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產品經理,我推薦你了解快速可用性測試
這篇文章,希望整理一些東西,讓大家對快速可用性測試(Guerrilla 可用性測試)有初步的了解。
作為產品經理,真的會、也的確是會遇到用戶測試的各種問題,如何針對目標實施巧妙、靈活的用戶研究,這一定讓不少產品、設計師死了很多腦細胞。
可用性測試這個系列,從第一篇 Whatsapp 相關的可用性測試文章之后,到現在將近兩個月的時間,我通過翻譯、自己撰寫,甚至是自己操作可用性測試,不能說是完全掌握,但入門應該是可以了。
這篇文章,希望整理一些東西,讓大家對快速可用性測試(Guerrilla 可用性測試)有初步的了解。當然,如果可能的話,希望你能在工作中運用起來,并形成自己的方法。
什么是可用性測試?
從非嚴謹的角度來說,可用性測試大多是針對用戶對產品“可用”和“好用”的測試,而較少的涉及“有用”的測試。我的理解是:“有用”大多是商業價值和市場研究的重點。
當然,如果你是市場研究院或者是戰略計劃制訂者,使用快速可用性測試來達到目的也是可行的。這里有一些實例,能夠幫助你了解可用性測試是什么:《6 個實例告訴你:可用性測試究竟是什么?》
從嚴謹的角度來說——相對的,而且是我自己的理解——可用性測試涉及產品的各個環節,而且相關方了解可用性測試,并且有意而為之的話,會對各環節的相關方有一定的幫助。你可以從《如何激發益相關者開展可用性測試?》這篇文章,初步了解下利益相關方可用性測試。
可用性測試獲得的大多是定性的結果,主要是針對用戶任務過程中,使用、操作、體驗產品的時候的動作、表達等,總結歸納出對產品的簡介,從而為后續調整優化產品簡歷一定的數據基礎。
可用性測試的技巧
可用性測試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技術,或許產品經理、設計師、UX設計師在以各自的理解實踐和運用著。它快速、低成本,而且能獲得真實的用戶反饋。快速可用性測試的實施要從其自身情況決定,但有一些簡單實用的技巧能夠確保測試產生更好的結果。
這包括:
- 確定目標;
- 注意偏見;
- 讓參加者之情;
- 給予獎勵;
- 保持真誠;
- 鼓勵用戶反饋中;
- 參與而不是主導;
- 隨時記錄;
- 有一個正式的反饋提取過程;
- 按時完成。
你可以閱讀《有了這 10 個技巧,做好 Guerrilla 可用性測試不用愁》來詳細了解以上這些技巧。
7 步可用性測試
在《Guerrilla 可用性測試:7 步 DIY 屬于你的可用性測試方法》一文中描述了,在開始快速可用性測試前,需要和團隊一起了解以下 3 個問題:
- 可用性測試如何起作用?
- 從哪去找合適的測試志愿者?
- 什么時候開始測試?
接下來,你可以用這 7 步實施一次可用性測試:
- 第一步:設計任務列表;
- 第二步:定任務優先級;
- 第三步:將任務設置在場景中;
- 第四步:開始測試;
- 第五步:發現問題;
- 第六步:解決問題;
- 第七步:再次測試、驗證,形成常態。
如果你覺得實施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希望你能閱讀下《如何像專家一樣針對原型進行可用性測試?》。文章中,對原型前的可用性測試、招募用戶、撰寫任務描述、原型保真度等做了詳細的講解。
可用性測試任務描述
測試過程中任務描述(或者說測試腳本)也對測試有重要的影響,任務描述、嘗盡設置的優劣,對測試有不可忽略的影響。如果任務不對,你做什么都是錯的,當然可用性測試也不會收到什么有效的反饋。
在《Guerrilla 可用性測試:7 步 DIY 屬于你的可用性測試方法》中,你應該對可用性測試的任務有了一定的了解,文中還舉了幾個什么是好、一般和不好的任務例子。而在如何把可用性測試的任務描述寫的更好?中,比較詳細清楚的介紹了如何寫出更好的可用性測試任務描述,你不想了解下?
具體操作
在實施快速可用性測試的具體操作過程中,需要測試多少用戶,才能滿足測試的目的呢?
《可用性研究中要測試多少個用戶?》和《做可用性測試時,只需要5名用戶參與測試就夠了》兩篇文章中對快速可用性測試用戶數量做了闡述,精心設計可用性測試無疑是浪費資源,最佳的結果是測試用戶不超過 5 個用戶,在測試過程中盡可能多地采用小測試。
在早先的研究中,Tom Landauer 和我表明,在 n 個用戶的可用性測試中發現的可用性問題的數量是:N (1-(1- L ) n )。
其中: N 是設計中可用性問題的總數,L 是測試單個用戶時發現的可用性問題的比例。 L 的典型值為 31%,在我們研究的大量項目中取平均值。
繪制 L = 31% 的曲線得出以下結果:
曲線中,最引人注目的事實是:零用戶給出的洞察數為零。
只要你從一個測試用戶那里收集數據,洞察數就會出現,你已經學會了近三分之一的知識來了解設計的可用性——零和即便是一點點數據之間的差異是驚人的。
當你測試第二個用戶時,你會發現這個人和第一個用戶做了一些相同的事情,所以你掌握的東西有一些重疊,人們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從第二個用戶那,也會有一些第一個用戶那沒有的新的東西出現,所以從第二個用戶那也會增加一些新的洞察力,但不像第一個用戶那么多。
第三個用戶會做很多事情,這些事你已經從觀察過的第一個用戶或第二個用戶那觀察過了,甚至有些事情你已經看過兩次了。此外,第三位用戶當然也將產生少量新數據,這些數據僅是第三位用戶產生的。
如果你想了解有關卡片分類測試以及定量研究測試的測試用戶數量,推薦閱讀以下兩篇文章:
案例
整個系列中的最后一部分是案例,開始的時候我提及了 WhatsApp 的案例,后面我又補充了一些其他的案例,以加深對快速可用性測試的了解和運用。
案例主要有:
《Guerilla 可用性測試案例之一:Airbnb 愿望清單功能》
《Guerilla 可用性測試案例之二:Dropbox 照片功能》
《快速可用性測試案例之三:Apple iCloud 照片共享功能》(自測并實施)
《快速可用性測試案例之五:SoundCloud 移動應用重新設計》
#專欄作家#
鄭幾塊,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前新浪微博產品經理。
本文系作者@鄭幾塊 獨家授權發布,未經本站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鏈接的文章不是多的問題,這就是一套解決方案
說實話,就這些連接,會讓人看的欲望越來越小。就好像一大本英語詞典說讓人們去背,那么很多人去背的動力和欲望就會急速下降。如果每天給人們一頁字典,那么人們背的動力就會大大提升。
從你這個角度理解也是不錯的。我開始都是單篇發出來的,最后做的總結,目的有兩個:一是整理自己之前的思路,其實寫文章/翻譯的時候是有大致的思考的,也在不斷完善;二是幫助大家理解,單篇看其實都不是系統性的,也不連貫,那樣理解起來也會有不小的麻煩。
推薦文章的?
鏈接的文章太多了
厲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