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一下,微信是怎么學會“說人話”的?
最近,微信推出的真人朗讀功能,讓我們不禁好奇,這項功能是如何讓機器學會“說人話”的?本文將深入探討微信真人朗讀功能背后的技術奧秘,揭示它是如何通過AI的力量,將冰冷的文字轉化為溫暖的聲音。
千呼萬喚,真人朗讀功能終于灰度到了我!
讓我驚訝的是,有朋友居然以為是我自己錄了音。佩服微信的技術能力的同時,也讓我好奇,這項功能背后究竟藏著什么奧秘?
01 從機器人到真人聲:技術進化之路
微信公眾號的朗讀功能并不新鮮,早些年就上線了語音朗讀,但效果實在一般。聽起來像是機器人在念稿子,毫無感情。
于是,這個功能并沒有吸引太多用戶,點擊量寥寥無幾。
反觀另一種場景,比如喜馬拉雅這樣的音頻平臺,為什么它的朗讀內容卻能打動人?
答案很簡單:它們使用真人朗讀。
為了讓用戶有更好的聆聽體驗,這些平臺鼓勵主播或講書人用專業設備錄音,雖然成本較高,但效果確實好。
不過,這種方法并不適合公眾號。公眾號的核心是文字內容,音頻只是輔助,要求每位作者錄音顯然是不現實的。
于是,技術解決方案的接力棒交到了AI手中。
從2022年底大模型技術的爆發,到現在AI技術在文生文、文生音頻等領域的成熟,公眾號真人朗讀功能終于有了實現的可能。效果不僅越來越逼真,還能根據文字生成匹配的語氣和感情。正是這些技術突破,才讓微信這個功能實現了質的飛躍。
02 探索“說人話”背后的技術小秘密
我們先來看看說人話的過程,一共操作只需要三步:先選擇錄制例句 ?? 音色復刻 ?? 音色試聽并保存。
用技術的視角一句話總結:通過預訓練語音模型,結合作者音色訓練,生成專屬語音模型。
具體實現可以分為以下幾步:
- 文本準備與預訓練模型:開始時,需要用海量的語音數據和對應的文本進行預訓練。這些語音數據覆蓋了不同的語氣、語速和音色,讓模型能夠掌握“如何說話”的基礎能力。
- 作者音色采集:作者需要朗讀幾段預設文案。這些文案是設計好的訓練數據,幫助AI捕捉作者的獨特音色和語調特征。注意,這個過程中作者最好帶入情感朗讀,生成的聲音才會更像自己。
- 音頻生成:基于前兩步的數據,系統會用“音色遷移”技術,將作者的聲音特征融入到預訓練模型中。最終生成的音頻不僅保留了原有模型的流暢度和自然感,還帶上了作者的個人特色。
- 試聽與調整:用戶可以試聽生成的音頻。如果覺得某些地方不夠滿意,可以重新錄入部分文案,優化生成效果。
就是這樣,復雜的技術被簡化成用戶無感的操作,只需幾分鐘,作者的聲音就可以被完美復刻。
03 如何借鑒微信的產品設計?
我在這篇文章之前也看到了很多作者的觀點,我總結就是兩點:第一點是極簡的產品設計,第二點是新技術解決老問題。
第一,極簡交互的威力
微信的設計哲學向來強調極簡。朗讀功能的核心交互流程非常清晰:選擇文案、錄入音色、生成試聽。
對于用戶來說,復雜的技術細節被隱藏在背后,只留下易懂、易用的體驗。這種“去復雜化”的設計理念,值得每一位產品經理學習。
遷移思考: 比如在政務智能客服中,利用大模型技術解決市民咨詢的復雜性問題:當市民提問政策時,AI可以通過自然語言處理,將模糊問題具體化,生成語音解答,甚至用地方方言增強親和力,避免傳統客服中的機械感。同時,在熱線高峰時段,AI還能通過情緒識別,優先處理緊急或情緒激動的市民訴求,讓市民感受到更加高效和人性化的服務體驗。
第二,新技術解決老問題
這個功能的推出并不是炫技,而是為了解決一個具體的用戶痛點——提升文章的聆聽體驗。很多產品經理在應用技術時容易陷入“堆功能”的誤區,而微信卻用技術精細打磨產品,服務明確的需求場景。
遷移思考:在政務服務領域,類似的新技術同樣可以解決老問題。例如,市民咨詢政策時,AI技術能從市民的復雜表達中提取關鍵信息,自動匹配精準的政策條款。
最后的話
雖然很多人覺得公眾號已經日薄西山,但真人朗讀功能的加入可能改變這一趨勢。它不僅提升了用戶體驗,還為公眾號找到了一條新增長曲線。
未來,我們或許會看到更多結合AI技術的功能,比如視頻生成、個性化推薦,甚至文章內容的AI自動延展。公眾號,正在從“人寫”走向“人講”,讓內容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從技術角度來看,它從來不只是冷冰冰的代碼,它是溫暖的橋梁,連接著創作者與讀者。正如張小龍曾說過,“好的產品應該像水一樣融入生活”,未來,我相信我們能在微信上不斷的體驗到更多這樣的功能,不斷刷新“啊哈”體驗的上限。
希望帶給你一些啟發,加油。
作者:柳星聊產品,公眾號:柳星聊產品
本文由 @柳星聊產品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這樣的話,有個問題需要考慮,是否人工費用會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