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當沒有聽說過這個名詞。別誤會,它和KPI之間并沒有太多的直接關系——我用它來描述那些脫離了需求、挑戰用戶習慣的功能和界面設計。只不過,這類設計通常會出現在那些以“戰略”為導向的公司中,產品的架構邏輯完全為產品經理和戰略相關者的KPI指標而服務。
新浪微博可以說是我見過的最好案例。無論新浪官方是否承認,在過去的一年中,微博用戶數的下滑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你也不能將其完全歸咎于微信朋友圈的崛起,畢竟,更偏向于“私密社交網絡”的朋友圈和媒體屬性強烈的微博是完全不同的兩類產品?;蛟S更重要的是——新浪微博在產品架構上,一直在不斷地挑戰用戶的耐心。
在我看來,新浪微博在產品設計上所犯的第一類錯誤是“頻繁挑戰用戶的使用習慣”。在過去的一年中,新浪微博對移動應用和Web頁面都進行了多次改版,而其對功能位置的改動時常讓人摸不著頭腦:
例如,曾經微博的置頂、轉發、收藏、評論都在右下方,實際上我認為這種將對一條微博的各類操作放在一起是一個不錯的設計,但不知出于何種原因,在一次改版后,時間線中的刪除操作被改動成了右上方的一個小“×”號,而且它還是隱藏顯示的——只有當用戶將鼠標移動到相應的區域時,它才會被看到。
不久前,置頂功能也受到了同樣的待遇:在微博上線“粉絲頭條”后,這兩個功能被歸類到了右下方的“推廣”里,本來這也是個無可厚非的設計,但如今,新浪微博又把這兩個邏輯上相近的功能活生生的拆開,將置頂和刪除這兩個毫無關聯的動作放在了一塊兒。
雖然我不認為新浪的產品經理會傻到為了讓用戶少刪微博,就把這個功能按鈕弱化,為了high light“粉絲頭條”,就把置頂也弱化了。但看上去,微博的右上角,越來越像是一個常用功能的“冷宮”。
這種頻繁挑戰用戶使用習慣的設計在移動App上也屢見不鮮。最近的例子就是新的iOS 版新浪微博——新浪將原來“發布微博”的位置改為了“找朋友”,為此,他們也得到了大量用戶一星的評價。
新浪微博所犯的第二類錯誤是“不斷地延長用戶操作路徑”。這一點在屏幕尺寸有限的移動終端上有比較明顯的影響。
首先是用戶個人頁面的設計——我們都知道,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新浪微博將強調用戶個人興趣、動態的結構化數據產品“個人Page”作為了重心。也因此,他們開始將那些用戶并不常用的功能添置到了移動應用的個人頁面中——贊動態、微數據,甚至連微博支付、二維碼都占用了大量的空間。
這種變化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原本用戶點擊進入個人頁面可以看到的微博正文內容,被壓縮到了二級頁面。
新浪的這種風潮還在愈演愈烈,在不久前更新了新版應用后,我驚奇的發現,微博個人頁面首屏上最扎眼的功能竟然是“紅包”和“新的好友”。而如果你的好友參與了紅包活動,那么點擊進入ta的個人頁面,除了這個營銷活動外,你一眼看不到任何其他內容。
也就是說,新浪微博一直在為了自己的戰略和營銷,不斷地用那些無關緊要的內容去搶占最重要的空間,而把用戶的最基本訴求——閱讀微博給弱化了。
新浪微博還有一類非常嚴重的錯誤,我稱之為“不聰明的推薦”,換句話說,微博的產品經理們似乎很擅長把“有效信息”變成“垃圾廣告”。
第一個例子便是來自淘寶的商品推薦。本來,將二者數據打通之后,根據用戶的興趣圖譜和購買、收藏、瀏覽商品歷史來做個性化推薦,是一個不錯的idea??上У氖?,到了新浪微博上,它完全變為了一套基于用戶“瀏覽和購買記錄”的推薦——這種模式最大的問題在于:分不清用戶“興趣”和“購買意圖”的區別。比如可能你剛剛購買了一個空氣凈化器,那么在很長的時間內你都不會有這類購買意愿了,可如果微博卻會不斷的給你推薦同類產品,和垃圾廣告無疑。
第二個例子是最近我們在時間線里經常看到的“你的好友贊過的圖片”這樣的功能。實際上,這是一個基于社交網絡做“物的推薦”時很容易犯的錯誤——如果在一個物品頁面的下方告訴用戶“你的好友也贊過”,那么這是一個幫助用戶進行選擇的有效信息;但如果在社交網站上主動向用戶推薦“你的好友也喜歡”,那么就變成了基于“關系”的廣告。
原因在于,在微博這種弱關系平臺上,社交關系和個人興趣之間很難進行匹配,而任何“不精準”的推薦,產生的負面作用要比它的轉化效果大得多。而我們可以看到,在新浪微博上,還有像關注被認證用戶就自動私信推薦訂閱等“不聰明的推薦“還有很多。
總結起來,在過去的一年中,新浪微博的每一次產品迭代,都過于地去為它的“戰略”服務——和淘寶合作商業化、培養中V用戶、增強社交屬性……而總是忽略了它首先應當是一個用戶發布和傳遞內容的平臺。這種“KPI式設計”,也許就是加速微博衰落的催化劑。
source:pingw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