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比雷埃夫斯港的重建為例,分析了To B企業為客戶“賦能”的秘訣與要點。
這周聽播客,了解到中遠集團接手一個破敗的希臘港口——比雷埃夫斯港,并用不到10年的時間將這個小港口“賦能”成為地中海第一大港的案例。
這個案例讓我感觸的地方在于,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本人都在不同的科技企業從事類似的“為企業客戶賦能”的工作,內容包括數據分析、工具使用、運營優化等。
但事實上從整個行業來看,盡管在各種大會中都充斥著“XX企業用XX賦能XX行業”這樣的主題分享,不過大多是搭著客戶快速發展的便車,幾乎都未曾出現過如此窮數年之功,徹底扭轉敗局的成功“賦能”案例。
恰恰與之相反,整個行業普遍的做法都是:
- 推銷自己不成熟的SaaS工具或者當下熱點的某項服務。
- Pitch客戶后,立刻面向投資方/集團高層講一個充滿想象力的企業服務藍海市場的故事。
- All in一個客戶,才發現這個行業根本沒自己設想的那么簡單。產品無法被標準化,無法達成指數型增長。
- “這個客戶不行,沒有愿景?!遍_始扯皮、退場。
- 換個行業,換個客戶,繼續輪回。
在傳統企業服務不再受到資方青睞,并且To C企業的賽道上早就人滿為患的前提下,近幾年被管以科技企業名頭的新型企業服務組織遂大行其道。
然而To B企業們始終無法在公司方、資方、客戶方三維的架構下尋找到價值平衡點,繼而使得自己在“賦能”之事上一再失語。
結果,回頭看在客戶方真正被信賴的企業服務并且能很好生存的,依然是做傳統廣告、咨詢、軟件的那幾家。
那對于To B企業而言,到底如何正確的為客戶“賦能”?
1. 技術、流量、協同的三重賦能
以比雷埃夫斯港的重建為例:
中遠集團在2008年與希臘方簽署了合同,2010年正式接手港口的二、三號集裝箱碼頭后,簡單來說主要采取了以下三類措施來建設港口:
1.1 技術賦能:大幅提升橋吊裝卸能力和港口提貨速度
比雷埃夫斯的碼頭上,橋吊分為藍色和黃色兩種。黃色的是港口原有的,不少設備老化,年久失修。最極端的情況是,有一艘船在比雷埃夫斯港卸貨,卸到只剩一兩個箱子的時候,設備突然損壞,碼頭上的船開不走,等待進港的船又排起了長隊,船東還要等著索賠。
中方接管后翻修了老的橋吊,并逐漸投資訂造了新的藍色橋吊。3號碼頭西側的橋吊都是目前世界上起升高度最高的橋吊,最大起升高度54米,外伸距達到72米,可以裝卸26列寬的集裝箱船,而目前世界上最寬的集裝箱也只有24列寬。在另外一個2號碼頭,中方剛接手時,每臺橋吊每小時只能裝卸15個箱子,如今這個數字已達到27。
同時一輛車想在比雷埃夫斯港提貨,原來通常要排隊4到6小時才能提到。但后來,每天進出比雷埃夫斯港有上千個集裝箱,每個只需要10分鐘就能提走。
1.2 流量賦能:提升訂單量、擴充行業賽道
比雷埃夫斯港的破敗,與希臘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受到的巨大沖擊同樣有聯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希臘是歐洲受沖擊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金融危機之后的8年內,希臘的GDP縮水了26%。而這個國家在經濟結構上素來不以工業為主,繼而導致工業原料與制成品的進出口都非常少。同時全球最主要的船舶公司,往往會選擇自己控股的港口作為中轉港,因為成本更低。港口沒有這層優勢,連中轉港都沒得當。
因此港口也患上了典型的“流量不足”的毛病。
中遠接手后,他們讓自己公司的巨量集裝箱船,只??吭诒壤装7蛩垢?。并且把港扣從單一的中轉港,變成多元的服務港。現在比雷埃夫斯港同時擁有六大功能,不僅是集裝箱碼頭,還是郵輪碼頭、渡輪碼頭、汽車碼頭,并且具有物流倉儲、修船造船的功能。
1.3 協作賦能:共建雙方能力,納入到更大的協作
受益于“一帶一路”的政策,在2013年,中遠集團推動希臘政府,把比雷埃夫斯港和希臘最主要的貨運中心特里阿希奧連接起來,打通了比雷埃夫斯港和希臘、歐洲的鐵路網,建設起“中歐陸??炀€”。
過去,遠東地區的貨物經由海路進入歐洲,通常需繞過直布羅陀海峽后北上抵達西北歐,然后再在陸地上進行分撥。
現在依托比雷埃夫斯港,鐵運和海運網絡實現了有機融合。中歐陸海快線從這里出發,途經馬其頓斯科普里和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北至匈牙利布達佩斯。
這條聯通中南歐和西北歐的鐵路通道,是2014年由中國和塞爾維亞、匈牙利、馬其頓共同商定建立的。通過海鐵聯運,海運集裝箱抵達比雷埃夫斯港后,經中歐陸??炀€抵達奧地利、捷克、波蘭等國,可為遠東至中東歐腹地提供更為便捷、低成本的通道。
從上海港出發,以往需要兩個月時間運輸的貨物,現在最快15天可到達歐洲目的地。
2. “賦能”階梯:普遍跌倒在第一層
結合比雷埃夫斯港的賦能案例,加上國內現有To B企業的賦能業務,我總結了從技術、流量、協同的“賦能”階梯(如下圖)。上層的且先不做展開,主要談談技術賦能層面。
技術賦能歷來是To B服務扎堆的地方。成功的老牌To B企業大多在兩個地方做的很出色:
- 自身真實的技術水平經得住市場考驗
- 對客戶沒有過多upsale及掌控業務的訴求
賣出一個好產品,聽取客戶意見后調整升級產品本身,再賣給下一個客戶。在反復的銷售和升級中加深對于行業的認知,只是加強客戶對自身產品與技術的依附,構建壁壘。對客戶本身的業務并沒有太多企圖。
值得詬病的是,新興的To B企業往往相反,半成品的東西賣給客戶,美其名曰MVP(Minimal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性產品),以To C的產品技術思路強加于To B市場。
同時在客戶行業都并未了解的前提下,妄想提升客戶某一領域業績,共享受益分成。最終講述的都只是資方市場的故事,完全無法傳遞企業服務應該有的“客戶價值”。
聽起來不可思議是嗎?
但真的比比皆是。
作者:黃嘉偉,專注銀行在移動金融領域內的戰略、運營和數據咨詢服務
本文由 @黃嘉偉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核心思想很好,可以作為我們做B端客戶的底層邏輯
國內慣用非核心套路,概念產品先炒作先,實際落地5+N年后在看,哈哈
真的是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