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設計的 “擬人趨勢”,從海明威說起
“海明威小說里的對話跟別人都不太一樣。大部分作家寫的對話都特別有邏輯,他們的對話都很連貫、很有邏輯。而海明威的對話,表面看上去好像是沒邏輯的,有時候甚至是互相對不上,斷斷續續的,也很含蓄,但實際上我覺得他是還原了生活中的對話,日常生活中的對話不是那么有邏輯的?!?— 我的寫作源于讀書中的思考
by 周國平 《私人閱讀史》P223
我聽到過不止5位同行說,Google是工程師文化,它的產品都是工程師做的,根本談不上設計感,只有Geek愛用,普通用戶上手困難。不知道這樣的觀念是怎樣形成的,它卻無法解釋Google在北美市場的占有率之高的現狀。從使用上來看,的確有的產品和設計走得比較極端如Wave,但亦有Gmail這樣讓人傾心和追逐的設計。
而Google最近的3個產品更新和1個新產品Google Instant Search的發布,讓我印象深刻,一則感嘆其大膽,二則這接連的更新讓我強烈地感到,Google的設計正在直接邁過對界面樣式/信息組織上的視覺要求,轉而越來越重視模擬自然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
第一次用新版的?Google Image Search,頁面打開后嚇了一跳,一堆圖片亂七八糟地攤在那里,一點都不整齊,怎么這樣安排 ?按慣常的思維,有秩序的整齊排列,更有益于查詢檢索(何況頁面還更美觀)。
搜索結果為什么要整齊?列表為什么要追求美觀?這里什么是核心需求?方便地找東西,快速定位到目標對象?!皥D片” 這種天生形狀各異的對象,為什么要它一般高矮胖瘦才“更適合瀏覽查詢” ?很多人的桌子上亂七八糟,卻從不影響他打電話時隨手摸到自己要的東西。網頁強大的排列組合功能,讓設計師先天地就有了排列和整理的欲望;過分強調用戶體驗,細節上處處考慮是否符合常理,卻容易忽略設計的主體方向可能就有問題──用戶的使用未必是遵循邏輯的。
設計的局限,有時是思維定勢的局限。Google Image Search 能察覺到人的習慣,跳出定勢思維/設計原則,推出新的交互,真是不容易。
Google Reader Mobile 則是從 信息組織 上讓人耳目一新。在Operamini5@Symbian40非智能手機環境里,舊有的GR Mobile瀏覽起來跟網頁版差別不大,都需要去點擊標題鏈接才能打開全文,文章之間的間距也近似網頁,給人的感受是個GR的窄屏網頁版。新版把干擾元素(如文章間的大間距,四周的線框)都去掉了,信息組織上簡化為 標題+摘要 這一元信息塊,點擊對象是整個信息塊,點擊則本地展開全文(前后還有文章信息塊);手機按鍵向下,則下一個信息塊hover激活。這里的擬人化設計 ,是模擬(或者精確了)人的需求 ── 直接打開信息瀏覽,而不在乎信息的樣式。這一畝三分地上的交互,算是做到了極致。
Gmail Priority Inbox (中文解釋) ,更像個從運籌學角度的優化,模擬人處理日常事項的排序心理:會優先回復重要郵件,比如Boss的。
Google Instant Search (有稱呼為 瞬間搜索) 前兩天上線,看完介紹視頻,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根據你的輸入,推測你的搜索意圖(Predictions – we predict the rest of your query (in light gray text) before you finish typing. )。這就更擬人了,不但順應了用戶的“懶”,也滿足了 “立即看到結果” 的心理。
人和機器的關系越來越親密,界限也越來越模糊,我們現在還在以自然人用戶為中心的概念里,也許很快就不是了,比如 以機器人用戶為中心的設計(諾曼在《未來產品的設計》里已經提到),既定的設計理念可能被革新,Google的產品的設計已經初現新趨勢的端倪,也許這會是一種重要方向。
Objectified 這部談工業設計的紀錄片里,有一句我很認同的定義──設計師是未來的知識分子。換而言之,未來世界對設計師的要求將越來越高,你可能首先需要是一位行為學家和心理學家。
源地址:http://blog.hoooooney.com……gle_products/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