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產品思維和設計思維?

12 評論 24627 瀏覽 262 收藏 10 分鐘

優秀的設計師和產品經理都應具備深入思考的能力,能夠透過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把自己的視野往上提升,除了一開始的看界面、文案、元素到再逐漸看到需求和業務,然后看到商業邏輯甚至看到趨勢層面,這是需要長期積累的。另外需要不斷擴展自己能力的邊界,不要讓自己受限。

設計中的器、術、道

設計師和產品經理的三把劍:器、術、道。

  • 器:各種原型工具、文檔工具(如Photoshop\Sketch\Axure);
  • 術:流程與方法(如用戶研究方法、信息架構);
  • 道:產品思維與設計思維(如何發現問題、定義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很多初學設計師或者初學的設計者不能理解這一點,他們一開始都想到是的學習各種軟件,當然這是學生時代的一種思考方式。這些都是你成為真正的設計師和產品經理的第一步。接下來,比如說要開始學各種流程和方法,怎么做用戶研究、信息架構、好的圖標、畫一個好的線框圖,這些往往比你在用器(也就是用各種工具)更重要一些。我們以前也面試了一個在培訓班里教別人的老師,發現這個老師在做視覺設計時工具用得特別好,但當到他真正開始做設計,要他自己輸出一個好的設計時,就不行了。他能看著別人的東西能夠做出那種效果,當他原創時就出現了問題。

設計師和產品經理的成長最終都要往上提升。從一開始掌握基本的工具,表達我的設計理念和對產品的定義,把細節的功能模塊勾勒出來、圖表做出來、流程規劃出來和各個部門對接等等都是最初級的。再往下,掌握各種各樣先進的流程和方法讓我們更有效率。但是,最后一定會往上提升,到了道的層面。要去不斷地思考,找到背后的本質,然后遇到同類問題時能站到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這個適合對于人的學習能力和長期的積累的考驗是特別深的。對于很多專業和行業來說,一些人工作時間越長,看問題的角度會不一樣,看問題時可能會高于別人,很多時候別人只看到其中一些點,而他們能看到一個面。這是基于找到這個領域的道。

目標

培養設計思維和產品思維,我們的目標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首先,要嘗試去找到事物背后的本質規律,不僅僅是互聯網的產品,在這世界上大多數的事物(從經濟、軍事、政治等各種領域)都有他背后的規律,就像物理的原理是一樣的。我們要從做產品設計、做產品決策時找到其本質規律,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將這些規律運用到新的設計和產品決策中,落實下來。將這兩步來回循環決定了你的產品思維和設計思維是否在提升。

比如拿一個視覺設計師來說,同樣地都在畫一個圖標,起初只是為了圖標而去畫圖標,再進一步去理解(比如怎么把它做得好看),有沒有什么規律,能放在其他圖標上能做得更好看(能否合理表達它的意思),怎么用一套更好的視覺語言來表達,逐漸找到這些規律為將來所用。從事多年設計的設計師大多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論,這是他們其中有一部分人善于總結,有一部分還沒能完全地概括出它。

在這個過程當中,最終要達到一個什么結果?

當我們找到事物本質規律并將它運用到新的設計中后,我們要培養自己對規律的敏感度,將它培養成自己本能的反應(條件反射)。比如,一個視覺設計師能否看出像素是否對齊,讓自己有一雙“像素眼”。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基本要求,對普通人中的大多數人是做不到的。同樣地,一個新媒體的編輯,他對于標題是否受歡迎一樣有條件反射。以前各種各樣的新聞門戶,這些老編輯會糾結十幾個字的標題要怎么寫才能一下就抓住用戶。這個也是需要長期來形成這種感覺的。工程師對于代碼一樣能形成這樣的條件反射,變量名的命名、哪些地方需要計程和封裝等等。

作為一個設計師、產品經理在看待這些事情的時候,找出一套方法論、思維點,盡可能地把這些點固化到我們的思考、行為模式當中,轉化成我們的本能。當我們在討論這些事情時,頭腦立刻能想象出來這應該是哪個點,應該依據哪些事情做判斷并決策,形成了條件反射。這樣做產品時,我們更能夠找到做設計時的依據和意義,很多人會忽略每一個設計后都應有意義這件事。有些設計師去做時就完全憑主觀的感受,而不是嘗試通過一些規律和本質來做決策。我覺得后事才是在世界上理性、客觀、冷靜、有條理地做事情必備的。

我在做什么

大設計:大設計是涵蓋產品的各個環節的。

一個產品的環節有:市場、用戶、需求、功能、交互、視覺、內容、數據、運營、推廣、傳播、變現。所有的這些環節都離不開設計,這是所謂的大設計。另外,不管你作為設計師還是產品經理,在思考產品的整個過程當中,不能只盯著一個點、一個熟悉的面,因為一個產品的成敗離不開各個層面的努力和交叉。我們要通過設計把這些層面串聯起來,在每一個層面中找到設計的思考點,用設計來推動他們向前走。

我這些年的工作中,從最早的在 IBM 里做面對全球 26 種語言的國際化產品到創新工廠的豌豆莢(豌豆莢早期的產品到用戶體驗都是我來負責)再到最美應用、中間也做了一些千萬級以上用戶的一些產品。我覺得在整個做產品的過程當中,是能夠發現很多環節中貫穿的規律和本質需求的。我就在想我們應該建立一個系統化的設計的思考框架,當我們一想到這些問題時,立刻通過這個框架對應到具體的決策點。這樣能讓我們在各個環節里融會貫通,并且建立我們的條件反射,重要的是同時培養出我們的本能,這是做這一塊的意義。

優秀的設計師和產品經理都應具備深入思考的能力,能夠透過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把自己的視野往上提升,除了一開始的看界面、文案、元素到再逐漸看到需求和業務,然后看到商業邏輯甚至看到趨勢層面,這是需要長期積累的。另外需要不斷擴展自己能力的邊界,不要讓自己受限。很多設計師很容易把自己框住,我覺得你們還是應該打破自己的舒適區間,來找到更多的更多設計層面上的點逐漸涵蓋到自己這里來。還需要T型發展,既有突出點,又有縱深。

基本框架

優先級、臨界點、感覺、秩序、系統、杠桿分別涵蓋了市場到變現的完整框架。希望大家通過這些點去完善自己的設計思維,將這六點逐步展。

  1. 優先級:用戶、需求、信息、交互、視覺;
  2. 杠桿:標簽、紅利、鏈接、節點、背書、驅動、話題、貨幣化、鉤子;
  3. 臨界點:慣性、門檻、路徑依賴、隱喻、正反饋、軌跡、曝光;
  4. 系統:耦合度、邊界、結構化、洞與填充、奇點、長線與短線、權衡;
  5. 感覺:氛圍、精致感、體量感、儀式感、安全感、新鮮感、參與感、快;
  6. 秩序:一致性、例外、防呆、出錯、塑造、信息架構、控制。

#專欄作家#

馬力,最美應用創始人&CEO,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擅長互聯網產品設計、需求挖掘、流量和用戶體驗。微信公眾號:可能性與大設計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優先級:用戶、需求、信息、交互、視覺
    需求、信息具體指的是?@馬力

    來自北京 回復
  2. 還是希望作者能夠輸出一些具體的如何去培養產品思維。

    回復
  3. 原諒我有強迫癥,里面有些詞語都是顛倒過來的,還有些句子本來是逗號結果就用成了句號…

    回復
  4. 你好,我是一個新人,所以我不太理解基本框架,您能不能解釋或概述一下優先級、桿杠、臨界點等這六項嗎,桿杠表示的是什么,臨界點又是什么等等

    來自浙江 回復
  5. 這篇 文章很有產品進階發展的指導性,道、術、器 表達的是產品經理在進階過程的能力、思維的提升,更是產品經理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來自廣東 回復
  6. 基本框架能詳細描述就好了~

    來自北京 回復
    1. 這樣只是一個 畫圖經理

      來自廣東 回復
  7. ??

    來自廣東 回復
  8. 都是概念性的東西

    來自廣東 回復
  9. 沒有什么干貨

    來自廣東 回復
  10. 說得很好,不管是設計師還是產品經理,各行各業的優秀人員,最不同的就是思維上的差異。

    來自廣東 回復
  11. 作為三款最美系列APP的使用者,最美系列在產品交互方面的確走在市場的前列。只是使用門檻較高(整體審美水平不夠),不過堅持夢想也是一種幸福。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