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0字,這是我對人、內容與社交的思考

10 評論 15033 瀏覽 79 收藏 30 分鐘

從本質來講,互聯網的組成就是內容的組成,而互聯網就是為了提升內容效率才誕生的。

互聯網上的內容,實際都是信息——無論是八卦、小電影、小說還是商品,甚至是人。

人可能有人不理解了,那剖析來看:

每一個獨立的人,實際上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內容個體,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增加這個內容個體的展示面,從而讓更多的人來知曉你、認同你、產生共鳴。

想想你日常發的朋友圈,出沒的地點,發表的觀點,上的學校,工作的企業,實際的本質都是內容。人本身又是群居類動物,很難有獨立的個體獨立生存——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也就是這個道理。

那么理所應當的,本篇文章的主線索也就出來了:人與內容的關系,社交與內容的關系。

下面就分三個模塊來分別階梯式的闡述其中的思考:

一、社交

 

社交的本質是時間,一般是三個原因:

  1. 價值的交換
  2. 相互的養成
  3. 時間的付出

再看另一個方向,社交三要素:

  1. 內容
  2. 互動
  3. 關系鏈

能發現,兩個方向其實基本是一一對應的:

  • 價值交換——內容
  • 相互養成——互動,
  • 時間付出——關系鏈

三個因素也是遞進關系存在:有內容才可能有互動,有互動,才可能有關系鏈的下沉,所以一切內容是社交之本。

無論內容是以何種方式存在,這些內容均是在機器算法人工智能時代,用來判定你特征值的一個重要手段。

生而為人,每天的生活99%的人都是幾乎一樣的:

起床、洗臉、吃飯、化妝、通勤、打卡、上班、吃飯、上班、下班、通勤、回家、吃飯、刷手機、卸妝、洗臉、睡覺,周而復始。

(我隨便概括一下,不必當真)

那么這說明什么?

每個人的生活實際都十分平凡且平淡無味的,而每天都能應對不同事、不同場景、不同人的人,社會階層一定比你高得多得多。

想想馬云爸爸,他每天的生活一定是不一樣的;那么這種人,他的社交和我們要討論的社交是不一樣的。我只討論凡人的社交。

所謂凡人,在每天周而復始的生活中,能有一絲絲不一樣,可能就會引發社交的產生。

想象一個畫面,往原本平靜的湖里丟一個小石子進去,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也就是為啥那么多人都喜歡把自己的生活放出來的一個原因。

本質來講,還是在找認同找共鳴,另一個次要原因才叫記錄。

什么叫記錄美好生活?

有多少人能堅持自己給自己寫日記的?不讓這些內容放出來讓別人點個贊,有幾個能自驅動的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堅持下去?

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嗯,我們不一樣。

最后來說說什么叫認同與找共鳴,扎心一句話:共度孤獨人生——在吸引了一些人產生互動以后,實際是一起共度孤獨人生。

為什么?

這也是人性的弱點——找安全感。

沒有安全感的重要因素無非是物質與精神。

  • 物質:我在沒有足夠金錢的前提下,若是被社會拋棄,我該怎么活?沒有人是慈善家,除了你父母慈善的養你到畢業以外,沒有人。
  • 精神:我雖孤獨,但是我也要找到跟我有相同共鳴的一些人,要是發個東西沒有點贊與評論,任何人的內心是無比失落的,認為是被拋棄了?

當然,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換句話說是可替代的。

舉個例子:

我有的是物質基礎,我憑什么需要跟你有共鳴?是你跟我才對,而不是我跟你?;蛘呶矣蠳多粉絲——嗯,變現吧少年,彌補一下你的物質基礎。

我們每個人在基礎社交行為上做的事,就是這兩件事的其中之一,而大多數人是失敗的——否則你也不會看我在這胡說八道了。

強者路上都是孤獨的,因為你所做所想,都是凡人所不能理解的,一旦你走進成功大門,你又是不孤獨的,因為你成功了。

好吧,我可能又真相帝了,且看且珍惜。

這并不賴任何人,還是生而為人的原因,和人性的本質有著直接關系。說完社交更上升層次的原因,下面我再來說說內容。

二、內容

從生命周期來說,分為內容生產、內容分發和內容消費,其中分發和消費實際可以整合成一起來說。

先來說說內容生產,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若沒有優質、高效內容的持續生產流動,是無法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從上游就截流了,下游基本不可能。

生產端最重要的兩個大方向,第一是動力,第二就是便捷性;動力可以拆解成精神動力和物質動力。

敲黑板?。?!

這個和上面說的就有一致性了——精神動力一般偏UGC,試想朋友圈,不多說;PGC一般偏物質動力,除PGC也有OGC,這里最典型的場景比如就是攝影師。

我是一個專業的攝影師,拍了照片,自然希望這個照片能被選用,從而給予一定的稿酬,這也是物質動力的最直接因素——錢。

當然上面說了,兩者可以轉化,不重復說。

第二是便捷性。

可以想想抖音,拍攝一個短視頻,按住拍就好;你若是一個高階用戶,還能有無數的特效、濾鏡、剪輯玩法;既滿足小白用戶單純記錄生活,也滿足高階用戶技術流的玩法。

再想想微信朋友圈和點評發評論,其實也是非常便捷就能解決問題:拍照、選圖、配文、發送,大家做的基本都差不多,也沒法做更大的差異化,更多的差異化都是在垂直上去做了。

那么這兩個實際是基礎因素,更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模糊的無法定性的,叫調性。

調性說實話我也不太清楚,更多還是從內容社區的內容趨同性來說。這個趨同性不能是小顆粒度的,必須是大顆粒度的。比如你是走專業化還是走逗逼風格,走年輕還是沉穩風格。

你的調性,決定了有多少人能理解你的產品;有多少人能理解你的產品,就有多少人能參與進來;有多少人能參與進來,就有多少人能給你持續的產出供給,明白了嗎?

所以,調性別定太高,越低越農家樂,越好。

但是要講究發展策略:大家都是農家樂,你還來,那肯定沒生存的希望,只有尋求差異化,前期垂直且調性較高,才能較好的吸引用戶群體注意到,然后通過策略進行下放完成最終農家樂的目標,才是生存之道。

促進內容的生產,可以有以下幾個小技巧來構成。

比如讓任務難度循序漸進,總感覺有挑戰需要努力一點點才能達成,在達成之后的成就感,會持續投入,用心流模型來對人群做目標牽引是非常有效的。

實際上,也需要去定義一個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雙金字塔模型。

在互聯網的內容生產模式上,生產者和消費者是平行的結構,并且內容生產者需要有目標牽引著,不斷地向前生產;所以金字塔體系里的等級和晉級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消費者由于身處社群,也是需要有目標牽引著,這樣才能更好的眾包式地完成任務。

比如每個飯群里面肯定都有飯頭,魔獸世界的工會里面都有不同的分工和晉升體系。

從內容的作用來看,分為三類:

  1. 有一些內容是流量入口,拉新:有著高調性的內容,為社區吸引過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2. 有一些內容負責用戶留存:在保持著高調性的基礎之上,還要肩負著去將用戶分層的作用。把用戶當成一個社交金字塔來看,頭部用戶是高質量內容的生產者,腰部用戶是中低質量內容生產者且高互動用戶,尾部用戶是沒有內容生產者且低互動用戶,而用戶量級也是從上至下遞增的,篩選出后,通過用戶行為差異可以策略性的引導和躍升保持金字塔平衡,這是留存內容的最大價值,
  3. 有一些內容負責變現:更多是和內容場景相結合,同時也更加多元化的給予用戶參考維度,從而打消顧慮。

你想現在出來的什么360角度、VR、視頻之類的,都是從更多元化的參考維度給到你,結合傳統的圖和文字,以及用戶本身自產出的評論,核心目的就是打消你的顧慮——趕緊買吧你,猶豫什么呢猶豫。

可隨著內容的爆炸,有效內容越來越少,雜質越來越多;人去找內容也逐漸不現實了——內容分發平臺的機器推薦崛起的原因也是這個:讓內容來找人,提升人與信息的匹配效率。

內容生態應當打造“熱帶雨林”模式,成為一個能夠自我運行、自我生長、自我修復、自我進化的能量場,一片擁有巨大成長空間、低成本、高收益的土壤。

內容可說的,好像就這么多,下面把內容和社交結合起來,才是本文重點。

三、內容與社交

為什么內容能和社交扯上千絲萬縷的關系?

從上面兩段的分析能看到,內容是社交的第一環節,而為了達成社交這個終極目標,需要動用內容這個手段;內容的好處是:可以擴大用戶對這個目標物的認知,目標物可以指的是商品或者是人,認知指的是接觸面,接觸面越廣后續對用戶的參考價值也就越大,越好的去輔助用戶的決策。

舉個例子,現在都說熟人社交電商熟人社交電商的,要我說就是扯淡——熟人社交電商最大的市場就是微商,炒的火火熱熱不否認,市場也存在不否認,但你要知道的是:這些熟人電商都是自己玩的可開心,每月賺個幾萬塊就好,你看到過哪個是像三只松鼠、老板電器這樣成為龍頭的?有嗎?

不好意思沒有,所以醒醒吧各位;你若是有穩定的客源,客源有著穩定的需求,自己玩玩就好,可千萬別說是社交電商;能成為電商生態的,一個模式下不出來幾個巨頭能說自己是個生態模式的,那也是夠了。

1.?新時代下的內容與物

那么熟人社交電商,本質是什么?

本質是:基于熟人社交關系鏈試圖影響決策的翹點。

那么,電商未來真正的路在哪?

其實巨頭都告訴你了:內容。

內容的意思是將這個商品內容化、產品化;是我買了這玩意能干嘛,怎么干——這是抖音試水內容電商的核心因素,場景在,調性在,用戶群在,不試這個試什么。

淘寶也在試:

微淘模塊(主APP下面第二個Tab),地位之重從位置上就能看出來,為啥?這個模塊里都是大量的內容,內容教你怎么用,讓你看看這東西的價值,然后把已經感受過這個商品價值的人放出來點個贊,評價一下——所有的事情都場景化,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等待你的購買了。

就算這次引導不成,他們也在你的心底下埋下一顆種子,日后你會主動搜索;若主動搜索也完成了購買,那這其實也算是成功的一次推薦引導。

我不知道淘寶內部有沒有這個數據挖掘實力,若有,這類效果我想應該是非常棒的。

這實際就是內容電商,也就是場景電商的最好的案例。

2. 新時代下的內容與人

那么人呢?

人與人之間的社交實際也是兩個內容面的交集,合不合適的判斷也就是你暴露給我的信息來初判斷。

為什么那么多人都把朋友圈設為三天可見,而自己在不斷刷別人的朋友圈?

一部分是隱私保護:隨著微信好友除了最初都是熟人以外現在越來越雜,要把關鍵性信息進行隱藏不能讓壞人知道以外;更多的原因是:占取主動,我要去知道你是怎么樣一個人,而不希望你知道我是怎么樣一個人。

本質剖析來看,這叫不自信,以及人性的窺探欲和反窺探欲在作祟。

談戀愛越來越難的原因也就是這——雖然我們很孤獨,十分想有一個伴侶,但是我們還把自己封閉起來,這可真是一個悲傷的消息。

通過內容將用戶進行歸類以后的好處,是引發了社群效應。

互聯網社群運營最成功的是豆瓣和百度貼吧,他們有著自己的秩序和自己的價值觀,自己成一個小社會似的在不斷運轉,更新換代。

所以通過內容聚類人,將人和物或人和人進行連接,可以為日后的一系列動作做鋪墊,比如運營、變現、測試、訪談、自傳播等等。所以社群在社交這個大話題下,基本是無敵的存在,也是終點。

以上也就是社交和內容的關系剖析,下面我想利用一個思考案例的過程來更好的輔助觀點的表達。

四、一個案例

招聘行業先建立起一個金字塔:頭部是高質量的JD,腰部是中低質量的JD和中端人才,尾部是低端人才,數量也是從上至下遞增的。

那么,招聘行業當前的問題是什么?或者說招聘行業的核心剛需點是什么?

將合適的工作匹配到合適的人。

這個匹配,實際就是效率的提升;而效率問題,依我看市場上的解決方案都不足夠好,另一個問題是內部更大的問題,也就是金字塔的平衡性破裂:平衡一旦被打破,整個的生態就會出現問題。

雖然招聘平臺一般是To B,也就是企業工作類平臺,和常規的To C類社交平臺不太一樣,就算崩塌了該用還是用,但是對中長期的企業品牌、市場效應和用戶認知來講,是有著不可逆的損失的。

那么就此,我也隨便發散了下,有需要的可以拿去用:

先從場景進行思考,招聘方相比于候選人是相對固定的,不會過快流動,只要招聘平臺核心功能清晰簡單,一般情況是不會有比較大的波動流失的,這就意味著要想清楚目標:是提升活躍,還是提升留存,還是提升什么指標。

幾個方法和環節,如下:

  • 內容是環節,提升平臺內容沉淀,同時企業端的內容和用戶端的內容也要提升,
  • 破冰更是重中之重,提升匹配率,
  • 社群效應,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組建社區,
  • 深度的提升用戶粘性,做服務;服務在于招聘質量的保證以及資源的傾斜甚至系統級的服務。

第一是內容環節

對招聘平臺本質也是社交平臺,在完成最終關系鏈的轉換之前,兩個環節(內容互動)是重點,而招聘這種敏感的問題也是難上加難。

社交的本質是時間,實際就是甲方和乙方外加時間所疊加的效應,換句話說就是相互的交流互動養成;可招聘平臺是工具類平臺,來你這工作的——社交之路基本是斷開的。

可無論怎樣,先有內容是基礎。

經過一些摸索,只有一種內容是受歡迎且效果轉化極佳的,是經驗的參考。

比如就某個平臺而例,這個平臺怎么用?使用經驗是什么?成功案例是什么?怎么幫我們的客戶解決的問題?

所以從企業端來說,可以做些經驗的輸出沉淀,比如平臺的使用技巧,平臺成功案例,大牛說等等形式。但無論何種,先有內容才是首要考慮的。內容又分幾種,比如專業通用化內容,定制化內容,參考性內容,社交內容(問答、社區)等。

下面是內容個體的曝光,分為兩端企業端和用戶端,都想看到雙方更多的信息用于更好評估雙方的匹配度。

對求職者來說,實際上除了簡歷的其它部分,求職者是更愿意分享出來,供所有人去查看和評估的,一方面滿足了人性基本因素:虛榮、分享等,另一方面可以為日后的求職積攢下不少的展示面,我相信求職端是愿意做的。

另一面就是企業端:不妨換個方式討論這個問題,什么信息是對企業有幫助的?這里分為兩種:短期幫助和長期幫助。

短期幫助可定義為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比如薪酬、待遇、福利、離職率等等這些元素,是可以短時間內去影響決策的,同時也是比較好進行輸出的。

而長期因素往往更大:企業的品牌建設,市場影響力建設,這個方向也是內容的一種,比如企業環境、下午茶、工作氛圍、員工成長計劃、培訓、口碑、業務體系、財報等等這些因素,其實是更上升一層的企業信息。

所以簡歷實際上分兩種:求職者簡歷和企業簡歷;而當前求職者簡歷同質化嚴重,企業簡歷幾乎市場是零,有什么辦法呢?

開個腦洞,既然同質化那么嚴重,不如另辟蹊徑。

比如開創一個招聘平臺的內容分享平臺,企業與求職者都可以分享內容,這種內容可以變成一個相互欣賞認可的橋梁,同時在做簡歷的時候,同樣求職者下的內容和互動,認可程度就可以直接插入到簡歷中——更為豐富的展示面,意味著更加被容易的認可出現。

對企業簡歷,相比要容易許多,畢竟市場上幾乎為零,只要有內容,這種內容是宣傳企業展示面,可以輔助企業品牌影響力擴大的,都是可以行進的方向,可以參照知乎的機構號。

求職者簡歷,可以把用戶在平臺上對應時間產出的內容進行合理化的整合,為企業端了解用戶端的多元化做出努力。

第二是提升匹配率

剛剛上文說過的金字塔,類似于之前的陌陌。

陌陌的社交金字塔就崩塌過:少量高顏值的妹子在頂層,中下層屌絲大量涌入,沖散了社交金字塔的穩定結構,導致崩塌。

招聘平臺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一方面要保證質量,一方面要保證有足夠的推送,這本就是相互對沖的事。

所以,要有手段去區隔和阻攔:在發現求職者有投遞和本身經驗不相符的工作時,可以用投遞次數進行限制。

比如:原來每日可以投遞10次,那么在跨階投遞的時候,每投遞一次扣2次甚至3次,給予投遞者壓力,這樣他會思索一下,機會有限,我要將好鋼用在刀刃上,而不是就這么錯失掉其它機會。

這樣應該會對保持金字塔的穩定性有些作用。

那么再說另一端匹配效率的提升,畢竟策略攔截歸策略攔截,還要有對應的手段提升效率的。

我先開個腦洞:

甲方最近發布的某個職位索要簡歷的乙方共性是什么,特征是什么,從而可以給他去推送乙方;而反之,乙方最近投遞簡歷被成功得到答復的JD共性是什么,去推送這類職位,這就盡可能在匹配率上有所提升了。

那么區隔是:將兩端不匹配的人盡量劃分開界限,比如每天有投遞次數限制,跨階層投遞要多扣點數;還有就是盡可能給候選人多的信息,比如通過分析你的資歷不匹配主要體現在這幾方面等等,給予更大的參考價值。

第三是聚類

上面說了,保持社交粘性的終極目標是建立關系鏈,是否可以直接到這一步呢?

可以通過社群來嘗試,雖然社群是弱社交關系鏈場景,但是職場,從弱到強是很容易的事——惺惺相惜知音難覓嘛。

將同樣企業規模,職位需求,或者從歷史招聘行為的甲方聚類在一起,同樣將能力,方向經歷等相似的乙方聚類在一起,本身社群效應就能運轉了,自發性會有內容,各位都在同一個階層會有共同話題,其次也是競爭者。

這種關系就比較微妙了——無論是把一個甲方丟到一堆乙方里還是反之,我覺得他們都是求之不得的事,這樣保證了創新性,新穎的獨具一格(聊著聊著就成了),最主要的是這個還可以作為日后增值服務的一個埋伏點,無論是賣會員還是按次數看簡歷等,都是可以嘗試的方向。

第四做服務

To B平臺不僅僅是賣產品,還是做服務,而服務足夠深了,流失什么的是極其困難的。

服務有幾種,成本大的有專業化的SaaS云招聘平臺,云人才管理平臺,這都是一種,還有一種是類似電子檔案的平臺——現今市場環境是:人在職,我知道什么情況,但人一離職,就不知道什么情況了,斷開的。能否通過某種手段去把這人職業生涯統一在一個大平臺中?

人是不斷流動的,經歷是只有一份的。但是相比于甲方,乙方會更恐懼這個系統吧(畢竟適當的簡歷隱瞞也都成不成文的規定了)。

你的系統提供越多的參考價值,對雙方來說都是維系平臺粘性的好方法。

比如提供大數據支撐:本月發布了多少個職位,有多少發送邀請,多少面試多少入職等等這些基本數據,從而幫企業去輸出和分析企業和人才的健康度,給予專業化的指導建議;第二是就業趨勢和招聘行業報告,會對整個平臺在市場影響力有極大幫助;第三是利用爬蟲和平臺授權,將全網JD匯聚在一個平臺,不管是甲方還是乙方,都能在這一個平臺解決所有問題,發職位看簡歷投職位等,但是考慮到用戶重復性很高,如何平衡和去重是要考慮的問題。

服務來說還有個性化服務,比如獵頭服務,或者是給乙方的面試輔導服務,簡歷服務等等,都是可以持續并深挖下去的方向,把客戶養的越懶,收割的時候也越舒服,客戶日后遷移流失成本也越大,對企業來說是良性循環。

五、總結

本文分為4段來闡述社交與內容的關系,同時還結合一個本人在日常的思考中的案例更好的輔助說明,并提供了解決方案的腦洞,要是真有招聘平臺采用了可別忘記給我獎金?。⌒_^

好久沒寫文章輸出了,最近閑下來一些可以多寫一寫,希望各位多多支持,如果有有意思話題的也歡迎回復交流,能輸出的我也盡量輸出。

而且目前正在找工作,如果有需要用人的企業可以隨時聯系我,下面是聯系方式,目標職位是高級產品經理或以上,方向是內容、社交、AI方向其一,坐標北京。

參考資料

[1]吳邢一夫《關于社交,有可能這是最全的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16.08.10

[2]陳悅天《怎么在內容產業做出生態體系?讀懂內容產業的流量漏斗》,創業邦,2016.01.7

#專欄作家#

吳邢一夫(微信號mystic326531548),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5年產品經理工作經驗,需求、用戶、數據有深入研究。歡迎交流想法,拒絕無意義添加好友。

本文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特約稿件,未經本站許可,禁止轉載,謝謝合作。

題圖來自 NPR,作者為?Chris Nickels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作者或是有共鳴的朋友可以加我,目前創業就是做的區塊鏈記錄社交行為,流轉產生價值。

    回復
    1. 聯系方式?

      回復
  2. 拿巨頭的成功,解釋他們的路線,佐證自己的思路,卻不想巨頭的成功,因素沒有那么簡單,甚至他們的成功只有一次,不可復制

    回復
  3. 以果推因,多數文章多少這個思路啊

    回復
  4. 精彩啊

    回復
  5. 贊,請問文章中的圖是用什么工具畫的呢?

    來自北京 回復
    1. Axure

      回復
  6. 很棒

    回復
  7. 喜歡有深度的文章,點贊!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