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產品中的人文關懷

5 評論 5233 瀏覽 23 收藏 36 分鐘

每個特定的群體中,都有屬于他們自己的“?!?,有時看到一句話或一張圖,一些人能會心一笑,而有的人卻覺得只是平平無奇罷了。那在產品中又要如何更好的運用“?!蹦??

前言:從兩個笑話說起

  • 第一個笑話:這個世界上只有10種人:懂二進制的和不懂二進制的。
  • 第二個笑話:這張圖片是透明的。

以上兩個笑話,以普通人的眼光來看簡直沒有任何邏輯,完全找不到所謂的笑點。

“不是有10種人么,為什么你只說了兩種呢?”

“這明明是一張格子的圖片呀,為什么你要說它是透明的?”

但是,當程序員們和設計師們看到這兩則笑話,一定會迅速地會心一笑,畢竟這笑話就與他們的工作息息相關。

“10”既可以表示為十進制中的“十”,也可以在二進制中表示為“二”,你能讓你和看懂這則笑話,就表示你當然是懂二進制的;而格子在photoshop中代表著透明,這也是設計師們每天都會接觸到的樣式。

像這樣的笑話我們還可以找出很多,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的話,那就是這些笑話里都有著“?!钡拇嬖?。

在互聯網產品領域,存在著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產品細節。

比如:google每逢重大節日都會在首頁放出替代logo的涂鴉;以及UBER會在城市下大雨的時候,將地圖上的專車顯示為船。

這些細節將優秀的產品與其它竟品區分開來,既打動了用戶,又樹立了品牌形象,甚至會讓用戶主動地傳播。

這樣看來,這些小細節與“?!彼坪躅H為相似,它們都很簡單,但讓人印象深刻。如果可以找到在產品中埋“?!钡募记?,一定能更好地提升產品的表現力。

讓我們先從什么是“?!遍_始聊起吧。

“?!笔鞘裁??

“大家在生活中都會講笑話,但是一個笑話被廣為人知了反而沒有那么好笑了,好像知道的人越少,笑話就會更好笑“ ——深澤直人 《設計的生態學》

春晚小品曾經是大眾一年的笑料來源,在這個舞臺上曾經誕生過“把你忽悠瘸嘍”這樣的金句。但是現在的春晚小品簡直味同嚼蠟,甚至網友們會在晚會開始前,競猜今年又有哪些網絡用語會被生硬地套用。

結果呢?往往也是不出大家所料。

與這個衰落曲線相對的,是網絡接入量在國內普及率的上升。

在移動互聯網普及后,“段子手”成為了貢獻幽默的主力軍,大量短平快的段子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被生產、消費。誕生3個月以上的段子就已經顯得過時且不合時宜了,一年以后還有人在用這些段子?那一定是長輩們在朋友圈樂呵呵地轉發呢。

是這些段子不好笑了嗎?

顯然不是,當你剛剛發現它時一定也是轉發了一大串的“哈哈哈”。然而隨著時間流逝,這些段子被更多人熟知后,時髦的用戶們就將它轉身扔進了垃圾桶。

難道這個世界上的段子的保質期都不過三個月嗎?

不,還存在著另一種段子。它們流傳在特定的人群中間,雖然誕生了很久但大家卻還是津津樂道。類似于“PHP是最好的語言”的段子已經在程序員中流傳很久了,但是依然能逗人發笑。

通常來說,信息傳播的越廣泛,越能引發群體的共鳴。在信息傳播能力有限的時代,甚至會有專門的詞語“萬人空巷”來形容這種狀態——就好像80年代,大家都窩在家里看高倉健的《追捕》,其中的臺詞成為了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可是在段子屆,這種共鳴卻好像反過來了,段子傳播的越廣,越容易縮短它的“保質期”。

不止是段子有這樣的屬性,“黑話”也具有這個特點。

“黑話”是特定職業間交流的用語,越是小眾的職業,他們的黑話越是晦澀難懂。但有些時候,這種流行于小圈子內的話術也會擴展到大眾人群。

還有很多例子:在電影中,導演會設計一些巧妙的鏡頭,不用演員念出臺詞就向觀眾傳達信息;在相聲中,相聲演員會抖出精妙的包袱,讓臺下的觀眾迅速理解包袱背后的笑點所在……

我們將這些語言或行為上的小技巧稱之為“?!?。

集體與個體

“智慧不是一種集中式結構,而是由各種局部的糾結組成”——凱文·凱利《失控》

在互聯網還未普及的時代,人們曾經暢想未來世界將沒有信息阻礙,需要的信息通過搜索引擎就可以直達你的桌面。你可以在世界的任何地方與任何人進行交流,共享所有人的知識和觀點。

總而言之,個體就像水滴,匯入河流,最終融入大海。

比爾蓋茨在1995年暢想未來,寫下了《未來之路》,如今的科技實現了他的大部分的預言,除了一點:人們并沒有融入大海,而是畫地為牢,成為了星羅密布的小水塘。

在這個時代,去中心化成為了主流,今日頭條們了解你們的喜好,每天都會有你最感興趣的新聞推到眼前;微博、facebook的時間線上,也都是你喜歡的博主們發布的post。

那些你不喜歡的信息呢?它們依然存在,只是全被“不感興趣”小按鈕給消滅了。

長此以往,你所接受到的信息都只是你想看到的信息,所有否定的觀點、平淡無奇的事實全被無意識忽略掉了。仿佛是一口越挖越深的井,互聯網對你越是了解,它能展現給你的東西反而越狹窄?;ヂ摼W并沒有讓人們享有信息的海洋,而是將人們困在了信息的孤島上,人們因為孤島的存在分化越來越明顯。

與此同時,在物理上相隔甚遠的個體因為網絡卻可以無阻礙交流,每個互聯網用戶總會有自己天然的喜好。有的人喜歡音樂,有的人喜歡游戲,互聯網拉近了這些原本遙遠的人的距離。二當個體起形成小團體時,他們便免不了在團體內互相交流思想與意見。

“小眾”、“特定的群體”,這些特性和之前提到的幾個例子非常相似,因此“?!碧烊坏剡m合在小團體中使用?;蛘邠Q一種說法——“?!笔且驗樾F體的個體互相交流而產生的。

小團體因為成員相似的興趣和愛好而存在,即使團體的成員發生了變化,只要構成團體的主體意志不變,團體就會繼續存在下去。這些主體意志就像是大船上擲下的錨,將團體固定在信息洪流之中。這很像是形成了集體意識的蜜蜂,在獨立的個體之上構筑出了一個更廣泛的、影響所有個體的高級意識。

獨立個體集結形成高級意識,反過來高級意識也在影響著獨立個體,依靠的就是基礎的工具——語言。

集體的語言

“群體是愚蠢的,群體的總智商與群體中智商最低的個體相等”——勒龐《烏合之眾》

??略f“語言即權力”:說話者與語言之間的關系是“應和者與說”的關系,我們會獨立思考,不是因為這是我們自身的思想,而是語言決定了我們如此思維。

比如:南蘇丹的最古老的一個民族——丁卡族(Dinka),在他們的語言中“丁卡”就是人的意思,所以如果不是丁卡人,就不算是人。

而在我們現代人的語言中,“人”所包含的范圍顯然要廣闊的多。

在團體中,同樣也存在著“應和者與說”的關系。在團體中,“說”的是團體形成的高級意識,而參加團體的人則是“應和者”。

當我們融入了團體之后,團體的語言會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融入的越深思維的改變也就越大。仿佛在腦海中建立了一個舒適區,使得融入了團體的個體逐漸能適應團體。

因此,團體之間的語言交流是會自然地對成員進行選擇的,就好像一間熟客居多的小酒館,會有新人融入酒館的圈子,慢慢變成熟客,也會有更多的新人無法融入而選擇其他的商戶。而新人在學習了熟客的語言后,自然而然地就成為了熟客的一員。

這個過程始終是動態的,我們只會注意到最終結果,那就是這家小酒館似乎只接待熟客,不太歡迎新人,因此我們認為會來這家小酒館的客人形成了一個“團體”。

理查道金斯曾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一個概念——Meme,也被翻譯成模因、彌姆,彌因等,是文化資訊傳承時的單位。

對于彌因公認的定義是:“一個想法,行為或風格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的文化傳播過程?!?/p>

彌因(Meme)對應的概念是作為遺傳因子的基因(Gene),基因在生物學層面上傳遞遺傳信息,而彌因則在文化層面上傳遞人類大腦中的觀念。

我們就可以將“?!笨醋鲝浺虻囊环N表現形式,在知道了“?!钡膶傩院?,我們還需要解答另一個問題,人們為什么會自發地使用這種集體的語言?

語言的動機

我們先來看看三個特殊的場景:

老四:天王蓋地虎。

楊子榮:寶塔鎮河妖。

老三:么哈么哈?

楊子榮:正晌午時說話,誰也沒有家。 —— 《林海雪原》

A:B,來幫我打個單,BP不夠了。

B:等會,BABA還有倉,我平一下。什么股票,哪的價?

A:DAL,均價47,2萬多股。50有resistive,先幫我NSDQ打1000。?—— 發生在某證劵公司的對話

“哈佛大學的符號學專家羅伯特·蘭登在法國巴黎出差期間的一個午夜,接到一個緊急電話,得知盧浮宮博物館年邁的館長被人殺害在盧浮宮的博物館里,人們在他的尸體旁邊發現了一個難以捉摸的密碼。在對一大堆怪異的密碼進行整理的過程當中,發現一連串的線索就隱藏在達芬奇的藝術作品當中,深感震驚。這些線索,大家都清楚可見,然而卻被畫家巧妙地隱藏起來?!??——《達芬奇密碼》

以上三個場景中都有“?!钡倪\用,但是運用的方式卻有差異。

第一個場景發生在樣板戲《林海雪原》中,是土匪對楊子榮的試探。楊子榮以土匪群體才知道的黑話回應后,便成功獲得了土匪的信任打入了山寨。在這個場景里,黑話作為土匪識別同伙的工具,是一種身份標示。

第二個場景發生在金融交易中。類似的短語縮寫及專業術語對于交易員們來說是日常,甚至可以說一個從業者的專業程度,和其是否能理解這些詞匯的程度是息息相關的。這些詞匯往往濃縮了一套復雜的語意構成,用完整的語言進行表述的話會大大降低從業者交流的效率,而對于這種行業時間就是金錢。在這個場景里,短語是多重語意的濃縮,是一種構筑于普通語言上的二級語言。

第三個場景發生在小說《達芬奇密碼》中,主角和被害的館長從未謀面,然而館長僅憑借著用身體擺出的特殊姿勢,就將重要的信息傳達給了主角。二人對于各種宗教符號的了解程度,是信息經過復雜的加密之后仍能順利被解開的原因。在這個場景里,兩者即使沒有面對面交流,信息仍然能有效地進行精準傳遞。

這三個場景概括出了人們會使用“?!钡闹饕?,即:身份的識別,語意的濃縮,信息的異步傳遞。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人們傾向在群體中使用“?!钡膭訖C。

由此可以看出,掌握了“?!薄后w語言的使用方法,我們就掌握了與其中的個體交流的方式。

應用的方式

經過上述大段的分析,我們知道了“?!钡闹T多好處,而互聯網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其使用者對于“?!庇泻芨叩慕邮芏?。因此在我們的產品里使用“?!背闪艘患芎侠淼氖虑?,已有很多成功的產品做出了相當好的例子。

按照對用戶情緒影響力由低到高的方式排列,“?!痹趯嶋H的應用中大致有如下幾種方式:

  1. 緩解用戶的負面情緒;
  2. 為用戶帶來驚喜;
  3. 讓用戶產生高級精神滿足。

1.緩解用戶的負面情緒

(1)從令人討厭的大雨說起

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我們總會遇到不稱心如意的情況,或者網絡太慢,或者錯誤頻出。我們不能避免這種負面情況的出現,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對“?!钡氖褂?,減緩用戶不滿的情緒。甚至在某些運用得當的情況下,反而能給用戶留下深刻的正面印象。

雨天是打車需求的高峰期,然而下雨天打車的體驗一般都是負面的,很容易讓用戶把不好的情緒帶到產品上。

Uber因此做了一個令人忍俊不禁的彩蛋:在下雨天將所有的車輛都替換成了船,甚至連選擇車輛檔次的滑塊也變成了船錨。

為何Uber要在下雨天將車替換成船?

結合Uber推出這個彩蛋的時間(2015年)向前回溯一下:2012年北京遭遇的一場特大暴雨,是“下雨天開船”這個梗的起源。這場暴雨給人留下的印象太過深刻,甚至因此引發了“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的討論,人們紛紛調侃司機們是在水城威尼斯開船。

當時北京街道的畫風是這樣子的:

確實很像開船!用戶在雨天積累的負面情緒,可能就因為這樣的小彩蛋會心一笑緩解了。

雖然Uber的這個彩蛋只是個簡單的案例,但讓我們引申一下,思考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問題:為什么“車等于船”這樣的“?!?,人們會覺得有趣呢?

(2)重建的樂趣

先拋出結論:“?!彼鶐淼乃季S動作是聯想,而聯想所帶來的樂趣,核心在于非常規思維方式的建立。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著基本的邏輯模型,邏輯模型的結構在對世界的認知中不斷建立,將不同的事物聯系在一起就是一種建立的方法。比如:球是圓的。

長此以往人們的思維模式便趨于穩定,而當人們接觸到不同的思維模式后,通常會產生兩個結果:

  • 新思維違背了人的基本認知,不可接受;
  • 以及新思維從其它的方面補充了邏輯模型,擴展了基本認知的范圍。

后一種結果就是聯想樂趣的來源,擴展的認知范圍滿足了人們天生的好奇心。

我們還可以反向思考一下,為什么只是聯想就會讓人感到高興呢?難道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嗎?

沒準真是這樣,我們的祖先——智人(Homo Sapiens)在上萬年的惡劣環境中能生存下來,獵殺兇猛的野獸,擊敗我們強壯的親戚尼安德特人,都是因為祖先們會靈活使用他們的大腦。這種思考的愉悅感,或許已經通過千百代的進化刻在了我們的DNA里。

在北京大雨之前,大眾并沒有下雨時“車等于船”的聯想,在此時表述這個聯想大眾不會接受,因為并沒有形成普遍的認知。

而在北京大雨事件后,持續的新聞報道和輿論使其成為了一次公共事件,經過圖片、視頻等媒體的刺激,人們的潛意識中建立了“下暴雨=城市被淹;開車=開船”的公共記憶。

Uber所做的,其實是將人們潛藏的公共記憶通過視覺的方式表現了出來。人們在看見了船的圖標后,自然聯想到了“船”這一意象背后的事件,并認可了這兩者中間建立聯系的邏輯。

綜上所述,我們就明白了“?!痹谶@個案例中的作用:

“?!钡暮诵脑谂c聯想,通過聯想帶來了思考樂趣,而思考樂趣則轉移了用戶的負面情緒。

2、為用戶帶來驚喜

(1)人類總是想探索更多

之前我們討論了“?!钡奶攸c之一就是:能增加群體成員的認同感。

因此對于互聯網產品來說,能使用用戶的語言進行溝通就像是給用戶送上了一份驚喜。這一類型的應用相對容易,因此也最常見,典型例子就是:google doodle——每逢紀念日時的logo涂鴉。

成千上萬的google doodle令人眼花繚亂

時至今日,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已經為Google doodle貢獻了無數精彩的設計。這些涂鴉涵蓋了人文、科技、歷史等多重領域,涂鴉大多以可愛的小動畫呈現,某些特殊的涂鴉甚至還加上了可互動的元素。

對于用戶來說,總會有一款涂鴉命中他感興趣的內容,更不用說這些可愛的圖案本身就很能激發好奇心了。

不同領域的涂鴉,好像通往不同美麗世界的任意門,當用戶對某個涂鴉著迷并產生興趣時,Google便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相關信息。就如同在“集體的語言”中曾探討過的,“?!蓖ㄟ^語言的傳遞塑造個體。

這與Google本身的愿景一致:更快速便捷地為用戶傳遞信息。

(2)不是每段戀曲都有美好結局

但是“?!钡氖褂靡膊⒉皇侨f無一失,強凝聚性的反面就是強排他性,一旦使用了錯誤的語言,對于產品而言無疑是一場災難。

典型的例子是:2015年婦女節涂鴉,百度與Google都試圖傳達對于女性的尊重,然而錯誤的表達方式卻讓百度遭遇了一場口誅筆伐。

在百度的涂鴉中,女性的形象是在八音盒中的玩具,而在Google的涂鴉中,女性形象更加多元化,呈現了女性在各個行業內活躍的氣象。對比之下,兩個涂鴉的立意高下立判。

在當下女權意識覺醒的社會思潮中,將女性比喻為一個精致的玩具多少是一種物化女性的行為,是一種明顯的“政治不正確”。

雖然在作者的解釋中,這個涂鴉的本意是“愛自已”,但是當一件作品進入大眾視野后,作品本身的解釋權就已經不屬于作者本人了,這顯然是對集體語言錯誤使用的結果。

為何語言的傳遞會出現這么大的偏差?明明是一種贊美,受眾為什么會覺得是一種羞辱?本質上來說,這是兩套不同的話語體系產生的沖突。

在這個例子上,我們不妨將大眾的集體意識劃分為兩類:傳統的父權意識與新銳的女權意識,兩種意識對于女性形象的認知并不一致。

  • 父權意識中的正面形象是“美麗、精致、柔弱、需要保護“。
  • 女權意識中的正面形象卻是“獨立、堅強、去性別符號化”。

當百度涂鴉使用父權意識的語言去迎合女性時,自然會產生強烈的認知誤解,而如果這個涂鴉出現在5年前絕不會引起如此大的反響,可見社會思潮是在不斷發展的。

認知你的客戶,了解他們的語言,才能俘獲群體的心。

(3)信息傳遞的階梯

另外一個優秀的例子是:2016年的天貓雙十一平面宣傳,天貓推出的49張海報可謂張張精品,每一個品牌都將自己的品牌形象與貓頭樣式完美結合,令人印象深刻。

雖然49張海報都通俗易懂,但是在這其中卻有3張海報顯得略有深意,它們分別是:GoPro,樂高,Levis。

除了樂高比較好辨識之外,另外兩個海報是想表達什么?

GoPro的海報是沙灘里的一個洞,Levis的廣告呢,在水里游泳的牛仔布鯨魚?

然而如果是這三家品牌的粉絲,看到這三張海報一定會相當興奮,因為海報里隱藏了只有粉絲才能解讀出來的密碼,而這也是她們與其它家海報不同的地方。

GoPro的海報展現的是沙洞中的視角,好似用戶從GoPro相機中看到的世界。這恰好是GoPro運動相機的使用場景,小巧的相機可以被放在任何地方,找到普通相機不可能使用的機位。而在GoPro拍攝的視頻中,第一人稱視角視頻可說是GoPro的標志。雖然整張海報完全沒有出現產品照,卻將產品的核心氣質傳遞的淋漓精致。

說到Levis,我們都知道Levis是以牛仔褲聞名,而Levis最為粉絲稱道的就是它的水洗工藝,水洗后的牛仔褲呈現出漂亮的紋理令人趨之若鶩。用在水中游泳的牛仔布鯨魚傳達品牌文化,無疑比剪裁一塊貓頭形牛仔布作為海報要高明的多。

接下來是看上去覺得最普通的樂高海報了。初看海報,只會覺得沒有什么稀奇,不就是樂高積木和小人么?

但是海報的核心在一個很不起眼的地方:字體下方下落的積木,構成了一個正在組裝貓頭樣式的動態,這使得整個海報瞬間鮮活了起來。

只是簡單的一個小處理,就傳遞出了樂高的核心精神——用積木拼出任何東西!

對三張海報分析之后,我們就能很明顯地發現它們為何會更加優秀:除了表面上傳達的意義,海報中還隱藏了深層的品牌形象。與其它作品進行對比時,就會發現其它作品只是使用了一張貓頭形狀的畫布,與普通的宣傳海報并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因為使用了粉絲們熟悉的語言,這三張海報才能在一眾優秀的設計中脫穎而出。

(4)群體間的鄙視鏈

當我們使用用戶熟悉的語言的時候,用戶會更加認同你,這是因為使用群體的語言代表了我們是群體的一員——這類似于秘密社團的活動暗號。

經過之前的論述,我們也已經知道了群體是有排他性的。因此當個體能讀懂“?!北澈蟮恼Z義的時候,自然會產生一種“我知道其他人不知道的信息”的滿足感,尤其是當這個群體具有某種象征性的時候。

群體會產生彌因,彌因中又包含了群體產生的大量信息。

在許多領域中,少數人構成的群體創造了多數的內容,因此相對于大眾,小眾群體代表了某種程度上的優越。歸根結底,群體認同此代表了“對自我的認同”,認為“我”在加入了群體之后得到了對大眾的比較優勢,我們可以將其視作馬斯洛需求理論中的“尊重需求”的體現。

這種優越感,在滿足用戶虛榮心的同時,會讓用戶自發地維護他所處的群體,從而形成了一種忠誠的關系。

尤其是在音樂、電影此類帶有文藝屬性的領域里,發表獨立意見、產出優質內容的頭部用戶通常是群體的中心。

我們以音樂APP來舉例,這兩個APP都有的電臺功能內,其電臺的配圖選擇: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圖一的配圖相對圖二是更有邏輯的,即選用各流派的代表歌手作為電臺配圖。而相比之下圖二的配圖規則并不統一,有的流派用了歌手圖,有的流派用的卻是“表達此流派感覺”的氛圍圖。

比如:圖二的”中國風“電臺配圖,一副工筆畫和中國風歌曲除了它們看上去好像都很“古”以外,其實并沒有太大的聯系。

試圖用某一張圖來傳達音樂風格的“感覺”其實是很困難的,因為“感覺”是一種很私人的體驗,我們無法保證“我們”試圖傳達的是“他們”一定能感受到的。

除了無法準確傳達我們需要傳達的信息之外,不合適的配圖卻會帶來一個負面感受——圖庫味。

什么是“圖庫味”?

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其實能看到很多類似的例子,下圖是一張典型的“圖庫味”配圖。

曝光正常,構圖良好,單純作為攝影作品來看這張照片并沒有什么不妥。完全可以想象到這張照片會被用在諸如許多公司的官網、PPT上,用以表達“合作”、“伙伴”等美好含義。

然而細看之下人們總歸會發現令人不適的地方:這樣的配圖太流水線化,太普適化了,既可以被用在經營建材的A公司身上,也可以被用在投身高科技的B公司身上。

對于想要建立自身獨特識別性的產品來說,“圖庫味”配圖是一劑毒藥,它的出現代表了不專業且應付式的態度。

但歸根結底,“圖庫味”只是一種感覺,無法用這個理由充分論述音樂電臺使用氛圍圖來表示流派的壞處。

只要選圖符合大眾認知的話,有什么問題呢?為什么要追求表達上的準確性?

(5)“符號”與精準傳達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理解“符號”是什么?

首先,所有的圖片都包含了信息,所謂的“讀圖”就是閱讀者從圖片中獲得信息的過程。

在一張圖片中,形狀、顏色、表情、姿態動作都是符號,而符號是信息濃縮的集合,大腦對圖片中的符號進行綜合理解,快速地解釋了圖片的含義。

在符號的傳達過程中,閱讀者的知識架構和文化背景決定了信息傳達的完整性。

在亞馬遜叢林內的原始部族,顯然不能理解紅綠燈代表了什么。因此符號的傳達是有特定范圍的,有的符號建立在世界范圍內的人類認知中,有的符號卻只能在寥寥數人中傳播。哪怕是相同的符號,在不同的背景下,也會被解讀出不同的意義。

讓我們回到對音樂流派的表述問題上。有很多符號可以表示某個流派。比如:“鄉村音樂”。

在大眾的認知中,通常會和“吉他”聯系在一起,因為是常用的演奏樂器。但吉他作為基礎樂器,它也能代表民謠、弗拉明戈等曲風流派,而我們無法控制用戶對吉他的聯想??墒侨绻脩魧︵l村音樂有基本了解,通常這也是會經常使用曲風電臺的用戶——John Denver(美國著名鄉村音樂歌手)就能更準確地代表鄉村音樂的含義。

因此,配圖的選擇應該能夠體現平臺的專業性,唯一且準確的符號才能代表平臺對自身業務的充分理解和認真態度。

“圖庫味”之所以不討人喜歡,就在于模糊的信息傳達令用戶感受到了平臺的不專業,尤其對于產生大量內容的頭部用戶而言,他們的口碑對平臺聲譽影響甚大。

既然如此,我們沒有理由不提升配圖表意的準確性,選擇正確的配圖也許看上去受眾變小了,但準確的信息傳達才應該是平臺所追求的。

結語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了信息的世界里,每時每刻我們都在不斷接收著信息。這些信息中有些以直接的形式進行傳達,例如:書畫字報。

而有些如符號這樣的信息則更加隱晦,我們甚至很難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但它們卻實實在在的影響了我們的思維。

尤其是在這個互聯網甚至觸及到個體靈魂的時代,巨量的信息宛如海嘯將個體都裹挾其中,我們是否能分辨自身思維中那些是自我意識產生的,而哪些又是被那些潛伏的符號所改變的呢?

因此,加深對“?!钡睦斫怙@得是如此重要,不僅是因為這些隱藏的符號能影響互聯網產品的目標用戶,更是因為這些“?!倍际怯脩舻恼Z言。無法了解用戶,自然也無法做出能抓住他們的產品。

是呀,一個幽默風趣,懂你所想的朋友,誰又不喜愛呢?

 

作者:劉云倚,?騰訊交互設計 設計師

本文由 @騰訊企鵝風訊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O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很棒棒很專業

    來自浙江 回復
  2. 群體與個體的分析非常棒,真的學習到了,感謝。

    來自廣東 回復
  3. 寫的非常棒 ??

    來自江蘇 回復
    1. 可以關注“企鵝風訊”公眾號,搬運大神們的干貨 ??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