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面試官讓你分析產品,他到底想聽什么?
一個好的產品經理一定是一個好的規劃師;做產品,勿忘初心,方得始終。
一. 面試
從騰訊、阿里到58、愛奇藝,我經歷了大大小小大約十幾輪面試,面試的問題各不相同。
但“巧合”的是,他們總是會不約而同的在面試的中間或是末尾問上一個令人抓耳撓腮、頭痛不已的問題:
你能不能就你最熟悉或者最喜歡的一款產品或是其中的某個功能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次遭遇這個問題是在騰訊秋招實習生的二面,當時我的心情十分復雜。
心情很復雜,原因很簡單:我關于產品的積累太少了,深度和廣度都不夠。
于是無可奈何,機智的我給出的答案是:
我最喜歡的產品是微信,原因是因為他很簡潔,做功能很克制,每一樣功能都踩住了用戶的痛點和核心需求,用戶體驗極佳。比如微信的朋友圈隱私設置就蠻好的…
emmm…
說的一點沒毛病,就是都是廢話。
二. 洞察力
在開始實習之后,我遇到了我的第二個老大,他每周都會給我留1-2個題目引導我思考。
在持續兩周的溝通與反饋之后,我突然開始思索一個深刻的問題:
當面試官問你對一個產品和功能的看法時,他到底想聽什么?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曾提過產品的基本功是想清楚和講清楚,這兩點是你成為合格產品經理的充要條件,但卻只是你成為優秀產品經理的基礎條件。
在我看來,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必然要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
當你作為一個產品經理去分析一個產品時,UI不是最重要的、UE不是最重要的,甚至功能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時你要從這一切的表象中弄清楚:
- 這個UI、UE、功能為什么這樣做?
- 它們是以產品定義為中心的嗎?
- 它們是以用戶場景為基礎的嗎?
- 它在整個產品生態里處于什么樣的位置,有什么樣的意義?
沒有絕對錯誤的功能和玩法,只有不在正確位置的功能和玩法。
能夠從龐雜的產品體系中看出一脈相承的價值觀和產品理念,是一種產品天賦。這種能力,我們稱之為:洞察力。
這里我將用一個例子具體的說明什么是洞察力以及如何培養洞察力。
三. 舉個栗子
在第一周,老大給我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微信朋友圈的評論為什么不做樓中樓模式?
在get到這個問題之后,我首先去搜索了什么是“樓中樓”評論模式,大概了解了樓中樓模式是最初由百度貼吧廣泛使用的一種評論分層模式,后經過改良后被用于qq空間、新浪微博等場景中。
(左圖為新浪微博,右圖為微信朋友圈)
可以看出,從視覺層級上來講,樓中樓模式層級更為清晰,交互上的用戶體驗給人感覺也更加舒服,并且樓中樓模式在各大產品中的大量運用也證明了這一模式的合理性。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微信評論不這樣做呢?
我就這個問題思索了很久,思索到后來我都開始懷疑是微信產品經理錯了…或者其實任何評論模式對于微信來說都是可行的…
但是憑著對張小龍的無條件敬仰和對微信用戶體驗的無條件崇拜…在苦心研究半日后終于在一個朋友圈消息提醒中獲得了靈感…
這是昨天我收到的一個消息提醒,但是這個消息提醒雖然是給我的,但是并不是對我說的,是對話題發起者說的。這小小的細節就體現了微信評論體系的核心:朋友圈。
微信和QQ雖然師出同宗,且皆為社交產品,但評論體系搭建卻大相徑庭。為了闡述清楚這個問題,我研究了微信朋友圈和QQ空間的評論互動模式。
我發現,同是以話題為中心的互動,微信的社交方式是封閉的(有圈的),而QQ的社交方式是相對開放的。
(QQ評論模式)
也就是說,一個話題產生時,對于QQ而言,所有話題發起者的朋友都可以一起展開討論,就好像一次超大型粉絲見面會,場面嘈雜而宏大,一不小心就會一片混亂。
這時候給這場討論會一個漂亮的層級,就能讓無論什么時候看到這場見面會的群眾知道自己想加入或者可以加入哪個層級。
(微信評論模式)
而對于微信而言,話題的產生則意味著圍繞著這個話題的一個個朋友圈就開始形成。圈內的我對這個話題進行任何交互操作——例如點贊、評論,都默認我加入了這個圈內的活躍討論組,之后這個圈內的任何動向都會推送到我的面前。
深入思考就會發現,一個小小的功能體現的是產品最核心的理念和定位。
QQ在1999年出現在公眾視野,2003年8月注冊量就已超2億。
不得不說,QQ絕對是一款優秀的產品,隨著近兩年微信的發展,行業內有許多的聲音,肯定微信貶低QQ似乎成了一種政治正確。
但就我看來,一個產品有其時代背景下的產品理念和堅持,微信是成功的,QQ也是,簡單的評論功能,就可見一斑。
QQ想做什么?——“每一天,樂在溝通”
十幾年的輝煌證明他確實做到了。
那么微信想做什么?——“一種生活方式”
也就是說,即時溝通也好,評論的隱私設置體系也好,終究繞不過的產品核心是:生活方式。
你真實的生活是什么?是參加粉絲見面會,看各種不熟悉的人互動嗎?
不是,你的生活是三兩好友,心無芥蒂,無需為自己的小動作而惶恐,也無需為表達的每一個觀點而字斟句酌,這才是真實的熟人社交。
最后說回樓中樓模式,為什么微信的這個“朋友圈”評論體系就不可以采取樓中樓模式呢?
這里有兩點:
第一,微信不是必須使用樓中樓模式。
行業內采用樓中樓模式的大部分都有個不得不做的理由,就是評論量很大,層級很重要。微信不需要,微信的圈內交互可見模式使得在每個圈內除了話題發起者的評論多一些以外,其他的評論量都不會非常多,而話題發起者對于自己話題的評論是有著天然的包容性的。
第二,微信的評論場景不適合樓中樓模式。
樓中樓最大的優勢是評論體系的層級清楚、邏輯清晰,但這一點對于微信朋友圈而言卻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試想,你加入了一個活躍討論組,收得到所有消息,卻非有個討厭的班主任要把你們分成幾個小組,還給每個小組定個班長,當你看到小組內的人都討論的熱火朝天,和你完全無關,你還有加入這個活躍討論組的欲望嗎?
微信的場景決定了它的評論必須要是去中心化的,沒有班長,大家都是平等的。都進來聊天吧,我把消息都推送給你了,這意味著我們這個討論組,都在歡迎你。
四. 方法論
最后說到洞察力,我曾經寫過幾篇產品分析的文章,也曾看過如何做產品分析的書籍,也明白面試的過程中給面試官一沓產品分析報告的重要性。
但最近我才明白,雖然產品經理的思維廣度是需要靠多用多想去積累的,但100個浮于表面的產品分析報告都抵不上10份真正觸及產品核心的功能分析。
當我從UE想到功能,從功能想到需求,從需求想到場景和產品架構,最后從產品架構想到產品理念時,我才明白真正優秀的產品是任何一個功能都能讓人覺得精準的為之贊嘆:
妙,怎一個妙字了得!
感嘆完,最后還是要來說說方法論,我認為洞察力的核心在于“尋找路徑”。
- 你能看到產品細節到功能的路徑嗎?
- 你能看到產品功能到產品需求的路徑嗎?
- 你能看到產品需求和產品理念之間的路徑嗎?
優秀產品的產生,每一步都是產品經理從自己廣闊的思維中選擇或者創造出來的絕妙idea。
一個好的產品經理一定是一個好的規劃師,做產品,勿忘初心,方得始終。
最后留一個問題大家一起思考和討論一下:微信朋友圈的說說功能為什么不設置gif發送入口?
#專欄作家#
桃子,微信公眾號:產品經理成長札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文科出身的產品經理,就職于愛奇藝,關注內容型產品。熱愛讀書、熱愛邏輯,熱愛學習,是一只有理想的產品汪。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信息展示的真實性。
微信的slogan是一種生活方式,而朋友圈是我們向朋友們分享我們生活的地方,所以可以想象一下,在現實中,我們都會給朋友們分享那些東西呢? 是不是記錄一段心情的文字、記錄一瞬間的相片和記錄一段生活的視頻呢?這些信息記錄的東西都是真實而存在的,而GIF表達的更多的是趣味性且真實性較低,因此,朋友圈發布說說的入口不設置GIF的發送入口。 這是我的思考,如果回答的不好,希望答主可以指點一下,謝謝。 ??
關于微信朋友圈評論不是樓中樓的問題,我同意樓主的觀點,
第一,微信已經將朋友圈的好友分成不同圈層了,所以不需要再加一個層級來展現評論;
第二,樓中樓模式可能會讓朋友圈主人的言論失去中心位置。
關于微信朋友圈的說說功能為什么不設置gif發送入口,我的理由可能不夠系統
第一,gif的定位介于圖片與視頻之間,既沒有圖片快捷方便,有沒有視頻信息豐富度高;
第二,人們使用微信追求簡單直接,而gif需要自己制作,且瀏覽的時候需要等待,而等待時間是不確定的。
為甚微信朋友圈不做搜索功能呢,有時候想看一個人以前發的東西 ,要翻很久!
很早就有啊
首先是從軟件功能上考慮一個10s內的視頻完全可以代替了gif,
從用戶使用設備上考慮絕大多數的ios用戶是很難制作gif的
再加上使用場景,gif一般都是要后期制作,而視頻和照片可以直接拍
還有,現在的視頻靜音播放,感覺已經很像gif了,更加輕便了
在下拙見,如果回歸到微信的定位——“一種生活方式”上來看,小視頻比GIF更真實、更近乎生活,這中間差別很大很大。。。技術并不是關鍵
贊同
最近在想的一點:分享音樂到朋友圈 為什么不能加上圖片發布..
關于樓中樓模式,我從用戶體驗要素方面的思考吧,個人的淺薄見解
戰略層:
用戶通過朋友圈向好友分享的故事,從而獲得別人對自己的關注;而評論是為了增加交流,從而讓個人感覺自己話題得到了別人的關注,重點需求在于個人的存在感,其他人對于自己引發的話題評論,中心都是自己身上,而不是某個其他人重新引起的話題身上。綜上,關注點在于個人,人,而不是消息本身吧;
對于企業而言,朋友圈是除了普通的對話交流外,用戶之間互相交流、了解對方近況的一種手段,從而營造一種很好的熟人社交氛圍,評論是為了增進粘性;
范圍層:
朋友圈這個功能是熟人社交的重心,使得微信除了成為短信的快捷方式之外,成為了一個朋友間的社區吧。對于某一個用戶的朋友圈,其目的是為了獲得別人對自己的關注,他想引起的不是一個話題,不是朋友對某個話題的討論,而是朋友對于他個人的看重和關注。
結構層:
某個用戶點擊某個朋友的朋友圈,也是想看這個朋友的近況,然后看到下面的評論時,也是想看其他朋友對于這個朋友的生活或者故事的看法,即其關注的重心也是這個朋友,而不是其他朋友之間的互相討論,樓中樓模式會破壞所有人關注的重點,這是所有人所不期望的。
而用戶自己查看自己的朋友圈,也是想看別的朋友對于自己關注和看法,對于樓中樓的討論不感興趣。
框架層:
如果做成了樓中樓模式,可能就會變成貼吧一樣,在下面的評論中,找出點贊數最高的評論,這樣,朋友圈就變成了微博,看著所有人對某個話題的評論和討論,但是,他的關注點從來都不是討論,而是分享和朋友交流。
表現層:
如果再增加樓中樓,結構就會變得非常冗余,跟微信追求的簡潔相悖。
寫的真好
朋友圈的定位是:好友間分享生活的圈子。為什么不開放gif圖:
分享生活對gif圖的需求很小,畢竟gif多為網圖,模式重,與生活場景存在分割
gif通常比較大,刷朋友圈會消耗較多用戶流量
就目前來看,微信朋友圈的應用場景主要是記錄生活和營銷。對于記錄生活大家普遍喜歡拍一些視頻或者照片,對于Gif圖的制作好像沒這么簡單,其次也偏向娛樂化。再想想對于大家熱衷的美顏效果,為什么直接用微信拍照時不增加美顏功能呢?微信在某些方面還堅守當初的用意。
記錄生活不恰當,應當是分享生活。
面試官想 想看你的產品feel
不要吵了,因為產品經理沒想那么多。
如果在刷朋友圈時,都是清一色的gif動圖,會讓人抓狂的。
確實可怕
每個產品經理都有自己的一套思維模式和做事的風格,有時候基于需求和場景,拋開所謂的使用習慣(不能反人類的操作習慣),從自己出發,會得到更多
分析的內容,我是沒有看到這一點,給閣下點個贊!在走向優秀產品經理的路途,繼續加油……
為什么不設置成樓總樓形式,但是只有共同好友可見,可以參與討論。這種形式不是更加滿足用戶分享的初衷嗎?也沒有違背微信的隱私性
信息層級沒必要設置這么復雜,畢竟微信是小圈子
后來想想,覺得你說的對,共同好友太少,信息層級熱鬧不起來,反而顯得尷尬
千言萬語凝成一句:你說得對 ??
我文章里面提到了這個問題,樓中樓的層級關系會成為降低用戶參與熱情的極大因素
朋友圈評論是1對幾,甚至是1對1,首先是沒必要,其次是朋友圈是有階級之分的,發布者是絕對中心,評論都是跟隨者,樓中樓削弱了發布者的絕對中心地位。樓中樓和產品調性不一致,對于這種需求,一個字“砍”!
1.關于微信評論不采用樓中樓的問題,我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是因為移動端閱讀與PC端閱讀的屏幕不同造成的;微信一出生生就是適應移動端手機屏幕閱讀的;而QQ、微博一出生是適應PC端閱讀的;兩者的區別在于每一行顯示字數的多少不同;當微信如果采用樓中樓的評論格式時,會出現一行只有昵稱而放不下評論內容的現象或者只能放下評論內容的幾個字,這樣勢必會造成文字排版極其混亂,閱讀體驗會非常差;而PC端就不存在這個問題,—–這個現象你可以馬上進微博或者QQ空間試試就可以看到!
2.關于微信朋友圈說說沒開通gif上傳功能,于此相關的是為什么微信朋友圈說說沒開通照片與視頻同時上傳的功能呢?比如我看了一場戲,我想同時上傳所拍的視頻和照片;我猜想這與gif的問題又聯系。
1. 微博移動端也是樓中樓,昵稱和評論字數是可以通過交互設計改善排版問題的,感覺不是微信不使用樓中樓的主要原因。樓中樓主要折疊了信息條數,而非單條信息字數。
2. Gif的話感覺大家本來保存到手機本地就沒有這個習慣,上傳的使用率也低。感覺對于分享動態來說,反而增加了分享門檻和費力度。突然想到微信評論不能帶圖,這個功能設計也蠻值得思考原因的,微博評論就能帶圖。
我比較支持你的看法,樓上說的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因為層級問題,人人平等。
我覺得設不設置gif的發送入口,需要看用戶在什么場景下需要發gif,發gif的預期是什么,gif的優點在哪里,與朋友圈本身的定位符合嗎。
首先,用戶發GIF一般來講是比較偏娛樂的場景,談到搞笑的、好玩的來進行發送,gif信息表達比圖片多但又不會像視頻一樣過長,所以在聊天動態表情包、文章配圖里面應用較多。
而用戶發GIF一般是為了生動表達自己的看法,同樣gif的優點也在于比圖片更生動又比視頻更輕量的展示內容。
朋友圈,甚至微信的定位來講“一種生活方式”,微信是熟人社交工具,會更強調自己的生活的分享,不考慮用戶是否存儲gif的問題,gif本身大部分不是用戶自己制作,并不是用戶生活的體現,所以在朋友圈gif更類似于比表情包圖片更能體現用戶發帖的情感,帶來的益處非常有限。
這一塊兒很有趣,微信的產品定位決定了朋友圈不同于“最右”這類以內容為主的社交社區,對于“最右”來講,gif非常必需,比較在陌生人社區里面有趣的好玩的內容才是王道,而在朋友圈里面,發表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生活是大多數用戶的選擇。
還有一點:微信作為一個國民級的應用,考慮得是幾億的受眾,里面不乏理解能力較差的人,所以微信奉行極簡的設計風格,為了少部分人有限的gif需求,增加大部分人學習的成本,不應該的。
發GIF的同時可以加上文字說明,不也是一種分享生活、表達心情的方式?其實發現大家在朋友圈發文字配搞笑圖(和表情包的作用類似)的場景還蠻多,至少在90后朋友圈是常見的場景,這樣看來光從用戶需求出發,還是有想要發GIF的需求的。微信的用戶群太廣,簡潔和學習成本可能是原因之一。但對話時可以發表情說明發GIF本身學習成本并不高。上傳本地GIF本身對用戶來說門檻高感覺也蠻重要的哈哈
可以加上文字說明,也的確是分享生活,表達心情的方式,但是它無論從場景還是功能性來講,對于微信都是非必需的。只是比表情包好一點,沒有必需存在的理由。對于少部分人有限的需求,還和微信整體風格不符合,不值得。
(就是因為自己制作gif的門檻很高,所以才說了大部分不是自己制作的)
微信是熟人社交,評論是有邊界的,樓中樓模式是開放式的。微信的朋友圈是生活分享,動圖以娛樂為主,兩個理念不同
微信現在已經不是一個即時聊天工具和社交軟件了,也并不是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方式都是YY)?,F在的微信屬于一個用戶和商家共建的生態。9億用戶龐大的流量讓一切社會營銷都鉆了進來。當我朋友圈500多人的時候刷朋友圈挺有樂趣,現在2000人的朋友圈已經是營銷廣告占到了一半,我去年把朋友圈關閉了半年。我的理解微信就是互聯網世界溝通的基礎設施
一千個用戶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分析產品時一般盡量不從用戶感受去分析,盡量從產品經理的初心去分析——最初他是想做什么?不管生活方式是不是YY,能成為slogan總是包含了一定意義上的產品理念的
產品經理思考問題應該是從產品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產品經理只不過把用戶的需求整理歸納了。產品經理何談初心,只不過是害死人的執著。用戶的需求和體驗最大,產品經理的小心思統統讓路,微信的成功是時代造就和騰訊龐大的流量造就的,產品經理的作用是很低的,李小龍的初心現在有那么重要嗎?
贊同
有意思~微信隨著流量日趨龐大,確實在主動和被動得承擔起社交外的其他職能,不妨說微信從分享生活的初衷,變成了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微信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支付寶也是一樣,成為了虛擬生態,映射真實的生活。帝國正在形成,甚至在倒推真實生活去適應微信的虛擬生態。
而我想知道的是。
那么微信想做什么?——“一種生活方式”
這要怎么分析?
一種生活方式是微信的slogan
我沒有認真分析過。微信到底想做什么。我只是想針對作者的問題,來表達一下我的想法。想驗證一下自己離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還有多遠。
那么,暫且引用作者的觀點
“那么微信想做什么?——“一種生活方式”
也就是說,即時溝通也好,評論的隱私設置體系也好,終究繞不過的產品核心是:生活方式。
你真實的生活是什么?是參加粉絲見面會,看各種不熟悉的人互動嗎?
不是,你的生活是三兩好友,心無芥蒂,無需為自己的小動作而惶恐,也無需為表達的每一個觀點而字斟句酌,這才是真實的熟人社交?!?/p>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在真實生活中,和好友聊天會事先準備一個腹稿,按稿聊天嗎?當然不會。
說回使用,如果真的有非要用動態來表達的心情,小視頻這種即時性的動態短片更符合,我們真實的聊天場景。
而gif,是一個經過編輯和修飾的產物,這顯然不符合微信想要做的事。
腹稿是什么?= =我沒明白
腹稿,指內心醞釀成熟以供表達的詩文構想。
草稿,指在進行文學創作或其他創作前,為了使正式稿件(作品)顯得更為整潔,或為了使創作過程不至于混亂等目的,而提前做的文本內容。
我的意思是這個場景下腹稿是想代指什么
試問就算是發圖片,有多少是及時通訊?朋友圈本來就是修飾過的,有的人是分享當下,有的人總結過去,更有人暢想未來
兄弟,很悲傷的告訴你:當你跟朋友聊天的速度很慢時,你是會打腹稿的
更可況他是熟人社交,不是知己社交
1、朋友圈是圈內人的世界,而且微信是一個即時通訊工具,gif會耗費大量的空間、而且信息并不會很即時,甚至會給讓圈內人員感覺到反感 2、微信是一個較為簡潔的app,放入gif,會顯得絢麗,與理念不符
看了作者的文章,真心發現自己思考問題的深度不夠,以后需注意培養這方面的思考能力。
關于gif的問題(努力嘗試思考…):
1. 關于gif本身,考慮其應用場景:常作為聊天的表情來用、或者展示某些功能操作。考慮其來源:gif需要后期制作,且收集gif也不像找圖片和拍短視頻那么容易。
2. 朋友圈重在用戶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觀點,且具有”及時性”,即用戶發票圈一般是受到某種刺激,產生分享的沖動,然后去發票圈。因此,相比采用“圖+文”、“短視頻(有聲音)”的方式,若采用gif,由于其自身問題,導致用戶分享成本高,從而會降低其使用率。
朋友圈gif入口的話,我覺得原因有倆:1是朋友圈記錄生活的時刻,即拍即發,而gif需要加工才能制作,小視頻可以直接高效替代;2gif娛樂屬性強,朋友圈還是傾向于生活化,大概就是鼓勵少點花哨,多點真實吧。
樓中樓模式用到微信,會有這么個問題:假設B回復了A,C回復了B,B不是我的好友,B不是我的好友,C是我的好友,那么C的回復是否對我可見呢?可見的話,就出現空中樓閣了(因為B不是好友),不可見的話,我又不知道C和我都對這個話題感興趣(好友之間實現了信息隔離)。
這個問題的存在和是不是樓中樓模式無關,現在微信的邏輯也是這樣,即使C是我的好友,但是B不是,那么C在B層級上回復的內容就是對我不可見的,這就好像說說的主人給別人回復的我們看不見一樣,這個問題的核心是:回復的對象是誰
第二,微信的評論場景不適合樓中樓模式 這條有點沒看懂。樓中樓的評論也沒有“班長”的概念吧
= =班長只是形容,代指每樓的樓長
1、之前因為有小視頻了
2、有些比較逗比的表情,可以放gif,時機呢,滑動到就播放還是點開播放
3、跟九宮格圖片放在一起嗎,有點突兀
微信朋友圈的說說功能為什么不設置gif發送入口?
01:從用戶生活中的習慣分析,GIF圖在生活中,除去聊天時的小表情外,很少用到GIF圖。從 10用戶手機相冊來抽查,有1個用戶手機存有GIF圖的,那是難得可貴。
02:GIF圖局限性很多,如圖的大小、色差、質量等,長時間會影響用戶的視覺體驗。
03:眾多受人追捧的產品很多,目前來看沒有一款有關發表設有可發GIF圖,說明這個功能在當下,在用戶需求角度看,它是不可行,不受喜愛的。
哈哈,不知分析是否對,這只是站在我是一個GUI設計師,及自身的體驗分析的。
樓中樓
水電費
最后一個問題:朋友圈的出發點是記錄生活、分享生活,而gif通常是用于娛樂,是后期制作而成的,和朋友圈的記錄生活的“真實”感覺不太符合~
娛樂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吧,只要有用戶愿意發,有用戶愿意看,就是生活。我覺得原因可能不在這里。
很好的分析,學習了 ??