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到底是做項目還是做產品?
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企業面臨著一個核心問題:我們是應該以項目管理的方式去推進,還是以產品開發的思維去實現?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數字化轉型中甲乙雙方合作的新模式,分析了項目與產品思維的不同,并提出了在轉型過程中如何聚焦核心目標、優化渠道選擇和提升項目執行力的策略。
項目強調計劃和執行,產品強調探索和迭代。
一、甲乙方的合作關系在變
數字化發展速度太快,企業的本身業務模式在變革,數字化轉型需求在變革,對服務合作伙伴的能力要求也在變革,更重要的是,甲乙雙方的關系也在變革。
從甲乙關系合作看,早已從簡單的買賣關系,變成了共同為甲方的變革結果負責的深度共創合作關系;
乙方也不能糾結在合同上的功能list,美其名曰以功能實現了,這種優化不在范圍內做這種“小乙方”;因為合作項目周期是長期的事兒,不是當下這個項目的短期合作;
甲方不應該是單獨的出錢當甩手掌柜,什么責任和鍋都扔給乙方,而是為了達到核心的目的和成果,一起投放自己的智慧,利用乙方的優勢 ,達到最終變革的目標。
那么問題來了:
- 如果項目沒有如期交付,責任誰來承擔?
- 如果如期交付了,甲方不滿意,要求反復修改,成本誰來承擔?
- 如果甲乙方都滿意了,項目落地情況不滿意,結果誰來承擔?
貌似走到這里,進入了一條死胡同?其實這還是以甲乙方對抗的關系來看問題;如果我們跳出來甲乙方的對抗關系,從雙方的合作關系入手來看。
1. 如果項目沒有如期交付,責任誰來承擔?
1)如果項目沒有延期交付,是不是在項目的溝通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如果有問題,是什么如何導致的?是否能避免?如果雙方都認為是對方的問題,那么可能這就不是一個正常的合作關系依然是對抗的關系。我們以雙方合作共贏的態度和方式求得最終的結果。
雙方以共贏的方式,可能對甲方來說,項目可能會延期,對乙方來說,可能有超出預算的費用。但是甲方獲得是因為延期帶來的項目的超預期期待值,乙方獲得的是甲方的認可和后續可能持續合作的機會。如果是這種背景下的考慮,會從雙發相互職責導致的結果變成雙方共贏的結果;
項目總是要做的,成熟的合作關系, 從來沒有非黑即白的對立論調;
OK,那從甲方乙方各自的公司的角度來看,這種方式其實是投了更多,那么對企業來說,在這個項目上投入的“學習成本”是否能變成企業的復用資產,是否敏銳的感知到此次情況,是否基于此次情況進行了后續合理的調整,是否總結復盤成了組織經驗從投入的成本變成了學習的資產?這筆賬,公司老板也要算一算。
2. 那如果如期交付了,中間方案都確認的功能都實現了,甲方上線后不滿意,要求做各種反復修改,成本誰來承擔?
如果我們站在甲乙方賣賣的關系看,乙方全責,改吧;因為甲方是出錢不驗收啊,但是從乙方的角度看,方案你們都確認過了,為啥現在要返回,真的拿出確認郵件來做溝通嗎?那后面的項目還想不想繼續合作了呢?
一般這種情況,乙方都是會配合,在可控范圍內調整;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對乙方來說可能直接的成本就是投入增加;
那就要提前看:
- 項目報價中是否有此部分的費用空間?
- 涉及到乙方的報價策略(還是項目經驗)
- 與甲方合作帶來的后續合作的可能而產生的更多的利潤(企業的資源復用成本)
- 以及因為和甲方合作帶來的品牌效應和資源合作機會效應;
看到沒?從來不是一個單獨的項目影響乙方的收入。是乙方的商業模式,經驗,人力安排,及資源模式,影響乙方的收入。如果企業的整體架構設計的不好,項目經理在背鍋,項目成員付出更多投入,而企業老板在承擔損失。
對甲方來說,是贏家嗎?我們站在雙方互贏的角度看,
沒有單獨的輸,只有雙方的贏。
因為企業中很多數據部門或者信息部門在做數字化的項目,這些部門在企業中其實是承擔了內部乙方的責任,完成交付后的不滿意有可能影響內部在公司的口碑,甚至會影響了多部門合作的配合節奏。
看到沒,甲乙雙方協作的方式,才是最完美的方式,不能以對抗的形式做合作,而是以深度共創的合作模式,才能達到雙贏結果。
OK,如果甲方乙方都通過了。項目落地出現了問題,在跑的過程中,不順利,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怎么辦?
這就是今天我想說的核心。
二、數字化轉型項目,一定是帶著產品的心態做項目。
我們要有合適的預期,我相信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愿意花錢做扔一塊石頭看一個水花的事情。一定希望做一個雪球一樣的項目,持續迭代做好產品,通過產品賦能業務,持續達到盈利。
首先,目前的市場環境背景下,一定是做減法。投入最核心的資源做最重要的事情,聚焦聚焦再聚焦。關于如何做聚焦,企業80%都做的不到位。
確定目標和范圍;“用80%的精力聚焦在最核心的目標上”
這句話輕飄飄的,從任何人口中都可以說出,這句話虛晃晃的,誰都能喊出來;但是如何才算是聚焦在核心目標呢?
至少通過4個如何來做核心目標的聚焦。
我們舉個例子來扒一扒:
比如在項目初期,用戶招募我們認為是最重要的事情;那核心應該是不同渠道的鋪設及各個渠道路徑的支持。
到這里的分析完事了嗎?不,剛開始。
1. 如何才算是聚焦在用戶招募這件事上?如何才能做到精細化評估呢?
到這一層,我們都能認識到做減法:做渠道鋪設這個點;我們的關鍵目標和執行目標都是找到最關鍵的渠道,投入最大的精力去支持好渠道;
如何找到關鍵渠道?
有些行業關鍵渠道通過行業經驗是可以判斷的,比如實體門店關鍵渠道是門店,家具行業關鍵渠道是設計師;現在很多新品牌是小紅書等新零售渠道,高價值品類行業關鍵渠道可能是第三方平臺的關鍵有效線索;
有些渠道不明的時候,需要通過多渠道的同時推送加上數據分析的快速反饋,計算渠道的投入產出比以及渠道客戶的質量綜合判斷,才能確定優質渠道;
所以圍繞渠道這個點,我們從2個維度可以梳理出來核心事件:1)多渠道中選擇最重要的渠道來源,2)不同階段關注不同渠道的優先級;
2. 如何判斷渠道質量?
1)判斷渠道質量我們核心來看整體模塊的投入產出比。
我們通過梳理評估渠道的關鍵維度,及不同渠道維度權重來計算不同渠道的價值:
假設評估渠道質量,我們有以下維度
- 渠道帶來的用戶數
- 渠道投入單個用戶成本數
- 渠道帶來的用戶的商業價值(用戶質量可以用成交金額或轉化率)
- 渠道帶來的用戶的質量(數字化平臺還可以考慮CLV(用戶全生命周期價值,有些平臺帶來的KOC不提供太高的成交金額但是可以影響更多的用戶來平臺消費,或者活躍用戶可以提供更多的內容貢獻等,所以客戶的價值不單單是成交金額,可以考慮多個維度)
等;
3. 如何計算各個維度的數據及評估權重或打分
渠道帶來的用戶數:
- 記錄每個渠道帶來的新增用戶數。
- 打分:根據用戶數的多少進行打分。例如,我們可以將用戶數最多的渠道設為最高分,其他渠道根據用戶數占最多用戶數渠道的比例來打分。
渠道帶來的用戶的商業價值:
- 選擇指標:選擇反映商業價值的指標,如GMV、CPS等。
- 計算得分:根據每個渠道的商業指標表現來打分。例如,可以計算每個渠道的轉化率,轉化率最高的渠道得分最高。
渠道投入單個用戶成本數:
- 收集數據:記錄每個渠道的投入成本,包括廣告費用、人力成本等。
- 計算得分:使用公式計算成本得分,例如,可以計算每個渠道的獲客成本(CAC),即總成本除以獲得的客戶數量。成本越低的渠道,成本得分越高。
渠道帶來的用戶的質量:
- 確定關鍵行為:如果我們確定用戶的高留存為高質量用戶,根據用戶行為與留存率的關系,找出高度相關的行為,如分享次數、收藏數等。
- 計算得分:根據用戶觸發關鍵行為的比例來打分。例如,如果一個渠道的用戶中有較高比例觸發了關鍵行為,那么這個渠道的行為得分就高。
通過上述的拆解過程,可以計算出不同渠道的質量。
所以你看,在選擇合適的渠道這件事上,我們是可以投入很多精力,精細化做好的。
4. 如何才算是對重要渠道的支持到位?
渠道支持到位,也可以通過精細化方式梳理出方案;針對不同角色提供功能性基礎支持、反饋性支持、成就感支持、獎勵支持;
功能性支持
首先圍繞關鍵角色提供全流程服務支持:比如我們需要銷售人員地推來實現關鍵渠道引流:
渠道支持流程梳理:數字化產品經理需要與業務方一起梳理更順暢的邀約流程;比如提供專屬邀約碼,提供邀約成功反饋,提供關鍵數據統計;小閉環服務功能;
渠道角色為了能實現更好效果的輔助需求;若渠道需要通過比如“誘餌鉤子”來邀約用戶,那數字化產品經理需要設計鉤子流程,滿足此渠道的邀約流程;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零售行業的客服經理邀約客戶加入私域流量平臺時,需要用一個優惠券吸引用戶。如何通過渠道券提供一個完整的、體驗良好的邀約流程?這就是我們需要看考慮的閉環流程;
反饋性支持
用戶體驗最核心的原則之一就是反饋;邀約人員發出動作執行后,后續的結果如何?反饋性是能刺激其繼續行動的動力;我們可以通過結果反饋、統計數據反饋、排行榜反饋等形式提供必要的閉環服務;
成就感及獎勵支持
同反饋性支持一樣,如何激勵渠道支持人員的持續動力,是需要數字產品經理考慮的關鍵點;適當的物質激勵和成就感激勵,是最核心的動力,在項目落地之前,不單單要考慮功能性設計,流程制度的設計也需要提前考慮好,并設計在整個落地流程中。
通過上面的精細化拆解,相信大家對”投入8%的精力在核心目標上”的理解會更深一步。
說了一堆,最后補充 一句,企業數字化轉型,業務和技術要雙向奔赴。。
專欄作家
邊亞南,微信公眾號:邊亞南,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華秉科技產品合伙人,IT東方會副秘書長,北京理工研究生,《數字突圍》第二作者。專注實體企業數字化升級方案設計和私域流量運營體系搭建,擅長為企業提供全鏈路數字化升級解決方案,以及私域流量運營方案。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