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級診療如何落地,這是我的一點思考

15 評論 7919 瀏覽 60 收藏 17 分鐘

本文主要針對分級診療如何落地做了一些小小的思考,大致走了一個小流程,希望能和大家交流心得。

縱觀市場上任何一款醫療APP,不論是什么樣的產品形態,它的解決方式是怎么樣的?它融入的新的互聯網思想是怎樣的?如果我們一層一層的追尋醫療市場對于病人來說真正的痛點,我們會產生一點點小小的疑惑,這些產品真的像嘀嘀打車那樣能夠粗暴的解決痛點嗎?

答案當然很明顯,no,大家都處于爭醫療市場的初級階段,前有龐大強勢的醫院這個大B端,后其實面對的是對這個行業本來就沒有什么真正興趣的用戶。

所以我們發現一切用戶需求的源頭其實國家早已看的透透的了,其實真正處于這個行業的都知道真正的問題就是人滿為患!大醫院看病的人太多了,沒有了資源,也就沒有了業務交易,也就暴露出一大堆問題。所以你看,那些一線APP其實都是在圍繞這些衍生出的問題小打小鬧。

所以筆者堅定的認為:未來可以真正圍繞醫聯體和分級診療,做出真正人流舒緩和優化流程的產品,才能說是真正在做醫療行業的優秀產品。所以我們不禁羨慕那些獨角獸模式的產品,母嬰、牙齒、兒診。

筆者針對分級診療如何落地做了小小的一個思考,也不是產品設計,大致走了一個小流程,希望能和大家交流心得。

一、產品定位

  • 總體:通過前期構建區域醫聯體,實現將大醫院小醫院的醫生進行友好連接,雙向轉診服務數據全面打通,保障病人的一次就診流程可充分享受區域級跨醫院的醫療服務。
  • 病人端:產品入口為微信公眾號,目的是為了大幅度的獲取流量和品牌信賴度、就醫安全感,同時不需要下載和切換app。簡易的界面交互,方便患者快速掛號。
  • 醫生端:產品入口為小程序或者app,構建醫聯體醫生通訊錄,大醫院牽頭小醫院組建醫療聯盟,將醫院后臺his部分數據共享和打通,滿足轉診等業務快速、去流程化。

二、需求分析

需求背景:醫療資源不足和配置不合理

當前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越來越突出,而究其原因就是:醫療資源不足和配置不合理。

為什么會會出現這種情況?

由于中國社會老齡化的加劇,對醫療服務需求和健康需求都在增加。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收入的提高,人們對醫療需求出現了多樣化特點。另一方面,中國近年城鎮化的過程,人口結構和分布有了較大變化,目前的醫療資源和配置已經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

事實上,在當前的醫療資源和配置結構下,人們看病難問題已經十分突出了。醫療資源本身就是稀缺資源,再加上配置不合理的問題,目前在大型或三級醫院人滿為患,部分醫院一號難求,而在一些基層醫院、社康則門前冷落。

因此針對這個問題,中央提出了分級診療政策方案,目的就是為平衡醫療資源不足和配置不合理的問題。

三、政策分析和痛點抓取

分級診療政策的內容可簡化為4點:

(1)基層首診:常見病、多發病首先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

這是從患者的角度進行引導,目前大型醫院、三級醫院等資源本身也有限,對于常見病在基層是可以得到治療和治愈的,如果這部分患者都不去三級醫院,那么將大大緩解三級醫院的資源緊張。

痛點提?。?/strong>對于基層首診,產品的優化設計主要在病人端,就診業務流程的發起——掛號服務和家庭醫生兩個功能。

  • 掛號服務:對于常見病優先提供基層醫院的掛號源,即界面上要展示出凸顯基層醫院的優勢數據;同時增加基層醫院和醫聯體內三甲醫院的聯合展示,滿足用戶的潛在需求,即先掛到基層醫院的號,也是有后續直接對話專家醫生服務的機會。
  • 家庭醫生服務:針對家庭醫生的功能,大的剛需還是要滿足用戶足不出戶不去醫院排隊就診,從源頭縮減線下流量;另一方面,簽約三甲醫院的家庭醫生,可以解決B端客戶對于業務被分流的后顧之憂

(2)雙向轉診:通過完善轉診程序,重點暢通慢性期、恢復期患者向下轉診,逐步實現不同級別和類別醫療機構之間的有序轉診。

根據實際情況,在適當的時候,進行轉診,病情嚴重的或疑難病就轉向上級醫院,在上級醫院的病人病情好轉了就轉向基層醫院。

事實上,雙向轉診的難點在于——基層到中心醫院的轉診。如果這塊轉診能做到簡單易實現,患者還是可以接受在基層醫院首診的,因為一旦發現嚴重或被判定為疑難病,若能很順利轉診,他們也不會有后顧之憂。

痛點提?。?/strong>雙向轉診顧名思義,包含上轉單和下轉單兩個主要功能,這兩個功能應跳出傳統轉院手續——即快速響應和對患者的提醒,同時還包含醫生通訊錄功能。

  • 上轉單:基層醫院醫生接到疑難病重患者,可以迅速填報上轉單,發送給上級醫院的醫生,上級醫院的科室醫生審批后,由患者支付費用后就可以直接轉院,患者會收到轉原單號和信息。
  • 下轉單:上級醫院醫生根據病人恢復的良好狀況,給下級醫院直接提交下轉康復單,下級科室審批同意后,患者支付相關費用直接轉院,同時有消息提醒。
  • 通訊錄:包含醫聯體組織架構和常用聯系人以及我的病人,有社交功能以及視頻功能,主要是為了幫助醫生之間遠程會診以及看片分析等。

(3)急慢分治:通過完善亞急性、慢性病服務體系,將度過急性期患者從三級醫院轉出,落實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急慢病診療服務功能。

這里應該有兩層的意思:

  • 一方面要將急性、慢性病的鑒定、治療流程、服務范圍進行充分梳理;
  • 另一方面需要在病情基礎上建立完善的多級醫院服務體系,包括醫院分治機制,各院資源分配、轉診協調流程等。

痛點提取:這里主要需要在下轉單以及上轉單以及病人病歷增加急慢性病的分類,同時增設康復監管。

  • 下轉單:上級醫院醫生根據度過急性期患者,給下級醫院直接提交下轉康復單,下級科室審批同意后,患者支付相關費用直接轉院,同時有消息提醒。
  • 病人病歷:區分急性病和慢性病。
  • 康復管理:確保慢性病人或者急性病病人后期的康復服務。

(4)上下聯動:在醫療機構之間建立分工協作機制,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

該點重點在于:探索醫療機構之間的協作體系,該系統的建立一般需要更高一級的單位進行整理規劃,如:地市級衛計委。區域醫聯體就是這個概念,醫聯體是以區域為單位,由中心醫院前頭,連接多個基層醫院,進行整體的分工和協調,同時進行醫療資源整合。

痛點提取:考慮到已經通過搭建醫聯體通訊錄,已經有架構上的醫院分級,為了更有效連接和調動資源管理,增加工作匯報和任務下達兩個功能。

  • 工作匯報:下級醫院整體向上級醫院匯報工作,由管理部門匯總牽頭匯報;或本醫院自己內部進行工作匯報,加強上下級連接。
  • 任務下達:上級醫院整體給下級醫院指派工作,由管理部門牽頭指派任務;或本醫院自己內部進行任務下達,加強上下級管控。

功能概覽

病人端

醫生端

用戶畫像

其中病人畫像張曉明為急性病的代表;醫生畫像為上級醫院和下級醫院醫生代表。

四、流程及頁面設計

以下通過上述用戶畫像就診以及醫生會診為過程描述對象,展現部分掛號流程、就診過程、轉診過程以及康復過程的原型界面,表現分級診療的優化設計思路。

1. 預約掛號

張曉明關注騰訊醫生公眾號,確定定位信息,進入公眾號頁面,如圖1.1。

1.1

他點擊左下角預約掛號,他選擇了近兩日可預約的條件,同時看到了距離自己最近的廣州白云中心社區醫院,如圖1.2。

該頁面對醫院進行了數據優化,增加近兩日可掛,突出基層醫院的置頂效果。基層醫院的客觀評分給患者首診選基層一定的心理支持,同時提出首診選擇基層的優惠活動。

1.2

隨后進入醫院主頁,確定掛號,如圖1.3。

掛號頁面,融合了醫院主頁加患者評價,進一步給予首診患者心理支持。

1.3

他選擇了外科-骨科,選擇了骨科醫生,如圖1.4/1.5。

1.4??????????????????????????????????????? 1.5

他選擇了評分最高的王東醫生,選擇了預約時間如圖1.6提交了預約并支付,如圖 1.7。

該支付成功頁面智能將患者病例推薦給上級醫院的醫生,增強了患者后續就診服務的心理感。

1.6???????????????????????????????????????? 1.7

2. 就診環節

按照收到的預約消息,張曉明周一早上到了白云區中心社區醫院,經過問診,拍片后,王東醫生表示膝蓋半月板損傷嚴重,但是韌帶部分不是很清晰,需要同上級醫院醫生陳凱進行會診環節。

王東手機進入小程序,進入通訊錄,找到陳凱,進行會診交流,如圖2.1。

首頁的會診室,可進行當前診療業務;轉院助手主要進行雙向轉診的快速通道業務;病歷管理主要收集所有看過病的病人的電子病歷資料;工作匯報主要包含工作匯報和任務下達,可以對上下級醫院進行聯動管理;康復監管主要是輔助醫生對下轉病人或出院病人的康復檢測服務。

2.1

他隨后進入通訊錄,打開了醫聯體通訊錄,尋找陳凱醫生,如圖2.2。

該通訊錄功能展示了清晰的醫聯體架構,建立醫生/醫院/病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打通不同級別醫院。

2.2

他和陳凱進行了在線會診,陳凱要求馬上轉院,如圖2.3/2.4。

可與醫生遠程電話,一鍵發送病歷,語音圖片視頻等遠程會診功能。

2.3

2.4

在經過病人張曉明的同意后,他馬上在線為張曉明辦理了向上轉診,如圖2.5/2.6。

轉診助手功能包含雙向轉診,同時包含轉診的發起人和辦理人兩種單據,根據醫院情況新建的雙向轉診單會通過審批,單據狀態為“帶審批”/“審批中”/“已入院”。

2.5??????????????????????????????????????? 2.6

很快,大概一小時左右,手續走完,張曉明在微信端收到了一條轉院成功消息,只需要按照指引去南方醫院找陳凱醫生辦理住院就可以,如圖2.7。

2.7

自此病人的轉院辦理完成。

本文或許只是闡述了較為理想的一個業務場景,但是如果想象一下,如果有互聯網產品能夠輔助政府職能部門將醫聯體自上而下打通,實現醫生之間跨部門跨平臺的業務協作,那么將會真正從根本出發解決問題。

 

本文由 @燕歡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O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1.上下級醫生聯動配合的同步性 2患者在轉診期間的主動性以及可選擇性 這兩個可能作者沒有體現 我感覺這兩塊也會影響方案的推進

    來自浙江 回復
  2. 個人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國家醫療保險制度的明確及發展,全民普適的醫療保險,要明確具體的保險服務;醫療保險費用下發到各地政府,由各地政府統一招標該區域具體的醫療服務企業,醫療服務企業去考慮如何提供全渠道的醫療服務產品,包括:社區門診,藥房,各層級醫院等,由醫療服務企業去主導產品的優化及區域內居民的健康管理,醫療費用花的越少,企業利潤越高;政府在這里面,逐步放手:辦,更多思考如何更好的監管。
    管辦分離,辦事還是在一個有規則的環境里,交由市場去發展優化,可能會更有前途!

    回復
  3. 如果要寫一個商業計劃書,作者打算如何寫呢?公立醫療的命運掌握在國家的手里,我們如何通過互聯網產品的方式解決用戶的痛點?單單只是一個轉診系統做出來很容易,但是實際上要解決這個分級診療的問題,卻不僅僅只是做出這樣一個系統就能滿足。醫聯體和醫生為何要為平臺本身服務,醫院和醫生本身也有很多訴求,我們不能忽視這個環節中的每一個角色,不然就是拍腦袋設計產品了,為什么很多公司,以醫生、患者、機構作為切入點,這個可以深入想想。

    來自廣東 回復
    1. 說的很對,互聯網的方式就是找到某一方用戶的一個切入點,從解決痛點到打造生態,目前最大的難點就是三方用戶都有各自的出發點和需求,同時又是相互矛盾的

      來自江蘇 回復
    2. 換個角度來看,正式因為公立醫療這種體制問題,所以才衍生出以醫生和民營醫療機構還有患者為主體的這些公司,從一個閉環的角度來看待它們三者的關系,你就不會覺得它們的需求是矛盾的了,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們是相通的

      回復
  4. 對于行業問題本質的確有認識,非常有靈性~解決方案上邏輯上沒毛病,但缺少主體喲,這個方案為誰服務,如此看來也只能為國家服務了,具象化醫院與病患,都缺少驅動力。

    來自浙江 回復
    1. 多謝

      來自江蘇 回復
  5. 要想讓各個醫院打通數據太難了,所以現在很多toB的產品只是在管理協作和引流方面做營銷這一塊切入…

    回復
  6. 診療診療,只有先診然后才能療,這是醫療的核心。而移動醫療的本質特征是診療的空間,與醫院、診所這樣的場所是一樣的,都是治療疾病的空間場所,除此以外,診療手段并沒有改變。因此,移動醫療要起到分級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在診療上作文章,再往細點說,是在診斷上作文章。

    五六年前,第一次接觸移動醫療這個概念時,就認為這是個輔助工具而已,達不到顛覆的作用。不過現在的認識是,與醫院和診所一樣的、進行醫療活動的物理空間,多了一個醫生、護士和輔助人員執業的場地。

    回復
    1. 多謝補充,非常認可你的觀點,細化拆分分級診療產品功能,對于產品核心痛點是要抓準診斷和治療,目前我還沒有條件詳細調研這塊

      來自江蘇 回復
  7. 戰線拉太長了,很多資源基于理想化假設

    回復
  8. 場景描述很好,流程清晰??陕涞匦枰С郑雠_標準,跨部門協作,也得醫院支持來整合當地醫療資源。

    來自四川 回復
    1. 所以說醫療行業本身就是一個大B端行業 根本的解決方案是靠人為行政驅動,而不是產品驅動

      來自江蘇 回復
  9. 新人入駐,有什么意見歡迎指正

    來自江蘇 回復
    1. 您好,怎么聯系您?想交流一下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