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來衡量你的用戶體驗?留存率\滿意度\NPS?

2 評論 20717 瀏覽 122 收藏 11 分鐘

衡量你的用戶體驗指標應該選擇哪個?是留存率、滿意度還是NPS?文章作者對這三個指標展開對應的分析解讀,希望你能夠找到一個適合你家產品的指標。

進入體驗小組后,跟團隊伙伴就衡量用戶體驗一事開展過多次激烈的討論。衡量用戶體驗到底是該用純主觀感性指標,還是應結合客觀行為進行綜合評估。這是我們的分歧點。

百度百科上對用戶體驗的注解是: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簡稱UE/UX)是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一種純主觀感受。如果按這樣理解,體驗似乎就是一件純主觀感性的事情,那么衡量用戶體驗也應該用純主觀的指標?

繼續往下思考,我們為什么要衡量用戶體驗,只是為了讓TA感覺很爽?當然不是,讓用戶爽的背后其實是希望用戶帶來更大的價值。對于企業來說,不論在戰略上把“用戶體驗”置于多么高的位置,其終極目的依舊是用戶的商業價值。而用戶的商業價值最直接體現的就是用戶忠誠度。也就是說,公司提升用戶體驗的根本訴求之一是為了提升用戶忠誠度。

因此,當我們希望更科學衡量用戶體驗時,可以從如何衡量用戶忠誠度切入思考。用戶忠誠可以分為態度忠誠和行為忠誠。目前各公司衡量用戶體驗的側重點不盡相同,基本可以分為三類:

01行為忠誠派

這是大多數公司采用過的思路,即便是初創公司,沒有系統的體驗思維,也知道建立用戶行為指標體系,監測用戶的行為是否忠誠(這是公司能不能活下來的關鍵之一)。

對于平臺型產品而言,供給側用戶(如淘寶商家)和需求側用戶(如淘寶買家)的特性不同,用戶忠誠行為指標也有較大差異。供給側用戶常見的忠誠行為指標包括留存率(失活率)、活躍度、服務好評率等,而需求側用戶常見的忠誠行為指標除了留存活躍外,更直接的還有復購率等。

行為指標的優點是可以直接通過后臺沉淀的行為數據獲得,相對而言更加客觀。這在崇尚大數據驅動的背景下,可能更受企業認可。

不足的地方是行為忠誠跟用戶忠誠始終存在GAP,無法全面衡量用戶忠誠。這之間的GAP值跟企業所處于的行業性質有密切關系。企業壟斷程度越強,GAP值越大。什么意思呢?比如OTA行業,攜程去哪兒的用戶留存活躍復購都很高,但這并不能說明用戶忠誠,可能是因為用戶可選擇余地少,不得不行為忠誠,而不是主動行為忠誠。只要市場上出現更優質的選擇,用戶流失不可避免。

02態度忠誠派

態度忠誠,即更注重監測用戶的主觀感受。不少公司或多或少都有開展追蹤用戶態度的措施,小到在產品環節中加入滿意度評價插件,大到系統性開展滿意度或NPS調研。目前比較流行的用戶(主觀)體驗監測指標有CSAT(用戶滿意度)、NPS(凈推薦值)、CES(用戶費力度)等。

用戶滿意度(CSAT)

CSAT評分的目的是測量用戶對企業產品、服務或交互的滿意程度。CSAT通常讓用戶回答一個或一組問題,或者完成一份詳細的問卷,從而得到相應的分數,評估他們對產品的體驗。

常設的問題如:請選擇以下選項來描述您對這款產品的整體滿意程度。

  • ?非常不滿意
  • 比較不滿意
  • 一般
  • 比較滿意
  • 非常滿意

凈推薦值(NPS)

作為未來的客戶忠誠度指標,最近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NPS展現的基本核心理念是,一個企業的用戶可被劃分為三類:推薦者、中立者和貶損者。

其核心問題是:“您有多大可能向您的朋友推薦我們(的產品或服務)?”。然后讓用戶從0-10分中選擇一個分數,0分代表“完全不可能”,10分代表“非常有可能”。

用戶費力度(CES)

CES關注的是企業會讓用戶費多少力氣去滿足自身需求。

常設的問題是:您需要花多少力氣去實現自己的需求?請從1-5的范圍內選擇。然后讓用戶從1到5中間選擇一個數字。1代表非常輕松,5代表非常費勁。

相比行為指標,態度指標更注重用戶的心理感受,更貼近體驗本身。這是態度指標的優點。

但其缺點同樣也很明顯。如果能順利獲得用戶真實的態度指標,用戶的態度和行為匹配,這是最理想的結果,但實際上很難。最現實的問題是,獲取用戶真實態度、挖掘到用戶實際的想法和意愿是一件極有挑戰的工程。用戶說他愿意推薦,他就真的推薦了嗎?行為上真的就忠誠了嗎?

本質上這是對人的探索,人文社科的套路從來不是客觀準確的“1+1=2”。為了盡量探知并量化衡量人的態度和意愿,為了盡量減小測量誤差,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產生出了很多方法。態度指標體系的建立關鍵在于逼近真實、減少誤差。這對于體驗團隊的專業性要求極高。

對于企業而言,要建立一套監測用戶主觀態度的體驗系統,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可小視,并且還要冒著無法準確獲得真實態度的風險。

03綜合派

鑒于行為指標和態度指標各自的不足,不少公司在實際運作中,綜合了兩者,同時從數據驅動和用戶為中心的角度出發,采用了綜合體驗指標。比較典型的有Google提出的Heart模型。

Heart是一個用來衡量提升用戶體驗的框架,每個字母代表一種用戶體驗測量標準:

  • Happiness? (愉悅感)
  • Engagement (參與度)
  • Adoption? (接受度)
  • Retention? (留存率)
  • Task Success(任務完成率)

這五項僅僅是指標體系的范疇,不同產品可據此定義具體的指標,用以監控用戶體驗。

愉悅感結合用戶的滿意度來度量,任務完成度結合任務完成的效果和效率來度量。參與度、接受度、留存率一般通過廣泛的行為數據來制定。

在綜合指標設定中通常不一定要用到所有維度,但可以參考該框架來決定是包括或排除某個維度。比如供給側用戶需使用你的產品作為工作的一部分,在這種環境下參與度就沒有什么意義了,此時可以考慮選擇愉悅感或者任務完成度。

綜合體驗指標的好處在于同時衡量了行為和態度忠誠,降低了由單側衡量帶來的片面和不準確風險,能較大程度獲得用戶忠誠度。

那么,對于不同類型公司來說,該如何選擇合適的指標體系來衡量用戶體驗?

按行業性質的角度來說,壟斷程度越高,行為忠誠衡量用戶忠誠的程度越弱,此時需要側重關注用戶態度忠誠;?壟斷程度越低,市場競爭越激烈,用戶的選擇空間很大、轉移成本很小時,可側重關注用戶行為指標。

互聯網行業,流量效應明顯,全盤通吃的巨頭和獨角獸眾多,對于這部分公司而言,這個時候只關注行為指標是不夠的,要時刻謹記的是,你的用戶未必是真的因為忠誠才選擇你,可能是,此時TA別無選擇!

在實際運作中,純粹只衡量行為或態度一側忠誠的情況很少,基本都是往綜合體驗指標的方向發展。

側重關注行為指標的公司,或多或少會加入滿意度評價來獲取用戶意愿等;而在衡量用戶意愿的態度指標體系中,比如NPS,其創始人自始至終都在強調需要定期驗證態度指標NPS與用戶忠誠行為之間的關系。如NPS與用戶忠誠行為并不匹配,那么NPS對衡量用戶體驗的準確度和科學性就要受到質疑了。

 

作者:木糖(公眾號:90后運營圈),2歲運營喵,就職于滴滴出行。

本文由 @木糖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其實對Heart模型的5個維度,我還是不是很能理解,比如五個維度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是怎樣組合起來支撐這樣一個綜合體驗指標的?

    來自湖北 回復
  2. Hey 木糖,我最近也在負責一個體驗運營的team,能加個微信溝通溝通么? ??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