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互聯網,你必須知道的七個認知科學理論
笑天涯說: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會大談互聯網。其實大部分人對互聯網的認識可能還是比較淺顯的,在互聯網行業混的人,認真閱讀本文或許能加深你對互聯網的認識。
很多時候看似認知科學和現實無關,但是其實它和每個人的現實生活工作是高度相關的,就像互聯網出現十年時間,手機出現十年時間,改變了多少人的生活,改變了多少人的工作。認知科學未來我們已經看到苗頭了,已經開始被用到應用上了,未來十年二十年,一定會更加深刻地改造我們的生活,改造我們的工作環境。下文為海銀資本創始人王煜全老師關于認知科學的演講精彩實錄:
認知科學第一代:
我們的潛意識是主宰者
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的心理學教授邁克爾?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的《誰說了算》一書,為人們介紹了大腦控制機制,但是實際上這個控制機制的核心講的是我們的意識并不是主宰者,而我們的潛意識是主宰者。只不過我們的意識裝作我是主宰的。
邁克爾?加扎尼加
因為科學史上一直是設備的改善和科學進步是互相伴隨的?,F在的認知科學有圖形的進展,所以叫功能型核磁共振,它實際上是檢測大腦血氧的變化,所以它能夠對實時大腦的行為產生分析,于是就有很多新的科學發現。認知科學的第一代還有兩位神經學家,維蘭努亞·拉瑪錢德朗(Vilayanur Ramachandran)和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還沒有功能型核磁共振的時候就開始了研究。
這三個人很厲害,在沒有那個設備的時候,他們靠患者來做研究。像剛開始最早研究裂腦人的維蘭努亞·拉瑪錢德朗,過去有一類病叫癲癇,發病的時候就口吐白沫躺地上了。后來西方發現一個治療方法還挺有效,就把左右大腦的棉質體,連接那部分直接給切了,那個連接很厚的,直接一刀給切掉,然后其他什么都不動,再給縫合裝回去。顯示這個人沒有任何其他毛病,而且癲間就消失了。但是實際上,他去做研究,發現很多細節是不一樣的。
不是他切的,他是拿來做研究的。這個我坦白講,是無可指責的,而且很多的研究就是要靠這個來得到的結論。
?
因為害怕所以相愛
第三個安東尼奧·達馬西奧,他出了一系列的書。他的新書《Self Comes to Mind》(自我在大腦當中是怎么生成的)。他有一個很著名的結論,一個叫emotion直覺情緒,另一個叫feeling感受,我覺得怎么樣,我覺得受委屈了,我覺得被尊重了,這是感受。
他得出的結論是,我們原來都是混淆的,認為emotion就是feeling,他認為不是,emotion不能改變,見到什么樣的情況你就會產生怎樣的反應,是下意識的,是不能控制的。而feeling是“我”來作怪,feeling是這個所謂的“我”來控制的,這個“我”讀取emotion的數據,然后編個理由告訴它說,我現在是這樣的。
安東尼奧·達馬西奧
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這也是原來心理學經常引用的故事,他們好像在加拿大做的實驗。在一個石橋上和一個鐵橋上招募一幫人去談戀愛,隨機抽取一對一對去談。石橋因為很堅固,有風也不會晃。鐵橋是鐵索橋,是吊橋,有風就會晃。因為一晃就會緊張,緊張恐懼是一個emotion,恐懼來的時候又帶來什么呢,內部是腎上腺素分泌;外部的表現,比如瞳孔放大,面部會發紅,鼻孔會擴張,有各種各樣的表現。
但是很有意思是,緊張的外在表現和愛情出現的外在表現是一致的。理論上講,環境不應該對你是不是對對方有好感能夠產生影響,不管你是在石橋上跟人談戀愛,還是在晃動的鐵橋跟人談戀愛,理論上講,你愛上對方的幾率是差不多的。所以,這就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晃動的鐵橋上愛上對方的幾率大大超過在一個穩定的石橋上,因為剛才講的feeling部分,就是這個自我部分,它不知道emotion出了什么事兒,它只是去讀取。它讀取的數據是,原來所有的征兆,所有的征兆符合談戀愛的特征,我就一定愛上對方了,我既然愛上對方了,我就一定要真的去愛她,因為如果我覺得我是,而又沒有真的去愛的時候,又會出現另一個,叫做認知失調。這樣的話,他就以為自己是這樣的,就那樣去做了。這是真實研究的成果。
認知科學第二代
這些人基本上給我們揭示了,所謂的“我”不存在。當然還有更多的證據,尤其現在認知科學越來越發展,越來越多的證據表示所謂我就是一個幻覺。所以我其實特別喜歡還是一本書《self illusion》,叫自我的幻覺。所謂的我,是一個幻覺,是假的,不存在。我們實際上是個基本自動的機器,99.9%自動處理的機器。只不過這個機器有一個特別特殊的軟件,就監控我這個機器本身,然后告訴我自己,這是我,就是這么一個東西。
這本書說我們的所謂自我很大一部分是社交用的,現在科學家基本上認為,我們大腦80%的處理能力是解決社交問題的。這個作者有一個挺有趣的結論,有了社交網絡以后,社交網絡相當于我們人的社交行為的類固醇,我們都知道類固醇是怎么回事兒,小孩過早分泌類固醇就是早熟。所以我們社交行為會因為有互聯網,有社交網絡而被提前。
這一點是他大膽的預言,因為現在還早,社交網絡一共沒幾年的歷史,但是我們非常值得觀察,而且至少我觀察的一些情況發現,確實有可能會真實。比如說,現在的小孩用社交網絡提早到什么時候呢,拜一個網站叫淘米網所賜,因為他們搞了一個東西叫做摩爾莊園,所以現在基本上幾歲的孩子,從小學開始用社交網絡。就意味著他未來的社交行為會比我們成熟和復雜得多,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觀察,我認為這對未來會有巨大影響。
當然,到現在認知科學越來越細分,大的框架奠定了以后,都要往深了扎。往深了扎的代表人物,第一個是丹尼爾·雷文(Daniel Levin),代表作是由湛廬文化出版的《第七盞火》,核心就是繼續深入描述剛才說的制造我的軟件是怎么回事兒。只有人類有自我意識,這個軟件就是自我意識。
生而向善
另一個達契爾·克特納(Dacher Keltner),他的書《生而向善》,特別值得讀。這本書我們覺得更安慰,老祖宗說的,人之初、性本善,現在已經被證明了的。確實人之初,性是本善。當然為了生存,里面有自私的部分,自私因素是存在的。這永遠會保持一個平衡,不管是個人還是社會,我們永遠是在繩子上舞蹈的,但是我們的技巧應該還算高超,應該能繼續往前探索,這是現代科學帶給我們的啟示。
情緒在大腦有不同分區
第三位是Richard Davidson,他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情緒認知上的表現的,他是第一個研究各種情緒在大腦里哪個地方會被激活的人。他第一個躺到核磁共振里面,躺進去之后有一個很有趣的發現,他發現情緒都是有各種不同分區的,其中一個快樂的區域,所謂的happiness區域,我們大腦每個人都有這個區域,你一快樂起來這個區域就會亮起來。但是有人這兒亮一點,有人那兒亮一點,整個區域不會特別大。Matthew Ricard躺到核磁共振里面去,做慈悲觀冥想的時候,那個快樂區域整個亮起來了。迄今為止躺到核磁共振里面,能被觀察到快樂區域亮起來最大的,所以他被叫做世界上最快樂的人。這很有趣,看似是悖論的東西,做慈悲觀冥想,是為了修靜心,不是為了找快樂。
?
下意識模仿對方情緒
這些慢慢開始深化下去了,在很多細的領域里面,利用核磁共振對我們的認知有了更深的解釋。這個女孩叫麗貝卡·薩克斯(Rabecca Saxe),今年也就三十多歲,在MIT。
在她讀博士還沒讀完的時候,她就發現一個了不起的研究結果。這之前我們都知道,大概是十幾二十年前,我們發現大腦里面有一組神經細胞叫做鏡像神經元,鏡像神經元相當于一個鏡子,這個鏡子全都是下意識的。我看到對面坐這個人哭,我就難受。我看到對面坐的人笑,我就開心。下意識,我在大腦當中模仿對方所有的表情和動作,對方的情緒會被模仿過來。這就是鏡像神經元。
她發現更進一步,不光我們會模仿對方的表情,大腦里面還有一部分直覺去解讀對方的思維,相當于在猜一樣。我看一眼,這個人的社交行為沒有問題,不是自閉癥,沒有過早分化,我就知道他想的是什么,我就知道他喜怒哀樂是什么,這是我們的天性。而且這種本能,在所有動物里,只有人類特別發達。
另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案例,他們研究國際象棋高手蘇珊·波爾加,他下快棋的時候,讓人瞠目結舌,對方剛一擺子,她就下去了。后里用核磁共振研究她,她大腦里面記憶面部,一百萬張臉那部分亮起來了,我認為說明她肯定記不住一百萬張臉了,因為那個被挪用了,他拿來記棋譜了,就變成一種下意識反應。
麗貝卡·薩克斯
一萬小時把任何技能變成“下意識”的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的《異類》,專門講過一萬小時,一萬小時能把任何一個人想學的任何一個技能變成下意識的。因為這一萬小時鍛煉了你強大的模式識別能力,你這個下意識的是有道理的。反而思考一介入,下意識沒有那么好了,做得變差。我們人就是這樣具有能夠通過長時間訓練形成高度模式化的某問題專家的能力。只不過這個要很小心,你是A方面的專家,你去處理B事情一點用都沒有,和任何一個普通人沒有任何區別,蘇珊·波爾加下國際象棋那么牛,但分析《福爾摩斯探案集》誰是兇手,就沒用。所以我們的技能高度分化。
新木桶理論:你要修一個巨長的板
這種高度分化意味著未來我們每個人沒得選擇,必須分化,因為不分化沒有優勢。我們提出新木桶理論。因為我們是合作的社會,所以關鍵不是要把短板修起來,你要修一個巨長的板,這樣別人才愿意跟你合作,因為你有長板才有吸引力。這個時候,你反過來才有挑選別人的空間。因為我的板足夠長,我會挑足夠長板的你,要不然我不跟你玩。這個時候,長板和長板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大木桶,就裝更多的水。
所以未來的競爭不會在個體層面上,尤其社交網絡的出現會造成,都是長板互相緊密合作,會形成一個新的功能的這樣功能集團,他們在競爭當中脫穎而出。我們商業實踐的時候必須要研究,因為我們為它服務,或者你要預判,因為這是趨勢,這是認知。
本文轉載自:鈦媒體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