統,我不太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