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設計表達與感知

2 評論 10673 瀏覽 34 收藏 14 分鐘

什么是智能化設計?智能化設計表達與感知。我們要做些什么用戶才會”感覺智能”?以下是我們在AI設計,ChatBot的一些相關研究及思考。

一丶定義問題:我們在說的智能

1、 什么是智能?圖靈測試

“我不能確定對方是人還是機器”,人工智能的主流定義是基于圖靈測試。

圖靈測試(The Turing test)由艾倫·麥席森·圖靈發明,指測試者與被測試者(一個人和一臺機器)隔開的情況下,通過一些裝置(如鍵盤)向被測試者隨意提問。進行多次測試后,如果有超過30%的測試者不能確定出被測試者是人還是機器,那么這臺機器就通過了測試,并被認為具有人類智能。圖靈測試一詞來源于計算機科學和密碼學的先驅阿蘭·麥席森·圖靈寫于1950年的一篇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在圖靈測試中,一個計算機在沒有直接物理接觸的情況下接受人類長時間的詢問,如果“足夠多”的詢問者在“足夠長”的時間里無法以“足夠高”的正確率辨別被詢問者是機器還是人類,我們就認為這個計算機通過了圖靈測試。[1]

簡而言之,智能設計的命題是機器有豐富的”對話語料”,滿足用戶對話的預期。 而現在的大數據背景下,已經為我們提供大量可遷移的對話語料,例如微軟的小冰由微信端反哺小娜(Cortana),科大訊飛的中央數據庫,阿里的客服小二。?對話的問答經過專家的監督學習訓練,打標,序列運算,我們有充足能力通過特定的圖靈測試,并持續成長。

2、智能還分強弱? 弱智能、強智能

#單一智能 ?#預編程 ?#訓練編程 ?#主動學習

弱智能是被動學習,強智能是主動學習。?

目前應用的智能主要在弱智能,人工預編程邏輯,或者利用大數據進行樣本訓練,解決單一的預設問題。 即使是Google的AlphaGo也是弱智能的優化版。 而強智能依然在研究階段,例如更像兒童學習,你沒有告訴他是飛機,他能主動發現和建立認知。

弱智能時代,”技能”機會。

所以應用到Alexa,天貓精靈,阿里小蜜,都是基于每個單一問題或目標,進行場景化劇本設計。 幸運的是我們人類在日常場景中存在大量簡單對話及普遍性行為模式,在弱智能時代提供了大量尚未開發的機會。 例如自動駕使,也是通過傳感器大數據訓練能達成的弱智能”技能”。

例子:

弱智能,阿里小蜜,按雙11及1212場景設計對應的人機交互,底層配置網絡路徑式設計,監督學習及半監督式訓練模型,優化置信度最優解。 在阿里系消化大量常見對話查詢,滿足用戶需求。

3、為什么科技還分黑白?黑科技 vs 高科技

用戶期待的是什么? 為什么都在突出黑科技?

黑科技-動漫中出現的詞語

在《全金屬狂潮》中登場的術語,原意指非人類自力研發,凌駕于人類現有的科技之上的知識,引申為以人類現有的世界觀無法理解的獵奇物。[2]

我們可以引申應用到超出大眾常見認知的新技術應用上。 在營銷上吸引用戶注意力,在產品上提供超出大眾預期值的新技能應用。 用戶獲得意外收益,并互利商業目標增長。

高科技,相對遠離消費者的廣義領域

一種人才密集、知識密集、技術密集、資金密集、風險密集、信息密集、產業密集、競爭性和滲透性強,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具有重大影響的前沿科學技術。通俗的理解,就是高科技必須進行產業化,才能形成產業規模效益。并且高科技無國界。需要全球高科技產業聯合應對人類共同的命運問題。[3]

高科技與用戶日常生活的距離感相對陌生,在消費者運營或營銷時相對少用。 主要在商用場景突出專業性的應用較多。

4、小結:用戶需要的是什么?體驗中加入黑科技的本質是什么?

消費者關注黑科技的原因在于簡單的好奇心與探索,期待更聰明的解決方案,以演化心理學的推理底層的心理需求是提升生活品質,達到生存機率的提升。 所以合適地突出或加入黑科技元素能有效吸引用戶關注,并提供相應的真實激勵反饋,便可有效產生體驗體閉壞,促使用戶與商業共贏。

二、發現規律:用戶期待的智能 #高智能 ?#未知的 ?#敬畏的

1、我們是如何表達智能?期待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人類對高智能的期待并不是一兩天的事情,早在有文明開始時就植根于我們們意識中。 人對造物者的期待,人對更高智能能克服大自然,超越生老病死的期待出自生存的基因本能。

下面看一些影視科幻作品,具體化智能表達的形象設計。

(1)普羅米修斯 ?

[4]#白種 ?#完美人 ?#未知 ?#不表達感性情緒 ?#純理性

《異形》前傳電影《普羅米修斯》由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所執導,影星勞米·拉佩斯,邁克爾·法斯賓德,蓋·皮爾斯,查理茲·塞隆等主演,影片于2012年6月8日上映。故事被設置在宇宙中最危險的角落。影片講述一隊科學家開展了一場驚悚的探險之旅,這一切將考驗他們生理和精神上的極限,并讓他們滯留在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那里他們會發現困擾人類已久的終極問題的答案,以及生命的終極之謎。

普羅米修斯,創造人類的工程師,?幕后美術設計素材來源自達芬奇文藝復興時代,人對神的表現特徵。 參考圣經故事人對神的陳述形象進行具象化,白種人,完美人比例。 不表達感性情緒的臉部設計,純理性人的期待。

(這故事建議有興趣的,建議由第一集異形的太空飛船開始看,以及補充一定的圣經故事背景信息,會對西方文明有進一步的解讀層次深入。)

(2)2001:太空漫游

[5]#未知的敬畏心理 #好奇與探索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是由斯坦利·庫布里克執導,根據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小說改編的美國科幻電影,于1968年上映,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里程碑”。本片獲得當年最佳美術指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4項奧斯卡獎提名,獲最佳視覺效果獎,獲1968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美工獎。[6]

太空漫游也是一個描述人性探索未知領域的著名系列小說。

(這故事建議有興趣的,建議補充一定的系列小說信息,及美國科幻電影史,解讀層次會更深刻。)

(3)三體

[7]#未知的文明 #不表達感性情緒 #純理性

《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組成,第一部于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第二部于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則于2010年11月出版。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其第一部經過劉宇昆翻譯后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8]

三體人,未知的外來文明,三維四維的一知半解,為用戶(讀者)提供了回訪(追看)產品的動力。 這種情節設計為我們落地到產品設計提供了豐富的指引,依此我們進演至設計尋找應用啟示。

三、設計關鍵:智能表達與感知 #理性感 #敬畏感 #探索欲

1、商業案例與啟示,發現不謀而合的現象級規律。

#未知的敬畏心理 #不直白表達感性情緒

商業案例中我們發現全球的設計趨勢在表達智能感在抽象理念層,不約而同。

  • Alexa Reverb – 發光的圏,未知的能力,未知的生命體;
  • Cortana – 未知圓圈,情緒的隠藏,置于視焦上方位置的暗示;
  • Google Assistant – 4個會飛的球,未知的反重力,未知的飛動規律。

[9]經典的幾個案例都是經過多年專家背書研發的前沿設計,底層是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的VUI/CUI技術積累。 近70年的沉淀,沒有明示規則,但已默默約定俗成,形成共識。 智能感知與表達是有路可依,而且越趨明顯,在未來30年的智能時代將成主流設計思路之一,欠的可能只是后人追加的”智能主義時代作品”。

2、小結清單 #關鍵 #規律

  • 理性感,弱化情感表達 (手法: 抽象化/幾何化/沒咀巴/沉默感)
  • 敬畏感,隱性的本能期待 (手法: 發光/抽象/神化/高智能/外星科技)
  • 探索欲,神秘未知 (手法: 反常識/反重力/未知生命體/會飛的石頭立方圓球幾何)

3、體驗輸出與期待需求 #設計表達 ?#用戶感知

用戶想要的和咀里說出的不—樣,需求需要被挖掘。 就像用戶只會說出更快的馬,不會說我要的是更快的交通方式。

以上就是我們在阿里小蜜設計過程中的一些思考,希望對大家有用,(n_n)謝謝~

參考文獻:

[1]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BE%E7%81%B5%E6%B5%8B%E8%AF%95

[2]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黑科技/10563341?fr=aladdin

[3]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高科技/263070?fr=aladdin

[6]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2001太空漫游/18606?fr=aladdin&fromid=8894685&fromtitle=2001%3A太空漫游

[8]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三體/5739303?fr=aladdin

[4][5][7][9] 圖片來源自網絡

 

作者:周銘漢,現為阿里國際UED的UX設計師

本文由 @周銘漢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來自北京 回復
  2. 66666666666666

    來自福建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