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例講解:用戶預期那些事兒

1 評論 6191 瀏覽 26 收藏 9 分鐘

提高用戶體驗,從判斷用戶預期做起。

預期簡析

一、什么是預期?

預期是對未來情況的估計。

二、什么時候,在哪兒,誰會用到預期?

  1. 產品設計時,對原型頁面的設計,產品。
  2. 產品運營時,對活動內容的創作,運營。
  3. 產品瀏覽時,對元件與頁面判斷,用戶。
  4. 產品使用時,對使用結果的預判,用戶。

三、頁面設計為什么要在意用戶預期?

產品設計三要素之別讓我想。

四、怎么做?

  • 宏觀層面,尋找物理學、基因/進化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原理性學科的理論支持。
  • 微觀層面,運用同理心,從新手角度去審視所有元件及頁面,消除歧義與費解元素。

實例說明

一、預期與效率

預期和效率狹路相逢時,選預期!

上圖,微信發動態的前兩步。

上圖,Keep發動態,點擊 [相機icon],卻跳到文字編輯頁面,滿臉的措不及防。

可以揣測,Keep的產品認為,微信發動態的第二步的彈層是多余的,精簡掉之后沒有任何不適,而且效率還提高了。這就是基于自己的心智模型做產品設計,沒有考慮到新用戶的使用感受。

上圖,剛去新版Keep看了一下,之前反饋過的問題已經不存在了。

但是,新增的中間頁,問題更大。中間大面積高亮色的相冊&相機icon,和底部的心情/狀態&地點簽到。前者更吸引視覺,后者更方便操作,凸顯了的不讓用戶輕易點擊到,能輕易點擊到的卻不凸顯。整體布局有嚴重的割裂感,也不知道想引導用戶做什么。

還有相冊和相機 icon,本來是能識別的。后來看到 icon 下方的文字后,卻懵逼了…發了一條運動時刻,卻找不著發哪去了,唯一得出的結論就是:“運動時刻里可以發布照片和視頻,而發布動態里也可以發布照片和視頻,但發布動態和運動時刻不是一回事”,大概就是這樣。

這個例子想說的就是:“預期和效率狹路相逢時,選預期”!

二、預期與糾正錯誤

經常有這樣的情況,給他人轉賬時,順手在消息輸入框內輸入金額數字,然后發送……這種情況微信和支付寶都有遇到過,當然支付寶偏多一些。

老版本的支付寶,轉賬金額就是直接在消息輸入框中填入的,種種原因,改為了現在的轉賬方式。也有沒用過老版支付寶的用戶,但出現“發數字”的情況,這可能就與支付寶本身的形象有關了。

不管是老版本習慣還是產品形象的問題,用戶預期總出錯,就要去優化。上圖是支付寶的解決辦法是及時糾正,當用戶只輸入數字時,延遲1秒,會出現轉賬的快捷入口,點擊后會跳轉到轉賬頁面。

三、預期與現實映射


華為 EMUI 上出自 Qeexo 的指關節截圖說明(上圖),不能用邏輯思維理解。敲兩下截屏,無法從邏輯層面連貫起來。只能死記硬背,這是最下乘的功能設計。

相比較,MIUI的截屏(上圖),無需多言,一看就懂。理解起來也有邏輯相關性,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一件東西時,是用“抓”的,抓到就保留下了。截屏的目的也是保留,在屏幕上三指下拉就是模擬“抓”的動作,把當前顯示的頁面“抓”下來。

這種虛擬對現實的映射設計,是基于進化理論的一種更本質的用戶預期,是寫到基因里的本能,生來就會。

上面兩個例子,華為的截圖功能是被“發明”出來的,沒有任何現實依據。憑空捏造的東西,當然也不會有明確的預期。

而小米的截圖功能,則是被“發現”出來的,挖掘了人類的本能行為并融入到虛擬世界中。當用戶使用截屏功能時,不經意間契合了身體的本能,用一次就能記住并學會。

在設計手勢交互時,一定要找進化論方面的理論依據。比如指關節敲擊,可能用于喚醒智能語音助手更合適,就像敲門。這樣才能做出符合本能的預期體驗。

四、預期與 icon

上圖,同一條消息的兩種狀態,圖一是預覽,圖二是詳情。圖一中的評論是 icon 形式,圖二中的評論是輸入框樣式。點擊后,二者跳轉頁面相同(圖三),都符合預期。

上圖,評論使用了輸入框樣式(圖一),點擊后卻跳到了新頁面(圖二),與預期不符。

總之,評論 icon 的靈活度較高,點擊之后浮層輸入最好,跳轉新頁面輸入也能接受。而評論輸入框,只能輸入框上滑并彈出鍵盤,起碼視覺效果必須這樣。

在平時,我會把App的語言改為中英以外的語言,然后去使用。不認識文字,只能靠icon和動效摸索使用,凡是能正常使用完主流程的App,我都會仔細研究。

五、預期與狼來了

假如有兩條推送信息,分別來自餓了么和美團外賣,都寫著午餐5折,你會打開哪條?

假如有兩封面試郵件,分別來自拉鉤和大街網,都寫著CEO邀請你面試,你會打開那封?

……

我曾雙數次打開餓了么,把優惠午餐加入購物車,結算時又變為了原價。關閉餓了么推送,后來一年多再沒點過5折午餐。直到上周,不小心點到推薦位,才發現現在的5折居然是真的??赡苤暗?折優惠配送費額外高,也可能是我沒理解5折午餐的用法。但我是用戶,我沒錯。

至于大街網的郵件,很勵志,幾乎每天被大廠看好,每天都有CEO約我面試,每月都被大廠加入人才庫。這樣的郵件每周收到三五封,點擊郵件內的鏈接去到大街網,才知道都是營銷郵件。于是果斷拉黑,并棄用大街網,哪怕真的錯過面試機會,也不想成天上當受騙。

……

上面兩個例子,都是嚴重與預期不符,導致用戶對產品失去信任的情況。

 

本文由 @?微臣有bug要揍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