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冰山下的用戶需求和決策差異

1 評論 6290 瀏覽 27 收藏 7 分鐘

為什么面對同一款產品,不同的群體會有巨大的差異,比如微信和QQ,從大數據的分析看,有著截然不同的用戶群體。比如對抖音、榮耀,有的人愛不釋手,有的人嗤之以鼻。這背后隱藏著怎樣的關系?

1. 不同的用戶群體,有完全不同的決策邏輯

我們每個人之所以會形成一個決策判斷,這背后其實有一個清晰的邏輯路徑:

外界刺激 → 需求 → 價值觀判斷 → 心理感受 → 行為決策事實上,我們看到的一切由語言、行為表現出來的特征都是表面化的,也就是不管采用什么途徑去做調研,分析,往往得到的結果都是被掩蓋的表明行為。

甚至,調研的結果本身就是我們想要的結果,不過是“再次證明”我們的判斷是多么正確而已。

首先,是外部世界的刺激。

刺激的累計會引發我們的內心的需求,需求的不斷強化將決定需求的層次。

比如腦白金的廣告,重復播放之后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了那句“送禮就送腦白金”,這種重復性的刺激在不斷強化我們的記憶,并固化我們的行為。

你可能沒有注意到的是,我們就是經常看著別人選擇,然后自己跟隨著做出了一個選擇,從眾心理從來就有。

刺激和需求是一個中性詞,而人的價值觀體系會把刺激和需求作為原始材料,進行分辨、命名、歸類,并且做出正面或負面的評價。

接收到的信息被賦予價值判斷后,感受就會隨之而來。

  • 如果感受到愉快,人就會期待這一體驗能夠延長或者強化;
  • 如果感受是不愉悅的,我們就會一心像把它消除,終止掉。

結果,不同的心里感受就會引發不同的行為,長期沉浸在相同或相似的心里感受中,就會形成人們相對固定的行為模式。

所以,決定人做出不同行為選擇的是人們的需求和價值觀差異,心里和行為體現的只是這兩個層面的綜合作用結果。

也就是,想找真正理解用戶的需求,就必須真正理解用戶的動機,“為什么”才是產品的根本。再直白的說,就是必須解決“為什么買”的問題。

一個產品的成功,特別是在“產品過?!钡慕裉欤饹Q定性的很可能不是體驗問題,而是動機問題。

2. 產品的價值體系決定用戶的行為

價值觀是我們評價外部世界的一種穩定、持久的“信念”,涉及對人、事、物三個層面的評價,這些標準的總和就是價值觀體系

價值觀,反應的是“我”和外部世界的實力對比,對“我”的認知直接決定了我們會如何做出選擇。

比如,朋友圈的點贊,最開始的設計初衷是為了讓我們體會到所獲得的社會認同。越是被認同的東西,越能刺激我們進一步強化行為,“誘導”我們更多的處于分享、點評、轉發的社會性互動中來。

反過來,當用戶無法感知到被認同,無法真正融入進產品“文化”中來,再酷炫的東西對用戶來說遲早會被變成雞肋。哪怕是曾經的約炮神器,如果一個都約不到,再神也會被拋棄。

我們經??吹揭粋€現象就是,不管產品怎么做,總是會有一部分吐槽。比如抖音、頭條,哪怕是微信,總有一部分人在吐槽,并論斷其必亡。引發這一現象的最底層邏輯是每個人的價值觀的差異,而不是這個產品那個地方真正做得有多差,讓TA感覺有多么的不爽。

價值體系是一個包羅萬象,很玄乎的東西。

存在于我們的腦海,也存在于我們的日常行為中,與周邊的社會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也需時代的潮流結合在一起。

比如過去說到80、90后、現在說95、00后,他們就有著完全不同的價值體系。相對來說,80后更愿意盡力去迎合社會的普遍價值,而90后門就更愿意自主建立一個標準。

以80、90后為例,兩個不同群體的用戶,在生活方式、行為標準方面一定會有很大的差異,進而也就影響到各自的行為。這一點,大數據有完美的體系:80后喜歡微信,90、95后更偏向于QQ。

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代與代之間完全不同的價值體系。

基于對人的價值體系的理解,我們也就更能理解好的產品必定符合用戶的價值判斷,必定契合用戶的認知模型。

當我們的價值體系與產品的價值體系存在沖突關系時,我們就會果斷放棄。

也就是,如果一個產品一旦與主流價值體系相沖突的話, 必定會引發巨大的爭議,因為這是在挑戰多少人,變成了挑戰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這叫趨勢不可逆。

#專欄作家#

杜松,公眾號:產品微言,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專注于人工智能方向,擅長產品規劃和架構設計。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80后喜歡微信,90、95后更偏向于QQ。。。。。。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