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品設計上,硬件PM與軟件PM的差異在這兒

5 評論 18007 瀏覽 67 收藏 13 分鐘

在鵝廠經歷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智能硬件項目,在項目實踐過程中,有一些感悟,準備結合這個產品作為例子做個總結,與大家一起分享下,希望對公司未來做硬件相關的團隊有所幫助,有說錯之處,歡迎一起討論。本篇先一起聊下硬件與軟件在產品設計方面的差異性。

一、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極簡主義、做產品要克制,這是我們在軟件設計里面的第一準則。當我們進入硬件領域時,發現傳統遙控器上50%以上的按鍵沒被使用過,洗衣機上的按鈕多數不知道做什么用,這是傳統硬件設計師的問題?還是市場選擇的原因呢?

先舉兩個例子:

(1)超市里的被子打折,原價分別是300元、250元和200元,現價一律150元,你們猜大部分用戶會選擇優先買哪種被子呢?

(2)兩款微波爐,同樣價錢,一款只有最常用的五個檔位和時間設置,極簡、方便上手;另一款在五檔基礎上增加了兩種可以想象到的場景(但其實很少遇到)的檔位,并且多了一些看著炫酷的功能:省電模式、美食菜單、一鍵啟動等,按鈕很多,學習成本也高,很多功能基本用不到,你們猜哪個銷量會高一些?

  1. 軟件產品:用戶獲取的成本接近為0,核心是滿足用戶核心功能、讓用戶減少思考、快速喜歡你的設計和體驗,以便留住用戶、長期使用;如果用戶看不懂、玩不轉、沒有趣,那很可能就被用戶拋棄之后,投入競品懷抱;此時,用戶的拋棄成本,與用戶使用APP長短、習慣的養成、數據的沉淀等相關,使用越久,拋棄成本可能越高;
  2. 硬件產品:硬件產品,用戶有一定的金錢投入,大部分用戶第一點更多考慮的是性價比,功能多少&是否滿足需求很重要,用戶喜歡更多的選擇和更全的功能,品牌與價錢、外觀和設計也在用戶購買對比的重要范疇內,等買到手之后,才涉及細節的體驗、學習成本等等;所以硬件產品,第一層需求是讓用戶產生購買欲望和行為,第二層需求是用戶使用體驗,繼而形成用戶體驗方面的口碑傳播,帶動第一層,第三層體驗來自于售后服務;用戶在購買時產生的心理,造成了在初期產品設計時,未必一定是越極簡越好,當然,形成了品牌效應和口碑傳播后除外。

所以,在進行硬件產品功能規劃和設計時,需要考慮的因子更多,也更難,少即是多這條理論,在硬件中有時可能并不能很好生效:

(1)賣點

硬件的產品經理不能簡單的推崇極簡主義,有合適多、夠炫酷的功能作為賣點,在與競品同檔位競爭時,能夠脫穎而出;

(2)體驗

傳統公司做硬件,核心目的在于賣出去,賣完了利潤產生了,核心目標就完成了;互聯網公司做智能硬件,讓用戶購買之后,同樣注重與用戶的持續聯系,所以產品的細節體驗,是全流程的:從產品設計理念、功能細節設計、說明書設計、產品發布方案、拿貨流程、拆包體驗,到用戶開始用的過程,一直到客服體系設計,都在考驗著產品經理的能力;而不簡簡單單地考慮智能硬件的軟件部分:如何讓用戶學習成本低、如何讓設備真正體現出智能化、讓用戶行為等更多沉淀等等。

(3)成本

軟件產品設計時,最多可能考慮一下性能、人力投入方面的情況,而硬件產品設計時,每增加一點小功能,可能都會帶來成本的增加,每一張紙、每一個貼膜、每增加一道工序,都帶來成本的累加;對配置斤斤計較,是硬件PM的職業病。

例:為了讓用戶可以在車內玩起來,產品在硬件中內置了通信模塊,選擇3G還是4G,選擇聯通還是電信,成本差異可能到3-4倍左右,需要PM在顧及用戶體驗的同時,看清趨勢、關注性價比。

(4)性能

軟件產品設計中,技術、性能很少成為瓶頸,但是設計硬件時,特別是涉及到創新的功能,往往PM覺得方案是行的通的,但是硬件打板成型之后,性能差別很大;

例:為了滿足用戶的痛點、增加產品的亮點和競爭力,產品做了一個遠程監控的功能,調研過程中,發現芯片可以支持、長連接技術調試ok、通信模塊傳輸ok等,全流程跑通!興奮!功能實用,業內第一家!但是最終硬件完成,用戶測試階段發現,喚醒的穩定性、通信模塊不同地區信號差異大、電池性能差異等等,導致體驗直線下降。

(5)工藝

用戶是視覺動物,軟件中設計師可以自由發揮,各種炫酷的轉場、頁面等,但在硬件設計中,每增加一點設計,可能帶來的都是增加工藝上的難度或者成本的提供。

例:項目中主機正面是一塊整的面板,最初設計時覺得太單調,增加了一個其他顏色的呼吸燈,在小批量生產時,發現產線上裝好的產品在呼吸燈兩側翹起、縫隙偏大,一個看似簡單的調整,造成了很大的批量生產困難。

二、快速迭代

軟件設計,講究的是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盡快發布,隨時升級優化,隨時掉頭;但受限于硬件設計本身,需求調整,可能會影響需要的部件,一旦涉及到改板,那至少三個月出去了,真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產品經理做硬件功能設計時,挑戰很大。軟件產品可以讓技術陪你一起去了解用戶、驗證需求,不斷試錯,但是硬件產品,產品經理千萬不要想著快速迭代!改需求是大忌!需求要有較強的完整性、可實現性、確定性,所以需要PM有很強的前瞻性、對市場&對用戶的了解、對時間的把控能力,硬件需求設計要慎重考慮以下方面:

1、產品定位

在產品大方向上,軟件、硬件產品都很重要,但是軟件可以及時調整、掉頭,硬件產品定位上失誤,等到驗證定位失敗,可能半年就出去了。

2、功能范圍

產品功能范圍層的內容,需要在產品規劃階段,有著清晰的認識,功能多少可能影響用戶選擇,功能難易可能影響后續開發進度、功能形式可能影響用戶范圍,硬件的功能不像軟件,后期增加一個功能,硬件可能支持不了,刪一個功能,可能會造成不可避免的硬傷;

例:產品在前期市場調研過程中,發現某相關競品出了一款運動相機,感覺與我們的產品可以相結合:在后期宣傳過程中,也可以讓產品在常規使用的基礎上,作為野外出行中的運動相機,增加賣點;所以在產品上增加了一個拍照鍵。但是隨著市場認知、產品深入,發現此定位不適合目前產品,但是如果改板,需要幾個月時間,所以導致產品有一個可有可無的大按鍵在那。

3、時間周期

硬件產品設計過程中,需要考慮實現難度、實現周期(包括結構設計、手板、開模、嵌入式開發、硬件測試、軟件測試等)、以及預期上市節點時產品相關功能是否還有競爭力等等。

例:產品在調研階段,國內做該領域的產品很少,等到我們準備量產時,在相關展會上,國內已經有一些廠商開始拿我們產品中一些功能做上市前宣傳了,再過半年后,市面上已經出現一些相關競品了。

三、日志數據

軟件功能設計中,需要埋點來對你的設計效果來進行回歸分析,而其他的crash日志等,有較為標準的相關日志信息,技術來跟進即可。互聯網公司做硬件產品,很多時候不是完整使用行業成型方案,有很多創新成分,在測試或使用中,可能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硬件自身設計問題、硬件工藝的差異性、底層芯片問題、嵌入式ROM程序問題等等;當然這些問題PM都可以拋給軟件硬件工程師慢慢解決,但是為了更好掌握硬件全方位表現情況、更好把控項目進度、更高效定位bug、減少未來隱患,產品經理最好在產品設計過程中,設計合理打點Log信息,來讓你可以正確、全面評估你自己的產品。日志打點的位置、記錄的內容,比軟件設計中更具有挑戰性,需要PM更清晰了解軟硬件產品功能、基礎邏輯、可能存在問題、需要測試點等等。

這里說下這一點的重要性,例:從軟件轉到做硬件,有一種默認的心里是,硬件的底層內容比較可靠;但實際做智能硬件過程中,底層(電路設計、性能、芯片、ROM)等,可能存在一些缺陷,必須對每一個細節進行有效、直觀、量化的測試、數據監測,否則到后期PM就會發現,測試一段時間發現一個莫名其妙的問題,排查起來慢、完全依托于技術的進展,PM會是滿身的無力感,只能慢慢等著工程師排查、測試復現問題。

四、小結

軟件產品和硬件產品差異點很多,對產品經理的要求也不同,這里面做一個不完全的總結:

 

作者:谷元慶,現于騰訊擔任產品經理,曾就職于網易,曾出版《產品經理面試攻略》一書。

來源:微信公眾號【騰訊大講堂】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呃,一直在跨著軟硬件做產品,5年了一直在學習,依然感覺功力不深厚,依然有很多很多的新領域要掌握,有時候某個功能從軟件角度考慮是必須的,但是從硬件角度考慮是不能加的,在對產品市場未知的情況下,真的很難決策,真的是內功尚需修煉,搞不好怕精神分裂了。。。

    來自北京 回復
  2. 需求明確,功能確定,定位合理。好的產品不一定賣的好。

    來自廣東 回復
  3. 貌似有的用戶喜歡功能多的你咋講

    回復
  4. ??

    來自廣東 回復
  5. 硬件中的外觀賣點很重要,比如小米的一塊不銹鋼的旅行,供應鏈這塊也很重要,有可能一個設計的改動就涉及到了模具成本,組裝成本。很多互聯網產品經理考慮不到的地方。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