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和PC產品的區別

0 評論 7929 瀏覽 16 收藏 7 分鐘

前段時間,因為工作需要,特地去聊了一些產品經理,問了大家“無線和PC產品的區別”,自己也網上查了一些資料,梳理總結一下。

思路還是從做一個產品需要回答的幾個關鍵問題來展開。

用戶:主要是用戶特征、用戶觸達。

用戶群體更廣,比如學生、打工者,有很多人原來是沒有電腦的;對比我們的大多數產品經理“先PC后無線”,他們是“先無線后PC”的,具體的說,他們是通過無線第一次接觸互聯網的,先入為主的“默認值”不一樣,他們也不知道你這個無線產品對應的電腦上的產品的邏輯,所以,“移植”很危險。

這一點,使得年輕的90后產品經理擁有了一個加分項,90后們更具天然的“無線基因”,也更年輕、更有激情、更適應比PC變化更快的無線產品行業。

用戶生理上的一些特性,也開始需要考慮,比如用手機的時候,雙手?左手?右手?導致我們在設計屏幕布局的時候,需要注意。

用戶觸達復雜,不像PC,直接url鏈接即可,淘寶最擅長的就是導流量。無線要通過各種應用市場鋪渠道,要審核(iOS審核很麻煩啊,一定要了解,不然會被打亂計劃),要下載,再要打開,是否愿意把你放到首屏,結合客戶端的特性,升級時候的用戶觸達也相應復雜,粘性很重要,對產品體驗細節要求更高。

場景:隨時隨地,使用環境與開發設計環境不同。

有了新的使用時間,使用地點,從電腦屏幕前變成了生活中隨時隨地,他周圍環境如何,吵鬧?人多?黑暗?搖晃?如何與他的所見所聞互動?……

我們在辦公室里設計,拿著看的時候可能沒問題,但用戶可能走在路上用、開著車用、躺著用(雖然這些行為都不太好);我們有高速的wifi,但用戶可能是2G、信號不穩定的3G運營商;我們用iphone5s\三星的高配機器,但用戶可能是性能很差的山寨機……一些低端機器對應用的體驗,可能很糟糕,或者網速慢的時候體驗很糟糕。而PC就沒有這個問題,都是做在電腦前,機器性能對體驗的影響比PC嚴重,PC訪問網站基本都流暢了。

需求:更加豐富多樣。

臨時興起的需求變多,碎片化,往往是很小的一個點,要在短時間內快速滿足;PC更正式,移動更娛樂生活。

解決方案層面

基礎設計知識:無線產品基礎知識要去學習,這是基本的,比如同樣是刪除,在ios上是左右滑動,在android上是長按。一些技術基礎也要知道,哪些操作是系統自帶,幾乎不用開發的?

要熟悉硬件:引用kentzhu所說,在移動設備里,常見可以被利用的硬件包括:話筒、GPS、距離感應器、環境光感應器、影像傳感器、磁阻傳感器、重力感應器、方向感應器、加速感應器、三軸陀螺儀、RFID、NFC、裸眼3D、溫度計、震動感應器等,還是很多的,做產品的時候,能否利用上?都可能讓產品有新的創新點、新的特性(地理位置?與現實鏈接?),這個在PC端基本不用考慮。

互動方式:鼠標鍵盤的“人造物”,變成了更自然的語音、手指、動作(搖晃)。與使用者強關系(手機對應人,私密性,能獲取圖片、行蹤信息,安全更重要),有了各種硬件sensor,不但是人與機器交互,人還通過機器和周圍的環境交互。

需要理解產業鏈:硬件層、BSP(連結硬件和操作系統的package)、OS層、OS suite層(比如米UI)、APP層,都需要了解,每層上都有不同的廠家,導致最終的產品需要適應多種情況,比如iOS和安卓、多種屏幕分辨率、相比PC,幾個主流瀏覽器支持一下就好了。

邏輯要更簡單:PC端很多產品的邏輯是有復雜的主干流程、分支流程、異常處理什么的,無線要放棄大而全的想法,一屏聚焦解決一個問題,串行的流程而非并行,更強調減法,“單核思維”;碎片化的思路,屏幕小、操作時間短,使得任務必須簡單,幾秒內完成,把大任務拆解,浸入式。

需要考慮電池續航能力了,要考慮流量消耗了,要考慮卡不卡了,要避免閃退了……

實施過程:產品設計方法論不同,不能再像原來那樣,做規劃、寫PRD、評審、發布……無線節奏更快,需要“版本控制”的概念,新的方法論大家都在摸索。相比web產品,對于客戶端產品的實施,我覺得PC客戶端軟件的很多方法論可以參考。

先這么多,剛入了紅米當備機沒多久,這年頭,雙機(一個ios、一個android)確實是標配了。

#專欄作家#

蘇杰,好產品創始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前阿里巴巴產品經理?!度巳硕际钱a品經理》、《淘寶十年產品事》作者,七印部落發起人,期待和同學們一起,用好產品改變世界。

本文系作者授權發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