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產品需求進行復盤?這里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復盤思考框架

26 評論 24613 瀏覽 223 收藏 16 分鐘

通過這個復盤框架,可以有效的幫我們梳理清楚當時需求提出的背景、依據、執行的大致過程,以及是哪個環節的問題導致了失敗的結果,從而使我們不斷的反觀自我,從失敗的經驗中快速總結與提升。

前段時間讀孫陶然的書,其中提到的一個觀點我挺贊同的:

人的學習途徑有三種:一是向書本學習,二是向先進學習,三是向復盤學習,而向復盤學習也是最為重要的。

所以我逼迫自己養成了一個習慣:階段性的對過往的產品需求進行復盤。

不復盤不要緊,一復盤嚇一跳,在我對近四個月的產品需求進行系統性的復盤后,我發現自己所做的需求中有38%屬于失敗需求(對數據產生了負面的影響),有31%的需求屬于中性需求(對數據并未構成明顯影響),而另外31%的需求屬于正向需求(對數據有積極影響)。

這其中有我的原因,也有公司的原因(部分失敗需求是被迫提上線的),但歸根到底是我的原因。當然這不是今天我要說的重點,今天的重點是和小伙伴們分享一下這次復盤時我所用到的思考框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通過這個復盤框架,可以有效的幫我們梳理清楚當時需求提出的背景、依據、執行的大致過程,以及是哪個環節的問題導致了失敗的結果,從而使我們不斷的反觀自我,從失敗的經驗中快速總結與提升(要知道這些可都是血淋淋的代價)。

一、需求提出方是誰?

  • 產品?
  • 運營?
  • 推廣?
  • 技術?
  • 老板?

很多時候需求的提出方可能并不是我們自己,是由他人提出的。記錄需求的提出方是誰有助于我們重新梳理當時的決策過程,如果提出的是失敗需求,就算不是我們自己。

那么也應當思考:為什么自己沒有阻攔這次需求,反而是讓失敗的需求順利的上了線?當時如果提出了質疑,為什么我們沒有繼續說服別人?如果是我們自己提出的,就更應當反思了,當時在做出決策的時候是哪個方面的原因使我們產生了誤判?這種誤判是自己的思維習慣還是思維漏洞?

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刻反思的。

在這次復盤的過程中,我發現一個失敗的需求:社群功能。

這個需求當初就是由推廣團隊提出并且堅持要做的,需求討論的時候,我和推廣團隊之間還發生了巨大的分歧,但是誰也沒能說明誰,最后只有妥協以MVP的方式去進行嘗試。結果耗了一個月的開發資源去做,上線后轉化率和付費率都是極低的。

以至于這件事情過后,我立了一個規矩:所有的需求都必須有明確的需求依據,缺乏明確依據的需求一概拒收。

二、需求的依據是什么?

  • 數據分析的結果?
  • 用戶調研的結果?
  • 競品分析的結果?
  • 個人的經驗判斷?

從上面四個依據中,不難發現:數據分析的依據是最難的,需要對需求的詳細分解和推斷之后才能給出結論,并且產品上線后也需要持續的觀察數據的變化,以判斷產品的改動是否符合預期

用戶調研往往也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需要搜集一定量的用戶數據后經過分析才能得出一些初步的結論。而競品分析相對不是很靠譜,在很多人理解起來就是競爭對手做撒,我們跟著做就好了。而個人經驗是最簡單的,也是最不靠譜的,全憑個人的感覺和判斷,也就是純粹的個人YY。

在我對需求進行復盤的過程中,我發現失敗的需求大多有個特點:有著極強的個人主觀經驗判斷,而缺乏嚴謹的數據分析和用戶調研。大多時候是由什么內部的“決策層頭腦風暴”之后提出的,嚴重缺乏數據的依據和用戶的反饋。這是非常值得我以后警惕的。

三、需求的目的是什么?

  • 提升產品核心數據?
  • 優化產品核心體驗?
  • 測試新的用戶需求?
  • 修復重大產品問題?

復盤需求的目的其實是對我自己的一種反思,我發現自己存在這樣的習慣:緊跟著版本節奏,快速的推進產品的迭代,然而迭代之后具體的數據追蹤和結果跟進工作卻做的比較少。

事后我反思:發現自己做一個需求的時候,目的是比較模糊的,所以導致數據追蹤和結果根據方面并沒有思考太多。

對于需求目的進行復盤也就是幫助我們梳理清楚以下幾個問題:需求的目的是否清晰?結果是否達到了我們的目的?

從而也幫助我們檢討自己,是否在后續產品設計中,加入了很多與產品目標無關的需求。

四、需求的類型是什么(KANO模型)?

  • 基本需求?
  • 期望需求?
  • 興奮需求?

在做產品時間長了之后,我越來越發現:明確產品的發展階段很重要!清晰自己這個階段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很重要!

我們都知道產品是有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產品的側重點也是不一樣的。我們也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做產品的時候突然的靈光一現,想出一個極好的創意,興奮的不行。

但是如果把這個創意放在KANO模型中思考一番后,我們發現產品當前還處于需求驗證階段,最核心的任務是驗證需求的真偽,而自己想出來的很多創意往往只是一種興奮需求——有了更好,沒有也影響不大。

用KANO模型進行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讓團隊能夠更加的聚焦:將產品的重點放在核心的需求上,而非過于發散的提出一些所謂的“奇思妙想”,雖然這些奇思妙想在某些時候的確很重要,但是大多數時候,我們還是要著眼于產品當前階段的核心任務,腳踏實地。

五、需求的影響范圍?

  • 個別用戶;
  • 新手用戶;
  • 輕度用戶;
  • 重度用戶;
  • 全部用戶。

復盤需求的影響范圍有助于我們在以后提出需求的時候,更加謹慎、思考的更加全面,影響范圍較大的時候,我們更多應當采用AB測試的方式,或者先上馬甲包,等數據穩定后再做判斷。

比如:當時我在正式包上直接上線了一個“付費功能”后,導致新用戶的注冊轉化率受到不小影響,進而影響到了產品在App Store的排名,這些都是被我事前低估的,好在我預先準備了備選方案,在出現問題后第一時間更換為了備選方案。

六、評估的過程是怎么樣的?

  • 是否經過了充分討論?
  • 當時的團隊整體意見是一致的嗎?
  • 是否對風險進行了充分的預判?
  • 當時團隊的決策是正確的還是錯的?
  • 為什么團隊會做出錯誤的決策?

做產品時間長了之后,我觀察出來一個現象:團隊的決策很多時候不一定比個人決策更明智,團隊的決策反而會提升失敗的概率。

背后的原因大概有兩個方面:

  • 一是團隊決策的時候責任是分散的,所以會一定程度上為了追求團隊和諧而導致中庸意見占據上風;
  • 二是因為很多問題需要的不是集思廣益,而是極其深度的思考,由于團隊將責任分散了,所以在思考的深度上不一定比一個人強。

復盤評估的過程,其實就是加深我們對團隊的認知和理解——團隊整體的氛圍是怎樣的?團隊成員是否都有表達觀點的機會?團隊的意見是否會被個別人左右?團隊的決策是更明智的還是更中庸的?等等。

在我復盤“評估過程”之后,我發現:每次產品的需求討論會議,都經常被決策層的個別人員所左右,導致其他部門的人難以有太多表達意見的機會,這次我索性直接將需求討論會議進行了拆分。

和決策層進行戰略討論會議,和執行層進行需求評審會議——這是非常奇葩、非常有公司特色的,但是效果卻出人意外的好!很多平常基本上不說話的開發小哥哥,在這種調整之后也有了表達意見的機會。

七、是否遵循了MVP原則?

MVP原則被我單獨提出來復盤,是根據我們公司情況來的——在我們公司,產品的設計和交互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人是鬼都想跟我在產品細節上較真一番。

但是做產品的人都知道,在產品發展的初期,交互和設計對產品本身的影響是比很小的。從“用戶體驗要素”的層面講,設計和交互都屬于產品表現層的東西,影響也是有限的。

但是因為設計和交互是千人千面的,人人都能說上幾句的,所以才被那些“不懂行的人”給予了太多的關注。復盤和反省我們是否遵循了MVP原則,有利于團隊將整個注意力和重點,放在核心需求的驗證上,而非千人千面的設計和交互上。

這其實也是對團隊成員在知識層面進行不斷降維打擊的做法——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特懂產品,擁有最好的想法。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和對方爭吵,而是用數據和結果去證明對方為什么是錯的,錯在哪里。

同時,在我們需要在知識層面上持續的輸出,提升整個團隊的產品認知——這也是產品經理為什么要持續學習的原因,要對他人進行降維打擊,就必須保證自己的思考和認知能夠持續性的引領團隊。

八、實際的結果如何?

  • 正向影響:產品數據得到提升、用戶體驗提升……
  • 負向影響:產品數據下滑、用戶體驗變差……
  • 中性影響:短期數據并未有明顯變化、但長遠可能提升……
  • 其他

這次我復盤的實際結果上面也講到了:過往四個月的需求中,38%屬于失敗需求(對數據產生了負面的影響),有31%的需求屬于中性需求(對數據并未構成明顯影響),而另外31%的需求屬于正向需求(對數據有積極影響)。這其中有我的原因,也有團隊的原因,但歸根到底還是我的原因。

對結果進行分析有助于整個團隊能夠更加的以結果為導向,在大部分的創業公司,大家都是狂奔的狀態,不分晝夜的提需求、趕進度、爭分奪秒,但是勤奮、忙碌與成功之間并不一定是成正比的,否則創業就成了太簡單的事情。

冷靜下來從結果的角度進行分析,有助于我們反思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哪些有重要的、積極的、有價值的?哪些是不必要的、消極的、價值較低的?自己如何將時間與精力聚焦在核心的,有價值的事情上?

從而在以后的產品迭代中,盡可能的做出最正確的決策。

我們常犯的錯誤之一就是:誤把假設當結果——認為事情的發展就應該符合我們的構想和預期。但是結果會告訴我們:你的假設只是你的假設,你的構想也只是你的構想。對結果進行跟蹤、反饋和反思,是逼迫團隊更加務實。

九、從這次失敗需求中得出的經驗與教訓?

這一條其實是給我們自己寫的,我越來越發現:工作中出現的絕大多數問題,都是由于我們的不夠強大導致的,這種強大包含了能力、心態、認知等等方面。

每當我的能力提升一個臺階,我都會發現以前困擾著自己的那些問題,煩惱都會消散一部分。

而如何做到持續的提升?

又回到了文章開頭的那三句話:向書本學習、向先進學習、向復盤學習!

希望這個復盤框架對小伙伴們有幫助!

#專欄作家#

旺仔九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心理學碩士,一名奮斗中的產品汪,致力于將心理學與互聯網進行深度整合。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MVP原則被我單獨提出來復盤,是根據我們公司情況來的——在我們公司,產品的設計和交互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人是鬼都想跟我在產品細節上較真一番。

    來自江蘇 回復
  2. 私以為,衡量學習成果最好的標準:“思維方式的轉變”; 在這些轉變的過程中,其實最大的變化是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對事物的認知發生了變化。

    來自河南 回復
  3. 首先得感謝樓主的精彩文章,這個復盤框架來的太及時了,很期待加上產品需求預估周期及實際開發周期的 2.0復盤框架

    來自北京 回復
  4. 很贊,建議加一個產品需求開發預估周期及實際開發周期就更完美了,可以結合開發來對這個需求再做一次復盤。

    來自四川 回復
    1. 有道理!

      來自浙江 回復
  5. 謝謝樓主的精彩文章,讓我的思想更加清晰了!復盤不僅適用于自己所在的職業,復盤更適用于對人生中的每個階段進行總結,在不斷前進探索的道路上,規律性地停下來回顧和反思以往的經歷、失敗、成果,相信會獲得更好的職業生涯和人生。

    回復
    1. 恩,一起成長!

      來自浙江 回復
  6. 產品因思考變得愈加完美

    回復
  7. 最后那句,當我們提升了一個層次后,之前的問題都會煙消云散??????讀書,練習,復盤,讓我們
    一起變得更強大!

    回復
    1. 加油!加油!

      回復
  8. 深度好文

    回復
  9. 鼓掌鼓掌

    來自浙江 回復
  10. 必須點個贊

    回復
  11. 看到好文,一起學習咯。
    復盤的重要性~關鍵還是需求上線后的數據跟蹤,和結果復盤。很是難得!

    回復
  12. 很好,學習了

    回復
  13. 一篇包含血淚的總結,應該會激起很多人的共鳴。非常贊 ??

    來自北京 回復
  14. 學習一波騷操作

    回復
  15. 贊~

    來自廣東 回復
    1. 怒贊

      回復
  16. 很贊,很干貨

    來自廣東 回復
  17. 好文好文,是干貨。想問一下作者是什么行業的產品經理呢

    來自廣東 回復
    1. 社區電商

      回復
  18. 看得出是作者用心總結和輸出的一篇文章,內容很好

    來自江蘇 回復
    1. ????

      回復
  19. 深度好文

    來自上海 回復
    1. (手動比心)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