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式設計原理:海報篇(下)

2 評論 9072 瀏覽 37 收藏 26 分鐘

本文作者以大白話且通俗易懂的方式,來與大家分享知識和觀點,主要講解的是平面設計基礎理論知識與實際用法,文章適合設計小白和需要填補設計基礎的設計師學習閱讀。

目錄

  1. 線的靈活運用
  2. 統一線寬
  3. 重量、重心與平衡
  4. 對稱的穩定感
  5. 設定版心
  6. 網格的運用

一、線的靈活運用

很多知識是根據我的資深閱歷做思維發散延伸出來的新想法,如果有講的不對或不被認可的知識點,請大家及時批評和指點,我也會積極的去做改正和修正。

1.1 線的性格

很多朋友看到這個標題不禁一驚,線會有什么性格,Hold on Hold on。

線本身沒有性格,而是先通過找到“線的形式”與“人的性格”之間的共通性,再將他們串聯起來進行思維映射,從而得到的線的性格。

我們先了解一下線的三種形式:直線、曲線和虛線,每種形式均能代表不同的含義。

這里可以把線形式比作人的性格,直線的形式是直來直去的,比作人的性格也是直白直接;曲線比較柔美靈動,比作人的性格是婉轉優美。虛線時有時無,比作人的性格是不夠誠實沒有安全感。當把人的性格映射到“線”的上,那線也被賦有了這些性格。

同理直線也能表示男性剛毅與堅定的性格,曲線也能表示女性優柔與遲疑的性格。直線可以表示成熟與專業,曲線可以表示親和與稚嫩。

根據不同的線的性格去做符合需求的設計,才能使設計元素更貼近實際主題,也會使設計作品的整體度變得更加的和諧。

上面這個案例就比較有意思了,它是靜子米勒吉川在1971設計的關于“海報的歷史”的海報。

所以歷史在人的記憶中它是時有時無的,或者是可以完全不存在的。所以這張海報在整體處理上沒有用實線,而是用虛線做的修飾來突出整體印象。

線的性格類似“娃娃臉偏見規則”,都是把人的表象(輪廓)映射并轉化為設計要素來進行設計。娃娃臉偏見規則屬于高階設計理論,以后會講到。

1.2 線的作用

線可以用來區分平面中的要素,也能讓相同類型的元素有關聯,這是線的基礎作用。

這句話是重點啊,大家好好記一下。

直線的主要作用有:分割要素、添加動勢、增強關聯性、引導視線、強調規律性,而曲線的主要作用能給整體帶來柔美的感覺與印象。

直線的作用中有一條“添加動勢”不是很好理解,以后講到動勢時再把它的內容完善,先以基礎知識為主。

分割要素:顧名思義就是線能起到分割要素的作用,如果有兩個要素貼近擺放, 他倆看上去就有關聯。如果在這兩個要素之間加一條線,就會起到分割作用,這時兩條線看上去沒有關聯,或互相排斥。

標題與正文用分割線分割開時,標題與正文脫離了共同屬性,增強了層次感。

添加動勢:動勢的意思是具有一定的運動趨勢。例如:對方將握緊的拳頭抬起這個動作,就算沒有觸碰你,你看到這個動作就知道他要出拳了,而出拳這個運動形態就是動勢。

斜線增加的一定的運動趨勢,使平面看上去沒有那么的呆板。

線的作用:分割要素 / 添加動勢的案例

引導視線:線可以引導視線,并能有一定的指向性。偏右側的斜線視線會向右側引導,同理偏下側的線視線就會向下引導。

作品中可以用線做視線的引導,同時也可以把引導線作為頁面修飾使平面更飽滿。

增加關聯性:跟分割要素同理,當兩個要素擺放在一條線的左右兩側,對于單個要素而言他們是沒有關聯,但他們卻是處在同一平面中的,從整體的角度上來看,并成為了一體,并形成了某種聯系,這種特性就是線的關聯性。

利用線的關聯性,我們可以設計出很多不同排版且具有節奏韻律的作品。

線的作用:視線引導 / 添加關聯性的案例

強調規律性:靈活運用線可以使要素變得具有規律性,有了規律性就增強了一致性,大體上增強了統一性。

必要時要使用線來強調規律性,使頁面達到一致并具和諧之美。

線的作用:強調規律性的案例

要點:

  • 線的個性:先通過找到“線的形式”與“人的性格”之間的共通性,再將他們串聯起來進行思維映射,從而得到的線的性格。
  • 直線的主要作用:分割要素、添加動勢、增強關聯性、引導視線、強調規律性。
  • 曲線的主要作用:能給整體帶來柔美的感覺與印象。

二、統一線寬

統一線寬指的是具有一致性的要素需要統一線的寬度,具有差異的要素需要調整線的寬度來營造層次。

“線”的意義就像“人生”意義一樣,本身沒有任何意義的,是需要設計師賦予線的表達方式使線變得具有“意義”。之前講過線有分割要素的作用,而把要素用線包圍起來就能起到“關聯”的作用,這就是線的力量。

2.1 文字也是由線組成的

文字也是由線組成的,文字的一筆一劃都是由直線和曲線組成的,所以在設計時要把文字也看做線。

文字的一筆一劃也是由線組成的。

統一線寬:文字也是由線組成的。

2.2 相同屬性的要素,統一線寬

將相同屬性的要素統一線寬,會增強平面的一致性,整體感會具有統一性。

標題、正文和注釋存在優先級關系,標題與標題的線寬一致,正文與正文的線寬一致,注釋與注釋的線寬一致,這樣才能確定層次關系。而標題與正文的線寬一致,這種做法是不對的。

統一線寬:相同屬性的要素要統一線寬。

2.3 不同屬性的要素,不同線寬

如果將不同屬性的要素用同樣的線寬會使視覺變得混亂,因為從視覺上來講平面沒有了層級關系,就看不出來優先級,不能明確優先級視線就會受阻礙,給人一種不知要從哪里閱讀的感覺。

標題、正文和注釋是有差異化和層級關系的,存在優先級的關系。如果把這些具有差異的要素全部使用統一線寬,會造成平面的視覺錯亂。

統一線寬:不同屬性的要素不要統一線寬。

要點:

  • 文字也是由線組成的,文字的一筆一劃都是由直線和曲線組成的,所以在設計時要把文字也看做線。
  • 為了營造頁面層次感,要把相同屬性的要素用同一線寬,不同屬性的要素用不同線寬。

三、重量、重心與平衡

平面中的要素都有自己的“重量”,要根據每個要素的重量來進行契合主題的設計。為了讓平面達到一定平衡性,最好把重心放在水平中心的位置。

3.1 重量

平面中每個要素都有自己的重量,而要素的重量是由其面積大小和顏色所決定的,顏色則可以將要素變為灰階色(消色)后再來考慮的。面積和灰階度決定了要素的重量,面積越大要素越重,灰階度越重要素越重。

這里的灰階度(消色)是專用術語,指的是顏色黑白灰的色階,叫做灰階色,又稱消色。

灰階色:

灰階度越高顏色越純,重量也就越重。

重量-大小:

要素的尺寸越大,重量越重。

重量-顏色:

要素的顏色越重,重量也就越重。

重量顏色指的是顏色的純度越重,重量就越重。重量大小指的是要素的尺寸越大,重量就越重。

3.2 重心

重心體現了事物的重點,也是平衡點,合理的設計會增添美感。人體在平衡的狀態才是最健康的,大腦皮層依靠生理力在追求平衡的過程中,在視覺上做出反應,覺得“平衡”看起來舒服——也就是有美感。

不是說平面中所有要素水平居中對齊,達到了平衡不會失重,才會具有美感,不是這樣的。而是平面中所有要素的“分量”能在平面中達到和諧,這時才是最具美感的。

平面中所有要素的重量達到一定的平衡,才具和諧之美。

上面的案例中左右的重心得到很好的平衡,左右結構的對角線構圖使平面具有張力與動勢,不僅生動有趣而且還十分的和諧,具有一定的美感。

3.3 平衡

重心與平衡相互呼應,重心呈水平垂直就得得到絕對的平衡,我理解的絕對的平衡是絕對平行于水平線的,水平居中才會得到絕對的平衡。絕對的平衡適用于水平居中對齊,一種較為死板的排版方式。而相對的平衡是基于不規則圖形的重心而產生的,相對的平衡能使平面增添沖擊力和節奏,使平面更靈動。

絕對平衡使平面規則死板,相對平衡使平面靈動有趣。

要點:

  • 重量:灰階度越高顏色越純,重量也就越重;尺寸越大,重量越重;顏色純度越純,重量越重。
  • 重心:平面中所有要素的重量達到一定的平衡,才具和諧之美。
  • 平衡:絕對平衡中的水平居中對齊會使平面變得很死板,相對平衡會使平面變得靈動有趣。

四、對稱的穩定感

好的對稱性給人帶來穩定和諧的美感,比較有名的一部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中的構圖就是對稱性構圖。

對稱性給人一種穩定而又舒服的體驗,從影片的角度來講,布景與視覺對稱給人一種美感和和諧感,雖然說對稱性構圖相對死板,但與影片中的劇情節奏相互關聯產生強烈的對比,從而提升視覺感官,扯遠了。

對稱分為幾種形式:鏡像對稱、旋轉對稱、平行對稱、居中對稱。

4.1 鏡像對稱

鏡像對稱就好比照鏡子,很好理解。

4.2 旋轉對稱

旋轉對稱就是按中心軸進行旋轉,得到的圖形就是旋轉對稱圖形。

4.3 平行對稱

平行對稱就是將你要移動的要素進行平行復制,得到的新圖形就是平行對稱。

4.4 居中對稱

居中對稱就是將要素進行水平居中,很好理解。

這篇文章篇幅有點長了,對稱這章就不舉例子了。

要點:

對稱能使頁面賦予穩定性和美感,但對稱過于死板,不適用于節奏感很強的主題上。

對稱分為幾種形式:鏡像對稱、旋轉對稱、平行對稱、居中對稱。

五、設定版心

排版設計以在版面中設定假想邊框為基礎,將要素全部擺放在這個邊框內。

這里設計兩個專業術語“版面”和假想邊框,版面接下來會講,先簡單講一下假想邊框。

假想邊框其實可以簡單理解為“邊框”或“邊界線”,是指版心周圍的邊框與文字相同重量的邊框。

文字的邊框是字體構成的知識點,漢字中稱“邊框”為“圍框”,日文中稱“邊框”為“假想邊框”,英文字體結構不是以方框的形式構成的,因此英文中沒有邊框的概念。簡單了解一下就行了,以后會講到的。

5.1 版面

相信很多設計師都分不清“平面”、“空間”、“正負形”、“版面”、“空白”、“留白”他們之間的差別。

我覺得對于初學者而言,就把版面理解為紙張的規格就行了,紙張規格多大,版面就多大。例如:A4紙的規格是210mm×297mm,那相對應的版面就是這么大。

同理App的設計中,iphone6的設計尺寸是750×1334像素,那么相對于的版面就是750×1334像素。

或者你可以把版面理解為畫板,畫板有多大版面就有多大。

5.2 版心

基本上所有文字或圖片等要素都不會擺放在版心的邊界線之外。版心是使整個頁面具有條理性的重點。如果沒有設定版心就進行排版,不僅版面整體上顯得松散、雜亂無章、而且會使文章難以閱讀。

5.3 版心的計算方法(針對書籍設計)

版心的計算方法是針對于書籍設計的,在這里就不多提了,以后我講到版面、版心、訂口時會講如何設計書籍,選擇規格等等,這里大家就先了解一下版心的計算方法吧。(磅值指的是書籍設計所采用的字符度量單位)

計算公式:

(文字的磅值+行間距)x 行數 – 行間距 = 版心的上下尺寸

5.4 設置版心 與 沒有設置版心 的對比

一般可能看不出來有什么改動,左面那張圖沒有設置版心,文字沒有一定的規則約束,上下左右之間的留白也沒有一定的關聯性,會顯得有些雜亂。

而右面那張設置版心后,文字得到了一定的約束,留白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存在著一定的比例關系,這樣的平面看上去就更和諧一些。

5.5 關于版心的其他知識點

【打破規則】設定好版心后,就可以將正文或配圖編排在版心中。但是,也不是絕對禁止把要素設置在版心之外的,有時候將圖片或插畫的一部分設置在邊界之外,可以給平淡死板的版面帶來變化。

【針對單頁的設計】使用共同的版心有助于顯示整書的條理性。若是單頁的作品設計,就不用像多頁那樣嚴格。特別是編排要素較少的海報,設定版心幾乎沒有意義。

要點:

版面:把版面想象成規格。

版心:版心基于版面,版心能讓要素變得有約束性,整齊而和諧。

版心的計算公式(針對書籍設計):

(文字的磅值+行間距)x 行數 – 行間距 = 版心的上下尺寸

版心的其他知識點:有時候不一定非要遵循版心來進行設計,適當打破規則使平面具有節奏和活力。在要素較少的情況下可以不做版心,直接進行設計。

六、網格的運用

以后我打算單獨做一期關于網格的概念和用法的文章,這篇文章篇幅有點長了,就不再過多的去細說了。今天就簡要概述一下網格的定義與劃分方法,“網格”是提升頁面條理性的設計方法。

【網格的歷史】這種方法早在大約1950年的時候開始在歐洲使用了,網格系統的基本形狀是“矩形”。把文字或圖片都擺放在矩形里,視覺上能創造出條理分明,整齊的美感。

【網格的劃分】

  • [2×3的網格]:網格數越少,設計上越容易使版面整齊固定,但自由度相對隨之下降。
  • [3×4的網格]:是比較常用的網格手法。
  • [3×5的網格]:這種劃分方式也使得設計變得更加的靈活,更多用于信息量比較大的版式設計中。
  • [4×6的網格]:網格數越多,配置的自由度就越高,但是要注意文字的折回距離變短,也會變得難以閱讀。

在此文章中,我還是將“版面”寫為“平面”,當講完“版面”的知識點時,會把口語“平面”改為“版面”。專業術語與理解力雖有差異,但這樣寫最容易讓大家理解。如有大神發現此寫法有誤,也請多多海涵。

本文是將《版式設計的原理》- 伊達千代(日)這本書的理念為基礎,大多數都是我個人的觀點,根據自己對書中知識的理解寫出來的,有些知識點書中也沒有提及,如果有寫的不對的地方,也請大家多多指點。同時也感謝伊達千代前輩的知識分享。

最后,我們要以正確的態度和積極的心態來學習和分享知識,而不是崇拜和風或崇尚日本生活理念,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搞清楚,要豎立正確的人生觀。

相關閱讀:

版式設計原理:海報篇

 

作者:Lawrence_R,微信公眾號:設計規則

來源:https://www.zcool.com.cn/article/ZNjk2NjEy.html

本文由 @Lawrence_R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原文鏈接:https://www.36kr.com/p/1911949457541123

譯者:Jane;來源于神譯局,36氪旗下翻譯團隊。

本文由@神譯局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棒棒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