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社交功能的成功:關鍵在于滿足四種需求

5 評論 12992 瀏覽 55 收藏 14 分鐘

在本文作者看來,好的社交產品或者好的社交功能屬性除了滿足用戶的信息性需求外,還離不開對用戶四種需求的滿足,它們分別是什么呢?一起來看看吧~

社交無處不在,產品界有句話叫作“無產品不社交”。大部分產品增加社交功能的目的多是希望借助于產品的社交功能,在人與產品關系的基礎上構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此提升用戶的活躍度和粘性。然現實總是與理想互懟,實際市場情況證明,多數產品加入社交功能后并未達到預期的目的,要不然大家也不會調侃,有一種精神叫作“阿里社交”。

在對相關社交產品或者某些產品的社交功能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好的社交產品或者好的社交功能屬性除了滿足用戶的信息性需求外,還離不開對用戶四種需求的滿足,分別是愛與歸屬的需求、自尊的需求、以性為基礎的好奇心的需求以及娛樂的需求。只有當用戶的這些需求得到滿足,才能有效地提升用戶的活躍度和粘性。

1. 愛與歸屬的需求

一個人在社會中,他總希望在友誼、情愛、關心等各方面與他人交流,希望得到他人或者社會群體的接納和重視,如結交朋友、追求愛情、參加各種社會團體和活動。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可知,當個體的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滿足或大部分滿足時,個體就會產生愛與歸屬的需求,包括愛他人、被他人愛以及歸屬于某個群體中。

也就是說,個體會強烈地渴望與人們有一種感情深厚的關系,渴望在團體和家庭中有自己的位置,希望得到相互的關心和照顧。愛不僅僅包括給予別人愛,也包括接受別人的愛。

例如,一個人只有曾經接受過足夠的愛,起碼是在幼年時期享受到足夠的愛撫,他才會對別人有愛心,才會對整個世界抱有一種積極的看法。關于歸屬感,這個需要導致的現象很常見,現代工業(yè)化社會引起的頻繁流動,傳統(tǒng)團體的瓦解,家庭分崩離析的不斷增多,持續(xù)不斷的都市化以及由此導致的鄉(xiāng)村式親密的消失,現代社會中那些膚淺的友誼都加劇了人們對歸屬感的渴望,也就是說,個體渴望被別人或被團體認可與接納。

社交產品或者產品社交功能的首要作用就是在用戶與用戶之間建立聯系,為用戶之間的互動提供基本的可能性。具體產品方面表現在諸如互相關注、互加好友、收聽等功能。在此基礎上,用戶在友誼、情愛、關心等各個方面與他人進行交流和溝通,在互動、交流過程中對他人表達自己的愛,同時接受來自他人的愛,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的愛泛指一切的積極情感,諸如點贊、積極的評論或者積極的互動等。一般情況下,愛需求的滿足更多的是來自于熟人社交。

再者,映射現實生活團體組織的組、群、社團、論壇等功能則為用戶歸屬感的滿足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不同用戶按某種特征結合在一起,進行共同活動、相互交往,通過在群體中的表現獲得來自他人的認可和接納,進而滿足自身的歸屬感需求。例如微信群組、QQ群組、百度貼吧、論壇、陌陌群組,在群組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共同的話題。用戶通過產品的社交功能建立關系,發(fā)展關系,在關系中獲得和給予他人愛以及感受到來自他人的認可與接納是用戶參與社交的最基本的動機。

2. 自尊的需求

自尊,亦稱“自尊心”、“自尊感”,是個人基于自我評價產生和形成的一種自重、自愛、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情感體驗(源自百度百科)。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可知,自尊來源于自尊需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對成就、優(yōu)勢與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對名譽、支配地位、贊賞的欲望。形成自尊感的要素有成就感、榮譽感、存在感等,這些因素都與個體的外在環(huán)境有關。自尊的一個最重要特征就是,自尊來源于社會比較,包含了個體對其社會角色進行的自我評價和自己與他人之間所進行的比較。聯系是社交的基礎,每個用戶都有自己的社交圈,用戶在將自身表現與他人表現進行比較的前提下,獲得對自我的積極評價,以此獲得自尊需求的滿足。

就具體產品功能而言,為了滿足用戶這一需求,當前產品主要通過點贊、喜歡、頂、打賞、任務排名、粉絲量、榮譽勛章、頭銜以及成長等級等一些可以進行量化比較的功能來滿足用戶的自尊需求。例如QQ的成長等級(為了加速升等級,充值也是可以的)、微信朋友圈的點贊(看到別人的贊,內心還是很酸爽的)、微博的粉絲量、視頻、文章的瀏覽量和打賞(記得以后多給人打賞,相當體現成就感)等等。用句通俗的話來講,產品必須為用戶提供能在某方面“裝”的舞臺,能夠讓用戶充分展現自己的逼格,自己的與眾不同,在用戶展現自我的過程中,還能獲得來自他人的贊賞,他人的關注,充分體現自己的存在感。

就滿足用戶的自尊需求而言,筆者認為快手絕對是款牛的產品,快手為老鐵們提供了展現自我,博取關注的舞臺。每個用戶都可以通過極其“簡單粗暴”的方式錄制與自身相關的視頻,在平臺上獲得來自他人的關注,滿足自身的自尊感。

3. 以性為基礎的好奇心需求

好奇心是動物處于對某事物全部或部分屬性空白時,本能的想添加此事物的屬性的內在心理,具體表現為:對一些事物表示特別注意的情緒;喜歡探究不了解事物的心理狀態(tài);對于怪誕的嗜好或熱情(百度百科)。

心理學認為,好奇心是個體遇到新奇事物或處在新的外界條件下所產生的注意、操作、提問的心理傾向。但這里所講的好奇心是基于“性”的好奇心,其指向的對象是異性,特別是女性對象(當然也可以是男性對象,某某男星與女粉絲約炮的事件也是常有的嘛),表現為對異性的積極情緒和渴望進行更深入的探究。食色人之本性也,性是一種純粹的生理需要,是個體最低層次的生理性需求,但是卻是最具驅動力的需求。就這方面而言,更為突出的是陌生人社交領域,例如微信的搖一搖、陌陌(已經洗不白了)、各種直播和當前挺火的視頻社交等等。

在陌陌出現之前,微信的搖一搖簡直就是約的擔當,陌陌就更不用說了,在加入直播和短視頻社交功能后,將基于性的好奇心利用的淋漓盡致(視頻有了更為強烈的視覺沖擊);現在就連走平民路線的快手,也是充斥著各種以女性“表演”為主的內容,既有短視頻又有直播。毫不夸大地說,當前市場上加入視頻直播或者短視頻功能的產品,多數是基于以性為基礎的好奇心需求,例如像今日頭條這種資訊類產品,這款產品中的視頻內容也多是以女性“表演”為主的內容。

4. 娛樂的需求

一種通過表現喜怒哀樂或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使與受者喜悅、放松,并帶有一定啟發(fā)性的活動(百度百科中的定義,有點看不懂,通俗點,本文所講的娛樂就是能讓人感到有趣、搞笑的事物)。娛樂是人追求快樂、緩解生存壓力的一種天性,說白了,享樂是人的天性。在人與人的社交過程中,娛樂是不可或缺的,當前大多數人為什么需要娛樂,一是為了減壓、放松;二是寂寞、無聊。由于現代生活節(jié)奏加快,日常生活單調而緊張,人們在工作日里的生活越來越程式化,終日奔忙于工作及基本生活需求之間,許多哪怕是極其簡單的額外活動對大多數人來說都難得為之。

多數人都希望在娛樂活動過程中尋求到一種與工作時完全不同的氣氛,一種能夠使自己暫時忘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那樣一種境界,即在活動中不由自主地放松精神,從而得到精神上得休息。再者,就是通過娛樂來消遣寂寞和無聊。正常情況下,人們通過聊天工具、論壇、網絡游戲等網絡交往方式相互聯系,建立數字世界的社交關系,和從未見過的遠隔千里的人談天說地、互訴衷腸,在網絡上,人們不需要帶上虛偽的面具,交流更加直接。但是,現實情況卻是,更多地人變得更加寂寞和無聊。

至于其中原因,著名人類學家羅賓.鄧巴的“150定律”可以加以解釋,正真友誼的獲得需要時間的投入,社交范圍的擴大使得人們在無法保證與朋友進行充分交流的情況下,仍然不斷增加朋友的數量,致使進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圈,朋友越多,越無法深入交往,最終變得越孤獨、寂寞,心情也變得越抑郁、消極。

這時,產品的娛樂功能在給用戶帶來歡樂的同時,能夠有效地緩解用戶的寂寞和無聊感。例如各種搞笑視頻,陌陌的狼人殺,輪流發(fā)紅包,集五福等等帶有娛樂屬性的功能。在這方面,由以搞笑視頻最為突出,這些視頻如果真要細細考量,多數是沒有任何實質內涵,純粹是搞笑,看完,笑完,在腦中過一遍而已。

綜之,筆者認為一款產品社交功能在滿足用戶最基本的信息交換的基礎上,能否很好地提升用戶的活躍度和粘性相當程度上取決于以上四種需求的滿足狀況。

 

本文由 @大風起兮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受益匪淺 讓我想到了我在做的產品還有很多不不夠滿足這四個需求的地方 哈哈

    回復
  2. 說的很棒 很現實!

    回復
    1. 就是總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來自湖北 回復
  3. 寫的非常不錯

    來自臺灣 回復
    1. 謝謝鼓勵,就是把平常腦子里的一些想法總結了一下

      來自湖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