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知乎再設計——個性化閱讀模塊

2 評論 8090 瀏覽 1 收藏 9 分鐘

[核心提示] 《解碼知乎:知乎組織架構模型“大剖析”》一文分析的是目前知乎已有的架構模型,在已有模塊的基礎上,如何為知乎再設計一個“個性閱讀模塊”?

我們看到了知乎對其龐大的 UGC(基礎模塊)內容在各個維度上進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將有價值的信息通過不同的組織模塊進行“上浮”與“駐留”。減慢有價值的信息的流速,從而幫助用戶獲取對其有用的信息。

《解碼知乎:知乎組織架構模型“大剖析”》一文分析的是目前知乎已有的架構模型,下面木柄在已有模塊的基礎上,設計一個“個性閱讀模塊”。知乎個性閱讀模塊與“知乎日報”模塊類似,獨立于主體模塊之外,與主體模塊采用松耦合的架構模式。個性閱讀模塊主要架構在話題模塊之上,對用戶提供基于興趣話題的個性化閱讀服務。個性化閱讀模塊與知乎日報的區別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

  1. 個性化訂閱服務中由用戶決定其閱讀內容,而知乎日報的內容由運營人員推送。
  2. 個性化訂閱服務架構在話題模塊之上,而知乎日報架構在整個知乎主體模塊之上。

個性化閱讀模塊設計概述

首先,就如前文所述,個性化閱讀模塊和“知乎日報”一樣獨立于知乎主體模塊之外。其次,在個性化閱讀模塊中,用戶可以利用一套完整的“個性化閱讀內容生成工具”制作完全屬于自己的個性化閱讀內容。制作個性化閱讀內容的過程,事實上就是用戶按自己的喜好設置一組篩選參數,讓系統篩選出滿足用戶個性需求的閱讀內容。

篩選參數舉例:目標話題、是/否只在精選內容中選取、時間范圍、贊同數大于等于、包換關鍵詞、內容篇幅大小等等。再次,為個性化內容閱讀模塊定義三個操作:刪除已讀內容、將內容添加到收藏(同時在閱讀模塊中刪除)、稍后再讀。這樣,用戶可以將已經意義不大的內容刪去(可以定義“劃去”手勢),也可以將優質的內容存入收藏夾(同時在訂閱內容中不再顯示)。

這兩個操作聯合起來使用,將是一種非常酷的閱讀體驗:用戶在讀書的過程中能真正體驗到“把書越讀越薄”的感覺,最后等讀完這本“書”,書里就不再有任何內容,其中最精華的部分已經被你加入到了收藏夾。此外,稍后再讀功能,可以把重要的但是現在不想立即閱讀的內容重新標注成“未讀”隨機插入到未讀內容中。

個性化閱讀模塊存在的必要性

引導用戶深度閱讀,提升用戶忠誠度

知乎如果想要培養用戶深度閱讀的習慣,從而提升用戶粘性與用戶忠誠度,僅僅提供娛樂化或者泛化的閱讀體驗是不夠的。而個性化內容閱讀模塊恰好能夠彌補現有產品的這個缺憾,完善整個產品生態體系。從設計上來說,將個性化閱讀模塊主要構建在話題模塊之上,也正是因為考慮到知乎需要提供“有中心”的、“聚焦”的深度閱讀體驗,從而真正讓用戶感覺到自己因為閱讀知乎,在某方面取得了進步(品牌感知)。

話題精選模塊無法替代個性化閱讀模塊

在前面的描述中,筆者提到個性化閱讀模塊“主要”架構在話題模塊之上,而事實上現有的話題精選模塊也是架構在話題模塊上的,那個性化閱讀模塊的不可替代性體現在哪里呢?

  1. 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內容的持續堆積,話題精選模塊正在變得越來越“臃腫”,直接閱讀太過“臃腫”的東西,一定會對用戶造成心理上的負擔,這是一種極其不佳的用戶體驗。個性化閱讀模塊將內容制訂的權力移交給了用戶(“話題精選”退化為篩選功能的一個參數),用戶可以憑借自己的喜好篩選特定感興趣的話題,生成體量適中的閱讀內容。
  2. 請看以下場景:用戶關注話題的話題精選中有 500 條內容,他已經閱讀了前 250 條,等到一段時間后用戶又回來準備閱讀這個話題精選,假設該用戶是“理性”的,那么他要滾屏到 250 條之后,才能真正開始閱讀。而事實上,用戶是非理性的,他們會抱怨每一次準備閱讀話題精選的時候,呈現在他們眼中的永遠都是曾經讀過的內容,要尋找沒有閱讀過的內容就需要瘋狂滾屏,到后來自己也搞不清楚哪些讀了,哪些還沒有讀。結論也就是,話題精選模塊的設計事實上也只適合泛化閱讀,而沒有為深度閱讀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
  3. 收藏模塊也會遇到話題精選模塊的這個“尷尬”(可以考慮個性化閱讀模塊架構在話題模塊與收藏模塊之上)。反觀個性化閱讀模塊,它是為深度閱讀量身定制的,“刪除已讀內容”、“將內容添加到收藏(同時刪除)”、“稍后再讀”這三個功能,一方面給用戶提供一種將書“越讀越薄”的讀書體驗,并將精華內容留存起來;另一方面,只向用戶呈現其還未閱讀的過的“新鮮”的內容,這才是深度閱讀應該提供的良好體驗。

完善產品生態

從信息結構角度來看,話題精選模塊提供一種全新的信息“駐留”與“逆流”的機制,完善了知乎產品生態系統,它能夠使知乎中的優質內容的作用時間半徑擴大,增大了信息半衰期,從而提升信息利用率。

知乎是木柄本人非常喜歡的一個知識型問答社區,因為能夠從知乎上學到很多知識,更重要的是知乎對于產品從業人員有著獨特的意義,你能從知乎的產品形態中感悟到很多。此文從產品內容組織架構的角度切入,以后有機會還想談一談知乎的 UGC 機制。

本文系作者木柄(公共號 mubing01)原創發布,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并保留本文鏈接

木柄正處于自由職業狀態,如果有知乎人看到此文,希望您能夠聯系我,非常期待可以加入知乎;此外,如果您能提供其他靠譜的產品方面的工作也請聯系我,謝謝。知乎的用戶行為引導設計非常令木柄膜拜。木柄正在寫作產品方面的一系列干貨,大家不要錯過了。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