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實驗到互聯網產品設計01:科學方法做產品及微信團隊實驗室文化

5 評論 8754 瀏覽 31 收藏 9 分鐘

筆者嘗試從行為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實驗切入,簡述實驗過程,分析用戶行為和心理,發現影響自由意志的規律,總結互聯網產品設計方法論,讓產品設計有理可依,有據可循。

引言

人們通常認為,可以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說服別人,但大量實驗結果告訴我們,擺事實和講道理通常無效,讓人們做出決定的并不是信息本身,而是這些信息呈現的背景或情景。

近些年,越來越多來自神經學,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社會心理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讓我們看到人們的行為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被影響,國外心理學大師們設計了大量巧妙實驗,直觀展現了如何通過細節的調整影響實驗對象的自由意志(實驗對象往往還不自知)。

身處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如何傳達信息,如何爭奪注意力,如何讓用戶喜歡你的產品是每個產品經理都關心的話題,如何對措辭、時機、背景或情景的設定做細微調整,就能戲劇性的極大提高用戶的信息認同和依言行動,這些都需要深入思考和系統總結。筆者嘗試從行為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實驗切入,簡述實驗過程,分析用戶行為和心理,發現影響自由意志的規律,總結互聯網產品設計方法論,讓產品設計有理可依,有據可循。

行為主義心理學簡介

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華生(J. Watson)發表了《一個行為主義者眼中所看到的心理學》,宣告了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誕生。行為主義心理學主張心理學是一門科學,而科學的研究只限于以客觀的方法處理客觀的資料。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主要觀點:

  1. 心理學的對象不是意識而是行為
  2. 心理學的任務在于預測和控制行為
  3.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應該是客觀的方法而不是內省法
  4. 個體的行為不是先天遺傳的,而是后天環境決定的

像此種純粹以“客觀的客觀”為標準的行為主義取向,也被人稱為激進行為主義。

詳細內容點擊查看:行為主義心理學-MBA智庫

認知心理學簡介

認知心理學是一門研究認知及行為背后之心智處理(包括思維、 決定、推理和一些動機和情感的程度)的心理科學。旨在研究記憶、注意、感知、知識表征、推理、創造力,及問題解決的運作。

認知心理學與從前心理研究取向有兩個關鍵的不同:

  • 使用系統化的科學方法,拒絕接受內省的研究方式。與弗洛依德心理學的現象學研究方法不同。
  • 認定內在心理狀態的存在(如信仰、欲望和動機),與行為主義心理學不同。

認知心理學的主要觀點:

  1. 把人腦看作類似于電腦的信息加工系統
  2. 強調人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人的行為和當前的認識活動有決定作用
  3. 強調認知過程的整體性
  4. 產生式系統

詳細內容點擊查看:認知心理學-MBA智庫

微信團隊的實驗室文化

張小龍評審微信的功能有一個習慣:不看原型圖,不看設計稿,也不看Demo,要體驗前后臺代碼開發好后的產品。這就意味著:如果一個功能在給到用戶之前有過n個方案,則前后端開發人員已經開發過n個版本的代碼。

如果你從事互聯網行業,特別是在創業公司,你肯定會知道:這是極大的資源浪費,并且對開發速度和質量要求都非常高,還很考驗開發團隊對產品經理的信心和耐心——他們只會認為這個什么都不懂的產品經理整天在瞎改。

微信團隊可以做到昨天半夜開產品會,形成方案,今天半夜能體驗這個新方案,僅需24小時,體驗后不好則直接否掉。而且微信產品每個版本都會邀請大量用戶參與多版本內測,通過數據查看用戶行為,通過電話回訪和面對面訪談了解用戶體驗感受,所以普通用戶看到的微信的每一個功能,都是深思熟慮、高度試錯過的產物,一經發布就幾乎不用修改。這也是為什么最新版的微信與早期版本差異不大,以朋友圈為例,微信團隊開發了半年,做了40多個版本,經過大量內測后才終于確定發布,而在朋友圈發布之后,它基本就沒怎么修改過了。

騰訊公司的一對多(內容-用戶)產品設計如此突出,與產品團隊的實驗室文化密切相關,騰訊的產品經理做到了洞察人性+科學實驗。

A/B測試在電商平臺海報的設計思路

我們以電商海報為例,海報設計包含三個要素:背景,文案和設計樣式。

隨機挑選1萬用戶,分成四組,每組看到不同背景+相同文案,隔天查看后臺轉化率,選擇轉化率最高的背景。

隨機挑選1萬用戶,分成四組,每組看到相同背景(前一天的最優背景)+不同文案,隔天查看后臺轉化率,選擇轉化率最高的文案。

隨機挑選1萬用戶,分成四組,每組看到相同背景(前一天的最優背景)+相同文案,不同的設計樣式,16:9海報,8:3海報等樣式,隔天查看后臺轉化率,選擇轉化率最高的設計樣式。

通過三天,我們可以通過轉化率觀測,找到轉化效果最好的海報。

功能測試于此類似,通過觀察數據(用戶怎么做),找到用戶使用頻率最高,跳出率最低的方案。

文中所描述的試驗來源于《心理學與生活》《影響力》《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細節》《瘋傳》《實驗心理學》等書,也會將前沿心理學論文中的實驗研究成果作為案例進行分享。

感謝大家閱讀,本文僅為概述,此系列文章將系統圍繞行為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試驗展開分析討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訂閱,也可以留言與我交流,共同探討產品設計方法論。

 

本文由 @田宇洲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我研究生讀了行為學專業,現在做產品,當時的理想就是做您在文中描述的工作,但是很可惜現實中不在互聯網大廠沒辦法去實踐。

    在工作中,我發現行為學的理論對產品設計并非必要。比如您在這些系列里舉的例子,可以用過A/B test或者數據分析來獲得,而無需通過行為學的理論。反過來即時我們拿著行為學的理論,也還是需要設計A/B test或者數據分析來檢驗理論的有效性。特別是在沒有條件做A/B test和數據分析的情況下,使用行為學理論似乎是一種奢侈,而且在商業上并沒有什么價值。

    所以想跟您探討下,對產品設計而言行為學理論的價值是什么呢?

    來自上海 回復
    1. 《意會:人文學科在算法時代的力量》這本書有讀過嗎?我的理解是這樣的,非心理學行為學相關專業是否可以做好產品,答案是可以的,因為野蠻生長那個年代出來很多大神,都是邊做邊思考,總結自己的方法論,但是行為學,社會學,心理學,腦神經科學這些都是可以給產品經理完善的思考人的框架和模式,西方式經濟學引導或解釋經濟發展原因,中國就很特殊,似乎沒有啥理論能解釋中國的崛起,但是不能說理論沒用。我的理解是這些學科研究的人,產品的本質是基于對人的理解,通過信息集合設計影響人的行為,這塊可以活用行為設計學的知識,去理解用戶行為背后的原因,因為在字節做過AI PM,所以通過數據和試驗可以逼近一個預測用戶行為,但是都是很小范圍內的,對于產品的框架設計和大的流程設計還是要基于對個體和群里的理解

      來自北京 回復
    2. 感謝你的解答,讓我對自己的專業和產品工作的結合有了新的認知。理論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幫助產品設計,提供理論依據和創新方向,雖然理論最終應用的效果還是要分析用戶數據。期待你的更新~

      來自上海 回復
  2. 似乎沒有解釋“只體驗前后臺代碼開發好后的產品”這種資源投入方式的合理性

    來自北京 回復
  3. 微信的產品強大在于他與用戶超快速度的交互 得出的結論基本不會有太大偏離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