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了20個版本的微信輸入法才有了刪除功能,有什么特別好的?
微信輸入法在經歷20多個版本更新后,終于加入了刪除功能,這一看似簡單的改進引發了對輸入法設計和用戶體驗的深入思考。本文將從微信輸入法的背景、功能優勢以及市場定位出發,探討其在輸入法市場中的獨特價值。
最近下載了微信輸入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后,覺得好像也還不錯,但有一天突然發現一個問題:沒有刪除功能。好奇的我查了一下微信輸入法的版本,發現有 20 多個了,然后在最新的 1.2.1 版本中才更新了這個功能。
一、微信輸入法是什么
在說到微信輸入法前,應該先知道下 QQ 輸入法,在2007年11月20日推出的漢語拼音輸入法,后被被并入搜狗輸入法。在現代的各種應用中,輸入是一個最大的前提,無論是社交工具,還是游戲,還是其他的操作。在當今環境中,語音輸入、動作輸入、思維輸入還未能進行普及和大規模應用,所以手打輸入目前一定是最好的對接橋梁。
當今,騰訊沒有了自己主打的輸入法,對于用戶輸入習慣的輸入、數據、模型其實已經喪失了主動權。如果是要做自己的生態圈,并且保證上下游都能有自己主控的應用,那么必須要在每一個環節都要有自己的話語權。騰訊主打的是社交,對上有微信啊、QQ 郵箱、王者榮耀、公共事業服務等內容,對下有數據、模型等基礎服務加持。
所以微信輸入法是一個更好的承接之物,上下做關聯。
如果只是一個輸入法,那其實沒什么太特殊的,但如果把輸入放到關鍵環節,那么就是在補齊生態圈的概念。小可小,只是一個輸入法;大可大,解決關聯關系。
二、為什么微信輸入法會“更好用”
現在的輸入法都是什么?基礎 的核心還是打字,做輸入的動作。如果個說要在這個輸入的操作上增加三個靈巧點:
輸入更便捷:微信輸入法推出的【拼寫 Plus】 功能,里面不光有常規的26 鍵和九宮格,手寫、筆畫、五筆。鍵盤大小方面,支持自定義調節。還有單手模式,左右撇子都照顧到。嗯,還有表情開關。
關聯推薦:微信輸入法在觸發到一些關鍵詞的時候會進行推薦,這個是借用輸入法打通了自媒體傳播和電商兩個領域。我先嘗試了下我自己的公眾號《產品經理有話說》,沒有搜到,然后我又嘗試了其他就幾個也不行。和后面換到了知名的就有結果了。但這里有個小小的問題,是需要精準匹配,然后不能有其他的詞,還需要稍等下讓 AI 來識別。所以這個交互的操作還有待優化。
不用多場景重復:打字最怕的是什么?是麻煩,那么對于陌生詞,很大的時候需要重復一次兩次三次的要去一一確認,特別是在會議的時候,一個詞窮就會導致一句話沒有記住,甚至可能就是一個關鍵內容丟失,這多尷尬?這還只是尷尬,但萬一是領導的名字打錯字了,這都不是尷尬的事情,甚至。。。對吧。
以上三個點都是從應用說來說微信輸入法的優勢,其實我覺得微信輸入法還有另外一個目的:聯動。所謂聯動,就是指我可以在A終端上下達命令,然后通過指令傳達給 B,而不需要再到 B 上進行單獨的操作哦哦。比如在手機上鬧鐘的設定,就可以在微信輸入法里,打一個/鬧鐘:明天早上8點,收拾東西去火車站。
能不能實現,和怎么實現不是現在要考慮的問題,現在微信輸入法需要先把上下游的生態打通,能夠獲取的權限,能夠做到關聯,才可以進行。不然微信輸入法再怎么折騰,還只是圍繞輸入法做文章,那也就沒必要在做一個輸入法,保持 QQ 輸入法就可以了。就像在 QQ 之后,推出了TMQQ來切入到企業應用中,后續又推出了企業微信。
做一步看一步是常規的做法,但是做一步規劃三步和預備五步才是一個商業化執行的能力。不要只看眼前,要多考慮下未來。
三、如何看待在輸入法的市場上的新兵
輸入法有很多,比如搜狗輸入法、百度輸入法、QQ 輸入法、谷歌輸入法、微軟輸入法、訊飛輸入法、華語輸入法(原紫光拼音),為什么微信輸入法能夠突然熱起來,僅僅是因為掛了一個微信?那 QQ 輸入法也是騰訊的啊?
四、如果我作為微信輸入法的產品經理,我會從兩個角度來考慮
1、現有的市場如何破局
首先,微信輸入法更新了一個概念就是跨設備。也就意味著我在電腦端打字的習慣會帶到手機上來(兩者需要都安裝微信輸入法,并且賬號登錄,并且授權改功能)。跨設備解決的最明顯的一個問題是:有些我常用的詞、句,我會作為常用定義,但其他的輸入法在不同的設備上都需要重新在打一次。就比如說人名。我們都知道很多的詞在第一次輸入的時候,需要逐字確認,這樣后面才能準確的打出來。但在 PC 端上打完了,手機端還得在打一遍,這不就很煩神嘛。
其次,微信輸入法還是沾光了微信。微信本身就是要做生態圈,那么在微信這個社交的點上要做好上下游直接的關聯。微信把小程序已經融合了,以微信為載體,包容了更多的應用。微信還在拓展視頻領域、電商領域,這倆效果不好,但一直都有在做。那么下一步輸入法就是一個新的突破點,這是一 個競爭對手不太對,壁壘也不太高的領域。而且有 QQ 輸入法為基礎,并不是從0開始。
2、競爭的優勢如何量化
微信輸入法有什么:流量。這就是新品推向市場最大的優勢。之前游戲圈有一句名言:暴雪出品,必屬精品。同樣微信也是這個“道理”,雖然騰訊也出了很多一般的產品,但架不住騰訊體量大啊,有任何的應用,都可以先搞出來一波浪潮。
新媒體時代曝光也是一種量化,而且微信有這個招牌,新品推出來后,勢必會有很多人去評測,很多人會發帖、發公眾號、發視頻來講解,然后就可以開始傳播,然后進行吸引更多的人去試用。很多人都在會在原本已有輸入法的情況下再下載一個新輸入法:微信輸入法,去體驗,去嘗試。用起來逐步習慣,然后就會保留,用的越多,綁定在自己的賬號上。越多的投入,就會增加越多的成本,用戶就會越深入的綁定《用戶上癮模型》。
五、作為產品經理,如何看待下一代輸入法
輸入法,在我上學的時候我記得是用紫光拼音,同時還在學習五筆輸入法,但遺憾的是五筆輸入法我沒學會。后面開機經歷了各種QQ 輸入法、百度輸入法、搜狗輸入法,從基礎的全拼、簡拼打字,到后面的內容關聯、上下聯想,然后再到后面的動態表情、AI 關聯。輸入法,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輸入法,而是人機之間的交互承載點。
未來,輸入法的形態必然是動態語音加持,AI 模型作為服務層,多端協同+界面承載。
- 動態語音加持:打字是一個常規的操作,很多的時候打字是一種狀態,但輸入的方式有很多,打字只是一種。未來語音輸入會更貼合實際,就像今天這寫篇文章初稿大概會有三千字,哪怕是我全心投入,也要一個多小時,但語音可能就十幾分鐘。無論是效率還是更多思維方式的拓展,都會是更好的方式。這里說的動態語音加持,是指一種更好的應用,而不只是語音輸入,還會包括動作,感知。就像夏天回到家之前說提前打開空調,不是手動打開空調應用 APP,而是通過對話交互。
- AI 模型:輸入的概念是什么,目前是根據指令得出結果,也就是說我想要打出來一個字,結果就是一個字;打出來一組詞的簡拼就出來這組詞。但未來的模式是,可以根據我前面起的頭,自動延伸出后面的一段。是能夠跟隨我前面的指令自動延伸出來后面,而無需我逐字敲打下去。并且還可以根據指令,比如/配圖,會自動根據前面的內容生成一幅對應內容的圖,或者圖表,或者數據集。
- 多端協同:微信現在的多端協同和華為的鴻蒙萬物互聯是一個概念,既在一個應用上做結果,多個應用終端可以相應。包括但不局限于手機/電腦上輸入,然后在手表、眼鏡、耳機,和電視、冰箱、微波爐、門鎖等能夠同步指令。就像前面說的/配圖,如果是把/更換為對應電子鬧鐘的接受,那在輸入的時候下指令明天 8 點提醒開會,電子鬧鐘就會接收,并且自動設定成功。
- 界面承載:顯示,如何顯示,是未來界面的一個承載的關鍵。輸入法的界面在于顯示,但還有一個問題,能夠做到多端互通,并且能夠相互的承載。就像前面說的多端協同,如果很多人會在浴室洗澡的時候想出來很多的點子,和一些需要即興的內容,那么在這個時候怎么記錄下來呢?一個防水的錄音筆?但,好像也不是很方便,而且錄音筆只能錄,也沒辦法顯示,更沒辦法修改,后面得導出到其他的應用上,然后在轉為文字。一忘,怕就是忘記了。如果能夠多端協同,內容直接同步顯示,并且即時調整,會不會更好?
關于概念,其實有很多的方式,這里要考慮最重要的一點:如何落地。輸入法作為一個內容的承載,不光是要考慮如何做輸入,還要考慮如何去做承載,并且還得結合終端做應用。輸入的方法有很多,依靠打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都不會消失,畢竟這是一種根本的形式。就像寫字一樣,即便是現在互聯網現在這么便利,但寫字這個還是會在各種場景中使用,但相應的會減少,但在相應的場合還依然有必然的存在。
最后:作為產品經理來說,任何的產品都是有價值的,哪怕是當前的市場已經充滿了對手和技能,但通過細分,通過當前賽道的深耕依然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但價值不代表該產品具有商業性,作為產品經理,還需要考慮營收的問題,也就是如何在已有的市場環境中找到上下游之間的關聯,它的利潤點在哪里,要怎么誕生,我是否有能力去掌控。
專欄作家
老虎~色,公眾號:產品經理有話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13年產品經理經歷,涉及商業設計、業務轉型、產品架構定義、個成成長等方面。自學AIGC落地應用,目前在鴻蒙場景做產品服務工作。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