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步驟,打造讓用戶癡迷的產品(附大會PPT下載)
什么是營銷爆款?
在0成本投入的情況下可以在10天內感染300萬人以上的UV;或者在少量資金的推動下可以在10天內感染1000萬以上的UV。
分享嘉賓:朋友印象、乂學教育創始人@栗浩洋
本文為1月7日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與騰訊大學聯合主辦的2017中國產品經理大會·上海站嘉賓分享內容整理總結,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Ella 整理,部分內容有修改:
我原來是做小學奧林匹克競賽的,在做AI的時候有比較多的看法。
在2014年整個行業都不看好AI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做AI的教育了。有人說AI可以代替快遞員、安檢這些工作,李開復說可以代替人類5-15秒的工作;但是我們使用AI來代替高級知識分子:老師的工作——這個難度非常大,所以對AI的理解會更深入一些。
我非常不認同AI還需要人去校正,其實AI比人聰明。
有句話叫做“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我們可以把上帝改成AI,AI比人類智能很多。
我們會認為手機不是一個易耗品,很多人可能是兩三年才會換一部手機——但是這些AI并不知道,但是AI每次給你推薦的手機都沒有產生購買,它會自我進化,后面就不會給你推手機了。
但是有1%的人例外——比如經常買手機做測試的,一個月就會買很多新手機,包括我也是。我會經常買手機給同事們發獎,每個月都會買幾臺給大家做獎品。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用戶畫像:與其由人來決定,還不如告訴AI規則,讓AI自己思考,自己分析出結果——而且這個結果一定是遠超于人的。
我自己從線下服務類的產品到線上的社交產品,到AI產品都做過,再過去的十幾年里花費了很多的心血和精力;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這些經驗和感悟。其實很簡單,按照這6個步驟,每一個產品經理都可以讓自己對產品的領悟力,以及產品的精準度提升6個檔次。
今年上半年的時候,大家在微信里面搜“小程序的拯救者”就能搜到我們產品——朋友印象的一些事情。
上半年小程序其實并不火:在二三月份的時候,據統計有92%的小程序開發者已經逃離了,不做小程序了;在四、五月份的時候,則進入了最低谷;五月份的時候,我們的第一款小程序——朋友印象出來,匿名聊天5小時,創造了1700萬的PV,然后馬上就被封殺掉了。
在這之前,大家并不認為小程序能夠大量獲得流量;而我們用朋友印象的1700萬PV,改變了所有人的觀點。
當時我們的后臺數據看起來非常喜人(我想這也是每個產品經理都喜歡看到的數據,不是月度數據,而是分鐘級的數據)——這個曲線是每分鐘的數據增長情況。
當時行業里比較知名的格靈深瞳、科大訊飛這些高管都在瘋狂的玩,基本上都是被我們病毒性的感染,甚至被36氪稱之為“新物種”,在3萬個小程序里排在前100名——而且我們是唯一一家社交進到100名以內,和兩個小程序上榜(一個是第11名,一個是第46名)的公司。
我們埋頭做教育產品的時候,比競爭對手苦很多。教育行業的續班率和電商的復購率有點類似,但是不太一樣:一個學生學習半年后,還會再次購買你的課程——而我們的課程單價都是5000-20000左右,復購率的壓力非常大。
乂學教育是用AI來代替老師的機器人教學的模式,天使輪融資2.7億。
為什么我們能創造這個記錄?首先是因為我們產品做得好。好到什么程度?我們的機器人老師和20年經驗的高級教師(一個老師差不多要15-20年教齡才能評上這個職稱)帶領兩組學生PK,當時艾瑞和我們聯合發布了一個報告,機器人教師比高級教師高了9分,完勝。當時被人民日報、央視、CNBC、日本的NHK、虎嗅和36氪這些平臺報道過。
我們能做出來這么多不錯的產品,贏得市場認可,贏得技術認可(我們最新的AI產品的論文,被國際計算機教育協會、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教授評為優秀論文);跟十幾年來我們對產品打造過程中的一些領悟相關。
那么,這些領悟是什么?
在跟大家分享之前,我自己也很散亂。我準備了很長時間,找了世界上最牛逼的產品經理——比如埃隆·馬斯克、喬布斯、張小龍,去看他們是怎么講產品的。但是看完之后我覺得更凌亂了——他們每個人講得非常散,你不知道產品經理到底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邏輯。
我覺得不管是MBA還是產品經理,都應該有一個邏輯存在,這個基本邏輯是任何一個行業最本質的一些東西。那么,這個東西是什么?我把他們梳理成了6個點:
一、吃透100個競爭對手
每個人都會關注競爭對手。
我和我們的產品VP見面的時候,本來只是想聊一聊,看看適不適合。結果我們就聊了三分鐘,我就說你一定要來我們公司,不要考慮其他的選擇了。
為什么?
他的手機上僅是社交軟件就有300多款,放了幾十個文件夾,做了一些分類;除了我們常說的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看臉社交這些,還有電商社交、經期社交等等。
而吃透,并不是說去看一看,研究一下就結束了。你只有真正把一個產品了解到非常透,知道競爭對手是如何做產品的,一個細節為什么用A而不是用B或者是C甚至是D。
就像張小龍說的,他一年要斃掉10000多個產品經理的idea。為什么要斃掉?這10000多個主意出自那里?
吃透一個競爭對手,并不僅是了解。不是說在你的手機上玩一玩這個不叫吃透,而是你去找做產品的人聊,看他們是如何做類似的產品的,這才是最重要的。而產品經理需要做的,就是掏出競爭對手的看家本領;如果你能做到,那你自己的產品也不會差到那里去。
我們做朋友印象的時候,我和我們合伙人一起研究了170多款社交軟件;一起研究它為什么好為什么不好,到底是怎么樣,然后找別人聊:找知乎大V,找自媒體,找各種業內人士。
我們把所有的意見匯總以后,發現:當你真正能夠看透100個競爭對手的時候,你會變成這個行業的上帝。
1. 中國社交產品所處瓶頸:缺乏開放和透明化
你把競爭對手都看完了,也看透了,你自己的格局已經不一樣了:你會有一個把整個世界都看穿的感覺。即使有一些東西跟我們沒有任何關系,但是萬物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總結一下就是“透明化”:
- 淘寶是商品的透明化
- 滴滴是司機和車的透明化
- 攜程是機票酒店的透明化
- 點評是餐廳的透明化
- 朋友印象是人的信息的透明化
……
在我們整個體系里,沒有一個產品再做個人信息透明化的事,這是一個最大的空白——這也是36氪把我們叫做社交4.0時代的原因。
2. 透明化:社交升級的標志
在社交透明化的升級中,我們發現:微信這座大山在前,社交哪里還有機會?
我們想得很清楚,也思考得很清楚:大家對社交得需求,并不滿足。
美國的三大社交:Facebook、Linkedin、Twitter都是開放性社交,我們列舉了Facebook里30多條最核心的產品功能,跟微信對比,IM也好,朋友圈也好,熟人交流、點贊這些都有了,但是也還有17條微信沒有滿足(其實微信已經滿足得很好了)。
既然Facebook都有這些需求,那么這些需求一定是用戶的本質需求;在這些微信沒有的本質需求里,用來打造我們的產品,就會變得非常簡單。
很多朋友說:為什么你們總是能反復設計出爆款,而我們卻不能?因為當你把本質看透了以后,表象就無關緊要了,最后的根源都在于開放化和信息結構化。
做人工智能教育也是一樣:
我們看了一百家做網絡教育的,把全球所有用人工智能做教育的也看了一遍,通過各種方法收集信息,把競爭對手的所有信息深度吃透。這個時候,你打造的產品一定是優于競爭對手的。
二、 挖掘1000個用戶需求
我們在挖掘用戶需求的時候,往往看得不夠深。
每一名產品經理,都應該把自己變成一名心理學家。當你深入研究心理學的時候,你會發現:每次和用戶對話的時候,用戶的每一種行為,你的解讀都是不一樣的。
我們看了所有軟件里面的用戶發布流程,去思考這些問題:
- 用戶為什么發布UGC?
- UGC如何進行發布?
- 用戶發布UGC的前后,心態是如何變化的?
……
用戶的心理變化我們是知道的,不論是由于暴怒也好孤獨也罷,還是郁悶或者是炫耀,如何激發用戶的心理訴求——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的每款小程序都可以產生百萬UGC的原因:你要深入用戶的內心,然后找到他的本質需求。
比如說,炫耀的需求,與荷爾蒙有關的需求,大家都知道;但是當時我們挖掘了一個叫做“抒情”的需求。任何一個產品,任何一篇文章,任何一個用戶需求里,都沒有說過“抒情”這種需求。
這是一個怎樣的需求呢?
我們在研究大眾點評的時候,發現有些人均十幾塊二十幾塊的菜品也被人寫了大量的點評。我們就研究:用戶為什么會給這些人均十幾、二十幾塊的菜品做點評?肯定不是炫耀(沒什么值得炫耀的),也不是發泄(語氣很平和),那么是為什么呢?
最后我們發現,是“抒情”——人類的一種本質需求:動物和動物的對話,人類的對話中需要有一種情緒的表達。用一個詞來說就是“無病呻吟”——被朋友圈做到極致的需求:一個人對自己朋友放一個屁的關心程度,比非洲地震死了20萬人還要關心。今天霧霾了,明天天晴了,北京暴雨了,央視大樓看不見了——這些內容價值為零,對別人毫無意義。
當我們不斷深挖用戶需求的時候,你就能找到別人找不到的一些模板;你就能夠做到更深。
三、腦暴10000個不靠譜的主意
你發現了一些需求,發現了一些問題,但是真要想做,其實很困難。
每個產品經理都在“帶著鐐銬跳舞”——你想做的并不能100%實現,不論是技術水平、成本壓力、優先級排期等等,各種因素束縛著你,怎么解決呢?
通常情況下,我們是想個三五十個主意就結束了;但是如果你逼著自己想到10000個主義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會想出來一些自己都覺得拍案叫絕的注意,甚至恨不得給自己獎勵10個iPhone——但是大部分人并沒有把自己逼到極致。
喬布斯最喜歡做這種事情——他把詩人、搖滾樂手、產品經理、技術、教授這些人扔到一塊,做各種頭腦風暴——你和不同的人,甚至比你還要高級的人去溝通的時候,你往往能夠想出各種各樣的主意。
為什么要“腦暴10000個不靠譜的主意”?有些你覺得不靠譜、不可能的主意,先不要扼殺;持續地讓自己去尋找這些天馬行空、不靠譜、不可能實現的東西,不考慮理性、可行性、技術實現、需求這些——把這些東西全部忘光,讓自己的大腦信馬由韁,每天給自己幾個小時,然后一群人去尋找;在這個過程中,你就會不斷發現那些奇思妙想的東西。
當時我們用AI去重構教育的時候,我們發現:過去的教育需要粉碎式的顛覆,我們做的產品一定不能跟過去的教育一樣。我們就在想:最完美的教育應該是什么?——那個時候,我們覺得自己的想法不可能實現,但事后發現真的可以。
我們講的個性化學習、因材施教,都是有教無類,教無定法,每個學生都是學習自己不會的知識。
100個知識點,只有5%的知識點不會,那么掃描完以后我只需要學習不會的那5%的知識點就可以了;有的孩子是24%的知識不會,那就只需要學習不會的那24%的內容就可以了;而對于只有50分的孩子來說,他不需要把剩下的50%都學了,先學20%左右的知識點,先考到65分、70分就好了,下學習再往上走就行。
我們從教育的角度,反過來思考如何打造產品,我們就會腦爆出一些不一樣的想法。我們會根據每個用戶不一樣的時間,設計不一樣的學習方案:
現在的課程都是45分鐘一節課,有些孩子5分鐘就學完了,有的孩子可能要90分鐘才行;我們把所有的知識點做了納米級的拆分,每一個孩子我們都會精準定位到他是哪一個小的知識點不會。比如說英語的冠詞,并不是說你需要掌握所有的冠詞的用法,比如你只是定冠詞的13種用法種的第9種不會,那你只需要花20分鐘學會就好了。
當我們定位越準越細的時候,我們的教學效率就會越高。
這里我想表達的是:我們當時認為很多不靠譜的主意,最后經過改造,都變成了不但是靠譜,而且是非常震撼的,讓別人都覺得不可思議的主意——這個不可思議,其實是從不靠譜過來的。
我們作為一名產品經理,總是想著要搞各種靠譜的東西——這種固化的思維,把我們每個人都變成了一個大腦的殘疾人。我們需要放開自己的大腦,變成一個白癡,甚至像尼采一樣每天想著自殺,你就是一個好的產品經理的癥狀。
四、每月座談10個奇葩用戶
這里有幾個典型的例子,一個是我們朋友印象的:
在一兩年前,當時有一個98年的女孩已經很癡迷我們的產品。她當時感慨說:“我已經一個月都沒玩朋友圈了”。我當時問她為什么這么癡迷,她說我們的產品就是一個“系統性裝B神器”(后面我們拿投資的時候還引用了這句話)。
為什么說是“系統性裝B神器”呢?我們不像朋友圈一樣排序混亂,我們是標簽+印象標簽+印象。
比如說,她設置了一個標簽叫“裙子”,然后po了80多條裙子上去——很少有女孩有80條裙子,而且還是高二女孩(她家是富二代);結果她所有的同學都去上面看,說哇你怎么會有這么多裙子都是什么樣?她的那種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如果她不是在朋友印象里有結構化的頁面,在朋友圈里早就被人拉黑了。
我們在乂學教育里面也是這樣做的:
有個小孩語數外的平均分是30多分(總分150分),最高考42分。我們發現因為老師講的她全都聽不懂,上了幾年培訓班提高班都沒有用。當時都已經初三了,于是我們把產品改成了“遇Low則Low”。
什么意思呢?我們只給他38到42分的指點,她全做對了。你想:她之前從沒有考過100分,我們的系統雖然是機器教學,但是她考了100分,非常的happy。
這時候,我們再給她40到43的指點,她發現有70%做對了,剩下的30%盡管不會,但是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了,她并不是聽不懂的。
到了17年1月份的時候,她已經考了90多分,甚至被校長在4000人的大會上點名表揚(校長只表揚了三個人,另外兩個都是140分的學霸,只有她是一個90分的學渣,因為進步太快了)。
為什么她進步快?我們把產品改造了——并不是去改造用戶,而是根據這些奇葩用戶去改造我們的產品。
當你見到一些非常奇葩的用戶的時候,他對產品的改造時不一樣的,你一定要很深入跟他聊天才能挖掘出來。而在挖掘出這些idea之前,其實我們時經過了大量的聊天積累的。
五、用“第三只眼睛”看數據
有時候,數據并不是表面上你看到的那個樣子,甚至跟你的認知是完全相反的。
我們產品有個功能叫做“走心交友”,就是你需要先寫一個自我描述的內容,然后才能通過左右劃動找別人聊天;而別人要找到你,也需要先寫文字,然后通過劃動找到你(類似探探,而探探還需要拍照)。
我當時說不能這樣,必須要別人先劃先看;因為寫描述這個事情是有成本的,讓別人先寫,很多人就不愿意看了,就會導致留存率很低。但是讓用戶先劃先看以后,數據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寫的人變少了,大家都想看,不想寫;一群人圍觀沒人產生內容,那這個產品就沒法玩下去了。
一般產品來說,這時候都會回檔——還是讓大家先寫再看,大部分人的意見也是這樣。后來經過大家的爭論,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方式:還是不讓寫,但是每劃10個內容的時候,會彈出提示說你快寫吧,你不寫別人也沒法劃你的內容。然后再看20個的時候,再跳出來一個提示說有幾個女孩已經想找你聊聊,但是她們看不到你的內容,很著急。
用了這種方法之后,數據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留存率使用率都起來了。
看數據的時候,千萬不能從眼前的產品來看,一定要從后面的思考深度來看數據。
另一個例子:
我之前在某公司做CEO的時候,一年大概要加盟500家學校。當時我們從銀行挖了一個行長過來,他說我們每年必須放棄100個客戶,就是最低20%的客戶——大家都覺得瘋了,100個客戶幾千萬就沒有了,幾乎都是凈利潤。他說并不是,這幾千萬相當于10個億的虧損。
為什么是這樣?
一個好的客戶,他做了一個幾千人的學校,自己又開了三四家,相當于一個人做我們三四倍的業務,而且他還可能帶來十幾個看著他做得好的其他的意向用戶。
而一個不好的客戶,給我們的只是服務。而且還多帶來了五倍十倍的成本;被人本來要加入我們的,去參觀他的學校后都不來了。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不斷通過數據背后的東西,思考和數據相反的事情。
六、 把每一個人逼瘋
你把自己逼瘋的同時,你需要把你身邊的所有人——不管是5個、20個還是100個,把他們都逼瘋。一定要有這種習慣性的能力。
我身邊的人經常會被我逼到抓狂的邊緣,被我逼到想辭職的邊緣;甚至是他家里的親戚都說你不要在這里做了,和一個瘋子在一起。但是一旦他熬過這種階段,三個月五個月一年以后,他的能力和過去提升了一個大大的臺階,變成了一個不一樣的人。
我們做教育產品的時候,當時很多0-6歲的早教產品都是為了迎合家長急功近利的心情。我們提出了一個要求:我們要把初中的課程教給這群孩子。初中的根莖葉花果實,昆蟲的氣門,人體的各種機能等等。一開始我們的研發總監、產品經理都說不可能;后來我們想:我們有什么方法能夠做到?
我們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腦暴了無數個不靠譜的主意,最后終于做出來了。
舉個例子:如何教小孩認識血管?
你沒法告訴他血管是什么,總不能給三歲的小孩講解剖吧。我們的解釋是:血管就和水龍頭一樣,里面都流著水;如果水龍頭破了,水就流出來了——小孩子都出過血,他就知道血管破了血就流出來了。
我們找個芹菜,把葉子和根都剝掉,然后放到紅墨水里;芹菜里不斷有血絲一樣的東西上去。然后我們告訴孩子:每個動物、植物都是有血管的,只是你看不到而已,這些細細的管道在給整個身體提供養分。
當他明白這些之后,他就知道原來血管在身上是這樣長的,是給身體供給養分的。
當然,我們這個也是有所借鑒的——美國會讓五年級的小孩寫論文,題目是:恐龍是如何滅絕的?這種題目在中國是給博士生,甚至是古生物系的博士生才能寫的。但是美國并不在乎你的結論,而是在乎你整個思考的過程——不管你怎么說都行,只要能夠自圓其說。
我們當時做“朋友猜猜”這個小程序的時候,有一個小時達到了42萬的感染度(這在當時已經很火爆了)。但是我覺得不夠好,還需要改進——如果感染度離我們的心理預期相差五倍十倍,100個人里感染5個還是50個,完全是不一樣的,這樣會浪費大量的人群。
當時我提了20個需求,而產品合伙人和技術總監都不同意(但是我在出差,團隊已經連續兩個月加班沒有休息了),最后我花了6個小時,終于把他說服了。
結果怎樣呢?我們每小時的感染度達到了420萬——這個時候,大家覺得一切都值了。
總結
每一個產品經理的過程都是一樣的。這6個步驟,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個每天自我對標的標準手冊。這樣你的每個產品都會做到一個別人想象不到的極致,我們成為產品的哲學家,每個人都能做出與眾不同的產品。
那么,我們這一生的目的是什么?
不是庸庸碌碌的回升,一定是創造奇跡!
以上為嘉賓演講內容。
相關閱讀:
如果覺得知識「貴」,那你試試無知的代價|2017中國產品經理大會官方回顧(附PPT下載)
嘉賓PPT:關注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ID:woshipm)公眾號,在后臺回復關鍵詞“大會”即可獲取下載地址。
本文為2017中國產品經理大會北京站嘉賓分享整理總結,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謝謝合作
這牛吹得有點大
所有的競品都需要去分析嗎?有些沒有價值的競品僅僅耗費時間罷了,并且喬布斯把人逼瘋的前提是他自己有一個瘋狂的idea,作者某些觀點寫的太自我
這篇文章的產品方法論及背后的實際情況,夠寫一篇打假文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不能同意更多
栗浩洋這個人還是可以的,
胡噴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