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一款新的App需要評論功能,該如何設計?

23 評論 29367 瀏覽 262 收藏 29 分鐘

無論是設計一款產品還是一個功能,“用戶體驗的5個層面”都會貫穿始終,從產品的方向骨架開始,逐漸豐富完善,直到細枝末節的處理。

近些年, 無論是媒體、社交、電商、音樂、視頻,移動應用的社交化越來越成熟,都在培養用戶間或強或弱的社交關系。各種應用中的“評論”功能已成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評論”不再以用戶發表意見為唯一目的,還營造出了一種隱藏在屏幕背后的社群關系。在很多應用中,依靠這種“四兩撥千斤”的社群關系,涌現出無限的產品智慧。

而在手機app使用頻率蓋過pc網頁的背景下,人們出于不同目的、處在不同場景、在有限尺寸的屏幕上經歷著不同復雜度的評論活動,縱使是多樣性十足的一個動作,設計工作也并不是沒有方法可循,接下來我們就一起探討一下。

假設你在設計一款新的app,并且初步認為需要評論功能,如何進行設計思考呢?

無論是設計一款產品還是一個功能,“用戶體驗的5個層面”都會貫穿始終,從產品的方向骨架開始,逐漸豐富完善,直到細枝末節的處理。

簡單復習一下這5個層次:

  • “戰略層”:五要素中最重要的一層,是用戶體驗的起點,戰略可以演變和改變,決定著整個產品的走向。
  • “范圍層“:戰略層形象化的第一步。帶著經營者和用戶兩方面的需求,就能弄清楚如何滿足戰略目標,提供怎么樣的功能。
  • “結構層”:開啟交互設計的第一步,即信息架構的設計。將零散的需求組合為一個整體,并合理展現出來。
  • “框架層”:交互設計的第二步,在這一步會確定很詳細的界面布局,確定整個產品的上下文。
  • “表現層“:視覺設計的過程,也是用戶首先會注意到的方面,是冰山的最上一角。界面中的配色和風格,都在這一步完成。

這5個層次可以很好地引導設計思路,我們可以把“評論區的設計問題”單獨拿出來,利用這5層來提出相應的引導性問題(請從下往上看):

利用用戶體驗5個層次提出引導性問題

接下來我會逐層說明,但會著重講解與“交互設計”相關的兩層。

一. 戰略層:確定產品類型和目標

在最初階段,需要首先確定產品的類型。常見的移動App類型如社交、電商、服務、自媒體、新聞、社群、音樂、視頻類。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app都在向多重類型發展。舉個栗子:小紅書的“社區+電商”的特征,其優勢很明顯,用戶的粘性大幅增加,這構成了小紅書一個非常強大的壁壘。多重類型的出現,展示了產品更多的可能性,是做產品的一種智慧。而如何確定類型,取決于對產品目標的設定——解決什么問題?給誰用?怎樣算成功?確定了產品類型后,就有了整體的大方向,后面的每一步都是基于戰略層的決定而發展。

二. 范圍層:用戶有何需求?為什么要評論?

有了產品的戰略目標,就要開始思考,提供哪些功能去實現它?如果你想提供評論功能,首先需要思考用戶為什么要評論。我們從“寫評論”和“看評論”兩方面來分析。

用戶為什么要寫評論?總的來說,縱觀市面主流app以及個人體會,用戶寫評論的動機可分為三大類:溝通感情、表達見解、求助。而用戶為什么要看評論?其動機與寫評論非常不同,頻率也高得多,可分為四大類:依靠評論做決策、尋找答案、尋找共鳴、查看反饋(比如朋友圈)。

仔細分析用戶的動機,可以知道產品提供此功能的意義在何處。如果你的app經過戰略層和范圍層的過濾,結論是不需要任何評論功能,那也是產品方向上相當大的邁進。例如唯品會,在移動app端并不設有評論功能,原因在于它的快銷特征,當用戶收貨后想要夸贊或吐槽時,相應的產品可能已經甩光,評論則失去了意義。

三. 結構層:如果需要評論,采用什么樣的展現形式?

在我們了解了用戶評論的諸多動機,也就是需求來源之后,如何把零散的需求可視化?魔力就在這一步。

我們還是從“寫評論”和“看評論”兩方面來分析。

3.1 寫評論

這個動作可輕可重,輕到點擊圖標,重到長篇大論。觸發評論的入口該如何設計?

3.1.1 點擊圖標

社交中的贊,多媒體中的下載和分享,電商中的收藏,社群中的頂和踩,都能非常精準地表達用戶的態度。如何取舍?

具有“評論”功能的常用圖標

“贊”/“收藏”/“頂”/“下載”/“分享”——這五個動作都有表示喜歡和贊賞的意思。按程度來看,“贊”、“收藏”、“頂”的程度相似,在一個app中只需出現最貼近產品語義的那個;而“下載”和“分享”則表示更高階的喜歡,“下載”是想要長久保留一件東西的態度,而“分享”是把喜歡一件東西的心情宣揚出去,讓更多人喜歡,所以程度更強烈。以上幾個功能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酌情選擇。

“踩”——無論在電商,音樂視頻,社群,服務型app中,都有與“踩”語義相似的功能,例如淘寶中的“差評”,音樂app中的“不感興趣”,知乎中的“不同意”。而在社交app中,除了曾經短暫出現于facebook中之外,現在已經沒有實例。因此,在設計“踩”功能時需要慎重考慮用戶的玻璃心,如果你的app是社交類,尤其是強關系社交,則不建議使用。

3.1.2 編輯文字

前文中提出的用戶在寫評論時的三大動機:溝通感情、表達見解、求助,它們特征不同,這會導致評論的入口展現形式也不同。

(1)溝通感情

多出現在強關系社交app中,例如微信朋友圈。特征:很強的針對性、有即時性。所以寫評論的入口需要設置在每一個人的動態后,如下圖:

社交中的評論入口

(2)表達見解

可分為依次遞進的三個層次,一般見解、有態度的評判、深度探討。

1)一般見解

包括對自媒體、音樂、新聞等內容的評價,對反饋期望不高。特征:簡潔快速、有即時性。所以入口需要設置在方便點擊且明顯的位置,考慮到拇指觸達最舒適的區域,可將輸入框放在頁面下方,如下圖:

一般見解的評論入口

一些實際參考:

實例1

2)有態度的評判

通常在消費,或體驗過后進行評價。特征:非即時性——需要體驗的時間,例如網購、打車、看電影。所以在用戶未體驗時,不應提供入口,識別用戶體驗完畢的時間點并將用戶完成的訂單收集起來,再提供評價入口,如下圖:

有態度的評價入口

一些實際參考:

實例2

在消費類的參考實例中,有一個例外——大眾點評。由于它無法精確識別用戶是否到店,而自身又是點評類app,所以它的評價入口設在了通用位置。除此之外,另需注意此類評論的時效性,例如時隔一年后再來評價曾經住過的酒店是否有意義?因此過了時效后,則不應該允許用戶評論。

3)話題探討

深度討論一個問題,用戶的表達欲比較強烈,對反饋期望很高。特征:篇幅可能較長、有即時性。對于這種評論,應提供寫作氛圍濃厚的獨立頁面,如下圖:

話題探討評論入口

一些實際參考:

實例3

(3)求助

在評論中提問,通常會得到其他人或樓主的解答。特征:簡潔快速、有即時性,與剛才講到的“一般見解”特征類似,所以表現形式也類似,在方便點擊且明顯的位置。實際參考:

實例4-好好住,網友詢問家具鏈接

3.2 看評論

上一層中,我們分析出用戶在看評論時的四大動機:依靠評論做決策、尋找答案、尋找共鳴、查看反饋。同樣需要依據它們的不同特征,設計不同的展現形式。

3.2.1 依靠評論做決策

用戶的消費決策通常需要基于其他人對商品的評價。特征:評論數量不斷增長、需要引導性入口、評論間無互動、有即時性。由于數量的增長,為了保持頁面篇幅穩定,需要將評論隔離出來,建立新的頁面;但需要一個引導性入口,所以可放置熱門/最新評論在前一頁;評論間無互動,只需提供單純的評論列表,如下圖:

幫助決策的評論展示方式

一些實際參考:

實例5

可以把這種展示方式稱為:半沉浸式。

3.2.2 尋找答案

搜索問題,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特征:問題篇幅較短、評論間有互動、有即時性。由于問題簡練,頁面下方仍有很多空間,可以跟隨瀑布式評論;評論間的互動既可以用嵌套,也可以用跳轉的方式展示,選擇哪一種取決于評論內容的篇幅長短,短評則可以用層層嵌套的方式,而如果產品性質導致評論需要一定篇幅,則建議用跳轉方式,如下圖。

左:嵌套式,右:跳轉式

一些實際參考:

實例6

可把這種展示方式稱為:瀑布流式+嵌套式/瀑布流式+跳轉式

3.2.3 尋找共鳴

影評、書評、樂評,都可以幫助看客們找到共鳴。

(1)樂評

特征:評論篇幅較短、偶爾有互動、有即時性。音樂解放了用戶的眼睛,可以實時看評論,但播放頁面已無操作空間,所以需要提供獨立沉浸式頁面展示評論,互動的評論可以嵌套展示,如下圖:

實例7

可把這種展示方式稱為:沉浸式

(2) 影評、書評

特征:有長評與短評之分、評論間有互動、有即時性。在頁面中需要分出長評、短評區域,為避免兩種評論羅列使頁面過長,需將所有兩種評論分別隔離到新頁面;在新頁面中,由于長評論篇幅較長,利用列表管理時需截成統一篇幅,這導致完整的評論需再次被隔離到新頁面。因此短評需要兩個頁面,長評則需要三個頁面,如下圖。

影評、書評展示方式

對于長評和短評本身來說,也相當于是半沉浸式的展現方式。

3.2.4 查看反饋

發表朋友圈或文章后,用戶通常會迫不及待地查看反饋。特征:評論數量有限、有互動性、即時性。由于評論與正文相關性極強,并且通常較為簡練,可使用瀑布流式的展現方式,可參照微信朋友圈。

以上針對“寫評論”與“看評論”時用戶的不同動機,推薦了相應的界面展現方式。這些結論并非權威,但可以作為思考的切入點。完成這一步,評論區的展示用幾個界面,如何跳轉,便可以確定了。接下來的一步就要開始思考界面具體內容。

四. 框架層:如何安排評論的順序才更有意義?

用戶寫完評論后都會不自覺地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的評論去哪了?而你的評論去哪,取決于評論如何排序。怎樣的排序才合理,針對不同的用戶需求,標準也是不同的。仍然根據用戶看評論的四個動機:依靠評論做決策、尋找答案、尋找共鳴、查看反饋來分析。

4.1 依靠評論做決策

通過上文了解到,此類需求多發生在電商、服務類app中。而商家給出的評論列表,與消費者真正期望看到的并不十分匹配。商家制定了一些規則來決定評論的順序,例如通過評論字數、圖片數量、用戶信譽等級、被贊次數等將優質評論置頂,甚至花錢購買好評,導致首先進入用戶眼簾的一定是好評,而商品卻不一定真的這么好。因此需要幫助消費者看到更客觀的評價,例如:按時間排序,提供好評/中評/差評之間的比例,只看圖片等。

4.2 尋找答案

答案分為兩種,一種有確定的對與錯,而另一種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用戶在刷這兩種答案時,行為稍有不同。

大家一定都熟悉知乎上的那種問題:XXXXX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這是典型的沒有所謂正確答案的問題,而在查看它的評論時,用戶往往希望刷到更多的不同觀點,甚至參與其中一起探討。無法用對與錯來評判的情況下,只能用質量高與低來排列評論的順序,于是一個評論的字數、被贊同與不贊同的比例、回復數、用戶本身的粉絲數、回復問題的次數等,就作為評判其質量高低的因素。

而對于另一種只能用對與錯來回答的問題,用戶得到確定的答復之后,就會停止刷下去。所以對于這類評論,所謂的“熱度”并不一定起作用,而“準確度”才是用戶真正需要的。例如在百度知道中經常會看到,一個比較簡單的提問,一樓卻復制粘貼一些文章、論文來回答問題,但答案可以用簡潔的一句話概括。因此對于此類答案的排序,字數、贊同數、回復數、賞金數往往不一定說明問題,而提問者經過實際驗證過后,對答案的“認證標志”可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4.3 尋找共鳴

影評、書評、樂評中的評論通常百家爭鳴,用戶極容易陷入評論的漩渦。由于此類評論內容靈活性太高,給沒有分類的海量評論排序似乎有失合理性。既然是“尋找共鳴”,用戶就一定是帶著自己的目的而來,所以在提供評論區域的同時,是否可以考慮加入一些輕度篩選,例如針對影視劇,可以允許用戶選擇集數或里面的主要角色,對于書籍,可提供章節的篩選,在每一個篩選條件下,再按照字數、贊同數、回復數、用戶影響力與等級等條件來排序。

4.4 查看回復

這里出現的所有評論,都是針對用戶自己的,在這種場景下用戶的注意力更多是在每條回復的內容上,對順序需求反而比較簡單,因此,保存完好的“上下文”,按時間線排序即可。

以上這些場景中,為了實現排序的規則,少不了廣大用戶的配合,例如:按照贊同、不贊同、回復數量等排序,需要真正有用戶去點贊、點踩、回復。所以需要在每一條評論上設置這些功能,如圖:

網易云音樂-輕互動決定著排序

以上是針對評論區的主體——評論內容的順序所做的一番思考,同樣的方法可用在其他頁面。在已搭好的框架上添枝加葉,整個頁面的細節會逐漸清晰到每行文字、每個圖標,接下來便可以進入最后一層的工作。

五. 表現層:如何設計圖標、字體等元素才能保持界面和諧?

視覺設計的結果是用戶最先接觸到的對象,人們通常用“好看、丑、酷炫、清爽”等來描述自己對整個app的第一感覺。有些時候視覺設計的目的并不單純為了美觀和酷炫,比這些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持app中所有界面的統一、和諧,而這些方面,并不只是視覺設計師才需要做。

5.1 風格&色彩

app的整體風格可以擬物化,也可以扁平化,色彩可以多碰撞,也可以很素雅,而選擇哪種風格,取決于產品的性質和用戶的使用場景及時長。

文章中提到的所有app幾乎都以功能性和文字信息為主,通常會持續使用一段時間(例如購物、刷知乎),用戶對于內容本身的關注要高于界面元素的外觀,因此,文字內容的呈現需要清晰,不宜使用過強的對比色,也不宜做得很難識別,保證可讀性的前提下,盡量保護用戶的眼睛,延緩疲勞,常用的背景色值為#eeeeee。

5.2 字體

為保持頁面和諧一致,一個app中不要出現兩種以上的字體,不明確而繁瑣的字體搭配會導致整個畫面失調,甚至聽到“有點LOW”這樣的評價。

字體混搭的效果

所以通常只需要一種字體貫穿全文,重點強調的部分通過放大字號或加粗來處理。

  • iOS常選用的中文字體:蘋果簡體黑,方正蘭亭纖黑,冬青黑體,華文細黑;英文字體:Helvetica,
  • 安卓常用的中文字體:Noto, 思源黑體;英文字體:Roboto。
  • 常用字號:大標題40-42px,正文字號32px,副文本26px,小字20px。
  • 字體顏色:很少看到純黑純白的色彩搭配,通常正文會用低調而清晰的深灰色,顏色值#333333;副文本可用稍微淺一點的顏色,顏色值#666666;而輔助信息的小字則用淺灰,顏色值#999999。

這樣字體便有了層次和節奏感,信息的重點也在無形中被突出。

5.3 圖標

圖標在任何界面設計中都不可避免,如何保證其易讀、一致、美觀?

5.3.1 語義

圖標替代的是更為易懂的文字描述,所以對其語義傳達的準確性要求很高。在設計圖標時需注意:

(1)沿用主流設計

不適宜的創新會帶來更大的認知負荷。例如,你覺得這兩個圖標可以準確表達“下載”的意思嗎?

這是“下載”的意思嗎?

(2)相似的語義需要更深層的分析

同樣是表達“贊”,在社交app中與社群app中的語義也不同。例如,作為溝通情感的工具,你更喜歡“一顆心”,還是喜歡“大拇指?” 顯然,對于朋友間的贊美,“心”可以將喜歡傳達的更準確,而對于知乎上的一個客觀答案,“大拇指”可以帶來更多的成就感。

5.3.2 尺寸

在圖標的尺寸設計上,需注意:

(1)點擊區域足夠大

有限的手機屏幕上,點擊的舒適區更有限。人手指正常觸摸屏幕的最小點擊區域大概為44px * 44px,圖標的設計尺寸可以依靠視覺效果來定,但在開發時都應保證點擊范圍足夠大。

(2)尺寸不宜過多

雖然尺寸大小可以幫助用戶區分信息的重要程度,但過于零散的尺寸會讓界面顯得非?;靵y。例如下面的對比:蝦米音樂的首頁有至少3種尺寸的圖標,稍顯混亂,而網易云音樂首頁上的圖標尺寸一致,界面看起來干凈統一。如下圖:

實例8

(3)注意視差平衡

同一個尺寸規格,形狀不同,會導致面積占比引起視差,同樣是撐滿邊框的圖標,大小看起來卻不同,因此要在參考尺寸范圍內進行調整。

視差平衡

5.3.3 樣式

圖標樣式的一致性對整體頁面的影響也比較大,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正負形一致

正形圖標,是以“面“繪制的圖標,面積占比大,視覺強度也大。負形圖標,以“線”繪制的圖標,簡潔抽象,理解的門檻稍高,視覺強度小??捎脕肀磉_選中/未選中的狀態,如實例9,但在同一狀態下,不建議混合使用,如實例10:

實例9-選中為正形,未選中為負形

實例10-都是未選中,混合了兩種方式,不夠統一

(2)細節處理方式一致

細節的處理方式,包括圓角與直角的設置,線條的粗細是否均勻,圖標上的斷點處理等,例如下面的圖中,每一組圖標都是因為有相似的細節處理,整體看起來有著非常強的一致性。

圖標來自于http://www.iconwerk.com/

結語

看到這里的都是真愛。之所以會有這篇文章,是因為有一天同事問我的一個問題:

“手機app設計有模板么?你看這樣一個app怎么布局?”

在討論到評論區時我也曾不停地打開各種app取經,發現形式非常多樣,于是便開始思考為什么,最后就有了這篇“不成熟的小建議”,感謝這位同事妹子。

文中有遺漏或不準確之處,歡迎重重地拍磚。

最后,感謝您的閱讀^_^

 

作者:Dannii(楊玲蘊)

來源:https://www.jianshu.com/p/419df3865524

本文由 @楊玲蘊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小姐姐棒極啦?。?/p>

    來自山東 回復
  2. 厲害耶小姐姐

    來自河北 回復
  3. 以后可不可以多多發一些這一類的文章

    來自北京 回復
  4. “例如唯品會,在移動app端并不設有評論功能,原因在于它的快銷特征,當用戶收貨后想要夸贊或吐槽時,相應的產品可能已經甩光,評論則失去了意義?!?br /> 1、唯品會在收貨后,有評論功能
    2、唯品會定位的快消,但是部分商品會重復拿來做活動,所以評論是發揮作用的
    3、唯品會的評論做了展示的策略:好評,優質展現,差評沉底(隱藏)
    4、優評有一定幾率的獎勵,說明平臺還是比較看重評論這個模塊
    以上,補充,謝謝。

    來自上海 回復
  5. 收藏了

    回復
  6. 滿滿的干貨,贊

    回復
    1. 想法是一樣的

      回復
    2. 來自北京 回復
    3. mm

      來自北京 回復
    4. ??

      來自江蘇 回復
    5. ??

      來自江蘇 回復
    6. 來自山東 回復
  7. 棒棒棒 收獲滿滿

    回復
  8. 最近在做乙方,做很多項目都沒有從產品思維出發,而是從業務流程上,講真,感覺做的很沒興致

    回復
    1. 同病相憐

      來自貴州 回復
  9. 學習了

    回復
    1. 是這樣的吧

      回復
  10. 哇,轉粉了

    回復
  11. 受教!

    回復
  12. 贊??

    回復
  13. 感謝分享??

    回復
  14. 感謝陳~

    來自浙江 回復
  15. 寫的太好了,在設計某個功能時,根據作者描述的思維路徑,由粗到細,一個完整的設計模型就展現在眼前了。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