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案例:商業化從0到1設計分享
在商業環境上,有時候借助大公司的力量,能幫我們減少很多事。本文作者分享的這個商業化案例,就借助了華為和天虹的力量,給自己的創新業務帶來增長。分享給大家。
公司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在市場上尋找第二增長點,有些是在現有業務基礎延伸,有些是嘗試全新賽道,會組建創新小組不斷的尋求新的方向探索,尋找新的產品切入點。
但制定新的產品方向是非常非常難得事情,需要有大量的信息收集,從信息中發現商機,驗證商機的價值等。有幸接觸過從0到1的產品,分享下產品設計的過程。
一、發現商機
對于中小型公司來說,很多創新業務想盈利,如果公司沒有足夠實力,那最好的辦法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如華為/騰訊/阿里等,大公司業務會帶動很多周邊,上下游的產業,借助它們的力量,來去分一勺羹。
順著這個思路,我們在與華為和天虹集團溝通中,發現他們的業務卡點,所以結合份線索,引導出痛點:
- 商圈:收集不到用戶的信息,現在商圈與商家關系是租賃制,每個商家是獨立收款,用戶基本使用微信/支付寶付款,導致用戶數據全部私域化,對于商圈來說無法獲取深度信息,無法做進一步的圍繞用戶業務拓展。
- 用戶:XX商場這么大,街道和商場穿插,找店這么麻煩,有沒有室內導航啊…通過大眾點評來打卡店,這么難吃,怎么來的評分,有沒有其他的平臺推薦信息啊…
- 華為:推進快應用(對標小程序),拓展支付功能和附近門店業務,如何推廣比較好呢?
- 市場:手機使用無線耳機的市場占有率已經接近60%,說明手機常規狀態,藍牙開啟率很高…
上面引用的描述,實際上是很多信息總結后的簡化內容,每一個內容背后都透漏著很多信息,比如下面的訴求。
有需求的地方就會有市場,能解決需求就能產生價值,從而實現商業化。
二、分析商機
接下來我們可以分析下,不同角色背后的擁有的資源,這些資源是否可以連接?
是否可以通過媒介鏈接資源解決問題?讓我們來繼續拆解,我們先以用戶為切入點。
用戶的交易和行為數據如何獲???
交易數據:用戶使用微信/支付寶轉而使用華為支付是否可行
行為數據:商場內行為數據采集使用什么?攝像頭,wifi跟蹤,定位服務
接著我們聯想到用戶的商場內痛點,商場定位。然后經過調研發現有wi-fi定位、藍牙信標(Beacons)、RFID技術等。也對這些實現方式做了一些了解,雖然這些技術不在公司的業務范圍,但可以通過合作方式來實現,但有沒有必要我們暫時擱置,接著思考其他內容。
華為資源如何鏈接?
快應用平臺:快應用平臺對標小程序,經過了解公司可以申請快應用服務商。有過小程序服務商經驗的我們明白,公司可以成為服務商,來幫助商戶在快應用上搭建商城。(好像跟商圈內的店鋪能關聯起來)。而且快應用是可以直接對接華為支付,來做交易。
此時有一條線索可以串聯起來,可以通過快應用鏈接商家和用戶
移動終端:經過調研和溝通,華為移動終端是可以獲取藍牙信標發出的信號。如果有beacons,華為手機可以接收信號標記來做事情嗎?帶著疑問經過調研,答案是可以的。手機可以接收beacon信號,然后做一些其他方面交互,比如去請求信標對應的信息。
此時又有一條線索串聯起來了,用戶使用華為手機接收到beacon信號,可以給手機發送一條信息
商圈有場地和品牌店鋪,如何關聯?
場地:商場里如果鋪設beacons的話,實際上可以根據信標與用戶終端鏈接,來做室內導航。
品牌:品牌有咨詢有活動,有用戶想要的商品。如果beacon信號能發送一條品牌的資訊呢?優惠券呢?
寫到這里,可以發現所有內容就都能串聯起來了。
接下來我們可以分析下,不同角色背后的擁有的資源,這些資源是否可以連接?
使用華為手機的用戶,進入到商圈后,識別到鋪設在某個店鋪的beaocn信號后,可以接收到商家的一條推送內容。
用戶點擊內容可以跳轉到商家的快應用,用戶可以使用快應用調起華為支付來完成支付:
三、轉化產品
整體商業鏈路串聯起來之后,接下來就需要進行產品化了,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角色背后的需求,以及能提供資源。那接下來公司需要提供,能夠鏈接用戶和商家的應用
1)用戶端:搭建快應用,包含賬號體系/商家資訊(活動/優惠等)/場內導航/對接華為支付
2)商家端:商家可創建店鋪資訊/活動等
3)平臺端:
- beacons管理,前面提到場內定位和消息觸達需要信標,所以需要對整體beacons做監控以及管理
- 商家入駐機制,申請/審核和管理(這里是作為快應用服務商,與華為一起制定入駐標準)
- 商家內容審核,商家上傳店鋪資訊內容,需要審核內容
后端系統:數據對接和開放API對接,這里就不細說了
其實上面有很多細節和困難內容,比如beacon的信號傳輸的加密,安全性,這邊也是華為在土耳其的工作室提供了技術支持,比如現場鋪設beacon與商家的溝通(很多是拒絕的),不同店鋪面積不同,裝修不同,beaocn信號鋪設和信號識別等測試驗證,再比如關于室內定位的算法,比如資質認證,支付…..包括很多商業上的溝通等等。
總的來說實際想說的是,商業產品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大量的信息收集,需要結合內容去思考,去發現,去溝通、去驗證,去實現….. 希望這一些信息能夠帶給大家一些啟發。
本文由 @Robbie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一個很典型很完整的商業案例,看完也能有所啟發。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