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領先到落后,蘋果 Siri 和它動蕩的 7 年時光
從被仰慕到被調侃,Siri 足足花了七年時間。而Siri 的未來會走向何方,也許只有蘋果自己才知道。
2011 年,在 iPhone 4s 面世的當天,蘋果 Siri 也以智能語音助手的身份初次正式亮相,并成為當時發布會上最大的亮點。三年后,亞馬遜的 Alexa 初試啼聲,又過了兩年,Google Assistant 姍姍來遲。
但 7 年時間過去了,這個最早登場、并被大眾所熟知的語音助手正在不斷被后來者彎道趕超。僅僅問世 2 年的 Google 在今年年初已經表示,旗下的語音助手 Assistant 將在年底前支持 30 種語言,相比之下,目前 Siri 僅支持 21 種語言。
在此前《從 iPod 到 HomePod》一文里,我們提及了最新的 HomePod 并沒有將智能語音助手作為主打功能,而是將重心放在了音樂上。一方面,流媒體服務關系到蘋果的音樂核心;而另一方面,Siri 現在的表現的確很難在和亞馬遜 Alexa 和 Google Assistant 的競爭中獲得優勢。
從最初的領先者,到不斷被后來者居上,蘋果 Siri 到底經歷了什么?背后是否有其它的隱情和故事?
《The Information》近期通過采訪多名蘋果前員工,向我們展示了這 7 年里蘋果 Siri 團隊內部的紛爭和混亂,以及它是如何一步步浪費掉了自己的“首發優勢”。
倉促上陣的半成品
在 iPhone 4s 上首發亮相后,Siri 當仁不讓地引發了一股智能語音助手的潮流。但當用戶對待這個新生事物不再懷著“調戲機器人”的好奇心、而是逐漸回歸理性后,Siri 也開始暴露了它在自然語義理解上的不足。
事實上,在 iPhone 4s 發布前,蘋果 Siri 團隊并未做好充分的準備。面對當時的半成品,團隊在到底是“推倒重來”還是“繼續改進”的問題上產生巨大的分歧,歸根結底,當時的 Siri 呈現出的效果距離團隊所希望實現的定位還有很遠距離:
“Siri 應該是一個能快速準確地獲取信息的助手,或是熟知如何處理復雜任務的助理?!?/p>
(圖片來源:The Information)
我們都知道,Siri 的前身是一款語音助手應用,在 2010 年被蘋果花費 2 億美金收入囊中,而這一項目背后主導者便是喬布斯。Siri 公司的創始人之一 Dag Kittlaus 在描述自己與喬布斯的接觸時,曾表示他和喬布斯在家里“聊了 3 個小時關于未來的超現實主義話題”。喬布斯對人工智能的未來充滿憧憬,他讓 Siri 的初創成員相信:
“Siri 最終會在宇宙中留下自己的痕跡”。
為了保證 Siri 能夠和 iPhone 4s 一同按期發布,早期的 Siri 團隊不得不擱置了一項名為“App Store for AI”的計劃,這是一項面向第三方開發者的計劃,可初期喬布斯希望 Siri 更專注于蘋果能夠完全掌控的領域,并承諾之后會基于 Siri 建立一個第三方生態系統。
但在 Siri 正式發布的第二天,喬布斯去世了。Siri 團隊從此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支持者。這意味著 Siri 團隊最初的計劃被全部打亂,也為后續的混亂狀況埋下了種子。
“史蒂夫的離世,讓他們失去了方向,宏偉藍圖不復存在。”
更糟糕的是,一位蘋果的前員工表示,由于蘋果多年以來的封閉文化影響,導致開發者在最初根本無法為 Siri 開發第三方應用服務。直到 2016 年的 WWDC 大會上,蘋果才向開發者推出了?Siri SDK,也就是 SiriKit。這距離 Siri 的初次亮相已經過去了 5 年時間。
選擇封閉,很大程度源于蘋果公司所一直注重的隱私安全,因此在每一次面對“開放”這個話題時,蘋果都顯得保守而謹慎。與之相對,谷歌的語音助手平臺則選擇向開發者提供全部的對話文本。
在選擇開放還是封閉策略這個問題上,亞馬遜也曾面臨過類似的困擾,目前在 Alexa 服務上,亞馬遜則是希望能夠在數據共享和隱私上取得一個平衡。
如果 Siri 想要實現最初的愿景,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工智能助手,建立一個必要的開放平臺已經是當務之急。
囿于“辦公室政治”的囚籠
Siri 現在的狀況,和一路走來團隊的人事頻繁變動不無關系。
喬布斯的離世固然對 Siri 團隊造成了不小的打擊。不過喬布斯只是將 Siri 帶進蘋果的引路人,另一位參與并支持 Siri 業務的是 iOS 的前高級副總裁 Scott Forstall。這位因蘋果地圖和 Siri 事件則而飽受指責的蘋果前高管,在 2012 年 10 月被迫離開了蘋果。
業內普遍認為,Scott Forstall 的離開,蘋果地圖和 Siri 表現不盡如人意只是個導火索,更多是因為他和喬布斯類似的粗暴性格,造成了與其它高管間的關系交惡。
(圖片來源:The Next Web)
但初期的 Siri 主要問題暴露在更新過慢和服務器不穩定上,幾名受訪的前員工說,協助 Scott Forstall 管理 Siri 團隊的新主管 Richard Williamson 在 Siri 的換代更新上,采取了和 iOS 一樣的策略 —— 即通過每年一次的方式進行大版本升級,但對于一款需要不斷獲得實時改進的智能語音服務來說,一年一次的更新根本無法跟上發展的步伐。
另一位負責改進 Siri 后端服務器的員工則表示,在 Siri 剛剛上線時,蘋果還未構筑起足夠穩定的服務器來承受初期龐大的用戶流量,而在改進了代碼后,原本需要 500 臺服務器的 Siri 請求任務被縮減到了 5 臺。
最終,在 Siri 發布的第一年里,雖然在服務器穩定性和性能上都獲得了一些提升,但其內部架構依舊沒有發生變化。而受地圖事件事件影響,Richard Williamson 之后也被蘋果所解雇。
不過,被多名前員工指責的 Richard Williamson 在回復《The Information》郵件中表示,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他稱自己更多是負責讓“Siri 團隊恢復正軌”,而相關軟件和服務決策則是來自于更下位的員工。
另外,他曾希望團隊盡快實現 SiriKit ,并獲得來自第三方開發者的支持,但被以“原生軟件還沒有準備好”的理由而遭到抵制。對于 Siri 初期的糟糕表現,他認為這更多來自于團隊本身,而非他個人的原因。
(圖片來源:Wired)
Richard Williamson 和 Siri 團隊在策略上的分歧,讓一些 Siri 初創團隊的成員心生去意,其中也包括了?Adam Cheyer 和 Dag Kittlaus。作為 Siri 最初的兩位創始人,兩人先后于 2012 年選擇離職,還帶走了 Siri 初創團隊三分之一的工程師。
他們在 2014 年創辦了一家名為?Viv Labs?的新公司,同樣主打智能語音助手服務,這家公司于 2016 年被三星收購。
雖然現任蘋果 CEO Tim Cook 表示,自己不喜歡搞辦公室政治,而是希望有一個快速發展的公司。但事實上,辦公室政治,已經在不斷侵蝕著 Siri 的命脈。
搜索、語音識別、自然語義的派系紛爭
按照喬布斯最初的想法,Siri 希望進入的是 AI 領域,而非打造成一個搜索引擎。一名 Siri 員工說,他希望最終將 Siri 打造成類似電影《Her》中的“薩曼莎”的樣子,這部電影描述了一位優秀的虛擬智能語音管家,她為我們呈現出當人工智能擁有和人類一樣的細膩情感后,人機相戀的一種可能性。
但智能語音助手和搜索引擎是相輔相成的,更聰明的搜索邏輯能夠更快的幫助用戶找到答案,這也是為什么 Google Assistant 能夠快速發展的原因。
Scott Forstal 離開后,蘋果挖來了亞馬遜搜索部門以及廣告業務的高管 Bill Stasior 來管理 Siri,主要負責語音識別、自然語義理解和搜索等多個 Siri 核心團隊的管理工作。
從前員工的表述來看,Bill Stasior 顯然更傾向于將 Siri 打造成一個世界一流的搜索引擎,他將當時蘋果在搜索功能方面的資源和 Siri 聚合在一起,以進一步提升 Siri 的性能,包括在網頁、媒體資源以及 Wiki 百科領域的搜索能力。
Bill Stasior 在 2013 年主導收購了社交網絡分析公司?Topsy Labs,用于增強蘋果在 macOS 和 iOS 系統中的 Spotlight 檢索能力;2015年,蘋果收購了人工智能公司 VocalIQ,之后被運用到了Siri 的日歷提醒功能中。
但由于編程語言的不同,Siri 和 Topsy 之間的數據無法很好的進行整合,這導致用戶當時在使用 Siri 和 Spotlight 進行搜索時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因為這背后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搜索技術,甚至是源自兩支不同的團隊。
而在 Siri 十分重視的語音識別領域,蘋果不希望將技術寄托在外包語音公司 Nuance 上,而是希望能自己打造了一支專門負責語音識別的團隊,為此蘋果挖來了多年為微軟研究語言科技的 Alex?Acero 來組建一支新的團隊。
在 2014 年 4 月,蘋果還另外收購了一家語音識別技術公司 Novauris,原計劃就是讓它和 Alex?Acero 兩者合作,以進一步提升 Siri 的語音識別能力。
但這個合作只持續了六個月就被中斷,Alex?Acero 繼續負責帶領語音識別團隊,而另一支自然語義團隊則交由來自于麥肯錫公司的 Anoop Sinha。在一些前員工看來,這位沒有任何技術背景的管理者,更像是被派來參與到辦公室政治紛爭的人。
此后,這兩支團隊的負責人多次在會議上出現爭論,這種狀況逐漸演變成一種派系間的對抗,也直接引發了一連串的資深員工的離職事件。最終,Anoop Sinha 在 2016 年離開了蘋果。
值得一提的是,Bill Stasior 同樣對 Adam Cheyer 和 Dag Kittlaus 建立自己的新智能語音公司 Viv Labs 感到不滿,為了預防出現挖角和跳槽,蘋果之后還禁止這兩位 Siri 創始人回到蘋果園區和前同事打籃球。
計劃外的 HomePod,可能是個新開始
回到蘋果最新的產品 HomePod 上,此前《蘋果 HomePod 秘聞》一文里曾提及,早在 2012 年蘋果內部就提出了 HomePod 的概念:“一群 Mac 音頻工程師希望能夠打造一款媲美 Bose、JBL、哈曼·卡頓等大牌音頻廠商的發燒級產品。”
實際上,Siri 團隊直到 2015 年才知道這款音箱產品的存在,一場突如其來的會議要求 Siri 和 Beats 團隊人員密切合作,將智能語音助手服務接入 HomePod。
或許蘋果一開始并沒有打算將 Siri 功能加入到 HomePod中,直到 2014 年底亞馬遜推出了 echo 智能音箱。
但 HomePod 還是沒有逃開蘋果的封閉生態圈,Siri 表現出的“不開放”再次成為了眾人指責的焦點。雖然 SiriKit 同樣支持 HomePod,但對比亞馬遜和 Google 的第三方軟服務依舊十分有限,在此期間,蘋果負責 SiriKit 的主管也已經換了兩次人。
2017 年 9 月,蘋果任命原主管操作系統開發工作的 Craig Federighi 為 Siri 的新主管,Bill Stasior 則向他匯報工作。這大概是個好兆頭,意味著 Siri 更加被重視,而有了 Craig Federighi 的保駕護航,Siri 團隊未來應該不會走得太坎坷。
從被仰慕到被調侃,Siri 足足花了七年時間。對于這個如今掌控著全球 5 億活躍用戶的智能語音服務來說,Siri 的未來會走向何方,也許只有蘋果自己才知道。
作者:木斯
來源:http://www.ifanr.com/996212
本文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愛范兒,作者@木斯
可見一個穩定、保持核心優勢的團隊對于產品來講是多少的重要,產品未來戰略如何,最擔心的是它的主人可能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