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可穿戴設備有哪些不足?

1 評論 14340 瀏覽 1 收藏 11 分鐘

原有的手表,不僅是看時工具,而且能夠襯托氣質,顯露身份,成為人們愿意帶甚至喜歡把玩的東西。而智能手表在人們購買意愿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里先引援一篇腕表老師黑炮對于智能腕表的看法>>智能腕表 – 智能為先?腕表為先?,見下文,從屏幕大小與交互的影響方面分析智能腕表現階段的難處

———————————————————–

智能移動設備的革命

[腕表時代 ] 自蘋果公司2007年1月首次將觸摸屏創造性地應用在4英寸左右的屏幕上之后,消費電子界開啟了一場新革命。小弟朦朧地覺得,其核心是多點控制觸摸屏以及 iOS為代表的全新操作系統所帶來的交互方式上的革命。隨著通信運營商網速的提升,無數種應用軟件的開發,以及觸摸屏、移動運算裝置等硬件的迅速升級,我 們進入了“移動互聯網”的新時代。但如果沒有觸控屏幕和iOS,可能后面的這些驅動因素都會失去著力點。

在 移動設備大規模應用之前,與人進行互動的屏幕尺寸要么是使用遙控器、手柄的40寸屏(電視、游戲機),要么是使用鍵盤和鼠標的20寸屏(PC)。屏幕尺寸 大小與人類的物理視野之間的限制關系,使得不同尺寸的屏幕上最合理的“人-屏”交互方式大相徑庭。相信大部分朋友體驗過,鍵鼠用在超過30寸的屏幕上非常 難受,而小于20寸的屏幕上使用遙控器也會大大限制交互的有效性。

在4寸屏這個領域,各位一定還記得iPhone出現之前,最火的消費電子產品PSP、PDA和各種操作系統的手機,他們的基本造型都是一塊大小合適的屏 幕,加上一部攜帶和輸入都方便的鍵盤。那時的黑莓手機具備“QWERTY”全鍵盤輸入,曾經紅極一時,甚至已成為某些行業商務人士生活的一部分。但屏幕+ 鍵盤這是消費電子業界從過去的20寸屏交互方式中順延下來的舊傳統,iPhone出世后,多點觸控+iOS的互動方式在短短5年之內迅速替代了原有傳統。 2007年之前最牛的幾家消費電子公司目前均已日暮西山。

消費電子巨頭嘗試2寸屏

與此同時,消費電子界的產能已呈過剩之勢。各大廠商的產品迭代速度已基本半年一次,而且功能開發已經基本飽和。三星的Note3已經快6寸了,再大就難以 符合正常人的操作習慣了。在這種背景下,智能穿戴設備大行其道,各大廠商紛紛投入重金試圖開發一塊新的“處女地”,試圖為強大的制造能力打造一個新的消費 市場。但小弟覺得,目前消費電子界的種種努力還沒有找到最合適的突破口,“智能腕表”時代之說,尚言之過早。

無論是眼鏡還是手表,都可以看作2寸屏這一全新市場。與4寸屏市場的發展一樣,2寸屏也是有其獨特內在規律的尺寸。在2寸屏幕上如何最優交互,也許各大消 費電子廠商在4寸屏上所積累的經驗并不是最佳方案。就像屏幕+鍵盤在當年的4寸屏幕上一樣,多點觸控+iOS的“舊傳統”并不見得最適合2寸屏上的“人- 屏交互”。如果簡單地把一個小號手機綁在手腕上,恐怕大多數人還是難以適應。

2寸屏與傳統手表尺寸

消費電子界廠商們所宣稱的“智能腕表”,開發思路集中于如何把4寸屏上已經實現的大部分功能集成到2寸屏上??梢哉f是先考慮智能,后考慮腕表。小弟竊以為 這種思路可能“跑偏了”。2英寸的對角線屏幕,約相當于50mm的圓形腕表直徑。 蘋果、三星們要開發2寸屏,不妨借鑒已有百余年歷史的傳統手表制造業的經驗。

目 前的主流熱銷手表集中于36-45毫米這一尺寸,從外觀造型到表盤布局,再到整體的設計元素運用,手表制造業已經在百年發展史中積累了無數經驗教訓,目前 的主流熱銷表款一定也是與消費者的佩戴習慣相契合的。先學會怎么做出一款美觀的腕表,再把她智能化,也許是最佳的研發路線。下圖這款匈牙利設計師 Gábor Balogh的概念設計就相當符合傳統的手表審美。

傳統制表企業的“智能化”努力

不但消費電子巨頭在試圖把自己擅長的智能設備延伸到消費者手腕上,傳統的制表企業也很早就開始試圖讓自己的傳統手表產品智能化。從上世紀70年代的“石英 革命”開始,新技術就不斷地被應用到傳統手表之上。天梭1999年所開創的T-touch系列,其實也算是具備一定“智能“的手表。至少溫度計、指南針、 測高儀等這種在戶外運動時經常用到的小功能集成到一款運動手表上還是非常實用的。

日本的精工、西鐵城、卡西歐三大表廠,在電子表領域一向領先全球。目前的一些表款也具備不錯的“智能”功能。下圖為西鐵城的一枚具備世界時、萬年歷的光動能、衛星對時手表,幾乎永遠無需更換電池,無需手動調校。

過于智能化是否有用?

當然,消費電子業的從業者們大多會對上面這些傳統手表廠的所謂“智能表”嗤之以鼻。仿佛必須要能收發信息,接聽電話,聽音樂,看視頻,玩游戲才是真正的“智能”。但是,消費者真的需要在手表上完成所有的這些功能嗎?我看未必。

2寸屏,或者說在36-45mm直徑的表盤上,佩戴者與這塊小空間,小屏幕的交互需求一定是與4寸屏有一定區別的。特別是想說服已經習慣佩戴傳統機械表的 消費者更換智能腕表更是難上加難,這都是一伙看到打磨精細的機芯,或者色澤鮮亮的表圈就興奮不已的家伙,給做上兩顆計時鈕就夠他們玩半天的,功能繁多但外 形丑陋對他們而言恐怕沒有什么吸引力。

說服從未戴過手表的人把“智能腕表”作為第一塊表,其實也不容易。僅僅憑借功能的強大,恐怕還難以徹底改變消費者不戴表的生活習慣。佩戴者的生理體驗和心 理體驗對于腕表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做得舒服,大小厚薄適中,表殼別經常硌到手腕;其次戴出去給人看心理上要讓佩戴者有足以欣慰之處。而地球上最了解 這兩點的會是誰呢?

跨界合作也許才是出路

智能腕表,作為“智能設備”的便捷實用和作為“日常腕表”的佩戴體驗都很重要。最近我們了解到蘋果公司正在與一些瑞士表廠聯絡,爭取在iWatch上也印 上Swiss Made這個著名的印記。相信消費電子業和傳統制表業的深度合作、互相學習,同時進一步理解消費者多樣化的具體訴求,才能真正解決智能腕表目前所面臨的難 題 —— 如何打造又好看,又好用,消費者愿意花錢佩戴的手表。

————————————————————————–

以上只是從一個角度闡述智能腕表所遇的困難,你所說的可穿戴設備,包含的東西還很多,而且大多還不成熟。智能手環將自己與腕表分割,不再宣傳自己和手表的關系,更多地主打健康監測的路線, 不過因為這個需求并不強烈,依然不足夠說服大多數人購買。雖然設計很酷炫,但是其符號象征遠不如傳統手表傳遞的信息多。

看過科幻片、科幻小說的同志,可能對于智能可穿戴設備會有更多的遐想、比如《三體》中可以自由變換皮膚的非對稱設計衣服。智能腕帶未來也許能夠3D投影出虛擬界面和影像,大大彌補其屏幕尺寸的不足,這也只是我們的美好愿景了~

本文由@邊緣 整理自知乎問答,轉載請注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并保存鏈接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