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Google+上面可以學到哪些產品的經驗及教訓?
本文作者Paul Adams是Intercom公司產品部副總裁,之前曾在Facebook和谷歌工作。
在本文開始之前,筆者必須要提前申明一下,我之前曾在Google+的創始團隊工作,也是Circles(圈子)背后的創意發明者,不過,我現在已經離開了谷歌,而且對于他們的現狀也沒有任何內幕消息。當然,本文更不會涉及任何保密信息,相關內容都是根據公開信息推測出來的。在此,我只是把自己的想法與大家分享,幫助大家開發更好的產品。
最近,Google+的管理層發生了變動,此事吸引了許多媒體評論和猜測。筆者認為,現在應該是一個好時機,讓我們回顧一下過去幾年里面Google+的經歷,它是如何開始,如何推出,又是如何演變的。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從中學到什么經驗教訓。
1、產品開發,要圍繞解決大眾問題,而非公司問題
在過去一段時間里面,人們一直在討論Google+究竟發生了什么?而在所有的討論中,有一個主題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隨著Facebook的崛起,谷歌的確遇到了不少麻煩。那么,如今這些麻煩仍然存在嗎?
在過去的幾周時間里,筆者也閱讀了一些關于Google+的討論,不過,這些討論的視角,絕大部分都是從“公司問題”的觀點出發的,有些問題幾乎很少有人討論,比如,Google+究竟能夠,或應該為人們解決什么問題,還有,Google+是否還能通過創新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Google+和谷歌公司的其他業務不同,實際上,谷歌其他業務中遇到的那些明顯問題基本上都被解決掉了。如果Google+想要讓自己的用戶參與量與Facebook旗鼓相當,那么他們必須要專注于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讓Google+幫助人們生活的更好。谷歌必須要明白,人們根本不會關心谷歌公司存在什么問題,他們只關心谷歌的產品是不是會對自己造成影響,讓自己的生活更方便。
同樣,你不妨想想看,用戶會使用Facebook收集和自己有關的數據,然后去吸引廣告嗎?當然不會,他們使用Facebook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希望用一個更好的工具,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愉快,更加幸福。實際上,用戶自己也無法預測未來哪些工具能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價值。
事實上,在如今這個時點上面,我們發現,雖然有人叫囂社交軟件的末日到了,但其實距離那一天還早著呢。人們仍然需要構建人脈關系,需要維護人脈關系,更需要拓展人脈關系。用戶希望與自己關心的人一起分享他們的生活經歷,誰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用戶就會選擇誰。
在社交網絡上,仍然有許多問題沒有被解決。未來人們會如何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呢?這個問題現在還沒有答案。不過,有件事兒還是很有趣的,那就是Facebook收購了虛擬現實頭盔制造商Oculus Rift,從這筆交易中,或許人們能夠看出Facebook對未來布局的一些端倪。而我們回過頭再看看Google+,你會發現,除了現有的那些功能之外,根本沒有其他特別之處。
如今,仍然有很大空間進行創新,而且也充滿機遇,互聯網依然處在嬰兒期。作為一家巨頭公司,可以說,根本不必太過擔心競爭帶來的威脅,應該把競爭看作是一場零和游戲,而且,這場游戲的大勢已定。
2、感知利益比感知工作更重要
在筆者的移動手機地址薄里面,都是一些我無法識別的人。我生命里的所有這些人,存在于各個行業領域,而我并沒有好好管理他們。在我最私人的一臺設備里,最私人的部分存儲的竟然都是一些陌生人。我想這種情況不止我一個人有過,幾乎每個人都發生一樣的情況,為什么會這樣呢?答案很簡單:因為在“我這類人”眼里,花力氣更新地址薄,這份工作是不值得的。而這,也是Google Circles遇到的問題。
對每個人而言,他們很清楚自己的感知利益。Circles一開始希望能讓用戶在好友圈子里分享自己的線下生活,在Circles上面,用戶可以在不同的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各種經歷。而在當時,這個功能卻是Facebook的阿克琉斯之踵,因為Facebook的主要設計模式,就是和所有好友分享一切,但實際上,有些東西人們只愿意和少數幾個人分享,而這也是Facebook當時存在局限的地方。
雖然當時的谷歌知道用戶有這方面需求,但是要設計出Circles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而且,僅僅識別出用戶利益是遠遠不夠的。原始創意,以及獨一無二的價值建議,這些固然重要,但是執行也同樣不能被忽視。
如果你翻翻自己的移動手機的通訊錄,就會明白一件事兒,那就是用戶肯定不愿意手動把好友導入進Circles里面,而且更重要的是,用戶更不會去手動更新這些地址通訊目錄。悲劇的是,Circles需要用戶手工操作,它忽略了產品的感知價值,因此,當你的App產品需要進行感知工作操作時,用戶內心里面肯定會認為做這些事兒不值得。
不管你的用戶界面做的多漂亮,用戶體驗做的多有趣,人們還是不愿意使用你的產品,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你忽略了感知價值,人們不愿意做他們認為的“無用功”。
從個人角度來看,筆者認為這個問題是無法被解決的。Circles作為一個現實生活中的社交網絡工具,由于很多功能需要手工執行,所以它不會獲得成功?,F在,是時候重新思考一下這個問題了。
3、專注,耐心,因為互聯網還很年輕
筆者目前所在的公司是Intercom,我們公司使命非常宏大,也很寬泛,我們渴望去構建一些能被數百萬App,數十億人使用的產品。但是我們非常清楚,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經歷數年時間的磨練。
雖然像Instagram這樣的產品在短期內獲得了爆炸性增長,但是一般而言,社交網絡還是需要很長一段的時間去構建的。而且,和現實生活一樣,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如果想要加深社交網絡關系,一樣需要“日久”,才能“見人真心”。
然而,Google+讓人感覺有些操之過急,他們想要一下子搞定所有事情。前有Facebook的迅速崛起,后有Twitter的發展壯大,Google+認為,自己必須要同時和這兩家公司競爭。但是Facebook和Twitter確實兩個完全不同的產品,而且他們服務的對象也不一樣。結果,我們發現,Google+的產品太過復雜,他們沒有一個極具侵略性的殺手級功能,這也產生導致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Google+沒有專注在一件事上,或者通俗點兒說,他們沒有專注在某一個產品功能上?;仡欉^去幾年時間里,凡是獲得成功的社交網絡產品,它們無一不是只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并且把這件事做到最好,然后,當獲得成功之后,這些成功的社交產品才開始有機發展,擴張。
4、生活是凌亂、難以應付的,你要學會擁抱、接受這個理念
筆者曾經負責過一個規模巨大的研究項目,幫助沃達豐(Vodafone)公司分析他們的呼叫中心員工是如何分享信息的。在匯報研究結果的時候,我展示了兩張圖片,目的就是為了向他們解釋,和我們腦海里經過理性整理過的體驗不同,真實的生活,是凌亂、難以應付的。
生活中我們需要處理的事情,包括與他人的相處關系,是最復雜的一件事,同時也是很凌亂的。你不妨想想看,從最初相親認識,到步入婚姻殿堂,是不是非常復雜?人際關系包含了最深層的人類情感,比如,我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我們如何把自己展示給其他人,我們渴望得到些什么,我們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愿意加入到哪個群體之中,我們會愛上誰,我們怎么去愛,我們又如何面對死亡,等等。所以說,設計一款社交類產品是非常復雜、困難的。
我們的現實生活是混亂的,而軟件開發人員提供的卻都是結構化數據,二者之間必然存在分歧。也許有一天,我們人類大腦里都存儲著節點和鏈接,這樣我們就能直接映射到軟件上了。不過,這件事兒永遠也無法實現。
筆者認為,從某種程度上看,WhatsApp崛起的背后原因就是它解決了“Circles”無法解決的問題,也就是說,WhatsApp擁抱了“生活是凌亂的”這一理念。而Circles,Facebook Lists,還有Facebook Groups,所有這些產品都假設人類群體是一個限定的對象,而且設定了明顯的界限,而WhatsApp沒有這么做。
WhatsApp的群組對話和其他產品有微妙的不同,但是這個不同之處卻非常重要。WhatsApp上面的群組聊天一般不是永久性,或固定不變的群。其他群組對話產品,往往是集中一群特定的人,然后在一段時間內討論各種不同的問題,而WhatsApp不是這樣設計的。WhatsApp也能集中一群人進行交流,但是卻是一次性的,討論的主題也是臨時性的,比如一個活動,一場音樂會,一次聚會,或者周末小聚,等等。
當人們開始在群里隨意胡侃時,這種臨時性的交流群組就會逐漸消失,在必要的時候,用戶會重新構建其他群組,一般來說,人們會因為某個活動,某個事件聚在一起,然后加入群里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相互交流,分享內容,群組會逐漸變得凌亂,最后就沒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電子郵件貌似和WhatsApp有異曲同工之處。我們經常給同樣一群人發送電子郵件,每次也需要手工重構聯系人列表。對許多工程師來說,這是一件令人抓狂的事情,手工操作,無論是數據處理,還是數據存儲,效率是非常低下的,而且還會造成大量重復。
可是,現實世界就是凌亂,無規律的。未來,Circles應該如何運作呢?筆者認為,應該像WhatsApp那樣,給產品更多“臨時性”屬性,而非“永久性”。
5、如果你開發的是具有“網絡效應”的產品,不要使用“快速模仿”戰略
在筆者的辦公室旁邊,有一家夜店,但是這家夜店的生意卻在走下坡路,他們放的音樂不對,供應的啤酒也不好。很快,周圍又開設了好幾家新的夜店,他們有更好的環境,更好的音樂,更好的啤酒,但是結局卻一樣悲慘,沒過幾個月,這些夜店都倒閉了。
這些夜店都忽略了一件事情,也是開夜店的關鍵,那就是,朋友圈。人們都想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去夜店,這才是夜店成功的關鍵。
Google+應用過“快速模仿”戰略?!翱焖倌7隆边@個概念,其實就是復制競爭對手的功能,模仿他們的核心產品,避免和競爭產品直接沖突,然后在另一個領域里超越競爭對手。
這種戰略有不少成功案例,包括安卓,Windows,谷歌搜索,等等。對于Google+來說,Facebook不少東西它都模仿了,流媒體,照片,用戶資料,公司資料,通知提醒。但是有一件事兒,Google+無法模仿,那就是用戶的朋友圈。
網絡效應是需要花時間去經營的,而且,“快速模仿”戰略根本無法適用在社交網絡領域,因為它需要的是耐心和專注。
6、Google+的產品綜合應用功能很糟糕
如果你仔細回想一下,就會發現在Google+推出之前,谷歌就已經有很多社交產品了。筆者不是第一個發現這個情況的人,下面就羅列出谷歌公司已有的一些社交產品:
l Gmail:異步信息,內聯多媒體支持
l G Chat:同步信息,文本,以及視頻。
l Picasa:照片和視頻,內聯私人分享
l YouTube:公共用戶視頻社區
l Reader:雜志
l Blogger:出版和新聞內容服務
l Voice:語音電話和手機短信服務
筆者可以肯定的是,谷歌手頭上肯定有很多產品需要處理,但是他們必須知道,如果一個用戶使用多個谷歌產品之后,該如何通過一個身份識別層,應用所有產品呢?種類如此繁多的社交產品,用戶不可能每使用一個產品就用一個用戶名登錄,不要說用戶自己,估計最后連谷歌也會被搞暈。這里可以參考一下其他公司的解決方案,他們一般都使用電子郵件地址作為統一的產品用戶標識。好吧,筆者不得不說,這個解決方案對于谷歌Gmail的開發團隊來說,真是個諷刺。
7、人們需要清晰的、能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概念模式
筆者有很多朋友不準時。我記得在移動手機出來之前,每次安排會議之后,我都需要提前很久到會議地點等人,因為我不知道哪些朋友會晚來。
有了移動手機之后,那些糟糕的體驗終于解決了。但是谷歌的Hangouts(谷歌環聊)又把這種體驗給拽回來了。在聊天的時候,我應該等待對方應答嗎?我要不現在打開一個新標簽?或是做些其他事情?
回顧社交行業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絕大多數成功的社交軟件都提供了線下體驗。如果Hangouts的概念模式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話,效果肯定很糟糕。因為你要設定一個“Hangout”活動的話,首先必須要做好其他功課,比如要先去詢問他人是否有時間,然后再去建立一個日程表活動,最后才能完成“Hangout”。
相比Hangout一個人,打電話反而簡單的多。也許Hangouts對于組織工作和會議比較受用,但是要是和你的家人或朋友聚會相約,還是打電話更方便吧。
8、分銷往往勝過產品本身
在剛剛發布Google+的時候,還是成功的引領了一波浪潮,至少,它讓數百萬人每天登陸,然后在上面簽到。
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用戶已經在上面用自己ID登錄,進行搜索操作,查收郵件,觀看視頻,等等。一旦谷歌在其系統渠道上進行分銷,比如安卓,Chrome,還有搜索,那么他們還是有很多方法獲得成功的。
那么,下一步是什么呢?
我們分析了上面這些教訓之后,下一步該做些什么呢?我認為,Google+雖然目前陷入困境之中,但還算是一個理性的困境。谷歌需要回到最最基礎上面,然后更加專注。
要記住,產品策略,其實就意味著說不。谷歌需要明白Google+可以解決人們哪些問題,專注在一小群用戶上,甚至干脆就專注在一個人身上,讓產品更加簡單,容易理解,就像Instagram,Snpachat,WhatsApp,Secret這些產品一樣。
Google+復雜的難以置信,而且不少人都不知道該如何使用。簡化產品,然后提供一些殺手級功能,在用戶界面上,不要提供過多的選項,而要選擇為用戶提供價值。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Google+需要建立在一個真實世界的社交規范和概念模型之上,你必須要明白,我們仍然處于社交軟件的初期階段。
雖然社會科學模式已經非常成熟,但是目前還沒有既定的方法去開發社交類軟件產品。復制競爭對手在社交網絡領域里是不會成功的。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并了解人們真實生活的世界,就可以提供更好的社交產品,幫助人們生活的更好。
(via?譯/快鯉魚)
Google+多失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