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App產品設計的創新點

0 評論 13150 瀏覽 1 收藏 14 分鐘

移動互聯網發展得熱火朝天,各種app層出不窮,我們看到了很多創新精巧的小應用,但是也有越來越多的應用同質化嚴重,與同類產品差異化較小。其實很多讓 人感覺很有新意的應用,只是找到了一個很小很別致的切入點?;蛘呤亲プ×擞脩舻哪骋环N心里,或者是在界面布局上大膽突破,或者是做了很少有人關注到的細分 領域,或者是讓人產生了真實生活中的親切感。下面就來聊聊這些新穎別致的創新點。

1、細分領域的產品路線

對于創新型的產品,很難做到大而全,最好的突破方法就是做細分領域,走差異化的產品路線。很多產品都是把餅做大了之后,開始做垂直化。在問答類網站越做越嘈雜的時候,Quora開始做細分領域,并且做了很好的知識沉淀,隨后出現了許多專注于特定領域的問答網站。國內的知乎也走的同樣 的路線。但開放注冊之后,隨著用戶的增長,內容越來越多,原本的互聯網、科技、商業等精華領域的問答難免被稀釋,所以后來知乎推出了“領域”,保持了對精 華內容的專注性。在社交網絡大熱之后,各大互聯網公司紛紛涉足社交,linkedin另辟蹊徑,定位于商務社交,也成為做細分領域的經典案例。

其實只要找到了合適的切入點,可以做出很精彩的產品。如今電子閱讀類的產品很多,大多以提供正式出版的電子書為主。而豆瓣閱讀則是專注于另一個細分市 場,不是以圖書出版物為單位,而是允許作者在這里發表還沒有集結出版的作品。圖書作品從寫作完成到出版往往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豆瓣閱讀將這些“抽屜作 品”發表出來,可以讓讀者看到一部作品不斷成熟的過程。所以豆瓣閱讀做的領域是單篇作品,而非整本圖書。

把思維擴展一下,除了在領域、行業、用戶等方面做細分做差異化,在時間、空間方面也可以做。LBS簽到鼻祖Foursquare誕生以后,各種類似的 應用和服務層出不窮,國內也有街旁等類似產品,微博、大眾點評等諸多應用也相繼推出簽到功能。有款叫Forecast的應用則將“未來時態”引入了 “check-in”,不僅僅允許在當前地點“簽到”,還允許用戶就即將前往的地點進行“預簽到”。在空間上,各種聊天交友軟件都可以尋找附近好友,而一 款叫KK覓友的社交應用則主打陌生城市的差異化路線,用戶可以“空間穿越”,選擇指定城市進行交友。不過在如今各種應用一片紅海的今天,能找到獨特又有可能爆發式成長的細分領域,也實屬不易!

2、回歸生活的用戶界面

人們驚奇的發現,原來滑動解鎖是中國的專利。當我們整天對著kinect打網球,對著ipad看書彈鋼琴,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虛擬化,我們已經習慣在玻璃屏幕中尋找物理世界中的真實感。

如今人們對產品的需求已經不是最初的能用就好,對于產品設計中“形式追隨功能”的要求,慢慢變為了“形式追隨情感”。當所有產品都能夠滿足用戶對功能 的需求時,就要看哪款產品更能夠與用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也許一個能勾起童年回憶的轉場動畫,一種熟悉的操作方式,都能打動用戶的心。
可能很多人小時候都用過上鎖的日記本,將所有心事寫在小本子上,然后加上一把小鎖,珍藏著自己的小秘密。點滴時光是Windows Phone上的一款輕盈小巧的日記應用。它并沒有把功能做得又大又全,而是力圖通過優秀的設計,制作一款能還“日記”以本真面目的輕量級應用。這款應用相當新穎,用戶選擇底下四種顏色的其中一種后,再往上滑動到設定的數字即可解鎖。

Paper是我最近最喜歡的一款ipad應用,它的界面十分精美,進入應用時就可以看到那些用皮革包著的日記本,直接在一本日記本上面點一下,就可以 打開日記本,它真的會像一本書一般打開。而當我們要翻頁的時候,只需要用手指在上面輕輕滑過,轉場效果也十分細膩。若我們合上這本日記本,只要用兩根手指 從兩邊輕輕往中間捏合。當你想重畫的時候,只需要將兩個手指逆向打圈,畫紙就可以被捏成一團丟到垃圾桶中。Paper致力于打造成畫紙一般的體驗感覺.

設計師在進行產品設計時,有時候也應該離開電子世界,從現實的物理世界中尋求靈感。如制作界面折紙,離開電腦,把玩一下紙張常能帶來新鮮的角度。同時,在手中有一個實物原型的好處是,你可以真實的交互和估量它。

3、多樣化的手勢操作

OS X Lion的Multi-Touch手勢改變了用戶與 Mac 之間的互動方式,在 Mac 上任意輕點、滾動、輕掃或雙指開合,就可以更流暢自然的掌控屏幕上的一切。iOS 5 也新增了多個手勢動作,使用四指向上輕掃顯示多任務處理欄,雙指合攏即可返回主屏幕等,讓用戶可以在 iPad 上的操作更加迅速。觸摸屏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引入多樣化的手勢操作,讓使用變得更加便捷,這也是應用設計的一種發展趨勢。

前段時間備受追捧的Clear,就成功于其自然、無意識的手勢操作方式,讓用戶感受到了指尖交互的快感。雖說是一種全新的操作方式,但是 Clear 學習起來并不難。點擊列表展開詳情、聚合手指返回上一層、點擊空白新建條目、下拉列表新建list等,這些手勢操作都是有理可循、符合認知習慣的。
一款名為 Sleipnir的瀏覽器應用,也引入了許多手勢操作,用手指在屏幕上畫出相應的軌跡,即可完成相應的動作??墒荢leipnir的手勢卻沒有那么“自 然”,為什么這個動作是關閉,那個動作是搜索,似乎很難講出道理。好的設計是依靠識別,而非記憶,這些手勢操作卻只能硬生生的記住它的操作方式。

其實再擴展一點說,手勢操作只是人機交互的其中一種方式,隨著移動設備各種傳感系統的完善,更多的人機交互方式也會引入到應用設計中來。就像一款稱為 Magic Reader的ipad應用,可以通過搖頭的方式實現翻頁功能,向左擺頭向后翻頁,向右擺頭向前翻頁,徹底解放了雙手。(不過頭可能會很累…)

剛剛推出的三星Galaxy S3也利用手機的傳感系統,使交互細節變得更為貼心,推出了以下幾項功能:

Direct call,你在發短信的時候把 Galaxy S3 舉至耳邊,手機就會自動撥通當前聯系人的號碼。
Smart stay,Galaxy S3 的前置攝像頭會自動追蹤你的眼睛視線。如果發現你盯著屏幕它就會自動阻止默認的定時關屏。這在瀏覽網頁、看書的時候很方便。
Smart alert,Galaxy S3 會自動判斷閑置狀態。比如你洗澡的時候來了三五個電話,回來拿起手機,它就會自動振動提醒你查看離開期間的未接來電。

4、打破模式化的界面布局

九宮格、折疊列表、底部Tab導航、圖片瀑布流…突然發現每個應用打開后都是這些模式化的界面布局。這些布局模式雖然可以使產品架構清晰,可是不免讓人覺得缺少新意。

Path 2.0成功的華麗轉身,就在于它對傳統界面架構模式的突破。摒棄了底部Tab導航,用戶要發布動態時點擊屏幕左下方的加號,6 個擴展選項按鈕隨即彈出,弧形的排布方式,彈出時的動態效果,都使用戶新生愛意。path2.0還顛覆了iOS Guildline的模式,采用左中右三屏模式,用戶在新鮮事窗口點擊左上角的按鈕,便會切換至左側的菜單欄,用戶在三個屏幕間進行操作,通過左右的滑動 來切換主菜單、新鮮事及好友列表。這些打破模式化的界面布局,都使Path顯得精致卓越。

5、信息組織方式的可視化

近年來信息可視化可以說非常熱門,經??吹皆S多社交網站上的小應用,可以將用戶的信息生成可視化的圖形,以另一種方式記錄用戶的行為。其實可視化的圖 形只是信息組織的一種表現形式,還可以擴展得更多。Facebook以Timeline組織信息、Tumblr以Tag組織信息、Pinterest以 Board組織信息,這些組織方式就像是一根樹干,信息可以在這根樹干上生長、流動。

Facebook Timeline的設計者Nicholas Felton就創立了一個記錄個人活動,并以信息圖表示出來的網絡應用Daytum。它還推出了 iOS 應用,讓人能夠隨時隨地的記錄和自己有關的數據。用戶只要把每天所做的事情記錄下來,Daytum就能分析出各種活動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并提供了十 幾種數據的表現方式。

Bottlenose 是一個比較特別的 Twitter 客戶端,它在設計中融入數據可視化元素。它會分析用戶 Twitter 上的信息流,從而繪制出一張圖表,讓相關的話題成為分支圖中的一個節點,方便人們抓住其中的聯系,增加閱讀效率。也有越來越多的教育類應用,喜歡用時間軸的方式將歷史或某一門學科的發展史組織到一起。如ChronoZoom,利用時間軸來統合各個歷史時期的數據, 從人類、史前人類、生命、地球、宇宙五個維度,把宇宙與人類的歷史用“數據可視化”的方式表現出來。

6、失控后的心靈回歸

自從有了Path,微博似乎變成了一個獲取新聞和咨詢的工具。身邊的好友在微博上,更多的是發表或轉發行業咨詢、熱點新聞,而自己的生活狀態,則是更 傾向于在Path上分享。在微博上越來越多的信息撲面而來,越來越多的錯過,越來越少的交流,信息的產生與接收似乎變得有些不平衡。從百貨市場到私人客 廳,人們在Path上可以得到更多親切的回應。

很多人有了iPad,但還是會購買Kindle,因為使用iPad閱讀,很難那么專心,一會兒去上上網,一會兒去玩玩游戲,一會兒又有提示消息說某某應用可以升級了。而在Kindle上,你可以專心的看完整本書籍。

無論是產品發展還是流行趨勢,總會有這樣一種輪回:從簡到繁,再回歸于簡。有了新的產品形式,人們會渴望和追求更多的功能,直到信息和操作越來越多, 人們覺得眼睛也累心也累。直到有一款簡潔單純的產品出現在用戶前面,繁復的功能沉淀到只剩下最核心的功能,人們便會對它愛不釋手。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