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人自述:有道云筆記團隊協作功能是如何誕生的?

2 評論 10465 瀏覽 18 收藏 17 分鐘

[核心提示] 云筆記產品進入團隊協作領域需要經歷什么樣的思考和打磨?把握好取舍之道是問題的關鍵。

編者注:有道云筆記是網易有道旗下的云筆記產品,目前已覆蓋了 PC、iPhone、iPad、Android 和 WP 平臺。

上周末有道云筆記正式開始內測其團隊協作功能。本文由網易技術總監、有道云筆記產品負責人蔣煒航投稿,從一名產品人的角度講述了「有道云筆記·協作」誕生背后的故事。

文章篇幅較長,較為詳盡地回溯了產品從創意到完善的過程,其中對產品定位和理念的反復思考尤為值得關注。


有道云筆記在 2011 年 6 月第一次和大家見面,在過去的 3 年里,有超過 2400 萬的用戶通過有道云筆記開始了他們的云端記錄之旅。而我們也在思考,云筆記的下一個創新點在哪?是更炫酷的功能,還是開拓一個更新的領域?

為什么瞄準團隊協作領域

事實上,在云筆記產品研發的過程中,我們調研過一些潛在的方向,也嘗試過不少微創新。真正讓我們決定云筆記向團隊協作方向突破的,其實不是有道的任何一位高管,而是用戶。

在和用戶溝通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小規模的團隊用云筆記創造出了很多新鮮的玩法。

羅輯思維團隊是首先引起我們興趣的團隊。他們對云筆記的創造性運用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羅輯思維的編輯團隊使用同一個云筆記賬號,每位編輯建立一個自己的筆記本組整理預料素材,而主編將不同團隊成員貢獻的素材整合在一起,形成最終羅輯思維的節目腳本。

隨后我們為羅輯思維團隊開通了公眾賬號,號召更多的普通用戶通過有道云筆記向節目投稿,經過篩選整理后將優秀內容共享到云筆記公眾賬號中,公眾賬號變成了一個粉絲做出貢獻也得到回報的地方。從 2013 年初我們接觸到羅輯思維,在使用過程中他們向云筆記團隊提出了很多急切的需求,比如設置權限,需要看到修改過程等等。

云筆記之前的版本并不是為團隊協作設計的,所以類似邏輯思維這樣的團隊使用起來會有種種障礙,但這些團隊愿意嘗試新東西,把效率看得很重要,也不受大公司那些條條框框的約束,他們想到很多辦法來規避這些障礙。

另一個例子是?NGO 組織黑龍江青基會。這個只有四五個人的小團隊要同時處理幾十所希望廚房和希望小學的項目進展,對他們來說最大的挑戰在于要隨時隨地協同處理信息。這四五個成員共用一個有道云筆記賬號建立了一套資料協作機制,日常工作的處理和匯報完全在云筆記上進行,即使出門在外也可以隨時查看項目資料。

正是這些用戶富有創造力的操作方式給我們釋放了一個很強烈的信號:用戶在尋找更好用的團隊協作產品。

有道云筆記·協作是怎樣誕生的

把一個好想法變成好產品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而且中國用戶的團隊協作方式與國外有著極大的差別,照搬國外的現成產品幾乎不可能。于是我們開始了漫長而艱苦的快速構建原型、試錯、推翻重建的過程。

第一階段:2013.3 – 2013.5 嘗試云筆記共享版

在一開始,我們的思路是做云筆記的共享版。我們在筆記和資料的存儲、管理方面有了一定的經驗,國外同類的云存儲產品 Dropbox、Evernote 也都做了共享版,或許有可以借鑒的地方。我們組建了一支很小的特別行動組(1 名后臺開發、1 名前臺開發、2 名兼職 PM)只用了幾天時間就做出了一個團隊共享筆記本的原型,團隊所有成員都可以添加和修改共享筆記本中的筆記。

1

(云筆記共享版的界面)

2

(云筆記共享版中大家通過更新筆記標題來聊天)

然而問題很快出現了。最初幾天的新鮮勁兒過去之后,參與體驗的團隊成員很快就沉寂了下來。我們以為是產品原型太過簡單,于是又快速增加更新提示、提升共享速度,但發現仍然沒有起色。通過訪談,我們才意識到簡單的筆記共享,只是相當于讓大家把自己手里的蘋果扔到一個不會動的筐里,至于誰扔的,誰咬了一口,都看不到。我們意識到,對于團隊而言,共享資料的目的并不是僅僅為了存儲和備份,推動項目的進展才是最終的目的。所以這種只能部分取代 FTP 功能的云端資料庫,用戶當然不愿意用。

此路不通,產品工作陷入困境。

第二階段:2013.5 – 2013.9 重新確定產品形態

云筆記共享版的思路被否定后,我們覺得問題在于用戶不知道共享筆記的內容做了什么樣的修改。為此我們嘗試了下面幾種不同的原型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始終找不到讓我們自己滿意的方案。

3

(中間嘗試過的協作產品原型)?

在困擾中,我們決定重頭從用戶的場景出發,來定義產品的形態。這段時間我把電話簿、微博微信上創業的、帶團隊的、做管理的、高校里做教授的好友通通騷擾了一遍,跑遍了三里屯、798、國貿、中關村、五道口的咖啡館。一番訪談下來發現,大家要的不是一個方便的云端資料庫,更多的要是一個有效的云端工作場所。在訪談中,我的朋友們一再提起微信在他們工作中起到的重大作用,以及微信在文檔管理上的不足。我們意識到,在團隊協作產品中,IM 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模塊。資料庫+IM 應當成為協作產品的主要產品框架。

因為 IM 有用戶習慣的交互方式,所以我們新版的產品原型也試圖在 IM 的標準交互上進行改良。

4

(資料庫+IM 的移動端原型)

5

(資料庫+IM 的桌面端原型)

第三階段 :2013.9 – 2014.2 找到資料與 IM 的平衡點,為自己做產品

在此產品基礎上,我們擴大了團隊規模,加大了開發力度,也引入了 UI 設計。在這個版本中,協作界面被分成三欄,左側是群列表,中間是 IM 討論,右側是資料庫內容。資料庫中又分為筆記和文件兩個類目。用戶可以在 IM 中討論項目相關的內容,資料的更新參考個人筆記,最近更新的內容排在最上面。

6

(資料庫+IM 的首個 UI 設計版)

為了得到更多的內部反饋,我要求整個筆記團隊完全拋棄企業 IM 工具(網易泡泡),轉用云筆記的協作產品。作為團隊帶頭人,我解散了所有筆記組的泡泡群。

但畢竟協作產品當時還在開發中,存在協作 IM 消息提示不夠及時等各種問題。不久之后我就發現,我的團隊成員偷偷的重新建了泡泡群(只不過把我排除在外)。但如果是關于文檔的交流,大家還是愿意在有道云筆記·協作中討論的。 ? 所以這不得不讓我們重新思考協作功能的定位。如果說資料庫和 IM 是天平的兩端,第一次的問題是完全把自己困在了資料庫那一邊,而這次,則是向 IM 的步子邁得有點過大了。

經歷過這輪內測后,我們意識到,有道云筆記·協作不是要完全代替團隊內現有的 IM,我們要做的協作產品,核心應該還是資料,在這里資料不僅可以被管理,而且應該有更加強大的協作編輯能力,IM 討論是輔助討論和實時更新的手段。

在意識到這點之后,我們將筆記和文件合并到同一個功能模塊中,并將這個功能模塊置于客戶端界面的中間,突出其核心價值。通過增加多版本對照、筆記和文件評論等功能加強了資料管理和協作能力。在 IM 討論區增加資料新建、修改、刪除的消息通知,把資料庫與 IM 模塊更加有機的結合,讓沉淀的團隊資料真正活起來。 ? 在做完這些修改之后,我們終于初步達成了「給自己做產品」的目的。

7

(以資料為核心的資料庫+IM 產品結構)

第四階段:封測 2014.2 – 至今 ?從給自己做產品到給用戶做,與用戶交朋友

接下來,我們把視角從「給自己做產品」切換到「給用戶做產品」,讓用戶給我們盡量多的反饋,然后讓他們愛上我們的產品。我們盡快地找到一批會給我們有價值反饋的用戶。在過去 3 個月中,我們以 2 周為周期,優化視覺與交互、修改 bug、完善功能超過 500 項。通過與用戶的深度交流,我們也獲得了一些新的洞察。比如說,我們意識到在協作辦公場景中,對 office 文檔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根據這個洞察,我們為協作產品增加了 Office、PDF 預覽功能,并在近期將提供對 Office 文檔直接編輯(不再需要下載和上傳)的功能。

8

9

(有道云筆記·協作產品內測版界面)

在封測階段我們邀請了一些團隊來體驗產品,其中有道口語大師團隊、網易新聞客戶端團隊、網易花田團隊、網易游戲部、網易杭研團隊、網易云閱讀團隊、網易云音樂團隊等眾多網易內部產品團隊已經從最初的嘗鮮用戶成功轉化為第一批忠實用戶。除內部團隊外,一些外部朋友也參與了封測過程,她生活團隊、周末去哪玩兒團隊、卓明地震援助信息中心、黑龍江青基會以及網易校園合伙人大賽的參賽學生等很多團隊,都在協作的使用過程中給我們提出了很好的改進建議。

經過 1 年多的反復演進,有道云筆記·協作為團隊用戶提供了群管理、筆記、文件、圖片的管理和協作、IM 交流和通知等一系列基礎的功能模塊。之所以把產品設計成這樣,源于我們最初的一個理念:我們要做的是一個面向大多數用戶的產品。這些用戶迫切需要的是最為基礎的文字處理軟件、表處理、實時溝通。在比較長的時間里,我們不會考慮專門面向某些特定人群,比如會計、銷售這些垂直領域做專門的開發。

在產品誕生的過程中最難的不是技術上的問題,而是要準確判斷出哪些功能應該上,哪些要拋棄。我的看法是,研發過程中當然應該保持專注,要弄明白哪些事情為什么做,哪些事情為什么不做,哪些事情要做透。

產品的取與舍

對我們來說,原則很簡單,我們提供的產品應該是為一線團隊項目推動者服務。

所以我們要讓資料的共享、編輯、協作變得更加高效、對于項目的討論要更加實時。而過于復雜的組織架構、OA 流程管理、層級權限設計,就顯得沒有那么重要。這都是我們不做的事情,因為我們的用戶都是一些沒有層級觀念的人。他們可能只是幾個想合伙把一件事做成的小伙伴,不需要那些復雜的東西。

我們希望團隊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想象去靈活使用有道云筆記·協作,形成最適合自己團隊的使用模式。而我們云筆記團隊也將在內測階段中根據大家的反饋繼續嘗試更多的創新。

歸根結底,一切的一切還是要回歸到用戶應用的場景上去。這是我們產品成功的根本和保障。

李彥宏在百度聯盟峰會上談到未來趨勢的時候講到,提升企業內部效率的企業級軟件將是大市場。我們很高興有更多的企業關注這個機會。對我們來說,這既是一塊嶄新的領域,也遵循著我們一貫的理念。連接人,連接團隊,從個人到團隊全面提升效率。

via:極客公園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一句話說得很對!互聯網產品最終還是歸結到用戶場景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