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探討:MOOC平臺Coursera的 web 端“上課”功能設計

5 評論 13638 瀏覽 64 收藏 29 分鐘

所有以選課(付費)為目的,而不以上課(學習)為目的的在線教育都是耍流氓。文章前面闡述了很多在線教育的思考和觀點,來幫助更多人理解,耐心看,干貨滿滿。如有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中國的在線教育發展從國家開放遠程教育平臺開始,至今已經走過了十幾年的光陰。網絡上課方式正在發生著一點一點的變化,最初,只是簡單地把線下的課程錄成視頻放到網上提供給大家學習。隨著網絡教育的普及和應用,我們會不斷地發現某種課程組織形成存在的問題,然后不斷地改善。我們應該要知道在線教育還處在嬰兒期,還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但是這個過程確是一直在越來越好。

總是會聽到有人說,“我覺得現在的網絡教育存在什么樣的問題,不明白他們為什么會做得怎么糟糕?!?/p>

其實,這里存在兩個認知的誤區:

  • 一是批評家總是比導演好當的。批評家看得更多的是過去,基于已經存在的事物去發現問題,并且往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一個方面。當事物已經發展到某種狀態的時候,再去對事物發展的過程去評頭論足,未免有些馬后炮的嫌疑。而導演確是創造事物的人,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是一個人對于未來事物認知的全部,代表著當時事物的水平,而不是事物被創造之后一段時間的水平,從這個意義上講,事物被創造出來之后,都是過時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事物一直處在發展的階段。
  • 二是任何事物的發展和當時技術、審美、人們的觀念等息息相關。你可以回想十幾年前國內的網頁技術處在一個什么水平,人們對于用戶體驗的追求是否有今天這么極致,人們是否習慣于在線學習和知識付費這兩大支撐點。嚴格意義上來講,沒有現在技術、審美、觀念的發展和更新,在線教育就不可能發展到就今天的程度。

在線教育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現在依然處于嬰兒期,還有需要需要探索的地方。通過分析總結目前在線教育存在的優點和缺點,促進在線教育不斷地發展,是必經之路。在線教育有一項重要的功能就是學習的過程,在教育的概念里,也可以粗略地理解為上課的過程(當然這不完全對,學習的過程并不等于上課的過程,所以請注意標題中的“上課”),但是我們可以理解為如何組織有意義的課程形式來促進學習有效地發生。MOOC平臺Coursera作為全世界范圍內的早期在線教育平臺,在這方面對國內的在線教育平臺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我們大概知道現有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和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而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仍然是目前學校教育廣泛存在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現狀自從17世紀30年代,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提出班級授課制度開始,現代意義的學校出現,這種課堂教學模式就一直存在,并且從現代教育改革的形式來看,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至少在中國是這樣的。

而網絡教育的課程組織形式一開始就是將課程從線下照搬到線上,整個課程的組織形式很簡單,即線下錄制課程的集合,隨之暴露出了大量的問題,當然這和很多因素有關。其中包括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的自主性、缺乏必要的練習、沒有引發學生思考、缺乏同伴的交流、缺乏課堂的參與感、課程本身的質量等等,幾乎每一項都是必要的課堂體驗要素。

當然筆者認為,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在線教育,有幾個方面突出的特點,決定了它和傳統課堂不一樣,所以也就解釋了新瓶裝舊酒的做法肯定是不明智的。

  • 一是在互聯網環境下,學習者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通過網絡可以開展自主的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習更加個性化,學習者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進行學習,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習者自由學習的需求;
  • 二是在互聯網環境下,有著豐富的信息資源,可以學習者提供必要的學習支架,為學習者實現不斷探索、自主學習創造了條件,同時有利于學習者按照知識的聯結和相關性,組織有結構的大規模知識框架和知識庫;
  • 三是在互聯網環境下,為學習者之間進行平等交流與協作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空間。學習的有效發生往往是在交流中產生的,這也是為什么人類自從擁有了高靈活性的語言之后,成為了智慧的象征,以及創造出人類社會文明(具體請見《人類簡史》)。

基于以上觀點,讓我們明白在線教育必須是一個以學習者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在線學習環境創設的過程。筆者大概知道不管是在傳統課堂還是在在線教育過程中,為什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一直無法實施或者很難去操作的緣故?誠然,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確實有利于學習自主去探索,主動去發現,也有利于創造型人才的培養。但是這就相當于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在缺乏老師有效指導的情況下,當學生自主學習的自由度過大的時候,很容易偏離教學目標的要求,這大概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很多老師看來無法實施的原因之一。(當然還有別的原因,比如學生本身的行為觀念,傳統教育下的學生往往更加傾向于選擇沉默,這幾乎無法讓自主學習有效地發生)。

所以就出現另外一個思考,在在線教育中,教師應該擔任什么樣的角色?起到什么樣的作用?Coursera平臺的上課功能給了我們一種解釋。筆者將按照教師主導的課程內容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交流討論學習環境、課程信息資源的組織和選擇、基于學生互評的學習效果評價四個方面展開論述。

1. 教師主導的課程內容設計

問:在線教育到底需不需要教師以授課的形式存在?

我們上述已經講到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有其無法禰補的缺陷,但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亦有其目前無法避免的問題存在。但是有一點,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的授課有利于系統的科學知識的傳遞,這一點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無法達到的。所以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在強調互聯網環境下是一個為學生為主體的在線學習環境的時候,同樣要重視教師在系統化知識傳遞方面的重要性。

Coursera平臺是以教師主導的課程內容設計。主要包括課程組織形式和課程材料兩個方面。

1.1 課程組織形式

Coursera平臺大部分的課程每年都會開課多次,在某段時間內注冊課程的同學,將組成一個學習小組(當然你也可以稱之為班級,但是它和傳統的授課班級有些不同),在平臺上進行學習。以下是專項課程中子課程的開課安排,我們可以發現這個課程平均每個月有兩次開課的時間,幾乎不需要擔心為了一門課程,你需要等待很久才能開始學習,這滿足了學習者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始學習的需求。

課程以周為單位來組織課程內容,關于課程內容的劃分,涉及到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編排,這里將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下的系統性知識的教學內容的結構。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編排有一定的方法論指導,并且不同的學科和內容劃分的方式不一定相同,而且它也包含教師本身對內容的理解視角,對內容結構再組織和再創造。嚴格意義上來講,它和傳統的教科書有著某種區別,教科書它代表某個或者某幾個學科專家對內容的理解,在線下課堂往往是大量的老師直接拿來用,但是在線上就往往不那么奏效。實際觀察證明,老師自己對內容的理解并對內容再組織的課程,往往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道理其實很簡單,這代表著教師本身對內容有了自己的理解,而不是照搬別人的理解。

以周為單位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習者管理自己的時間,養成良好的習慣。其實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周”的概念本身就是一種時間管理的習慣。這可以幫助學習者按時完成作業的任務。也就是說,作業有明確建議的截止時間,而且是以周為單位來布置作業任務,學習者需要在截至日期內完成作業,才能確保能夠順利通過。這部分具體會在第四部分:基于學生互評的學習效果評價中講到。

1.2 課程材料

課程材料就是課程內容以什么樣的媒體形式呈現。Coursera平臺的課程材料主要包括視頻、閱讀材料、討論提示、練習、問答。

視頻就是教師講解或者演示的教學視頻,通常情況下,它和傳統的純粹課堂錄制視頻或者錄制屏幕有所不同。它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1. 單個視頻都相對比較精短。注意這兩個字,精和短,“精”意味著每一句話都應該是經過設計的,都是能達到某種效果的。“短”意味著這個視頻本身不能夠太長,也就意味著它應該包含的知識點不能太多,才能夠達到短的目的。
  2. 基于一種人文關懷和情感的需求,視頻中應該有教師本人的出現。傳統的課堂錄制視頻,雖然有教師的出現,但是教師的關注點并不在視頻前的學習者,而是現場的聽眾。純粹的錄制屏幕,沒有教師的出現,讓學習者的信任感和親密感大大降低,從而降低了學習的動機。
  3. 清晰的字幕。Coursera平臺課程主要是以英文為主,部分課程在志愿者的幫助下,完善了多國語言的字幕。這里有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如果僅僅在國內需不需要中文字幕?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清楚,有比沒有要好。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字幕的作用是什么?觀看教學視頻和看電影是有一點區別的,觀看教學視頻是在你未知的領域表達,它包含在每句話的字里行間,并且有著嚴密的邏輯結構,如果你上一句沒聽懂,下一句理解起來就會出現困難。而電影,更多的講的是一個故事,故事有上下聯系的特征,即使你某一處沒有聽懂,你還是能理解整個故事的大意。所以,電影都會去配字幕,而教學視頻有什么理由不去配字幕。在語音識別技術發展的今天,關于匹配字幕的成本會越來越低。

閱讀材料就是穿插在各個視頻之間的文字性材料,可能是介紹性文字、總結說明、拓展閱讀等等,作為教學環節的支撐性材料;

討論提示類似于線下課堂的討論,有一個相對集中的問題被提出來,學習者可以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作答。

練習就是動作技能類課程,要求學習者對之前的學習內容進行練習,通常會提供一些工具來幫助學習者進行練習;

問答是穿插在一個視頻中某一時刻的選擇題,主要是為了考察學習者是否有認真的聽課。

2. 以學生為主體的交流討論學習環境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強調讓學習者自主去探索,主動去發現,強調學習者之間的協作學習。你可以把這種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看作是一種教學的策略,但是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環境創設。這種學習環境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它不同于線下課堂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策略,它往往是由教師主導、學生參與的預設活動,極大地降低了學生的自主權利,而這種交流討論的在線學習環境的創設,給予了學習者充分的自由,學習者之間可以實現平等的交流互動,這是學習者樂于參與討論的基本條件。在這樣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交流討論學習環境中,淡化了教師的存在和權威,可以讓學生從沉默走向發聲。

Coursera平臺的以學生為主體的交流討論學習環境創設主要包括社區角色、版塊設置、社區功能亮點三個方面。

2.1 社區角色

Coursera平臺的以學生為主體的交流討論學習環境主要包括學習者成員、社區助教、授課教師三個角色。學習者成員是主要的參與者,可以在社區里面提出自己的問題,大家可以互動來參與討論,社區助教可以根據課程內容提出一些引導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習者思考,來參與到問題的討論,社區助教主要是學習過該門課程的早期學習者,并且獲得相對比較優異的成績,就可以有機會收到Coursera平臺的邀請,在同意之后經過Coursera平臺的社區助教項目培訓,就可以成為合格的社區助教。在這樣一個社區環境中,淡化了授課教師的存在,授課教師也會參與討論,但是社區的主要指導是由社區助教來完成的。

2.2 版塊設置

Coursera平臺的版塊設置包括論壇和周論壇,其中論壇包括一般討論和打招呼,一般討論主要是交流和課程學習本身沒有直接關聯的話題,包括生活場景的問題、學習感悟等一般性話題,打招呼,是針對剛開始進入課程的學習者,提供一個自我介紹和與大家認識的空間。周論壇則是和課程學習本身直接關聯的論壇,根據課程內容分為多少個周,周論壇則對應多少個周論壇,讓學習者可以在這里交流討論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想法,大家在這里交流想法,并幫助學習者解決問題。

2.3 社區功能亮點

Coursera平臺的社區功能亮點主要包括包括所有學習者共享同一個社區、區別已瀏覽話題和未瀏覽話題兩個方面。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兩個社區功能亮點不能算得上是亮點,或者說是一個社區應該包含的兩個最基本的功能。但是國內有一些平臺由于在技術實現上的差異,忽視了這兩個重要的功能。

所有學習者共享同一個社區,這是社區的基本條件。在Coursera平臺上,不管是哪一期注冊的學習者都共享同一個社區,也就是說下一期的學習者可以看到上一期學習者提出的問題,并可以參與上一期的話題討論,來進一步豐富話題,上一期學習者也可以回來繼續和下一期學習者參與互動。本質上來講,他們是學習的共同體,本就應該共享同一個社區,促進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并且為下一期學習者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料和有意義的話題討論,這種基于前人的學習成果,不斷地豐富創造,是學習觀點里一直提倡的學習方式。

在前面我們講到,在某一段時間內注冊課程的學習者,我們稱之為學習小組,但是這個學習小組僅僅限于課程學習的進度,來保證有學習伙伴之間的互評和學習陪伴,但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交流討論的學習環境是一個更佳開放的交流空間,應該允許更多的人參與進來,讓知識不斷的向前創生,而不是一切從頭再來。

這在技術實現上有著本質的差異。由網易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建設的中國大學MOOC就出現這樣的問題。中國大學MOOC的課程是基于每一次新的注冊,相當于所有的內容都會重新設置,包括討論區,所以也就造成了上一期討論的內容無法延續到下一期,僅僅保留在上一期的頁面中。這樣就造成了很多課程中碰到的問題都會重新被提問,話題得不到進一步的延續,失去了社區本身的意義。社區本身就是不斷豐富、不斷創造的過程,讓更多的人參與起來,構建學習共同體,來幫助社區成員快速發現解決問題的辦法和對同一個想法的共鳴與爭論。以下是中國大學MOOC某門課程討論的截圖。

3. 課程信息資源的組織和選擇

互聯網環境尤其獨特的優勢,可以快速地獲取網絡上的優質資源。在線教育,強調個性化的學習。課程組織的內容是授課教師為學習者預設好的學習內容,這本身和個性化學習存在沖突。也就是說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自己可能會生成學習目標,這一目標和設計者的預定目標不完全一致,但是卻是從設計者的設計內容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就需要為學習者提供他所需要的信息資源,來支持他實現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者通過自動探索和主動發現,按照知識的聯結和相關性了解大量的知識背景與含義,利用相關的知識建構自己的問題解決模型和提出問題假設,從而形成有結構的大規模知識框架和個人知識庫,促進真正意義上有意義的學習過程,而不僅僅是關注設計者的學習目標。

Coursera平臺,授課教師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為學習者提供了包括人、書、研究、應用項目、文章和博客帖子、其他鏈接等等,來為學習者提供與課程相關的、可選擇的、豐富的各種信息資源,滿足學習者個性化的學習,促進個人知識的建構。

4. 基于學生互評的學習效果評價

學習效果評價到底重不重要?首先,我們需要明確學習效果評價不是目標。傳統的線下標準化考試評價方法重視事實性知識的測量,通過考試來給學生分層,以達到選拔“人才”的目的,這樣造成的弊端就是為了分層,把學習效果評價當成了學習者學習的目標,不僅是老師,連學生在這種教學方式下也被灌輸了這種觀念,認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通過考試,而不是學習本身,雖然他們從心底里并不認同這樣的學習方式,但是在學習的可能性上,他們依舊守舊如故,因為大家都是以這種方式進行學習,這種主體間的意識觀念,讓所有的學生有一個共同的想象,而這種想象之所以堅固的原因在于它不會因為一個人的觀念而改變,而一個人如果改變了自己的觀念,他就會變的不合群,很難在這個主體中很好地繼續下去。

在線教育的可貴之處在于它可以不依托于考試的選拔機制,因為它不具有任何約束力和強制性,它滿足于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系統化的學習內容,與此同時,也為學習者創設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學習環境,讓學習者自主探索、主動發現,培養學習者的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自主構建問題解決模型和有意義的知識框架,達到個人有意義的知識建構。這種個人有意義的知識建構過程也就意味著通過一次標準化的測試來測量所有學習者的學習經驗和復雜的思維過程。

所以,在線教育的學習效果評價更多的應該關注學習過程和學習行為的評價,而不是僅僅限于對學習結果的評價。

Coursera平臺主要是基于系統自動評價和學生互評的效果評價。系統自動評價包括測驗和編程練習,學生互評的效果評價主要是學習者需要完成必要的實踐任務,然后學習者之間進行相互評價。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為什么沒有老師的出現?Coursera平臺淡化了教師在自主學習階段的存在和權威,讓學習者可以自主地進行學習,同時學習者之間進行互評本身也是相互學習的一部分。這種學習方式是為了促進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和學習。任何有意義的活動都是為了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習的發生,而評價本身不再是學習的目的,而是促進學習的記錄。

關于在線教育還有一種有效的評價方法,即學習文件夾,又稱檔案袋評價。就是因人而異,搜集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基于行為產生的文章、作品、問題、討論、項目、成績、照片等一系列學習成果,按照一定的順序構建學生的“成就記錄”,用戶學習者對學習的回顧、自我評價及其他形式的外部評價。在線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的、不斷呈現的學習過程,利用對學習者行為和成就的信息收集,可視化地展現的學習者的學習效果。而這也正好滿足自我評價的依據和外部的學習效果評價的依據。

5. 小結

毫無疑問,從Coursera平臺的上課功能中我們已經看到在線教育的雛形。包括教師主導的課程內容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交流討論學習環境、課程信息資源 的選擇和組織、基于學生互評的學習效果評價。我們看到Coursera平臺對教育和學習的思考,體現出了它的科學性和教育性,并且認為關于在線教育不應該是新瓶裝舊酒,而是從學習本身出發,創設學習自主學習的環境,他們的目的就是促進學習進一步的發生,而不僅僅是關注學習的結果,從這一點上來講,Coursera的上課功能設計理念就已經比大多數在線教育平臺要更有遠見。

有什么想法,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相關閱讀

一個完美的教育產品首頁設計案例:MOOC平臺Coursera的Web端首頁設計

教學需求至上:MOOC平臺Coursera的web端選課流程及關鍵頁面設計

有意義的學習:MOOC平臺Coursera的學習路徑設計

 

作者:吳翰中,簡書號:吳翰中,產品新人。有七年教育相關專業背景, 一直關注在線教育行業,學習產品經理基礎知識,養成持續輸出的習慣,正在尋求教育產品經理相關的工作。

本文由 @吳翰中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您好~ 我非常認同文章中說的“評價更多該是對學習過程與行為的評價”。然而有個疑惑的地方,就是Coursera平臺的兩種評價方式,一是系統評價屬于階段性結果檢測;二是學員互評,學員互評是否也是對輸出作業的互評?如果讓評價更多的集中到過程而非結果呢?

    來自北京 回復
    1. 如何,不好意思,敲錯字了 ?

      來自北京 回復
  2. 可以來我們公司看看,需要優秀的教育產品經理

    回復
  3. coursera上的課程確實是好,可惜要等緩沖很久才能看到視頻與資料,有時候還緩不出來,急死,怎么辦才好呢?

    回復
  4. 感覺現在很多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類產品,能學到的東西都大同小異,重點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來自天津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