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空間理論在社交中的蛛絲馬跡

1 評論 5472 瀏覽 23 收藏 13 分鐘

社交是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來往,六度空間理論作為一個數學領域的猜想,由于其本質是圍繞人與人的關系來進行實驗的,在我們所見到的社交產品中也能看到它的蛛絲馬跡。

六度空間理論

六度空間理論簡單地說,就是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

最經典的一個故事是一家德國報紙接受了一項挑戰,要幫法蘭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歡的影星馬龍·白蘭度的關聯。結果經過幾個月,報社的員工發現,這兩個人只經過不超過六個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脈關系。原來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有個朋友住在加州,剛好這個朋友的同事,是電影《這個男人有點色》的制作人的女兒在女生聯誼會的結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馬龍·白蘭度主演了這部片子。

當然這樣的故事并不能說明六度空間理論的科學性,但在上世紀60年代,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蘭姆設計了一個連鎖信件實驗。他將一套連鎖信件隨機發送給居住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的160個人,信中放了一個波士頓股票經紀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個收信人將這套信寄給自己認為是比較接近那個股票經紀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后照此辦理。最終,大部分信在經過五、六個步驟后都抵達了該股票經紀人。

這是第一次用實驗的方法證明了六度空間理論的科學性,這表明任何兩個素不相識的人,通過一定的方式,總能產生某種必然的聯系或關系,當然,這只是實驗,在日常生活中誰又愿意花費這么復雜麻煩的方式來尋找與他人之間的連接關系呢?

直到互聯網社交網絡的來臨,關系開始變得密切,連接方式也變得相對開放而簡單,六度空間理論在社交中開始應用起來。

對六度空間理論打主意最早的是商家,在他們眼里,這種人際關系鏈就是傳播鏈,當然借助六度空間理論進行傳播最成功的還是谷歌Gmail的邀請注冊。在邀請碼剛出現時,Gmail的邀請碼甚至都可以賣到60美金,自然而然,Gmail邀請在六度空間網絡中瘋狂傳播,人人都以擁有一個Gmail賬號而為榮,這讓Gmail的普及打下基礎。

這并不全是六度空間理論的功勞,因為保證了Gmail的價值所在才有了在六度空間網絡中傳播的基礎,豆瓣在早期同樣采用邀請碼來限制用戶群體,保證了豆瓣內容的價值,提供了口碑傳播的基礎,通過六度空間網絡獲得廣泛傳播。

六度空間理論與社交

強連接、弱連接與無連接

SNS以六度空間理論為基礎創建的網絡世界是以人為媒介的,每一個人都是網絡中的一個節點,連接這些節點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互動的頻率來看,可以簡單地劃分為強連接與弱連接。

美國社會學家馬克·格拉諾維特指出:在傳統社會中,每個人接觸最頻繁的是自己的親人、同學、朋友、同事……這是一種穩定的但傳播范圍有限的社會認知,是一種強連接現象;同時,還存在一種相對于前一種社會關系更廣泛但膚淺的社會認知,例如你逛商場的店員或吃飯時飯店的服務員……這種是弱連接。當然,六度空間理論更可能的是這種偶然遇到的陌生人是一種無連接的情況,在頻繁接觸的人力才會有強弱連接的區分。馬克經過深入的研究后得到一個結論:強連接往往形成一個小圈子,而弱連接則形成一張大網,這與六度空間的結構非常相似,但稍有區別的是形成大網的主要節點是無連接的人,而非弱連接的人。

關于強弱連接的界定,有這么四個指標:互動時間、情感強度、親密程度以及有無互惠行動,根據四個指標可以區分強連接、弱連接與無連接。

強連接的關系親密,占據了我們生活的主要部分,微信涵蓋了強連接的關系,讓你親密的親人、朋友、同事、同學在微信的平臺上與你進行交流,而往往親密的關系,交流只是一部分,相互捉弄也是日常的一部分,在這一點上,派派獨出心裁,通過簡單有趣的互動方式,模擬出強連接關系的日常,加強弱連接關系之間的聯系,畢竟很多弱連接的關系只是隨著時間、環境等的變化因為互動頻率降低而造成的。另一方面,正是因為強連接的關系,某些個人的東西不能在這種強連接關系面前展現,這也就出現了匿名、屏蔽的玩法。

弱連接的關系除因互動頻率而造成的那部分,根據其關系類型還有同好/同興趣、同群組/同圈子、同應用……根據這種弱連接關系衍生出的應用很多,如人人是產品、運營類人才交流的社區、各大手機廠商的粉絲社區、美妝類電商交流社區、因工作交流的脈脈……劃分垂直領域,讓擁有同一特質的用戶聚集,相互進行交流分享。

關系傳遞

在先前的連鎖信件實驗中,盡管信件最后都到達了股票經紀人的手中,但在整個過程中,只有信件的傳遞,而每個人的朋友關系并沒有改變。在社交網絡中,需要的是朋友關系或聯系方式的傳遞,這樣才有意義。

如何有效傳遞聯系方式與朋友關系,前提是六度空間中兩不相鄰的節點之間存在有聯系性,使無連接的關系因為這種聯系性而轉變為弱連接甚至強連接的關系,這種聯系性可以是六度空間中相交的節點、地域、興趣、學校、喜歡的偶像……社交產品總是想方設法尋求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共有屬性,為朋友關系的成立建立基礎。

很多產品都利用這種聯系性來設計功能,我們熟知的就有QQ中推薦共同認識的人、脈脈上的擴展人脈(同事/前同事、校友、同鄉、同行)與你可能想認識、人人網中的校友推薦、微博中的共同關注、探探中的共同興趣……這種聯系性提供了互動話題,隨著交流的深入,聯系方式或朋友關系就可能在此過程中進行傳遞,連接關系自然而然產生變化。

傳遞成本

在德國報社挑戰的故事和米爾格蘭姆的連鎖信件實驗中,傳遞過程沒有任何花費,或者說看起來成本為0,但實際真的如此嗎?盡管在過程中,每個人傳遞信息與信件看似都沒有產生成本,但實際上這是基于一度關系的親密性,消耗的是一度關系之間的人情,這種人情是需要互惠行動來償還的,這就是傳遞的成本。

早期很多的社交網站打出的口號是通過我們的產品你就能認識誰誰誰,誠然,按照六度空間的理論,通過社交網絡你可以認識到任何一個人,但是認識不是我知道他在那但我和他說不上話,不然我們就直接看電視看新聞就行了,認識是需要溝通交流的,是需要傳遞朋友關系的,那我們能通過社交網絡就能傳遞朋友關系和誰成為朋友嗎?不,雖然聯系看起來只有六度,甚至更少,但每一度的阻尼是無法輕易跨越的。

阻尼看似會阻礙社交的發展,但沒有阻尼會讓人更加難受,普通人還好,不會有多少人想要認識你、和你交流、給你打電話以及和你成為朋友等,但是對于一個名人來說,這是無盡的災難,無數人通過社交網絡給你發信息,甚至直接給你打電話,這樣可能會因為不堪其擾再也不玩社交網站以及直接關機。

阻尼并不是一件壞事,我們應該如何利用阻尼來形成產品功能。

因為互聯網的特性,阻尼變小,而因為有上面的問題存在,所以需要人為來增加阻尼。像在手機上就需要一個黑名單功能,來防止騷擾電話與信息的進來,同樣的,在社交產品中也設計黑名單功能來防止騷擾或屏蔽某些用戶。

關系扁平化

說到阻尼,就不可避免要說到關系扁平化,六度空間中,節點與節點之間的關系最多相隔六度,而隨著互聯網的來臨,關系變得扁平化,六度的關系變成一度,不再需要中間節點來傳遞信息。

在微博里,只要關注了某一個用戶,你就可以給該用戶發私信消息;在微信中,你關注某一個公共號,就可以給后臺管理員發送消息,進入到群組中,就可以發送群消息到群組中。其實,互聯網的普及就已經意味著距離的拉近,而社交網絡服務的發展使六度空間結構簡化,關系變得扁平化,所有的社交類產品都應用了六度空間理論,也可窺見關系扁平化的影子。

在互聯網時代,用戶利用網絡獲取信息,但因為個人精力有限或喜好等原因,所以還是會存在不對稱的信息,而不對稱的信息自然就有了價值,那么就可以利用關系的扁平化來發揮價值,設計功能將有價值的內容輸出。內容分享社區、語音問答功能就是利用某些用戶的個人價值而設計的,某方面技能或才能突出的人將自己心中的墨水分享給用戶或者將自己的答案通過問答形式輸出給想要獲取答案的用戶,甚至直接就有將社交的技能進行分享的社區。

六度空間理論被許許多多的社交產品所挖掘,但依然還有著可挖掘的價值,我以上只是基于六度空間理論作淺顯的分析,我只是一個理論的搬運者,歡迎來探討這一個有趣的理論。

 

本文由 @風涯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