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軍:怎樣把知識變得更易懂、易用?

2 評論 4299 瀏覽 27 收藏 16 分鐘

“知識付費”流行的今天,我們可以接觸到的知識越來越多??墒呛芏嘀R并不那么容易被吸收與使用。怎么把知識變得不那么難呢?

被通俗稱為“知識付費”的互聯網知識產品發展恰好兩年,2015年5月底“得到”推出第一個大受歡迎的全年訂閱專欄“李翔商業內參”,從此一個新興領域開始形成。

到現在,這個互聯網內容的新領域已經改變了很多人獲取知識的方式。我認為這個互聯網上傳媒、出版、教育融合形成的新領域,將改變知識的創造、傳播與應用。

但是,在新鮮勁過后,即便像我這樣的人,也開始對現有的知識產品大有抱怨:“有必要那么難嗎?”偶爾在離開自己熟悉的知識領域,我就感受到現在的知識產品依然太難。它本可以用更加易懂的方式給我們講解。

“有用、快樂、易得”,是我們在《2017-2018中國知識服務產業報告》中提出的期待。我們也認為2018年產業發展的重點是“大眾化”,即考慮改進現有的知識產品、促進知識普及。

現在,知識產品的“難”可能是近期我們應該關注和突破的難點。這種不必要的“難”,帶來的是我們能從中學到的東西反而變少了。

在超出自己熟悉的領域,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學習感受:給我們一百條信息,最后我們只能接受一兩條;而降低難度和數量,給我們更少的數量,把我們當小白,我們反而學得更多了。

當然,我們這是給知識產品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它已經變得易懂了,它線下的一種對應產品比如圖書要“難”得多。

我有個類比的說法,書是咖啡豆,有了咖啡豆離喝上咖啡還有一段距離;現在的知識產品是膠囊咖啡和掛耳咖啡包,要方便一些;但我們更期待的是咖啡館、罐裝飲料咖啡那些更方便的形式。

把知識禁閉在“難”之中,只是滿足一部分人的自我感覺良好而已;而知識越普及,越能幫助更多人。

怎么把知識變得不那么難,我自己也在努力了解和嘗試,這里我說說到現在為止我的體會和認為可以借鑒的三個做法。

一、以“講”代“寫”

這一波的知識產品,都是以音頻為主要載體。對知識內容生產者來說,這強制性地帶來一個變化:我們必須以“講”代“寫”。往下細說,有更多的變化。

1.目標是講述

由于必須對著話筒錄音,而話筒錄音需要講述稿才能保證效果。這帶來的是,在創作知識音頻時,我們都不是寫文章,也不是寫PPT(然后根據PPT講述),而是必須撰寫講述稿。

當意識到是為了講述時,至少像我這樣本來習慣了用文字寫作和現場用PPT分享的人,也被迫著調整了風格。

這第一步走出去,很自然地,我感受到,原來自己的文字可以用這種方式變得比過去更易懂一點。?

2.反復修訂提升品質

知識音頻又對講述稿有著獨特的要求,這不是漫談式的發言,不是即時的反應和臨場的智慧,而是要傳遞知識。

因此,對講述稿的反復修訂,比如調整講述邏輯,改善措辭方法,補充案例和故事材料,提高了講述稿以及最終的知識音頻的知識質量。

這也使得,雖然通常講述稿不是完全的知識原創,但從知識傳遞功能是屬于較高水準的,甚至可以接近于書的知識品質,一般來說人們都認為書的知識品質是屬于最高等級。

3.改善講述技巧

再往下深入,我們會逐漸地意識到還需要掌握更多的講述技巧。

這個是一個相對來說個人化的過程,因為每個人的偏好、能力、經驗各不相同,我們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比如我發現我比較適合信息量大的方式,而不宜選擇講故事或做需要演講技巧的設計;我意識到我喜歡的邏輯推理、講自認為他人都了解的點,都是需要調整的,推理可以盡量少點,新信息可以多解釋一下。

知識付費以音頻做載體,把我們推入一個陌生的領域去嘗試,這可能是好事。若非如此,我們這些習慣了用文字表達的人很難擺脫“文字的詛咒”。

資深出版人程三國在跟我討論的時候曾面向出版業提了“文字的詛咒”的說法。這個說法可能可以更大程度地推而廣之,因為書面文字這種載體過去的強勢,的確有些我們未曾意識到的障礙,我們有很難感受到用戶的痛苦。

針對出版業,程三國說:

“編輯和作者是一批文字能力極強,或通過文字吸收信息的能力極強的人。當所有的知識主要用文字傳播的時候,編輯、作者和讀者是一個共同體,大家并不會意識到文字魔咒對于知識產品在交付上的成本?!?/p>

二、拆成小塊

讓知識變得易懂的一個關鍵做法是:把內容拆分成有關聯、易于消化吸收的小塊。

在討論知識產品時,我一直認為,多年前的“For Dummies”(現在正式中文名叫“達人迷”,一般稱“傻瓜書”)是非常優秀的范例。

從名字看,它的目標就是為了讓小白,讓所謂不愿意深入了解的“傻瓜”(dummy)也能掌握知識,這些知識可能是早期的怎么用DOS、怎么用Windows,也可能是現在的財務、商業,或者量子力學、數學,或者紅酒、高爾夫等等。

它的理念特別簡單明了:讓難以理解的知識,變得易于使用。

傻瓜書在知識的組織上有這樣的幾個特點:

1.明確的視覺指引標志

看過傻瓜書的人都知道,它里面有很多指引符號:

表示“秘訣或者小貼士”意思的TIP、表示“牢記或者記住比較好”意思的Remember、表示“警示或者危險”意思的Warning、表示“技術資料”意思的Technical、表示“真實案例”意思的Example。

2.內容結構是按可以速查的方式準備的

比如,一本如何閱讀財務報表的書,它的結構分為財務報告基本要素、年度財務報告、財務報告分析、公司優化運營這幾個部分。

3.內容都被打碎成較小的部分,便于理解

但是,和網絡上分散的內容不同,它又是有整體知識架構的,最終給人完整的知識,而不是不相關的碎片。這將讓讀者有了知識上的安全感。

我還曾經隨手從書架拿一本哈佛商學院出版社的書用來給人說明:為什么它的書雖然觀點深奧,但讀起來易懂?

哈佛商學院出版的書不像多數商業暢銷書那樣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它偏重于管理理論與案例,但閱讀它卻可以較為輕松地獲得信息。

仔細深究下來發現,就像《哈佛商業評論》雜志會反復跟商學院教授作者一起修改,把文章寫得通俗易懂,哈佛商學院出版社的編輯可能也做了同樣的事。

他們沒有把知識變得簡單,但讓知識變得易懂,在文字上,在內容結構上都做了努力。

比如一本講平臺戰略的書《觸媒密碼:世界最具活力公司的戰略》。所謂觸媒,也就是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劑,是作者用的一個比喻。他認為這些平臺公司所起的作用就是類似于催化劑。

從書的結構看,這本書除了第一章是講“什么是觸媒”外,后續各章講述一個方面,比如:如何建立平臺戰略,如何建立社區,如何定價等等。

在每一章,又分別就本章主題,把內容拆分為任務一、任務二、任務三、任務四等等。

在書中,大量的案例被獨立成篇,如果我們對某個公司的具體做法有興趣,可以去讀那個不到一千字的短案例。

這一本書所講述的內容原本是非常復雜的,在經過這樣的處理之后,我們拿到書,就可以快速地瀏覽,獲得書中的核心信息。

哈佛商學院出版社的書共同特點是:內容版塊都相對較??;這會降低了我們進入的難度,不是把閱讀的寶貴精力放在與文字做斗爭,而是消化吸收其中的核心觀點。

三、把知識變成圖示

第三條把知識變得不那么難的路徑是:用圖示的形式把知識展示出來。

或許有人認為這和用現在用音頻做互聯網知識產品的主要載體略有沖突,實際上并非如此。

在各種音頻產品中,我們??吹剿鼈兲峁┮纛l全文文稿,如果是為了便于不想聽音頻的人快速通過瀏覽獲取信息,這可以理解。

這樣做是一種典型的偷懶。

好一點做法可能是,為聽眾提供一個簡要提綱和關鍵詞,讓他們在聽的過程中不至于迷失。更好的做法是,用信息圖示或思維導圖的方式,進一步讓信息變得直觀,容易記住。

這兩種做法都相當于提供了一張知識點的地圖。

把知識變成圖示,不是把知識變得簡單,雖然在普及時簡化很重要 。但是,圖示還有更重要的價值。

在很多學科和專業領域,把一個理論用圖的方式展示出來常是知識的深化和結晶。圖示和文字有著非常廣的適用范圍:從普及到專業都適用。

關于專業領域的圖示,我近期有一個這樣的體驗,讓我對專業圖示有不一樣的感受。

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坦森的顛覆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是指導科技產業的重要戰略模型,他的理論、案例和分析我們都很熟悉,我們也常在白板上畫出他的圖示作為討論的框架。

如果到此為止,我可以得出的推論就是圖示很重要。

但在2017年底,為了準備一個資料,我自己在電腦上重繪這個圖示,這是我第一次試圖完全復制一份這個圖示。

一筆一筆在電腦上繪制這種圖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我們總是大而化之地討論這個圖示,里面不少細節都沒有注意到,或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忘記甚至歪曲了。

我得出的推論是,圖示可能是“知識的精華”。當然,這個慘痛經歷也告訴我,只有跟著原圖自己重繪一遍、幾遍才能真正理解細微之處。

在以傳播知識為目標的圖示制作中,我們的考慮可能更多地是讓知識變得易懂,也易用,有一些做法可供借鑒,這里列幾個:

1.最重要的一種提供全景圖

圖示的機制類似于像我們在旅游景點看到的景區全景圖,也許簡單,但提供了大略的方向指引。得到“每天聽本書”提供的思維導圖大體上是這種功能。

多說一句,它的這個圖示雖然很有風格特色,但并非是注重那么美觀的,功能(提供全景)比美觀的設計更重要。

2.另一種重要的知識圖示是提供操作指南

比如對于一個技能型的知識,它給出的圖示是,如何進行操作的1、2、3、4,或者是操作的步驟流程,或者在操作時要注意的等等。

直觀的圖示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把學到的操作性知識落實下來。

3.還有一種是概念辨識性的圖示

比如在管理領域我們常說個玩笑,什么垃圾放進2X2的表格中,看起來都像模像樣。

說這個玩笑,固然是自嘲把事物分成橫軸、縱軸兩個維度,然后再各自二分,這樣的圖示用得過多過濫,但不能否認的是,這樣的分類的確是最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圖示。

又比如,人們經常需要辨析幾個概念的相互關系,那么畫兩個圈或者畫三個圈也是常見的套路,它是所謂的“維恩圖”。

關于如何圖示把知識變得易懂,有非常多的做法值得借鑒。

在這里我舉幾個例子和自己的體會主要是為了說明,在互聯網知識產品上,我們可以借鑒各種過往經驗,可以做更多嘗試與努力,來把知識變得更易懂,變得易用,促進知識的普及。

 

作者:方軍,知識專家,著有《付費:互聯網知識經濟的興起》(2017.5)、《知識產品經理手冊:付費產品版》(2018.5),其中《付費》獲評CCTV“2017年中國好書”,微信公眾號:騰訊媒體研究院

本文由 @騰訊媒體研究院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1 內容的呈現形式是個技術活

    既不能把線下的照搬過來,也不必像某些平臺,一段話能說清楚的,非要東平西湊講15分鐘~

    來自上海 回復
  2. +1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