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讀:三類移動社區產品解析
每個產品經理都有一個社區夢。
社區是一個增加產品用戶黏性的好手段,但是很多產品在自己產品的第x(x>1)個tab頁加上了社區的功能,也做了相關的運營,卻發現對產品的黏性并沒有很明顯的提升,為什么呢?
筆者之前做傲游瀏覽器的社區運營,主打方向是寄希望通過社區形成核心用戶粘性,從而形成粉絲文化,有些類似于小米社區之于小米。
最近面試了一些公司,也投了一些社區運營崗,體驗了不少他們的社區產品,感覺槽點很多,這里就舉幾個例子。
ps:我沒有在以下要說的任何一家產品任職過,只是以一個局外人的角色去分析,如果有說錯,請隨意拍磚。
一、先簡單的聊聊社區
1. 首先根據不同的社區定位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純社區類產品:知乎、豆瓣、貼吧等
- 優點:一旦形成品牌的話,流量大,用戶黏性大,品牌認知度高。
- 缺點:變現不易。
為主產品服務的社區:小米社區、好未來的家長幫等
- 優點:目標用戶十分精準,容易挖掘新用戶,黏性也還可以,并不直接為變現負責,主打粉絲經濟。
- 缺點:與主產品特別戚戚相關,主產品一旦用戶流失,此類社區用戶也必然流失。
產品內做個社區:淘寶的微淘、拉勾網的言職等。
- 優點:目標明確,提高用戶黏性,為主產品的轉化起到幫助作用。
- 缺點:處于一個很尷尬的定位,并不是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只是一個偏小妾的角色。
2. 其次社區最核心的是什么?
內容和人。
毋庸置疑的答案,首先內容是構成社區的基石,其次既然社區里帶了“社”這個字,就代表了它的社交屬性,人是你的社區產品形成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無論你的社區產品是如何定位的,內容和人都是最核心的兩個點,你的一切產品功能,運營手段都是為了這兩個點負責的。
二、說說移動端社區
傳統PC端社區基本上都脫胎于傳統的discuz系統,那是影響了一代人的產品設計思路的產品。但是很多移動端的產品經理把PC端的那套照搬到了移動端,尤其是上面提到的二、三類產品。缺少移動端的設計思路,這就是我今天主要講的事情。
1. 首先拿知乎做為第一類產品的舉例說:
1)從知乎的產品設計上來說首頁和發現無疑是它最重要的版塊
- 首頁:其實就是對人的處理。用戶關注的用戶的動態。這個tab頁,其實就是在加強通過人這個點對內容的分發,類似于新浪微博的timeline,這里就不做深入的討論。但是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首頁優先于發現版塊,可以看出知乎對于人的角色的看重,通過社交關系的建立,去對內容進行分發。
- 發現:其實就是對內容的處理。無非也就是通過建立用戶模型以及數據模型,篩選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篩選對產品有價值的內容。(模型的建立可以參考我另外一篇文章:以知乎為例,談談用戶模型的建立)
2)知乎對于內容的設計
在知乎的搜索話題結果頁面分為:
- 索引:就相當于一本書的目錄,將社區內雜亂的內容形成系統化的內容。
- 動態:動態模塊我不太清楚是按照什么排序的,或者可能是有潛力的內容?
- 精華:按照話題的點贊數量優先排序,就相當于社區的精品貼,但是知乎做了更好的排序。
- 全部問題:根據最后的發布時間,全部都是最新的問題。
- 活躍回答者:就是相關話題下的kol們。
在知乎的問題內容頁默認排序規則是:
按照用戶點贊數去排序,將內容的優先展示權利交給用戶去決定。(這里不做多說)
3)知乎對人的設計:
除了上文提到的知乎首頁、活躍回答者還有個人信息頁。
由于知乎的用戶大體可以分為內容生產者和內容消費者。
通過優質化內容,轉化為關注,是一個很自然而然的用戶行為。知乎所需要做的是推薦給你感興趣的優質內容,你的關注行為就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行為。
其次知乎做的比較克制的一點是:知乎沒有用戶成長體系什么的。內容生產者獲得的點贊數,獲得的粉絲數,其實就代表著他在知乎的影響力,知乎頂多針對一些頭部用戶做一些身份上的認證。完全不需要什么等級之類的。
4)對于知乎的總結
知乎算是第一類移動端的社區產品的代表作。
由于社區的用戶量級一旦上去之后,大量的內容開始出現,然而官方是無力保證內容質量的。從而造成大量的水化內容充斥著整個社區,導致用戶對內容的檢索行為,是十分消耗用戶成本的。
于是通過對內容的各種梳理引導,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檢索內容,盡量將優質內容第一呈現給用戶,形成社區的良性風格。
但是現在知乎飽受用戶詬病的一點是,經常有耍機靈似的回答,卻比專業性回答獲得的點贊數高,排名考前。雖然知乎可以推脫給這是用戶選擇的結果,但是對于優秀回答者的用戶流失,這是不可避免的一點。
希望知乎可以參考電商的角度,通過更多的維度去制定回答排名的產品機制。
其次kol目前如果處于流失狀態,如何去不斷的挖掘新的kol,形成社區的良好的生態環境,需要對中層的活躍用戶形成更多的推薦。
其次大部分知乎用戶可能關注數量在30個人左右(這個數據我完全自己瞎猜的),一旦用戶關注量到達這個量級以后,如何去吸引用戶關注更多的人,都是需要知乎去尋找的產品方向。
5)簡單的說說貼吧
知乎其實是屬于一個內容專業化類型的產品,而貼吧是屬于一個內容偏水化類型的產品,而豆瓣是介于兩者之間的一個產品。上面說完了知乎,這里再簡單的說說貼吧。
由于貼吧的內容的水化,所以時間線的內容排序無疑是適用于貼吧,人們只需要知道現在其他人在討論些什么,我參與進去就好了。其次貼吧里面對人這個角色無疑是弱化了,雖然貼吧可以說是國內排名前幾的社交產品,但是水化內容從而引發關注并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用戶行為。并且貼吧用戶由于太過分散,官方無法做到對于人的具體化展示,只能是通過用戶等級強化用戶在某個貼吧的影響力。貼吧是在走一條最適合自己產品定位的路,但是這條路也束縛住了貼吧的發展。
無論如何,產品的設計一定要符合用戶的定位,走出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
2. 拿小米社區做為第二類社區產品說說:
黎萬強的那本《參與感》有一段話:
在今天,開源的論壇程序在功能上和玩法其實已經非常完善,甚至可以說是過剩:用戶等級、用戶積分、虛擬貨幣、勛章、論壇任務、投票、抽獎……單純的從功能上來說,小米論壇四年多來的發展,做的大多數事情也沒有超過這些范疇,但是短短近四年時間里,小米論壇已經擁有注冊用戶2000萬,總發帖量超過2億條。從域名到版面,從頻道到內容,和我們MIUI每周更新一樣,小米論壇也在不斷地創新和試錯之中,不斷改進。
超過2000萬用戶的論壇,如何構建用戶關系時最關鍵的,應該是金字塔形,主要是讓用戶去幫助和管理用戶,官方團隊反而要在背后輔助論壇的核心用戶團隊。
1) 小米社區的產品設計:
- 首頁:分為熱門、活動、眾測、商城等。其實也就是對社區的優質內容進行推薦化閱讀,主要是官方的內容與活動以及部分ugc的優質內容。
- 版塊:與傳統的discuz的導航其實一摸一樣,根據不同的內容分類進行導航。
- 攝影館:這個應該是小米的一個活動版塊?我并不是小米論壇的用戶,所以不太清楚。估計是有大型活動的時候,可以任意替換。
其實小米社區的產品其實沒有什么太多可分析的,就是把傳統的網頁端社區那套搬到了移動端上去,稍微熟悉點傳統網頁端社區的人都明白。其他具體的產品設計就不一一舉例了,主要分析下小米為什么這么做。
2)小米社區移動端為什么這么做:
- 小米社區因為本身就是一個從網頁端社區產品發展到移動端的產品,所以用戶習慣十分重要,而且網頁端的社區其實對于用戶玩法已經很豐富了,照搬到移動端完全沒問題。
- 小米社區的目標不是為了購買行為的轉化,更多的是一個品牌營銷。這樣的定位首先就保證了小米社區的PM可以很好的克制,一切都是為了用戶體驗出發。從首頁里面商城版塊放在第四個就可以看出來。
- 用戶只需要一個小米社區,用戶來小米社區就是為了和官方,和其他米粉交流。
3)小米社區的缺點:
- 一直都有一個疑問,社區對于內容的分類、推薦等處理都十分成熟,但是,對于社交關系的建立,往往都做的一般般。一般都是從內容到關注這個產品邏輯,很少有直接推薦關注這個產品邏輯。直接推薦關注人的這個產品邏輯更多的在微博、nice這類app上。
- 這類產品的最大作用其實一般來源于用戶反饋相關,產品內部最多的內容也是用戶反饋相關的內容。接下來一點就是如何從大量的無互動性的內容中,尋找到自己的內容風格,形成用戶產出的專業內容,從而形成互動性。
- 對小米這類社區最關鍵的就是對人的培養,也就是對kol的培養,鼓勵用戶產出更多的優質內容,必然要做的一點是對kol群體放大的示范性效應,從而源源不斷的引導活躍用戶群體向專業用戶群體轉化。
4)再簡單說說第二類社區產品的家長幫:
家長幫是好未來旗下一個獨立的產品線,是針對家長的教育信息與資源共享平臺,致力于為家長提供最實用的信息服務與最便利的交流社區。
它與小米社區不同的一點是,家長幫是一個更加獨立的產品線,并不為好未來的其他產品提供直接服務。
然而它轉型到移動端以后,貌似卻放棄了純社區這個定位。
首頁是根據用戶屬性(例如孩子多大了)做的家長頭條(類似于垂直化的今日頭條),以及社區的專業內容推薦。
- 升學就是根據不同家長用戶屬性劃分的社區版塊的導航。
- 學堂是一個付費知識的頁面,與社區并無太大關聯。
- 廣場又是一個話題性質的社區,適用于所有的家長。
根據產品的設計來說,我無法感受到家長幫app的核心產品模塊是什么了。
既要做家長頭條,但是家長頭條貌似也是從其他平臺抓取過來的內容,而不是社區原創的內容。升學可以理解為他之前的社區產品,但是這樣設計下來,無法有效的對社區內容進行推薦。而廣場可能是為了培養用戶發言習慣的一個產品模塊,但是本身又與升學模塊定位有點重合。并且家長用戶由于細分化太嚴重,不易由普通性話題引發廣泛討論。
總之家長幫的移動端無法單純的定義為社區了,社區可能只是他們吸引流量的版塊,重點要發展的是家長頭條和學堂?但是對于社區的權重下降,必然會導致的是部分核心用戶的流失。核心產品功能一旦在產品不占主導位置以后,用戶會為了新的產品功能買賬么?
3. 以拉勾的言職說說第三類社區產品:
言職是拉勾app里面的第三個tab頁,主要做的方向就是職場問答社區。
這類產品的定位首先很尷尬,它不是一個獨立的產品,只是產品的一個入口,希望通過社區提高用戶的黏性。而找工作又是一個十分低頻的用戶行為,拉勾做言職其實就是為了提升用戶打開頻率,但是app本身又不會傾斜資源給這類產品,雖然也在做,但是有點自生自滅的意思。
1)言職目前的產品設計
- banner位置是職場類話題和言職課堂,鼓勵用戶參與,并且有專業內容想吸引用戶看。
- 內容的設置排序不太清楚他們是按照什么排序的,貌似是通過自己的關注版塊列表?進行的針對化推薦?但是有一點很尷尬的是,今天明明是5月31日,為什么給我顯示了6月6號的帖子???一臉懵逼狀態……
- 大家都在關注,其實就是推薦版塊,但是放在了言職的差不多第三屏的位置。不明白這個產品設計的邏輯。
- 而第三幅圖的具體導航版塊可以看到,它的話題量真的很少,言職是2016年8月23日上線的,運營了快一年了,關注量很大,但是才這么點話題量,真心說不過去吧。
2)言職的產品定位
該社區以幫助職場人士深入了解公司為目的,用戶可以在社區頁面點評自己接觸過的公司,還可以跟大家分享自己的職場體驗與思考。(來自拉勾的pr稿)
我們可以從這段話里面看出來,拉勾其實就是想做一個職場垂直化的知乎。
但是知乎、微博這類產品在產品初期都是運用了名人策略,通過邀請kol的方式,沉淀優質內容,吸引普通用戶圍觀,然后通過平臺擴大kol的影響力,形成示范性效應,從而吸引源源不斷的普通用戶為平臺產出內容,最終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社區生態。
但是言職的定位卻很尷尬,拉勾想要做這樣一個垂直化社區,吸引用戶不找工作的時候也來拉勾交流下職場相關的事情,但是拉勾又不愿傾斜資源去做這件事,感覺言職就是不死不活的狀態。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3)第三類社區產品的通病
言職其實代表了很多產品經理的社區夢。希望通過社區增加用戶黏性,然而發現社區并不是做出來以后就能良性的發展,寄希望于生產出一部分基礎的優質內容,不斷扔出點話題,做點活動就能吸引用戶來,最終卻發現現實是殘酷的。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其實用在社區很合適:人的最高層次需求是自我實現需求。
社區其實就是滿足普通人在某方面的自我實現需求。
你的產品如何能夠滿足kol的示范性效應,如何滿足普通用戶的自我實現需求,打造好基礎內容以后,就是去打造人了。至于如何打造,不同的社區產品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核心都是滿足用戶的需求。
而你可能說起第三類產品還有一個淘寶的微淘呢,微淘難道不成功嘛?
答:微淘當然成功,內容轉消費是一個非常合理的產品邏輯,但是微淘上發布的內容,難道90%不都是商家么?
三、關于社區的一個總結
在文章的剛開始就說到了,社區最核心的兩個點是:內容和人。
內容分為專業內容、普通內容、水化內容。如何做好內容的分發,就代表了如何將你社區的內容展現給最合適的人,也是形成社區內容的風格。
人分為內容生產者、內容消費者。如何去激勵內容生產者去生產更多的內容,如何去吸引更多的內容消費者源源不斷來到你們的社區,增加你內容的曝光度。
不要為了做社區而做社區,@純銀v 之前做蟬游記的時候保持的一個觀點是:低頻無社區。我這里不敢斷言低頻是否無社區,但是一旦做社區,一定要思考好完整的社區定位、對于產品的作用,用戶邏輯、內容邏輯等。
ps:
- 我之前只是一個社區的運營,并不是社區的產品經理,更多的是從運營的角度去分析社區產品,所以有磚隨便拍。
- 我這里基本上只討論的是純社區產品,keep那種當然也可以說成是一個社區產品,但是keep的發展道路其實也是聚集一批健身用戶,然后培養kol形成我這里有很多健身達人,然后形成系統性的健身內容,從而轉化為購買行為等。當然我說的太過于簡單了,但是路線大體是這個路線。
作者:命里,4年運營經驗,主要偏向于to c端的產品。坐標帝都,目前離職待業,求活。
本文由 @命里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知乎還有一個大家詬病的點就是一些某一行業大V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里胡亂回答一同依然能獲得一圈群粉絲的擁護,這些回答往往把一些優質回答都蓋下去了。這些大V的流量光環在其他領域依然存在,而這一點恰恰是貼吧采用了等級制度將其避免的。只不過貼吧的經驗模式開始,很多人在內容和經驗等級面前選擇了后者。
現在貼吧混經驗有啥用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