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社交應用的產品設計:“已讀回執”功能是否導致社交焦慮的循環?
已讀回執所帶來的社交焦慮是多方面、多階段的,而且可以形成一個循環。
一、定義“已讀回執”
筆者在這里所談論的已讀回執是廣義的,一方面包括傳統郵件的已讀回執、以Facebook Messenger為代表的即時通信應用的已讀回執,另一方面也包括像微信里面“對方正在輸入”這樣的提示。如果某一功能有任何可能性,使得信息閱讀者不出于自己意愿而讓對方獲知自己看到了某條消息,那么這一功能就是本文所談論的“已讀回執”功能。
二、焦慮的循環
已讀回執所帶來的社交焦慮是多方面、多階段的,而且可以形成一個循環。
首先,發信人在消息發出之后、收到已讀回執之前,會感到焦慮
如果一段時間之內未曾收到已讀回執,則發信人很自然地會開始想象收信人所處的情景,因為未收到已讀回執意味著收信人一定是出于某種原因沒有看到該消息。是什么原因呢?發信人會開始設想,可能手機不在身邊,可能正在開會無暇顧及,更緊迫極端的情況下,發信人甚至也有可能會猜想收信人出于緊急情況中。特別是,如果收信人剛好處于出差等意外情況較多的情景中,而發信人與收信人又非常親密(比如夫妻),很可能會給發信人帶來臆想的焦慮。
其次,發信人在收到已讀回執之后、收到消息回復之前,會感到焦慮
發信人如果已經收到了已讀回執,則可以確定收信人已經閱讀該信息,若此后未能及時收到信息回復,則很容易產生焦慮。原因顯而易見,收信人看到信息卻不回復,很顯然是缺乏回信息的意愿或能力。缺乏回信息的意愿就是說不想回;而缺乏回信息的能力就是說,可能話題太過復雜或沉重,收信人一時無法回答。無論是這兩種情景中的哪一種,發件人都會感到焦慮,因為這兩種情景都可以歸因為自己所傳遞的信息出現了問題,或者自己與收信人的關系出現了緊張。
再次,收信人在收到消息之前,會預先感到焦慮
當然,這是在發生一系列對話、或者兩人經常進行對話的情況下。比如,在辦公的情景下,如果下屬與上司日常使用帶已讀回執的即時通信軟件溝通(如釘釘),那么下屬會因為自己需要及時響應而焦慮,因為讀到信息卻不回復會被上司認為是失職。所以,如果這種溝通是日常的,那么即使在對話發生之前,也足以給收信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設想如果是在休假出游中,如果是不帶有已讀回執的消息,收信人可以以游玩中沒注意為理由推遲回復;但如果有已讀回執功能,員工要么就不打開手機(這點恐怕很難做到吧),要么就得快速響應,很可能在玩的時候也伴隨著預期的焦慮。
第四,收信人在收到消息之后、回復消息之前,會感到焦慮
這可能是最常見的因為已讀回執而焦慮的情景,也是會產生最多焦慮感覺的階段。這一階段的焦慮感無非就是來源于需要快速回復的壓力,而這種壓力也一樣是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如果發信人與收信人關系親密或特殊,比如是親人或者上下級,收信人則會受到關系的制約而需要快速回復。比如,上司會因為回復慢而認為收信人失職,妻子會因為回復慢而擔心丈夫的狀況。另一方面,如果信息內容涉及復雜或沉重的話題,收信人可能一時并不能思考出一個合適的回答,但是收信人明知對方知道自己已讀,也知道對方會有一個自己回復時間的預期,因此就會因為無法在短時間內做出好的回復而焦慮。比如收到一條“我們分手吧”的信息,本來收信人可以用幾個小時的時間來思考、組織語言以挽回感情;但是有了已讀回執,收信人很可能會趕著10分鐘之內回復,同時自己很清楚這10分鐘根本不足以把語言組織好,也就很可能錯過挽回感情的機會,因此他會感到非常焦慮。
第五,收信人在回復消息之后,則自動變成了發信人,重新進入了第一個焦慮階段,形成了一個循環
三、為什么強調這些焦慮是已讀回執帶來的,以及其實質
有些焦慮并不能夠完全歸因于已讀回執,因為最普通的信息溝通也可以帶來同樣的焦慮。例如,家人之間發送即時消息,就算沒有已讀回執,一段時間未收到回復也會開始擔心。再例如,收到分手消息,即使沒有已讀回執,收信人也會很焦慮。那我們在這里批評已讀回執的重點何在?
重點就在于可能原因范圍的減小。通俗一點說,如果沒有已讀回執,每一次回復的早、晚、快、慢,都是有很多不同原因決定的,比如手機不在身邊,再比如暫時心情不好不想回復。這些原因在一起類似于一個混沌的因果系統,沒有人能夠猜測,也沒有人試圖猜測。但是,已讀回執使用暴力將這個系統打亂,在消息的每一個階段都使得原因相對固定。比如,沒收到已讀回執就很可能是手機不在身邊,而不可能是收信人心情不好;收到回執但沒有信息回復則肯定是收信人不想回或感到為難。
而焦慮,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猜測。
所以,已讀回執造成焦慮的本質就是把溝通中每一階段的可能原因縮小了范圍,使得猜測成為了人們自然的行為。
四、是否應該使用“已讀回執”?
那么,通信軟件或郵件是否應該設置“已讀回執”功能呢?
目前,不同的軟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Facebook Messenger、釘釘的每一條信息都會有已讀回執;發送郵件則可以選擇是否發送回執;微信沒有已讀回執,但是對方輸入的過程,甚至對方無意識地隨便按了一下鍵盤都會讓發信人知道已讀這一事實。
筆者認為,像釘釘這樣的辦公通信軟件或許是唯一適合強制適用已讀回執的應用,因為辦公的確需要及時響應,即使會造成焦慮,那也是工作所必須的(甚至還是上司所希望的)。郵件應用可以維持現狀,讓用戶根據信息的緊急程度而選擇。微信、Facebook Messenger這樣的日常通信應用其實不必加入這個功能,因為日常的焦慮感是人們所厭惡的,而筆者身邊的人的確也都關閉了顯示自己正在輸入的功能(除了那些不知道怎么關閉的)。
作者:南羽語玉
來源:http://www.jianshu.com/p/cb9ebb7275d4
本文由 @南羽語玉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完全讀不懂樓主邏輯。已讀回執通過增加信息,把可能情況范圍縮小,難道不是消除了猜測的空間嗎?怎么倒讓猜測成為自然的行為?
賊夸張了吧,微信的判斷邏輯是如果收信人正在鍵盤上輸入,就有回復意向,沒有問題。這個時候的發信人那邊的正在輸入對收信人而言完全不會造成焦慮,我馬上要發給你的消息,我害怕你知道我要給你發消息嗎?我倒認為這個狀態可以很好消除發信人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