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產品小細節:推特(twitter)通知列表內設置選項設計
推特的這些選項,共同指向了一個目標:通過讓推特的需求可定制,讓用戶在使用推特的過程中,不斷接近用戶對信息的高級自定義需求,這也是大部分個性化系統的追求。
今天下午,打開了一下twitter,不小心看到了設置選項的一個提示(可見我是真正的初級用戶),覺得有點意思,可以寫點東西。
極少使用twitter,也看不太懂英文,所以我無法認識這些設置產生的根本原因,也無法就改進做進一步分析?;谶@種第一層深度(第一印象產生的認知)做的分析,所以稱為淺析。
通知設置位置:
設置選項:
一、隱藏來自以下用戶的通知
這個功能分為兩個層次:
1.完全隱藏(符合任一選項即滿足條件)
2.部分隱藏(動態列表內的選項)
通知系統是一個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分為外部通知系統與內部通知系統,本文針對的是內部通知系統的一部分;
這些選項存在的核心目標之一是:提供選項,由用戶決定噪音的屬性,由用戶來決定提醒自己的因素。
選項一:你未關注的用戶:是否接收不是自己關注的人產生的通知;
選項二:未關注你的用戶:是否接收不是你的粉絲的人產生的通知;
這兩個選項,從廣度上對通知接收的范圍進行了篩選(廣度篩選):
要分析這兩個選項存在的意義,就需要分析這兩個選項是哪些屬性的用戶才會用到,也就是滿足了哪些用戶的需求;很明顯,這兩個選項,不是為初級用戶也不是為淺度使用者準備的。
這兩個選項有四種組合方式:全選、全不選、只選擇第一個、只選擇第二個;
- 全選:只接收符合“相互關注”這個條件的用戶的通知;
- 全不選:不做任何篩選,不對關注條件做限制;
- 只選擇第一個:只接收符合“我已關注”這個條件的用戶的通知;
- 只選擇第二個:只接收符合“已關注我”這個條件的用戶的通知;
選項三:新賬號用戶:不接收符合某個(通用)規則(新)的用戶的通知;
選項四:使用默認頭像的用戶:不接收未修改頭像的用戶的通知;
選項五:沒有驗證郵件地址的用戶:不接收未驗證郵件地址的用戶的通知;
選項六:沒有驗證手機號碼的用戶:不接收未驗證手機號碼的用戶的通知;
這四個選項針對的目標是一致的:識別引發騷擾信息或低質量的用戶的通用特征,輔助選項一與選項二,在廣度篩選的基礎上再加入精細化的篩選方式;
這四個選項并不矛盾,也不存在完全的相互包含的關系,比如新用戶的特征之一可能是未更換頭像,但未更換頭像者不一定是新用戶;
這幾個特征型選項基于對低價值或違規用戶的特征分析,這些特征也可以稱為“標志性”特征,除強力引導外,(自發且非被動)產生某種行為或具備某些特征是用戶從一種屬性走向另外一種屬性的標志;
以更換頭像為例,這個特征就可以當做用戶開始真正使用產品的開始的標志之一(不具備唯一性),因為不更換頭像,可以判斷此用戶在產品內沒有產生個人形象(品牌)建立的需求;
有趣的是,使用通知設置來調整屏蔽選項,也是用戶轉變的標志性特征之一,說明推特用戶開始對控制通知列表產生了需求;
分析這些行為背后產生的原因,可以幫助理解用戶行為與產品使用之間的關系,也可以幫助策略設計者理清有價值的特征,以便幫助用戶跨越這些關鍵“門檻”。
選項七(列表內選項):減少看到的頻率:選擇后;
選項八:從通知與時間線中隱藏特定字詞:
選項九:屏蔽指定的賬號:
這三個選項,均屬于個性化選項,在目前的接收信息及通知的用戶池及信息池內,再做進一步的篩選,包括減少不喜歡的內容、屏蔽不喜歡的人、控制特定人或內容出現的頻率等。
選項十:這些過濾設置不會影響來自你關注用戶的通知;這個說明也是一個選項,在屏蔽池內增加了一種豁免方式;
這個選項說明了一個問題:用戶的潛在需求是復雜且多變的,單一的規則無法完整滿足,需要在優化規則池的同時加入用戶參與,且用戶參與應該逐漸成為主導。
二:甄選
依據質量進行篩選,首先需要對質量給出定義并建立篩選模型;
這個功能從用戶角度來看用戶需求的深度延伸,說明了即使是關注了一個人,也不一定是想看到這個人全部的動態;
從產品角度來看是質量導向的內容策略之一,讓高質量的內容收獲更多互動并引發更多互動;
關于降噪設計及質量設計,我目前所使用過的產品中,知乎做的是最好的;比如回答內的答案排序(按質量排序)方式,比起傳統的單一規則(時間/回復數/點贊數/收藏數/感謝數)排序要更進一步:
不過,再優秀的規則,其適用性也有極限;面對新的問題和需求,能夠不斷更新系統規則,才是我佩服知乎的地方。
后記:
推特的這些選項,共同指向了一個目標:通過讓推特的需求可定制,讓用戶在使用推特的過程中,不斷接近用戶對信息的高級自定義需求;這也是大部分個性化系統的追求。
選項即是條件,每個條件組成了一個自己的域,就稱其為條件域吧;
比如條件A,滿足其的元素組成了域A,條件B,滿足其的元素組成了域B,
條件A與條件B之間的通過邏輯組合:與、或、非,產生了域A與域B之間的邏輯集合:交、并、補;
以微信的朋友圈為例:
- 條件A為我的微信好友;
- 條件B為發布動態者的好友;
同時符合條件A及條件B,也就是滿足了既是我的微信好友也是發動態者的微信好友,這樣就組成了一個新的交集域:朋友圈。。
QQ空間則可以看做是并集域:
假設有一個新的條件C,需要滿足條件A或條件C,且不能滿足條件B的域;
對條件與集合的邏輯在實際場景中的應用,會是一門很實用的數學學問,我剛剛發現,還無法使用;
在發現這個邏輯的應用后,我順便將對知識的基礎運用程度分了五個層次,稱之為知者五境:
- 第一境:知:了解但無法解釋
- 第二境:道:了解且能夠說明
- 第三境:解:能夠知其所以然
- 第四境:轉:能夠使用其原理
- 第五境:化:能夠進行再創造
我對這個邏輯在產品中的運用還處在第三境,我能夠了解其背后的邏輯卻無法創造性的使用。
比較粗淺的分層,僅供參考。
作者:天下雪,公眾號:skyfollowsnow,感謝你的閱讀
本文由 @天下雪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排版有點亂,但是思路很棒,受到啟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