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模型的若干討論
當你踩下汽車中的制動踏板進行剎車的時候,可能心理想象的畫面是把一個杠桿和輪子摩擦來減速。而實際上,卻包括了液壓缸、油管,以及壓擠多盤的金屬墊板等一系列看不到的零件產生了關系。這里的“心理預想”就是我們說的“心理模型”,踏板就是“表現模型”,而實際看不到的那部分則屬于“技術模型”。踩剎車的過程中我們在想象中簡化了一切。
-
首先看看三者的大致區別:
技術模型
技術模型位于技術解決方案領域,是指程序用代碼來實現細節的方式。技術模型是產品的內部結構和工作原理,常常存在于產品設計、技術人員的頭腦中。
心理模型
人們遵循生活中某些習慣或經驗,而建立的最有效的方法。心理模型經常是根據零碎的事實構建而成的,對事實的來龍去脈只有一種膚淺的理解,并依據心理學,形成對事物的起因、機制和相互關系等角度的看法。
表現模型
指人們通過經驗訓練和學習,對自己、他人、環境以及接觸到的事物形成的模型。表現模型和用戶的心理模型越接近,用戶越容易理解并使用它。一個好的表現模型能幫助我們預測操作行為或使用規則的效果,否則,我們在操作或使用規則時就只能盲目地死記硬背,照別人說的去做。
在設計中,表現模型和用戶的心理模型越接近,用戶越容易理解并使用它。我們設計產品的時候也是這樣,究竟怎樣的界面提供的認知框架能讓用戶一目了然并實現他的目標和需要?
那么,我們的工作中哪些可以用心理模型做參考?結論是,我們要以用戶是否理解為衡量標準。設計與心理預期越一致,用戶則越能夠快速理解和操作。
-
這樣的措辭不利于想象三者之間的大小
不準確的措辭表達不易想象
用詞的含混使得同一個名詞出現兩種不同的定義,不易于理解。依據頁面表達原則:信息的表達應該清楚、明確、直接。用詞應該準確而不產生歧義。同時,我們也要采取適用于廣大用戶能理解的領域范圍的措辭,而不是生僻、專業性、技術性的語言讓用戶揣測半天。
打開個人Qzone的“自定義”(如上圖),我們可以看到“寬屏”、“全屏”、“小窩”三種版式布局,從字面上很不容易理解。我是QQ空間的熟手用戶,盡管常常操作空間,可還是經常把“寬版”和“全屏”給搞混了,因為心理預期是“全”的表達應該比“寬”更大一些。主要是詞語的含義不好猜,還不如類似于 “大”、“中”、“小”這樣清晰、直接的措辭表達一目了然。
產品名稱表達上的不易理解
如上圖,點擊QQ空間中,“個人中心”、“信息中心”、“權限管理”彼此是什么關系?如上圖,其實“個人中心”應該叫作“信息中心”,因為盡管很多應用都與“我個人”產生了聯系,但這里不是僅僅有“個人”的內容了,很多好友的相關信息也在這里展現。而“權限設置”的位置放在“應用列表”下也不合適,因為“權限設置”不是對“應用列表”的管理,應該與“應用列表”屬于同一級別,是對整個空間的訪問權限、留言權限等的“管理”。
到達位置不一致讓人無法猜測
如上面兩圖所示,QQ空間的應用中,由于頭像默認習慣是跳轉去對方的空間,而在“好友買賣”中,卻是在本人空間這里看到好友的信息?!百I賣好友”、 “停車位”、“禮物”頭像去哪也不一致。同一個空間里,一會兒在本人這里查看,一會兒新打開別人的空間查看,這樣的產品設計著實讓人很難猜。用戶容易在這個場所產生疑惑:點擊“昵稱”和“頭像”是應該去別人的空間看詳情,還是在我自己的空間里就能看到當前的應用?
-
這樣的樹狀結構表現不易于形成心理模型
如上圖,在操作系統中,“桌面”其實是“C”盤內的某一個文件夾,但在點擊“向上”時,卻能夠到達再次到達“桌面”,所以這里的“向上”的可操作性與最終到達“桌面”的位置,與心理預期不一致。怎么我從“桌面”又上來到了“桌面”?所以,最頂端的一層應該是“我的電腦”,因為所有這些都屬于“我的電腦”中的。
-
由以上引發了一些討論——
我們來看看QQ會員頁面的結構:
會員的結構,從產品需求看是從內容角度分類上為:“成長體系 | 特權與功能 | 會員活動 | 兌換專區 | 會員社區”幾項內容,而從運營的角度有“QQ特權頻道 | 生活特權頻道 | 游戲特權頻道”幾項內容。其實:
原來的導航的設計(即圖1)是不在同一個級別上,視覺上會感覺有個上下關系、或者從屬關系,很難想象到實際情況(如圖2)。這樣子,用戶看到的表現模型,很難理解到它內在的實際架構,兩者很難聯系起來,無法一目了然地清楚自己所在的場景中。所以說,不好的結構將使得操作不易猜測。
Seven和相關同事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大家都比較傾向于把頻道的導航拿下來,使之在不同緯度的分類方法和導航,至少看起來是在同一個層面的。當然兩個維度不混淆在一起將使表現更清楚,我們在視覺上可以加以區分,如兩內容的展現方式不同、兩內容之間保證一定的距離等,當然在“頻道”一類型的分類里面,我們又可以細分為二級導航,最后得出:
在產品設計中,我們不僅要關注信息結構,還要關注表達,使表現模型與心理模型接近,盡可能地保證結果在人們預料范圍之內。甚至我們可以考慮從任務出發,提供不同的設計。如我們在網上買東西的時候,有人關注場景(節假日啦,推廣活動啦)、有人帶有目的性地搜索商品(某人就想上來買個iPhone),有人關注 “我的個人賬戶”(賣家進來收款)等等。在各種各樣需求無法滿足時,用不同的表現來解決問題。為了盡可能解決用戶理解的問題,設計師要直觀地表現操作意圖和實際操作之間的線索,并且讓用戶看出信息結構相互之間的關鍵差異,和彼此之間的聯系。
源地址:http://isd.tencent.com/?p=2079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